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惠安堡鎮黃花產業基地。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牧草加工現場。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鬥與幸福在這裡“握手”——鹽池縣金融扶貧啟示錄

革命老區鹽池縣,今年收穫了特殊的“金秋”:在寧夏9個貧困縣區中率先實現脫貧摘帽!

麻黃山鄉“最美脫貧人”李風虎,激動地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終於和窮日子說再見了!”。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金融支書”朱玉國,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了八個字:“再見貧困,你好小康。”

脫貧攻堅路上,鹽池縣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作用,釋放市場“無形之手”的創新動能,激發群眾“勤勞之手”的創造活力,走出了一條“依託金融創新推動產業發展、依靠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特色脫貧之路。

用“政府之手”築牢誠信,全縣扶貧貸款保持“零”違約

貧困地區搞扶貧,哪裡來的扶貧本錢?在扶貧工作普遍面臨貸款難貸款貴的困局下,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脫貧摘帽之前,鹽池縣貧困程度深、貧困面積大。缺資金、貸款難,曾是阻礙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一大瓶頸。

鹽池縣巧用“政府之手”,引導群眾使用“誠信”金鑰匙打開“資金之門”,走出了一條“依託金融創新推動產業發展、依靠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特色脫貧之路。

“現在,鹽池縣哪個灘羊養殖戶的信用不值個幾十萬元?”鹽池縣青山鄉古峰莊村民羅剛以自己的故事“現身說法”。

2009年以來,通過兩輪三戶聯保,羅剛先後貸款34萬元,灘羊從200多隻擴大到1200只,賺了幾十萬元。2014年11月24日,是羅剛等三戶聯保第二輪貸款還貸的最後期限,聯保戶汪某因家庭變故無力償還3萬元貸款,羅剛替汪某還了貸款。“這樣的客戶,今後需要多少,咱們就放貸支持多少!”鹽池農行決定給羅剛發放30萬元貸款。

“30萬元能買400只羊,一年出欄三茬,就能賺六七萬元,比替人還的3萬元貸款多,不吃虧。”憨厚的羅剛這樣算賬,“可見,誠信比金子貴!”

誠信是推進金融扶貧健康發展的基礎。鹽池縣全面構建誠信體系,通過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機制,提高誠信度佔比,群眾金融和誠信意識逐步養成。“守信才能發展、失信寸步難行”成為廣大群眾的共識。

64歲的青山鄉郝記臺村村民張成山過去欠了一堆賬,為擺脫貧困,他嘗試發展產業,但沒有資金。2016年,鹽池縣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門檻,60至65歲的老年人和上了非惡意“黑名單”的貧困戶也可以貸款。張成山申請了4萬元貸款,種植10座小拱棚甜瓜,養了40多隻灘羊,當年收入6萬元。

今年,張成山被評為A級戶,靠自己的信用,他又續貸了5萬元擴大種植、養殖規模,僅種甜瓜收入10萬多元。

在鹽池縣,像張成山一樣有貸款意願、符合貸款條件的貧困群眾實現了“應貸盡貸”,貧困群眾依靠最初的扶貧貸款,致富路子越走越寬。

目前,鹽池縣發放免擔保免抵押貸款967戶4130萬元,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貼息2212萬元,將2255戶60歲以上和968戶非惡意“黑名單”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評級授信範圍,分別發放貸款5683萬元和7373萬元。

互助資金和信貸資金捆綁貸款連續多年零違約,是鹽池縣打造的又一誠信“傳奇”。

2006年,鹽池縣啟動貧困村互助資金,8年累計為89個貧困村發放互助資金借款1.44億元,無一筆逾期違約。互助資金把貧困群眾“等救濟睡著吃”變為“靠雙手幹著吃”,貧困村互助社也成為金融機構誠信客戶的“家”,“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誠信意識在農民心中深深紮根。

為解決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資金難題,鹽池縣出臺了金融助推產業的“菜單式快捷扶持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執行3年期10萬元以內(5萬元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財政貼息等扶貧小額信貸政策。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達11.9億元,以灘羊產業為主的特色產業對群眾增收貢獻率達到80%。

創新融資擔保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村建立產業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聯結機制,形成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產業走的產融扶貧新模式。不僅解決以灘羊為主導,黃花菜、小雜糧、牧草、中藥材為輔助的“1+4+X”特色產業資金難題,而且提振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為農村經濟發展持續注入無限活力。

