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

河苦


太上皇和皇帝都是君,沒有誰是誰的臣,所以兩者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但是你要問誰的權利大,只能說掌握朝政的話語權,誰就大。

自此始皇帝創立皇帝制之後,皇帝即為天地間最尊貴的職位,一言即可掌天下所有人的生死,是為九五之尊。隨之而來的是太上皇制的應運而生,太上皇即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給予在世皇帝的稱呼,主要是解決父皇帝與兒皇帝尷尬的禮數問題,畢竟在古代平常人家子跪父是正常不過的時期,父親也能坦然受之,但是絕對不會出現父跪子的情況!不過在皇家卻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種有違倫理道德的問題,一旦當朝皇帝的父親還在世,你說是讓皇帝跪父親呢?還是父親跪皇帝呢?顯然都不能,這個時候太上皇的稱號並有了用武之地,你是君,我也是君,你父親不用跪我兒子,因為我們都是君,而我兒子跪你父親,也不是帝王跪臣子,而是帝王跪父皇,理所當然。



那麼肯定會有人問太上皇和皇帝,哪個是臣,哪個是君?其實嚴格意思來說兩者都是君,兩者都可以稱朕,沒有哪個是哪個的臣子,畢竟太上皇的稱號就是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事情出現,既然是這樣,那麼也沒有誰大誰小啦。

不過你如果要問誰的權利大,那隻能說看情況,誰能掌握朝政大權,誰就最大。簡單的說一般情況下,主動退位的太上皇權利是最大的,比如宋高宗趙構、乾隆等,被迫亦或者被當朝皇帝封的太上皇權利肯定小,比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明英宗朱祁鎮等。這裡我就為大家詳細的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下。



一、太上皇權利比皇帝大-乾隆與嘉慶

眾所周知由於乾隆在登基四十三年的時候曾經說過“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明確了自己會在親政60年之後讓位於太子,自己做太上皇。說實話可能乾隆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會活到85歲,不過作為帝王不能言而無信,他最終在1796年將皇位讓位於皇太子永琰,是為嘉慶帝,自己宣佈退居幕後,做他的太上皇。但是我們都知道乾隆只是將皇位讓於嘉慶,他仍然住在本應只有皇帝才能住的養心殿中繼續掌控著朝政大權,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曾經乾隆在召見屬國使者的時候與他們這樣說過“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可以說在此時所有的軍機大事百官都要先奏於乾隆,只有乾隆說可以才能交有嘉慶帝御覽,同時百官們還要聽從他旨意,甚至宮中還是依舊用乾隆年號,可想而知此時的嘉慶帝毫無實權,只是空頂著一個皇帝頭銜罷了。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記載:“嘉慶元年正月戊申朔,舉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為皇帝。尊上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

同時更苦命的是由於乾隆每天三點就會醒來,作為一國之君的嘉慶帝竟然苦命的需要提前半小時候在乾隆的寢宮中等待請安,而且嘉慶與乾隆一起吃飯更為的苦命,由於乾隆已經是一個老的不能再老的老頭子,吃飯吃兩口就飽了,而嘉慶帝不一樣他可是一個年輕人,你說他能吃幾口就飽嗎?於是他每次跟乾隆吃飯都吃不飽,乾隆一不吃他就不敢動筷子。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來嘉慶在乾隆在世的時候,是有多卑微,全然無一個帝王該有的威嚴。



二、皇帝的權利比太上皇大-明英宗與明代宗

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失去了數十萬的精銳,同時也能明英宗徹底失去了帝位,轉而被明代宗所替代,他只能被迫的成為太上皇。之後被瓦剌放回京城之後,更是被明代宗軟禁在南宮整整七年,在這七年英宗惶惶不可終日,每時每刻都在害怕會被代宗所殺。代宗不但將南宮的大門灌上鉛,南宮四周不僅被代宗派的錦衣衛團團圍住,甚至連食物都只能通一個小洞送入。同時英宗這七年連衣食都不能確保充足,他還的需要自己的原配錢皇后來做女紅,託人帶出去買來貼補家用,你說就這樣的太上皇連自己吃都困難,你說他有什麼權利呢?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個定律,那就是主動讓位的太上皇一般情況權利都要大於皇帝,如宋孝宗讓位於宋光宗,而被迫讓位的太上皇權利絕對要小於皇帝,如李淵讓位於李世民。

