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陶展)11月26日至12月2日,2018上海•鹽城宣傳文化周活動在滬拉開序幕。鹽城“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的步履鏗鏘。“滬媒看鹽城”作為其文化周“滬動鹽城”的一項重要交流與互訪,深深吸引著兩地媒體以及鹽城市民的目光。

“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鹽都區是鹽城市主城區之一,為長三角城市集群中活躍度極高的“經濟板塊”,8年前,其鹽城高新區就與莘莊工業區合作共建上海閔行(鹽都)工業園區。這次滬上媒體朋友首站探訪鹽都,兩地有何歷史文化淵源?會有怎樣的印象讓他們捎回上海去?連日來,現代快報記者一直伴隨採訪。

【淵源】歷史文化一脈相承

鹽都與上海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據歷史記載,上海屬於蘇南文化,鹽城屬於蘇北文化,鹽城的蘇北文化以西部為地域代表,其中,鹽都為典型。

從新石器時代,鹽城文化就有與太湖文化相融合的歷史。春秋戰國時代,鹽城與上海曾先後同屬吳、楚兩國版圖。西周時期徐偃王的版圖曾經北至現在的徐州,南達現在的蘇州,鹽城是徐偃王國的腹地。長江並沒有成為鹽城與江南地區分隔的天塹。

“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上海成陸以後,依託江南的富庶和長江口的有利地形,迅速發展,自唐代起,鹽城的鹽稅為“天下賦稅之半”,國家用鹽稅投資,更促進了上海的繁榮。

明代是鹽城與上海交流的重要時期,鹽城的張士誠起義,建國定都在蘇州,大本營在鹽城,蘇北、蘇南得到了很好的交流。

朱元璋建大明朝,發展蘇北鹽業和農業經濟,從蘇南向蘇北移民,據《資治通鑑》記載,移民人口來自“蘇(蘇州)淞(淞江)嘉(嘉興)湖(湖州)杭(杭州)五郡民無田產者”,所說的“蘇州閶門”移民實際上來自於包括上海在內的蘇南民眾。這是鹽城人的江南情結的根源。

至清代,凡遇災荒,蘇北淮河以北的災民大致向北逃荒;淮河以南的災民幾乎一致向蘇南逃荒。《鹽城縣誌》載:“道光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運河於馬棚灣決堤,平地水深五尺,民大飢,人相食。”江寧布政使核查鹽城災民流向,稱:“按簿計算,已唯鹽城一縣人數最多。”“蘇州府三縣、上海、常熟、昭文四縣,登記留養鹽城災民33833人”,“此外各屬稟報尚未齊全。”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近代。

民國時期,鹽城貧民多往上海尋求生路,上海鹽城籍的老居民人數眾多。日寇侵鹽城時,鹽城人口也多往上海避難。由此,上海文化中有大量的鹽城元素。這一現象也可從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插隊得到印證,大批上海籍的知識青年以回鄉知青的身份插隊鹽城,除集中插隊的農場之外,以鹽都數量為多。

【互動】接軌上海再結碩果

多年來,鹽都與上海“親情血脈”從未隔斷。7月27日,鹽城市委確立“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新路徑,更加堅定了鹽都融入大上海的步伐。

今日的鹽都有2100多年建政史,是“中共一支筆”胡喬木、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等名人的故鄉。現轄8個鎮、4個街道,1個國家級高新區、1個國家級臺創園和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總面積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80萬。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8億元,是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得分蘇北領先。

“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11月20日,鹽都區與上海閔行區再次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鹽城高新區與莘莊工業區簽訂了園區共建補充協議。8年的前“盟約”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與閔行區的戰略合作是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市委‘兩海兩綠’路徑的實際行動。”鹽都區委書記、區長吳本輝當天在簽約儀式上說,鹽都將在制定《全面接軌上海工作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一園區三基地七領域”工作思路的基礎上,加強與閔行區全方位深層次合作交流,全面承接上海產業、科技、人才、金融等各類資源,讓鹽都高質量發展融入更多“上海元素”。

11月26日至12月2日,由鹽城市委宣傳部、市委外宣辦在滬舉辦2018上海•鹽城宣傳文化周系列活動,開動了“滬動鹽城”,“滬媒看鹽城”首選鹽都得以成行。

參與此次活動的《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上海媒體、《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等中央駐滬媒體以及省內駐鹽媒體等記者紛紛表示,將以全新角度,全方位道報鹽都,讓其“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經濟的優秀經驗和做法,介紹給公眾。”

冬日陽光下,湖面波光粼粼,遊船劃出的盈耳微響,令人遐思連連。伴隨著一曲悠揚的《鴻雁》歌聲響起,上百隻灰褐色大雁呼嘯而至,頭雁領飛、列隊成行、掠過水麵,在天空中自由翔舞……12月1日上午,當“滬媒看鹽城”採風團的媒體朋友們走進鹽都區大縱湖景區,乘遊船欣賞其湖光美景時,被眼前的壯觀場面驚歎了!

