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谁是君,谁是臣?

河苦


太上皇和皇帝都是君,没有谁是谁的臣,所以两者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但是你要问谁的权利大,只能说掌握朝政的话语权,谁就大。

自此始皇帝创立皇帝制之后,皇帝即为天地间最尊贵的职位,一言即可掌天下所有人的生死,是为九五之尊。随之而来的是太上皇制的应运而生,太上皇即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给予在世皇帝的称呼,主要是解决父皇帝与儿皇帝尴尬的礼数问题,毕竟在古代平常人家子跪父是正常不过的时期,父亲也能坦然受之,但是绝对不会出现父跪子的情况!不过在皇家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种有违伦理道德的问题,一旦当朝皇帝的父亲还在世,你说是让皇帝跪父亲呢?还是父亲跪皇帝呢?显然都不能,这个时候太上皇的称号并有了用武之地,你是君,我也是君,你父亲不用跪我儿子,因为我们都是君,而我儿子跪你父亲,也不是帝王跪臣子,而是帝王跪父皇,理所当然。



那么肯定会有人问太上皇和皇帝,哪个是臣,哪个是君?其实严格意思来说两者都是君,两者都可以称朕,没有哪个是哪个的臣子,毕竟太上皇的称号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情出现,既然是这样,那么也没有谁大谁小啦。

不过你如果要问谁的权利大,那只能说看情况,谁能掌握朝政大权,谁就最大。简单的说一般情况下,主动退位的太上皇权利是最大的,比如宋高宗赵构、乾隆等,被迫亦或者被当朝皇帝封的太上皇权利肯定小,比如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明英宗朱祁镇等。这里我就为大家详细的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下。



一、太上皇权利比皇帝大-乾隆与嘉庆

众所周知由于乾隆在登基四十三年的时候曾经说过“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明确了自己会在亲政60年之后让位于太子,自己做太上皇。说实话可能乾隆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活到85岁,不过作为帝王不能言而无信,他最终在1796年将皇位让位于皇太子永琰,是为嘉庆帝,自己宣布退居幕后,做他的太上皇。但是我们都知道乾隆只是将皇位让于嘉庆,他仍然住在本应只有皇帝才能住的养心殿中继续掌控着朝政大权,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曾经乾隆在召见属国使者的时候与他们这样说过“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可以说在此时所有的军机大事百官都要先奏于乾隆,只有乾隆说可以才能交有嘉庆帝御览,同时百官们还要听从他旨意,甚至宫中还是依旧用乾隆年号,可想而知此时的嘉庆帝毫无实权,只是空顶着一个皇帝头衔罢了。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纪六》记载:“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

同时更苦命的是由于乾隆每天三点就会醒来,作为一国之君的嘉庆帝竟然苦命的需要提前半小时候在乾隆的寝宫中等待请安,而且嘉庆与乾隆一起吃饭更为的苦命,由于乾隆已经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头子,吃饭吃两口就饱了,而嘉庆帝不一样他可是一个年轻人,你说他能吃几口就饱吗?于是他每次跟乾隆吃饭都吃不饱,乾隆一不吃他就不敢动筷子。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来嘉庆在乾隆在世的时候,是有多卑微,全然无一个帝王该有的威严。



二、皇帝的权利比太上皇大-明英宗与明代宗

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让明朝失去了数十万的精锐,同时也能明英宗彻底失去了帝位,转而被明代宗所替代,他只能被迫的成为太上皇。之后被瓦剌放回京城之后,更是被明代宗软禁在南宫整整七年,在这七年英宗惶惶不可终日,每时每刻都在害怕会被代宗所杀。代宗不但将南宫的大门灌上铅,南宫四周不仅被代宗派的锦衣卫团团围住,甚至连食物都只能通一个小洞送入。同时英宗这七年连衣食都不能确保充足,他还的需要自己的原配钱皇后来做女红,托人带出去买来贴补家用,你说就这样的太上皇连自己吃都困难,你说他有什么权利呢?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定律,那就是主动让位的太上皇一般情况权利都要大于皇帝,如宋孝宗让位于宋光宗,而被迫让位的太上皇权利绝对要小于皇帝,如李渊让位于李世民。

而这些太上皇之所以还拥有那么大的权利,无非就是朝廷上那些大臣们还是听太上皇的,朝政大权还是在他的手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刚让位的太上皇所选的皇帝,大多都是极其孝顺或者说有点软弱的,比如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和清仁宗,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极其孝顺的帝王,他们有些不是因为手上的权利不大,其实他们只是孝顺自己的父皇,不愿意违背父皇的意愿,所以才让太上皇的权利凌驾于自己身上,而这恰恰也解释了为什么宋朝的皇帝都喜欢当太上皇,因为以孝治国的宋朝绝对不会出现儿子骑在父亲头上的事情,所以既然这样做太上皇多好,不想理朝政就玩,想理朝政儿子自然会听自己的,何乐不为呢?


