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大揭秘》里面的铁血将军郑洞国?

微笑378733689819


在黄埔军校的早期历史上,冒名顶替的考生只有一个,便是来自湖南石门的郑洞国。那是1924年4月,当郑洞国与同乡王尔琢(红军名将)等赶到广州投考军校时,黄埔一期的报名时间已过。恰好同乡黄鳌(红军名将)因怕不中报名两次,结果一次就过,留下一个考试机会,郑洞国遂冒名应试,中。

(黄埔军校时期)

于是黄埔军校出操时,一喊“黄鳌”的名字出列两人,不久郑洞国承认了此事,但校方未予追究。只可惜他的两位同乡加同学都参加了红军,并且牺牲在革命战争中,而他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郑洞国属于国民党军队中的“第五军”系统,早期的老大是号称“装甲兵之父”的徐庭瑶,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中央军以第2师、第25师和第83师组成第十七军(一说军团)开赴前线抗日。军团长徐庭瑶,杜聿明、关麟征等黄埔一期名将皆在军中,郑洞国时任第2师第4旅旅长,率部浴血古北口,战功颇多。



1936年,蒋介石吞并大舅子宋子文的税警总团,以第2师师长黄杰调任总团长,郑洞国得以执掌黄埔嫡系第2师,晋升陆军少将。“七七事变”爆发后,第2师隶属关麟征第52军,在第二集团军司令刘峙指挥下参加华北抗战,在保定与石家庄一线与日寇激战,刘峙指挥不力,关麟征不打招呼撤退,使郑洞国顿生嫌隙,也是他转投第五军系统的重要因素。

1938年转隶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参加徐州会战,是“台儿庄大捷”的功臣之一 ,因功被晋升为第98军军长。适逢徐庭瑶组建机械化部队新编第十一军,在杜聿明盛情相邀之下,郑洞国自甘降格出任该军“荣誉第1师”师长,不久新十一军改番号为“第五军”,杜聿明转正成为军长,郑洞国正式加盟这一系统。



郑洞国练兵有方,以伤愈老兵组成的荣1师很快成为精锐劲旅,1939年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荣1师旋即扩编为第八军,郑洞国升任军长。第八军先后参加了枣宜会战、反攻宜昌作战等战役,是陈诚第六战区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3年,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在印度兰姆迦完成整训后,合编为“新编第一军”,杜聿明本来推荐号称“邱疯子”的邱清泉出任军长,考虑到需要跟美国方面打交道而邱的脾气过于暴躁,在何应钦的力荐下,老成持重性格温厚的郑洞国成为新一军首任军长,当年秋率部在缅北开始反攻,全美械的新一军大破日寇第18师团。



从这些过往战斗经历来看,郑洞国冠以“抗日名将”的称谓丝毫不为过,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立场坚决。

1944年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副总指挥(史迪威为正),新一军拆分扩编为两个军,孙立人和廖耀湘分别出任军长。1945年2月,郑洞国晋升陆军中将,不久出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为汤恩伯,共同在京沪地区接受日本投降。

(第五军系统骨干将领)

1946年就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病倒后任代司令长官。“东北剿总”成立后与范汉杰共同任副总司令,1948年3月兼领长春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主席”,辽沈战役开始后坐困孤城,10月21日率部放下武器投诚。


度度狼gg


1948年,林彪进军长春。当时,郑洞国驻守长春,固守孤城。林彪将计就计,率十万大军包围长春三个月,截断长春的空中支援和退路,并不进攻,最后兵不血刃夺取长春。那么《大揭秘》所讲的国民党将军郑洞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1903年生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过第一、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升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后又参加蒋介石和桂系的战争,以及蒋介石和冯、阎的中原大战,升任旅长。

1933年,日本侵占华北,郑洞国率第二师第四旅北上抗日,在长城古北口战役中,他率军以血肉之躯,与装备先进的日军进行殊死搏斗,虽然最后失败,但也给日军以重创,没有败于怯懦。1936年,升陆军少将,任第二师师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郑洞国率第二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平汉路北段的保定会战,并担负殿后任务。1938年,台儿庄战役,指挥所部参加了攻击枣庄、北大窑、峄县的激烈战斗,将日寇濑谷支队击溃,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1939年,郑洞国升为第九十五军副军长,随后改任杜聿明任军长的国民党机械化部队的第五军任副军长,并兼任荣誉第一师师长。

同年12月,郑洞国率部参加了桂南会战中最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一师担任正面主攻昆仑关的任务,同日军血战10多天,以全师大部分官兵伤亡的代价,两度攻入昆仑关。昆仑关战役中,击毙了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打死日军4000多人,取得重大胜利。随后,郑洞国升新编第十一军中将军长,后改任第八军军长,下辖三个师。