而這些太上皇之所以還擁有那麼大的權利,無非就是朝廷上那些大臣們還是聽太上皇的,朝政大權還是在他的手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多剛讓位的太上皇所選的皇帝,大多都是極其孝順或者說有點軟弱的,比如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和清仁宗,這些無一例外都是極其孝順的帝王,他們有些不是因為手上的權利不大,其實他們只是孝順自己的父皇,不願意違背父皇的意願,所以才讓太上皇的權利凌駕於自己身上,而這恰恰也解釋了為什麼宋朝的皇帝都喜歡當太上皇,因為以孝治國的宋朝絕對不會出現兒子騎在父親頭上的事情,所以既然這樣做太上皇多好,不想理朝政就玩,想理朝政兒子自然會聽自己的,何樂不為呢?


澳古說歷史


古代的太上皇比較少,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追封的自己父親嬴異人,即是秦莊襄王嬴楚。但是這個時候嬴異人已經死了,所以也就無從談起了。下面談幾個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太上皇。



第一個活著做過太上皇的人——劉邦父親劉太公。

這個時候嚴格意義上來說,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因為整個天下都是劉邦打下來的。所以在劉邦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劉邦給劉太公請安之時,劉太公是跪迎劉邦的。

但是劉邦於心不忍,經過和臣子的商量,劉邦冊封了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從此劉太公也就不用下跪迎接劉邦了。但是因為這個太上皇是劉邦冊封的,所以名義上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



被迫讓位的唐高祖——李淵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迅速軟禁了李淵,奪取了政權,後來又做了大唐的帝王。

雖然李世民順利稱帝,但是這個時候名義上李世民還是李淵的臣子,畢竟是兒子。在李淵的9年太上皇生活中,李世民也沒有幾次去探望他。兩個人基本上也沒有了交流。實際上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最有權勢的太上皇——乾隆

這個毋庸置疑,皇帝絕對是太上皇的臣子。乾隆做了60年皇帝后退位後做了3年多太上皇,但是這位太上皇一直把持著權力沒有放手。

這一時期稱之為皇帝訓政時期,嘉慶根本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連玉璽都沒有給嘉慶皇帝。所以無論實際上還是名義上嘉慶這個皇帝都是太上皇的臣子。



說了這麼多,終歸起來影響臣屬關係的是權力。誰的權力大誰就是君主,反之就是臣子。就好比明英宗不甘做沒有權力的“太上皇”發動奪門之變一樣。如果他是一個乾隆一樣的太上皇也就不用發動奪門之變了。


我是越關


很顯然,皇帝永遠都是君主,無論是誰都不能超越皇帝,包括太上皇,也不例外。太上皇要麼是被封的,要麼是被迫的,比如劉邦的稱帝的時候,他的父親還在。當時也沒有太上皇那個概念,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煓)總是直呼劉邦的名字,然而家臣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太公雖貴為皇帝之父,實為人臣。”雖後來被劉邦尊為太上皇,但從劉太公的家臣來看,其實劉邦的父親也是臣。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後來也退位了,兒子李世民即位稱帝,李淵做了太上皇。但是已經沒有了實權,在外人眼中也就是一個擺設罷了。所以,李淵在李世民眼中,其實和平民百姓差不多,沒有了權力就稱不上皇帝。只要退位,就喪失了做皇帝的資格。

另外,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退位以後也沒有了權力。其實在馬嵬驛兵變的時候就可以看出,李隆基已經沒有了皇帝的威嚴,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是他的兒子李亨,在馬嵬驛兵變當中。如果,陳玄禮沒有太子等人的授權,陳玄禮不可能逼迫唐玄宗殺掉楊貴妃。如果陳玄禮在沒有太子授權的情況下逼迫唐玄宗,那麼太子李亨即位,第一個要殺掉的就是陳玄禮,但是太子沒有殺他,說明兩人是一夥的。

