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哪些?關於它們又有哪些傳奇的歷史故事和歷程?

珞珈山的貓


河南省博物館六大鎮館之寶

一、賈湖骨笛


1987年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該骨笛是用鶴類長肢骨管制成,多為七孔,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

二、蓮鶴方壺



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新鄭縣李家樓鄭公大墓,其通高116釐米,重65公斤,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 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託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整個裝飾工藝中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蓮鶴方壺精湛的工藝,反映了春秋大變革時期的時代風貌,同時也展現了春秋時期鄭國工業科技水平特別是青銅鑄造水平。

三、北齊白釉綠彩長頸瓶


1971年 出土於河南省 安陽範粹墓,器高22釐米,口徑6.8釐米,器飾白釉,白釉泛青。腹部有翠綠斑駁,色彩鮮明,為目前發現的年代較早的白瓷,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它的出現,標誌著制瓷工藝的巨大進步,它打破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中國陶瓷釉彩裝飾的先河,是單色釉向彩色釉發展的重要一步,為色彩斑斕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藝基礎。

四、武金簡


1982年5月21日,發現於河南省登封縣王河村,它是由黃金(純度96%)製成,長36.2釐米,寬8釐米,重223.5克,厚0.1釐米,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銘文寫道:“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意思是說,大周國皇帝武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嶽嵩山向天地諸神遞上這枚金簡報到,請求諸位神仙除去武在人間的罪過。”後經專家考證,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的金簡。它記載了一代女皇不為人知的懺悔心聲,也為後人研究武則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實物證據。

五、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1986年發現於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址,其瓶高19.5釐米, 口徑5.9釐米, 底徑8.2釐米,敞口細頸,鼓腹圈足,頸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蓮花紋。器表滿施天藍釉,釉層勻淨瑩潤,開片疏密有致。瓶的圈足底部露胎,並沾有細小砂粒,顯系墊燒而成。且瓶身上還陰刻著折枝蓮花的紋樣。據考證,目前天藍釉的汝瓷,僅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收藏有四件,而天藍釉汝瓷有刻花紋樣的,全世界僅此一件。它的發現揭開了汝官窯的千年謎團,其清新秀麗的風格,突出了北宋時期自然簡約的審美取向。關於汝瓷,自古就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的說法,汝窯天藍釉鵝頸瓶流傳至今,它的成分測定,也為已經失傳的汝窯工藝提供了極高的科學依據。

六、杜嶺方鼎



1974年9月出土於河南省鄭州市杜嶺街,其體形碩大,造型渾厚莊重。鼎口沿外折,兩側沿面上有圓拱形立耳,微微外張,耳的外側面呈凹槽形。它有八組饕餮紋和乳釘紋規則地分佈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一派王者風範,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經專家考定,鼎的準確年代應該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因此,它是目前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的青銅重器,同時也表現出中國商代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是件難得的國之瑰寶。


灰系學長


我個人認為賈湖骨笛是最重量級的鎮館之寶。賈湖骨笛1987年出土於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8000多年了,我們的祖先能製造出這樣的樂器真是令人驚歎。另外一件是婦好鴞尊。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王后。婦好鴞尊工藝複雜,反映了當時我國工匠高超的技術。

另外,博物院的象牙蘿蔔也很漂亮。工藝價值很高。


妙寶雜談


省博的震館之寶應該是清明上河圖,一圖觀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