我們拼命的賺錢,卻為了“負債”活著!

“不好好學習,你以後怎麼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聽著熟悉吧,因為這是我們的老師從小到大就一直在我們耳邊唸叨的話。

誠然老師說這樣一句話是沒錯的,因為據統計,一個高中畢業生一輩子靠打工收入,比一個同樣工種的初中畢業生多掙10萬美元;一個大學畢業生又要比一個高中畢業一輩子多掙20萬美元。而在美國總人口中,高中畢業只佔35%,大學畢業佔17%。這個文化水平的群體差異,使在美國的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就比美國全國平均收入高不少。

所以,老師確實沒有騙我們,多讀書真的能夠拿到更高的薪水。可我們很少注意到的是,在老師這種“多讀書→找到好工作→高薪水”的模式中,我們卻被教導得越來越不願意去承擔風險。

在商業活動中,收入幾乎就意味著風險。對有錢人來說,風險意味著機遇,但是對工薪族來說,風險就意味著犯錯。而犯錯是工薪族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想想看,一個工薪族在工位上勤勤懇懇的做著工作,如果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了某個錯誤,工薪族就有可能被扣薪水,甚至還會影響他的升值加薪,所以對工薪族來說,犯錯是他們最厭惡的東西。

而正是這種讓他們讓他們最厭惡的東西,讓他們一生都在為了“負債”而活著。

要明白這一點,我們首先得知道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這是第一步規則,瞭解它可以為我們打下了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這條規則,聽起來似乎太簡單了,但人們大多不知道這條規則有多麼深奧,大多數人就是因為不清楚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區別而苦苦掙扎在財務問題裡。

有錢人獲得真正的資產,而工薪族獲得債務,但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簡單的思想沒有被大多數的成年人掌握,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他們被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專家,比如銀行家、會計師、地產商、財務策劃人員等等所教導。難點就在於很難要求這些成年人放棄已有的觀念,變得像孩子一樣簡單。高學識的成年人往往覺得研究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太沒面子了。

因為這個概念確實很簡單,簡單來說,

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為了幫助理解,我們來看這樣的一個例子:

曾有這樣一對年輕的夫婦,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決定去買一套自己的房子。一旦有了房子,他們就得繳稅——財產稅,然後他們買了新車、新傢俱等,去和新房子配套。最後,他們突然發覺已身陷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的債務之中。

他們沒意識到的是,他們落入了“老鼠賽跑”的陷阱。

不久孩子出生了,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這個過程繼續循環下去,錢掙得越多,稅繳得也越多,他們不得不最大限度地使用信用卡。這時一家貸款公司打電話來,說他們最大的“資產”——房子已經被評估過了,因為他們的信用記錄是如此之好,所以公司可提供“賬單合併”貸款,即用房屋作抵押而獲得的長期貸款,這筆貸款能幫助他們償付其他信用卡上的高息消費貸款,更妙的是,這種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將是免稅的。

他們覺得真是太幸運了,馬上同意了貸款公司的建議,並用貸款付清了信用卡。他們感覺鬆了口氣,因為從表面上看,他們的負債額降低了,但實際上不過是把消費貸款轉到了住房抵押貸款上。他們把負債分散在30年中去支付了。

這真是件聰明事。

我們拼命的賺錢,卻為了“負債”活著!


過了幾天,鄰居打電話來約他們去購物,說今天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商店正在打折,他們對自己說:“我們什麼也不買,只是去看看。”但一旦發現了想要的東西,他們還是忍不住又用那剛剛付清了的信用卡付了款。

很多這種年輕夫婦,雖然他們名字不同,但窘境卻是如此的相同。他們的支出習慣讓他們總想尋求更多的錢。

而一旦人們為支付生活的賬單而整天疲於奔命,那就和那些蹬著小鐵輪子不停轉圈的小老鼠一樣了。老鼠的小毛腿蹬得飛快,小鐵輪也轉得飛快,可到了第二天早上醒來,他們發現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籠裡。