從以上上個例子可以看出,太上皇是有名無實的皇帝,其實和人臣沒有什麼區別。沒有人能駕馭皇帝之上,包括太上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是臣子。


謀士說


判斷誰是君、誰是臣,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行禮者為臣,受禮者為君。

比如,皇后的父母在公開場合見到皇帝、皇后,要跪地行禮。為何?因為皇帝皇后為君,國丈和丈母孃為臣。

比如,皇帝的兄弟們、大爺們、叔叔們見到皇帝,要跪地行禮,因為皇帝為君,其他人為臣。

但是,皇帝見到太后,要跪地給太后行禮,並且自稱兒臣。可見,此時的皇帝為臣,太后為君。

同理,太上皇應該和太后同樣待遇,因此,太上皇為君,皇帝為臣。

當然,以上只是禮儀上的君與臣。實際上誰說了算,那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比如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雖然頂著太上皇的名頭,實際上只是個擺設。劉邦以布衣之身打下了江山。劉太公原本就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對於國家大事啥都不懂,自然只能是個擺設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比劉太公的情況好不了多少。為何?因為他是被李世民逼著退位的。退位後,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上就是李世民的階下囚。

以上這兩位太上皇,實在是慘了點,在皇帝兒子面前,基本上沒有任何話語權。

有沒有太上皇比皇帝還牛的呢?

有。乾隆皇帝就是。

乾隆長壽,眼看著就要打破他爺爺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紀錄。為了表示對爺爺的尊敬,他就主動讓位了兒子嘉慶,自己當上了太上皇。

乾隆雖然名義上讓了位,實際上一切大事還是他說了算。嘉慶就像是太子監國,橫豎都得看乾隆的眼色行事。

歷史上最窩囊的太上皇是誰呢?是宋徽宗趙佶。

當時,北宋正被金國吊打。宋徽宗為了逃避責任,就自己退縮,把皇位讓給了兒子趙恆——也就是宋欽宗,自己躲在背後當太上皇。可惜,宋欽宗也無力迴天,於是北宋亡國,爺兒倆一起被金國抓走了。

臨陣退縮,把黑鍋讓兒子去背。宋徽宗為父為君都不合格。


趣談秘史


當然是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了。


為什麼?你還不知道啊,沒關係,就讓有書君來告訴你吧。


各位觀眾,請看大屏幕。


1,君,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代稱,而皇帝就是君,同樣也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從來都是先有皇帝,然後才有太上皇。



太上皇,也稱太上皇帝,是依附於皇帝存在的,其實就是退休的皇帝。


太上,就是至高、至上的意思。太上皇,也就是至高、至上的皇帝,是由皇帝授予並承認的一個尊稱。


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王,帝,這些稱號,統統都不拉風了,都不足以彰顯自己的蓋世功勞。


所以,他就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號,並自稱為始皇帝。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而為了彰顯孝義,秦始皇追封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異人為太上皇。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2,古代人都講究君權神授。而皇帝自稱天子,老天第一,他第二,誰還能大過他。


而太上皇只是家長,是皇帝的父親,皇帝才是國君。而父子只是家,君臣才是國。


3,皇帝是江山社稷的象徵,是國家的管理者,只有皇帝才能代表國家。


皇帝的玉璽是皇權正統的象徵,上面就刻有:受命於天,即壽永昌。


太上皇是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既然都已經退休了,當然也就不拿事了唄。



可見,太上皇是社會閒散人員,皇帝才是國家的管理者。


有人說了,既然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那電視劇裡,皇帝見了太后為什麼還要叩拜呢?豈不是君跪臣?難道說編劇腦殘了?或者說太上皇的地位比不上太后?