鹽池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周桂琳說:“誠信為國家級貧困縣鹽池帶來‘農民脫貧、產業發展、銀行獲利’的多贏效應。”

目前,鹽池縣僅1.44億元互助資金就撬動信貸資金3.36億元,受益群眾6.7萬人,貧困戶受益面達60%。這些用於發展灘羊養殖等特色產業貸款的增收比為1:1.5;鹽池縣灘羊飼養量從禁牧前的86萬隻增長到300萬隻,灘羊養殖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60%;優質的信貸環境吸引寧夏銀行、建行等金融機構紛紛搶灘鹽池。

用“市場之手”突破困局,把企業與農戶“拴”在產業鏈上

自2006年互助資金項目在鹽池試點以來,群眾小額資金需求暫時滿足了。但隨著鹽池灘羊等產業的發展壯大,扶貧小額信貸已經滿足不了群眾需求。

鹽池縣引入黃河銀行等金融市場主體,採取“互助資金”結合“千村信貸”,撬動了數倍發展資金。

2012年,鹽池農村信用聯社與貧困村互助社捆綁推出“千村信貸”,對獲得互助資金借款後仍不能滿足需求的社員,由互助社推薦、農信社給予1至10倍貸款,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鹽池灘羊等產業。金融扶貧形成獨具特色的“鹽池模式”:從互助資金打造誠信平臺,從創新“千村信貸”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從資金捆綁把扶貧資金變為發展資金,從評級授信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從政府投入引入社會資本。

良好的市場機制,吸引金融機構紛紛切割這一“蛋糕”。記者從鹽池農村商業銀行了解到,該行已累計發放“千村信貸·互助資金”貸款16億元,惠及群眾19872戶。

脫貧致富,除了輸血,更重要的是造血,造血就必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探索出精準扶貧的市場化機制帶領群眾致富。

銀行、保險、利息……曾經,這些詞對曾記畔村民十分遙遠,現今,村民們利用互助資金“借雞生蛋”。村民們說,這個變化要歸功於“金融支書”朱玉國。

朱玉國用十餘年時間,將村裡的互助資金從最初的20萬元發展到如今的855萬元,並撬動銀行貸款1.38億元,2018年截至10月底達489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不足1500元,增長到2017年的9294元。

“起先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朱玉國看來,脫貧致富歸根結底要用市場化手段推進。他說,互助資金改變以往“給錢給物”方式,把“扶貧款”變成“扶貧貸款”,不養懶漢,激發貧困戶依靠產業,滾動發展。

在金融貸款支撐下,曾記畔村民有了產業,村裡羊只存欄1.3萬隻,種植2萬畝小雜糧,一些村民還準備養豬養雞多種經營。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鹽池搭建平臺,把龍頭企業、農戶“拴”在產業鏈上,以“金融+企業+農戶”方式,形成市場化機制,帶動貧困人口發展產業。

11月20日,記者趕到鹽池縣溯源灘羊公司時,看到韻達快遞正在發運灘羊肉。公司市場部經理馮玉蓮向記者介紹了“灘羊銀行”運作模式。

溯源公司與養殖戶簽訂灘羊存款協議,將農戶鹽池灘羊視為“貨幣”存入溯源公司這個“銀行”,由溯源公司支付農戶灘羊利息。目前,“灘羊銀行”已為65戶合作農戶支付利息75487元,“‘灘羊銀行’還能貸款,100只羊可貸6.4萬元,到期後按市場價把羊賣給溯源公司,公司將利息全部返還。

鹽池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因病因災致貧率高達38.6%。鹽池縣利用風險補償機制為保險機構緩釋風險,解除保險機構後顧之憂。保險機構遵循市場規律,在自身發展同時,也為在市場上顯身手的貧困戶兜底。

2017年,鹽池縣設立1000萬元“扶貧保”風險分散補償金,建立盈虧互補機制,即保險公司在一個保險週期內虧損情況下,虧損部分由風險分散補償金承擔60%,保險公司承擔40%,盈利情況下,盈利部分60%返回風險補償金。這種市場化的辦法,確保建檔立卡戶脫貧路上不掉隊,也保證了保險公司的投保積極性和理賠及時性。

“2016-2017兩個完整保險年度,人保財險鹽池支公司累計承擔風險保障6.83億元,直接賠款2345.99萬元,兜住了老百姓的生產經營風險。”人保財險鹽池支公司負責人葉盛說。