“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此前11月30日,媒體採訪團觀看了鹽都所屬國家高新智創園、東山科技產業園。3年時間,該高新區招引落戶智能終端產業項目近百個,有30多家企業成為華為、小米、蘋果、三星等知名品牌供應商,今年開票銷售可達150億元……在鹽城高新區智創園規劃展示館,採風團一行感受著撲面而來的高科技熱浪。

“東山精密電子項目一期總投資130億元,從開工到投產不足9個月,再次刷新了鹽都項目推進的‘新速度’。”東山精密製造公司相關負責人的介紹,贏得記者們紛紛點贊。該負責人表示,未來3至5年,企業將形成500億元產業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LED封裝和柔性線路板生產基地,為鹽都打造華東地區千億規模智能終端特色產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

“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當天,採訪團一行還走進胡喬木故居,用影像、圖片、文字記錄鹽都紅色文化的無限魅力;徜徉江蘇省首批五星級鄉村旅遊區三官農莊,體驗農村、農業和旅遊相融合的新面貌……

上海電視臺《世界那麼大》欄目總編徐海芳第一次來鹽城,她說,鹽城鹽都有很多的亮點可以宣傳,希望從新媒體到傳統媒體一站站地來報道,也希望鹽城的媒體人帶領我們一站站走下去,希望上海人看了報道,跟著記者的鏡頭來鹽都旅遊。

“要將美麗鹽都傳播給更多旅遊愛好者,讓更多人來這裡打開心扉,開啟‘洗肺’之旅、生態之旅。”新民晚報時政中心主編趙慶感嘆道。

【融合】專家紛紛出招獻策

“‘滬媒看鹽城’鹽都採風行,使上海主流媒體更加了解鹽都,親身感受鹽都水鄉的秀美風光和蓬勃的發展熱潮。”鹽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葛建華在活動中表示,將以此活動為契機,常態化組織上海主流媒體來鹽都採訪,並開展交流交往,實現接軌上海宣傳工作全面提檔升級。

“滬動鹽城”鹽都邁出融合最強音

“滬媒看鹽城”鹽都採風行活動,引發鹽城各界的廣泛關注。文化專家、中華詩詞協會會員何玲龍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說,鹽都和上海的融合發展,經濟目的固然是核心與本質,但文化對接不失為方式和手法之一。

他建議,兩地應該多開展文化交流,打親和牌,利用鹽都的淮劇大戲,唱好互動之歌;回顧鹽都與上海的交流歷史,打認同牌,消除“大上海”與“窮蘇北”之間的理念隔閡;號召插隊鹽都的上海知青“鳳還巢”,打懷舊牌,從中挖掘人脈資源;同時,定位上海“後花園”,打互利牌,為上海的農副產品、旅遊、養老,以及次級工業產品的生產等提供便利,讓上海“有利可圖”。

民以食為天。據瞭解,鹽城每年銷往上海的農副產品超過500億元。在農業產業方面,鹽都區應該如何接軌上海?“鹽都的農產品享有盛譽,在‘兩海兩綠’的口號下,鹽都要在農產品的深加工、加強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做好文章。”全國百強農民經紀人、江蘇省農民聯合會副會長柏壽童說,鹽都農產品一直在上海市場有一定的地位,希望鹽都能夠藉助鹽滬農產品商會在上海及蘇南地區的影響力,或者建立鹽滬農產品商會鹽都分會進一步加強互相之間的溝通,拓展鹽都農產品在上海的市場,把鹽都的農產品標準成為上海的農產品標準,使鹽都的農產品享譽大上海。

業內人士認為,在接軌上海的過程中,鹽都應當與上海各行業進行對接,充分利用鹽都在上海的人脈資源,把上海的資金、人才、項目等引進來,同時,把鹽都的優質資源,特別是農產品擠進到上海的大市場。另外,鹽都可以著力打造上海人文文化的“後花園”,吸引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來休閒度假、體驗慢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