當然不是。你只看到電視劇裡的皇帝跪下給太后請安,你咋沒看見太上皇呢?新皇繼位時,老皇帝通常已經駕鶴仙遊了,你讓他拜誰去?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以仁孝傳家。皇帝回到後宮,就是回到了家,兒子給母親行禮,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了。


4,封禪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舉辦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也是最高禮儀。


而封禪大典只有皇帝才能主持,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太上皇去封禪的。


5,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以一國只有一君,其他人都是臣,包括太上皇。


太上,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太上忘情。


在這裡,太上的本意是修養最高的人,指聖人、天道。“忘情”,是指放下一切凡情,達到無情之境。


也就是指跳出紅塵,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一心向道。


這其實是歷代皇帝給自己老爸戴的一頂高帽子,你都超凡入聖了,還管什麼紅塵之事呢?就由兒臣代勞吧。


6,皇帝號稱,口含天憲,金口玉言,他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說一不二啊。


太上皇,只是一個尊稱,說了不算,沒什麼實權。



7,皇帝自古以來就佔據著大義名份,被天下各大軍閥認同。


即使太上皇(或權臣,太后)擁有軍政大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還是要藉助皇帝的名義發佈詔令。否則就是沒有名份,是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可以討之。


唐中宗的皇后韋氏不就是一直藉著中宗李顯的名義才能把持朝政嗎?後來,她想當女皇,就和女兒一起把中宗毒死了。結果怎麼樣呢?女皇沒當成,反而被推翻了統治,全家被殺。


可見,沒有大義名份就不是正統,就不能號令天下。所以,即使從名義上來說,皇帝依然是君。


綜上所述,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看到很多人說,皇帝見到太上皇也得自稱兒臣,實際上這可是小瞧了古代的帝王家。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情況不同結論不同。主要是看權利在誰的手中,中國歷史上太上皇其實並不多,因為提前退位弊端太大。

分別舉兩個例子吧,李淵和李世民這對父子在歷史上非常的出名,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篡位得來的,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先是封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一直把持朝政,當然發號施令的時候還是用李淵的名號,後來李淵主動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那麼做了太上皇的李淵過的是什麼日子呢?首先是搬出皇宮,諷刺的是,他搬進了當年自己賞給李世民的府邸,因為很多人跟著李淵搬過去,府邸實在太小,很多大臣便建議給太上皇修個大一點的房子,全部被李世民拒絕。有趣的是就在李淵病入膏肓的時候,李世民主動要給李淵修一座宮殿,開工數月之後李淵便死了。

李淵晚年等於是被軟禁的,李世民也從不去看他,試問這種情況誰是君,誰是臣?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以說李淵連臣都都不如。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康熙和雍正,乾隆是主動退位的,傳位給嘉慶,在這之後的幾年中誰是君誰是臣呢?

史書關於這個記載的也很清楚,一切大事小事依然是太上皇乾隆說了算,嘉慶只能在旁邊乖乖的看著,乾隆笑一下,嘉慶就得趕緊陪笑。所以說這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誰是君誰是臣,還得看權利在誰手中。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兩父子要說誰的權利大,那得看父親是怎麼做上太上皇的。倘若太上皇是自己主動禪位的,那麼在國家大事的抉擇上還是很有權利的,比如乾隆禪位當太上皇;倘若這個太上皇是被兒子給逼迫讓位的,那他就沒什麼權利了,只能在太上皇這個職位上養老了。

皇帝劉邦和太上皇劉湍

劉邦的父親劉湍,也就是太上皇劉太公,雖然是劉邦的父親,不過,對於西漢的江山來說,卻不是劉太公打下來的。劉太公這個太上皇是劉邦給封的。這樣一看很顯然劉邦是君,劉太公是臣。

(陳道明飾演漢高祖劉邦)

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後來也成為了太上皇。史書記載,武德9年(626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迫立李世民為太子,後來又被迫傳位給李世民,自稱太上皇。對於成為太上皇的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交流也就日益減少了,而且,這段時間李淵也很少離開自己的宮殿。因此,對於李淵和李世民,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唐朝的大權,名義上李淵是君,但是實際上李世民才是唐朝真正的君。(張豐毅飾演李世民)

皇帝朱祁鈺和太上皇朱祁鎮

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為帝,遙尊遠在蒙古的明英宗為太上皇。對於當時的明 文武百官來說,基本上就是以弟弟朱祁鈺為君的。後來,明英宗從蒙古被釋放回京後,被朱祁鎮軟禁在南宮。(黃軒飾演朱祁鈺)

嘉慶皇帝和太上皇乾隆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清朝的乾隆可以說是最有權勢的一位了。乾隆在位時長60年。乾隆在做了60年皇帝后,兌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將皇位傳給兒子嘉慶,自己成為了主動禪位的太上皇。