2016年以來,人保財險結合鹽池縣實際,開發了6款扶貧保險種,保障集養殖、種植、產量、價格、收入等於一體,涵蓋灘羊養殖、玉米、馬鈴薯,小雜糧、黃花菜等。2017年鹽池設立1000萬風險補償金後,撬動人保財險公司在保險責任、保險保額、保險標的物上提標擴面,兜住老百姓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用“群眾之手”創造價值,將希望與幸福“握”在自己手心

何彥斌的家在半山坡上,門前停滿了大小的農機。在麻黃山鄉何新莊行政村何記山自然村村民眼中,“他就是一個‘田痴’”。

2012年,何彥斌從東北帶回8個玉米品種的種籽,開始在自己地裡做試驗。每一小塊一個品種,拴上不同顏色的毛線,澆水、施肥、除草,精心侍弄,到了秋天,4個品種試種成功,產量較高。

何彥斌心中有了底。第二年,他通過種子公司引進其中兩個品種的種籽,流轉了1400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

“我向鹽池縣信用聯社貸了5萬元,連種子錢都不夠,賣了家裡的羊,又向親戚借了些,原本就貧窮的家被倒騰一空,老婆沒少和我吵架。”何彥斌說,因當地從來沒種過玉米,播種那天,田埂上看熱鬧的人比干活的人還多,都說他“白扔錢”。

沒想到,當年何彥斌就打了35萬公斤玉米,收入70餘萬元。村民看到甜頭,紛紛找上門來,也要學著種玉米。

隨著種玉米農戶增多,利潤空間日益減少,何彥斌心思又活絡起來,利用冬閒,到河北等地考察市場。

2016年,在石家莊市一家超市,何彥斌發現南瓜賣得好,1公斤12元,產生了試種南瓜的念頭。何彥斌打“飛的”回家,從幾塊不同地裡取土樣,送到石家莊一檢測單位化驗,確認適宜種南瓜。

超市負責人感其誠心,不僅為他提供種籽,還與他簽訂2年銷售合約。由於他種的南瓜品質好,一上市就備受青睞。

與當年種玉米一樣,從看新鮮、嘲諷到參與,受益村民越來越多,何軍選老兩口今年僅種玉米收入7萬元。

得知鹽池縣在寧夏率先實現脫貧摘帽,李風虎激動地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終於和窮日子說再見了!”

去年被麻黃山鄉政府評為“最美脫貧人”的李風虎,2010年因車禍致使盆骨粉碎性骨折,在床上一躺3年,一家4口靠媳婦外出打工過活。

2014年剛能下地走動的他,不願拖累媳婦,毅然從農信社貸了5萬元發展養殖。

2015年,養了40只羊,還完貸款還剩近2萬元,李風虎信心倍增。2016年70只、2017年200只、2018年500只,隨著滾動式發展,李風虎不僅還清外債,手裡還有了餘錢。

“當初躺在床上,我根本沒想到能脫貧,幸虧農信社支持,沒有這起步資金,估計我還在借賬。”李風虎說,如今在外打工的媳婦也回來了,他計劃明年將羊圈再擴大些規模。

“去年兒子考上六盤山高中,他就是考到北京上大學我也供得起。”李風虎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說起鹽池縣的致富帶頭人,不得不提花馬池鎮佟記圈村的陳巖。昔日圍著鍋臺轉的家庭婦女,不僅做起老闆,擁有自己的品牌,且開微店,將產品銷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今年54歲的陳巖,丈夫是公務員,一家5口僅靠一人工資,生活極為拮据。看到村裡的人家陸續脫貧致富,陳巖很羨慕,也想擁有一份自己的收入。

2015年,陳巖從農村信用社申請40萬元就業貸,流轉150畝土地種植中寧枸杞,當年收入2萬多元。

為了賣上好價錢,在抓產品質量的同時,2016年陳巖給她的枸杞註冊了商標。有了自己的品牌,產品又穿上精美的“外衣”,立馬身價倍增。“今年,我的枸杞乾果產量7噸,其中精品乾果4噸,每公斤賣到100元,預計收入50萬元左右。”

去年,陳巖的丈夫退休回來給她幫忙。“過去我是靠人家養活,如今我是他的老闆,他要給我打工。”陳巖開玩笑說。(記者 時明霞 張慈麗 張 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