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败后,远征军中的新编二十二师、三十八师撤退到印度。1943年,新编二十二师、三十八师组成新一军,国民党派郑洞国赴印度,担任新一军军长,后新编三十师又加入新一军。不久,在印军队又加入了新六军,郑洞国升任中国驻印军队副总指挥。新一军和新六军是完全接受美国装备和训练的机械华部队,与杜聿明的第五军、陈诚的第十八军、俞济时的第七十四军并称为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队。

1943年,中国驻印军队反攻缅甸,先后攻占孟关、坚布山、密支那、腊戍等地。1945年,郑洞国率中国军队与英军一起,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2.3万人,为收复缅北和支援整个缅甸抗战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长官,驻守沈阳,多次与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进行交战。1948年3月,蒋介石在沈阳成立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以卫立煌为总司令,郑洞国为中将副总司令。后到长春,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率部十多万人,孤守长春。七个月后,郑洞国率第一兵团司令部直属部队全部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

全国解放后,郑洞国先后担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91年1月,在北京去世。


帝国的脸谱


1942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失利,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整训后改编为新1军。为处理好与盟军的关系,性情温厚的郑洞国被蒋介石任命为新1军军长。郑洞国到任后,在与美军官员的协调中不卑不亢,缓和了与盟军的关系,又不失立场原则,得到了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多次赞扬。

在1944年的密支那战役中,盟军在进攻市区时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在美军军官指挥作战久攻不克后,郑洞国披挂上阵。他精准研判敌情,步步为营,对敌人分块切割,各个击灭。在他的指挥下,日军损失惨重,大举溃退,日军缅北防御体系被突破。9月,郑洞国晋升驻印军副总指挥,次年收复重镇八莫等,与中国守军胜利会师,郑洞国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郑洞国,黄埔一期生。毕业后任教导1团2营4连党代表。曾参加东征和北伐,1927后升任第9军教导团团长。军事编遣会议后,教导团被裁撤,郑洞国出任第2师5旅10团团长。不久,郑洞国率部参加新军阀混战。后任2师4旅旅长,驻守洛阳。

长城抗战爆发后,郑洞国部编入徐庭瑶任军长的17军,奔赴华北战场。郑洞国率部驻守南天门,与日寇血拼。83师阵地被敌突破后,郑洞国率部驰援,面对强敌,郑洞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终因寡不敌众而撤退。

战后,郑洞国赴南京中央军校学习。参与“围剿”后驻守北平及至《何梅协定》签订后撤出,南下徐蚌。1936年,第2师师长黄杰接手税警总团,郑洞国继任第2师师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第17军改编为第52军,关麟征出任军长。辖有郑洞国的第2师和张耀明的第25师。关麟征此前担任过25师师长,而张耀明又是关的同乡,所以郑洞国一直认为关“偏袒”25师。在河北战场上,关麟征部署郑洞国部防御无险可守的平原农田,而张耀明部防守有险可守的山地丘陵,此举被郑洞国认为关“蛮横自私”。

1938年,郑洞国率部参战台儿庄会战,参与了枣庄、峄县等战斗,并在4月在杨楼一带与友军痛击坂本支队,而后与第2集团军大胜濑谷支队,取得辉煌战绩。

战后,第52军军长关麟征出任32军团团长。在关的举荐下,张耀明出任52军军长,郑洞国被任命为副军长,不兼第2师师长,有职无权。郑洞国气愤之余,坚辞不就,请假回乡。

之后,在汤恩伯的举荐下,郑洞国任第31集团军第98军长。不久,在杜聿明的力邀下,自甘降格,以军长之尊屈居新编11军荣1师师长。新11军改编为第5军后,杜聿明任军长,郑洞国任副军长兼荣1师师长。在昆仑关战役中,郑洞国率荣1师担任正面主攻,取得昆仑关大捷。战后荣1师扩编第11军,不久改编为第8军,郑洞国为军长。随后,郑洞国率部参加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

1943年,郑洞国任新1军军长,次年任驻印军副总指挥,率部打通中印公路,取得缅北反攻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欲委任郑洞国为侍从室侍卫长,被郑婉拒,遂被任命为第3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为汤恩伯。

1946年2月,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重病住院,郑洞国出任副司令长官代行司令长官职务,主持东北军务。郑洞国到任后,占领了鞍山、营口、四平、长春等多座城镇。1948年1月,东北剿总成立后,卫立煌出任总司令,郑洞国、范汉杰辅之。郑洞国兼第1兵团司令、吉林主席驻守长春。辽沈战役打响后,郑洞国突围不成,被围困长春。蒋下令冒死突围,此时,曾泽生部60军起义,新7军投诚,郑洞国此时仍抱定宁死不降的想法顽抗。郑的部下纷纷放下武器,接受投诚,郑洞国此时已成孤家寡人,走投无路,只得投诚。

建国后,郑洞国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晚年一直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不遗余力。1991年1月,88岁的郑洞国在京辞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2006年,其亲属将其骨灰迁至家乡湖南石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