但是史書記載,乾隆名義上雖然是太上皇,但是連傳國玉璽都沒有給嘉慶,在乾隆做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基本上國家軍機大事都是乾隆決定的,兒子嘉慶皇帝也只是個“實習皇帝”而已。這麼一看,乾隆肯定就是君了,嘉慶只是個乾隆的兒臣而已。

以上就是歷史上幾個比較有名的太上皇的案例。具體哪個是君要看老皇帝是怎麼當上太上皇的。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還是看能力。



明明說歷史


誠邀,如題。

中國古代自周公制禮,孔子倡儒後便形成了以宗法制和家長制為核心的人身附屬關係。


西周開始的宗法制


宗法制決定皇帝要孝敬太上皇

中國宗法社會歷史悠久 , 可能是又一個“ 世界之最” ,從只有口頭傳說史的氏族社會晚期開始 , 截止近現代, 歷時應以幾千年計。 至少在周朝 ,宗法等級制就已臻完善, 其後出於歷代統治者的需要而日益強化 , 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之一。宗法一詞 ,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解釋,“宗”是“ 尊祖廟也”。《禮記》 記載 ,“ 尊奠尊於祖廟”。“宗”字上面的寶蓋頭,是房屋 , 可引申為廟; 底下的 “ 示” , 當神靈講。 中國古代是把祖宗牌位供在廟中, 當作神靈祭祀膜拜的。 祖宗和祖宗所立的規矩至尊無上。從這方面講,皇帝該聽他的父親,也就是太上皇的,起碼不能忤逆太上皇的意思。

然而中國又是個君權至上的帝國。

自夏禹開始,歷朝歷代統治者自稱天子,宣傳自己是上天派來領導百姓的,“君權天授”,於是天子執掌百姓的生殺大權,成為天然的國家軍事力量最高司令,國家元首,集政權軍權於一生,成為古代帝國最高貴的,最接近神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任的君王比起前任的太上皇而言更有力量。

於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變很微妙
其實規矩都是人定的,也視情況而變。

如若皇帝尊敬自己的父親,或者說太上皇放職不放權,那麼太上皇的旨意無疑比皇上的聖旨管用。這樣情況的有乾隆帝和嘉慶帝,宋高宗與宋孝宗等;

皇阿瑪乾隆

如若皇帝不尊敬自己的父親,或者說後繼之君壓根就不是太上皇自願給的皇位,那自然皇帝比太上皇管用,比如唐玄宗和唐肅宗,所謂人走茶涼,大概如此吧。

總的來說

中國古代皇權政治合法性是以"天"、"德"、"民"為基石的,"天"是皇權合法性的解釋,"德"將"天"授的皇位合法性落實到皇權的擁有者,使其落地生根,就是皇帝的有德行才能配得上皇位,所謂有德者才能敢居大位,所以

不管他自己願不願意,皇帝一般會給太上皇面子,至少是表面上,以防好事之人又說什麼皇帝“無德而妖”,以此為藉口鬧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各位看官批評指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理論上來說,太上皇和皇上都是君,又都是臣。

太上皇是活著退位的皇帝,既然退位了,理論上就不是皇帝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皇帝才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那就是君,太上皇只能是臣。

但把太上皇當做臣,又極尷尬。太上皇畢竟是做慣了皇帝的人,就算退位也不會有為臣的覺悟,依然是以“朕”自稱的,通常又是皇帝的父兄,皇上在繼位之前是臣,是子,是弟,皇上的皇位都是人家給的,繼位之後,皇帝若是真的把太上皇當臣,怕是不忠不孝的帽子就會被扣上,反而是皇帝在太上皇面前稱臣。

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太上皇和皇帝關係的例子有幾個。

一個是李淵跟李世民。李世民通過政變奪權,李世民先是以太子身份監國,然後直接登基當了皇帝,李淵成了太上皇。李世民當了皇帝就是全權皇帝,太上皇李淵搬到一個犄角旮旯的宮殿生孩子去了。因為李世民當皇帝的方式有點不地道,所以他跟李淵兩個人都有點互相看不順眼,李世民每每去給李淵請安就是兒子給老子請安,根本沒有把老李當君的覺悟,老李當然更看不慣李二,反正無論怎麼對李二,李二也不會把權利還給老李,就算對李二再不客氣,李二也不敢對他怎麼樣,所以也沒有為臣的意思。