一般的人們,如工薪族,他們都在為錢而工作,他們害怕沒有錢,不願面對沒錢的恐懼,對此他們作出了反應,但不是用他們的頭腦。他們的感情代替了他們的思想,正是如此,他們不去分辨真相,不去思考,只是對感受作出反應。

他們感到恐懼,於是去工作,希望錢能消除恐懼,但錢不可能消除恐懼。於是,恐懼追逐著他們,他們只好又去工作,希望錢能消除恐懼,但還是無法擺脫恐懼。恐懼使他們落入工作的陷阱。

他們掙錢——工作——掙錢,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懼。但每天他們起床時,就會發現恐懼又同他們一起醒來了。恐懼使成千上萬的人徹夜難眠,憂心忡忡。

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選擇的支出方式,這是他們苦苦掙扎的真正原因。而這種無知就在於沒有財務知識以及不理解資產和負債間的區別。再多的錢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有錢人買入資產,而工薪族在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而為了打破這種怪圈,我們就必須得開始承擔風險。

因為風險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元化的收入,而這是提高我們生活容錯率的基石。畢竟如果你只有工作收入,那麼工作一丟就很尷尬了。

我們最先想到提高收入多元化程度的就是兼職工作了。可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種收入來源。因為你這是在幫別人“賣命”。你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收入來源。這個收入來源就是“多次持續性收入”。這是一種循環性的收入,不管你在不在場,有沒有進行工作,都會持續不斷地為你帶來收入。

一般性收入來源可以分為兩種:單次收入和多次持續性收入。有研究表明,並非所有收入來源都是相同的,有些收入來源屬於單次收入,有些則屬於持續性收入。你只要問一下自己下面這個問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入來源是屬於單次收入,還是多次持續性收入。

“你每個小時的工作能得拿幾次錢?”如果你的答案是“只有一次”,那麼你的收入來源就屬於單次收入。

工薪族是最典型的單次收入人群,工作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不工作就沒有。自由職業者也是一樣,比如出租車司機,出車就有收入,不出車就沒有;演員演出才有收入,不演出就沒有;包括很多企業的老闆,他們必須親自工作,否則企業就會跑單,甚至會垮掉,這些都叫單次收入。

多次持續性收入則不然,它是在你經過努力創業,等到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即使有一天你什麼也不做,仍然可以憑藉以前的付出繼續獲得穩定的經濟回報。

比如寫書。一個作家在寫書期間一分錢都賺不到,而是要等書出版後才會有報酬。一般這前後需要兩年的時間,作家才能獲得這個收入來源。但是,這種等待是值得的,此後,作家每半年就會收到一張相當優厚的版稅支票。比如金庸先生雖已退休隱居,但是每年的版稅收入還是高達2000萬新臺幣。

這就是持續性收入的威力——持續不斷地把錢送入你的口袋。

還有一種方式是銀行存款。存款達到一定數額,你不用上班靠利息也能生活。利息屬於典型的多次收入,但是銀行的利率太低。你想每個月拿到2000元,差不多要有150萬元的存款。一般來說很少有人能夠這麼做,並且有150萬的人也不會這麼做,因為利率太低,還跑不贏通脹。

另外一種方式是投資理財。就是通過購買股票、基金、實體資產等項目使你的財富升值。這也是對普通人來說收益與風險都能夠接受的方式。實體資產有點難,需要的資金都比較龐大。可是投資股票、基金、債券則是一種小額資金便能操作的方式,而且收入也較為可觀,基金定投的情況下跑贏個通脹還是沒問題。

其實,有錢人真正的財富,不在於他擁有多少金錢,而是他擁有時間和自由。因為他的收入來源都是屬於持續性收入,所以他有時間瀟灑地花錢。因此,財務自由不是在於擁有多少錢,而是擁有花不完的錢,至少擁有比自己的生活所需要更多的錢。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在一直購買“負債”的時候,就要好好問自己一下:“我這麼拼命掙錢到底是為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