一個是明英宗和明代宗。明代宗是在明英宗當了俘虜之後臨危受命當上了皇帝,他的皇帝可不是他哥哥明英宗送給他的。明英宗回來之後就被奉為太上皇了。皇位的爭奪從來都是血雨腥風的。明代宗拿了他哥哥的皇位,他哥哥回來了,當然有點不舒服。明英宗的皇位因為自己被俘莫名其妙的給了他弟弟,自己回來了,也想拿回來。兩個人的矛盾就來了,兩個人都想當君,都想說了算,所以有了“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可見把太上皇當做君,繼續說了算其實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

再一個是乾隆和嘉慶。乾隆就算把皇位讓給了嘉慶,嘉慶的待遇也比當太子時強不了多少,除了上朝的時候多了個座位。嘉慶當了皇帝,住的是自己小時候住的宮殿,,可想而知嘉慶這個皇帝當的多麼憋屈。所有的大權還是都在乾隆手裡,大臣也都是乾隆的親信,嘉慶就算有什麼命令,這些大臣也是陽奉陰違。嘉慶在乾隆面前是真正的臣子見到皇帝。


魔智


首先,太上皇和皇帝之間根本就不能以君臣關係來衡量,這根本就是對王朝政治毫無基本概念。因為作為皇帝權力的合法來源,太上皇一般情況下不僅僅是上一代皇帝,而且基本都是皇帝的長輩(但也有例外,比如晉惠帝被迫內禪給叔公司馬倫)。所以倫理上來看,太上皇和皇帝二者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是孝,也就是家庭中的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係。據《孝經•廣揚名》明確指出: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想在社會上取得認可,則首先要在家庭中成為孝子。無論是明君還是忠臣,其根本的身份必定是一個對長親盡孝之人。



最後一個太上皇,乾隆帝。

故,無論當朝皇帝與太上皇之間的實際關係如何,在政治正確上,皇帝也必須要對太上皇盡到孝,而太上皇也必須要尊重皇帝的孝心,二者之間是一副雍熙和睦的畫面。

做了兩朝天子又做了太上皇的唐睿宗。

這種關係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的禮儀中可以表現出來。太上皇自稱“朕”,稱當朝皇帝為“主上”,最正式場合中稱“皇帝”;皇帝自稱“臣”,稱太上皇為“陛下”,正式場合稱“太上皇帝”。自秦莊襄王起,至清高宗,歷史上共有25位太上皇,其中內禪後仍然掌控朝局的有三人:唐睿宗、宋高宗、清乾隆帝。 比如唐睿宗內禪後仍掌握三品以上公卿大臣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並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並且壟斷自稱為朕的特權。皇帝唐玄宗對外則只能自稱為“予”。而清朝乾隆帝更是大權在握,以至於宮外已經改元為嘉慶年號而宮中依舊使用乾隆年號如故,甚至傳出了乾隆帝不肯將國璽交給嘉慶帝的傳聞。

甚至那些實際上已經是階下之囚的太上皇也都有一定的禮遇。比如明英宗蒙塵歸來被尊為太上皇,雖然實際上已經毫無影響力,但朝廷在表面仍舊一如既往的禮遇。 據《明實錄•英宗實錄》記載明代宗迎接乃兄明英宗時下詔說明:

“太上皇帝車架入東安門,朕於門內迎接。行叩頭禮畢。朕同文武百官隨至南城內便殿,太上皇帝升座,朕行禮畢,文武百官行禮。卿等悉尊朕命,再不許分更。”

而當時禮部儀制郎中章綸更是明確的指出:

“太上皇帝君臨天下十四年,是以天下之父也;陛下嘗親受上皇冊封,為上皇之臣也”。

也就是說,即使非要扯上君臣關係,那皇帝也肯定是太上皇的臣子。

明英宗和代宗兄弟可以說是關係最緊張的太上皇和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