澳古说历史


古代的太上皇比较少,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追封的自己父亲嬴异人,即是秦庄襄王嬴楚。但是这个时候嬴异人已经死了,所以也就无从谈起了。下面谈几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太上皇。



第一个活着做过太上皇的人——刘邦父亲刘太公。

这个时候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太公是刘邦的臣子,因为整个天下都是刘邦打下来的。所以在刘邦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刘邦给刘太公请安之时,刘太公是跪迎刘邦的。

但是刘邦于心不忍,经过和臣子的商量,刘邦册封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刘太公也就不用下跪迎接刘邦了。但是因为这个太上皇是刘邦册封的,所以名义上刘太公是刘邦的臣子。



被迫让位的唐高祖——李渊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迅速软禁了李渊,夺取了政权,后来又做了大唐的帝王。

虽然李世民顺利称帝,但是这个时候名义上李世民还是李渊的臣子,毕竟是儿子。在李渊的9年太上皇生活中,李世民也没有几次去探望他。两个人基本上也没有了交流。实际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有权势的太上皇——乾隆

这个毋庸置疑,皇帝绝对是太上皇的臣子。乾隆做了60年皇帝后退位后做了3年多太上皇,但是这位太上皇一直把持着权力没有放手。

这一时期称之为皇帝训政时期,嘉庆根本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连玉玺都没有给嘉庆皇帝。所以无论实际上还是名义上嘉庆这个皇帝都是太上皇的臣子。



说了这么多,终归起来影响臣属关系的是权力。谁的权力大谁就是君主,反之就是臣子。就好比明英宗不甘做没有权力的“太上皇”发动夺门之变一样。如果他是一个乾隆一样的太上皇也就不用发动夺门之变了。


我是越关


很显然,皇帝永远都是君主,无论是谁都不能超越皇帝,包括太上皇,也不例外。太上皇要么是被封的,要么是被迫的,比如刘邦的称帝的时候,他的父亲还在。当时也没有太上皇那个概念,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煓)总是直呼刘邦的名字,然而家臣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虽后来被刘邦尊为太上皇,但从刘太公的家臣来看,其实刘邦的父亲也是臣。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后来也退位了,儿子李世民即位称帝,李渊做了太上皇。但是已经没有了实权,在外人眼中也就是一个摆设罢了。所以,李渊在李世民眼中,其实和平民百姓差不多,没有了权力就称不上皇帝。只要退位,就丧失了做皇帝的资格。

另外,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退位以后也没有了权力。其实在马嵬驿兵变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李隆基已经没有了皇帝的威严,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是他的儿子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当中。如果,陈玄礼没有太子等人的授权,陈玄礼不可能逼迫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如果陈玄礼在没有太子授权的情况下逼迫唐玄宗,那么太子李亨即位,第一个要杀掉的就是陈玄礼,但是太子没有杀他,说明两人是一伙的。

从以上上个例子可以看出,太上皇是有名无实的皇帝,其实和人臣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人能驾驭皇帝之上,包括太上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是臣子。


谋士说


判断谁是君、谁是臣,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行礼者为臣,受礼者为君。

比如,皇后的父母在公开场合见到皇帝、皇后,要跪地行礼。为何?因为皇帝皇后为君,国丈和丈母娘为臣。

比如,皇帝的兄弟们、大爷们、叔叔们见到皇帝,要跪地行礼,因为皇帝为君,其他人为臣。

但是,皇帝见到太后,要跪地给太后行礼,并且自称儿臣。可见,此时的皇帝为臣,太后为君。

同理,太上皇应该和太后同样待遇,因此,太上皇为君,皇帝为臣。

当然,以上只是礼仪上的君与臣。实际上谁说了算,那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虽然顶着太上皇的名头,实际上只是个摆设。刘邦以布衣之身打下了江山。刘太公原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对于国家大事啥都不懂,自然只能是个摆设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比刘太公的情况好不了多少。为何?因为他是被李世民逼着退位的。退位后,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就是李世民的阶下囚。

以上这两位太上皇,实在是惨了点,在皇帝儿子面前,基本上没有任何话语权。

有没有太上皇比皇帝还牛的呢?

有。乾隆皇帝就是。

乾隆长寿,眼看着就要打破他爷爷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纪录。为了表示对爷爷的尊敬,他就主动让位了儿子嘉庆,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乾隆虽然名义上让了位,实际上一切大事还是他说了算。嘉庆就像是太子监国,横竖都得看乾隆的眼色行事。

历史上最窝囊的太上皇是谁呢?是宋徽宗赵佶。

当时,北宋正被金国吊打。宋徽宗为了逃避责任,就自己退缩,把皇位让给了儿子赵恒——也就是宋钦宗,自己躲在背后当太上皇。可惜,宋钦宗也无力回天,于是北宋亡国,爷儿俩一起被金国抓走了。

临阵退缩,把黑锅让儿子去背。宋徽宗为父为君都不合格。


趣谈秘史


当然是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了。


为什么?你还不知道啊,没关系,就让有书君来告诉你吧。


各位观众,请看大屏幕。


1,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代称,而皇帝就是君,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从来都是先有皇帝,然后才有太上皇。



太上皇,也称太上皇帝,是依附于皇帝存在的,其实就是退休的皇帝。


太上,就是至高、至上的意思。太上皇,也就是至高、至上的皇帝,是由皇帝授予并承认的一个尊称。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王,帝,这些称号,统统都不拉风了,都不足以彰显自己的盖世功劳。


所以,他就发明了皇帝这个称号,并自称为始皇帝。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而为了彰显孝义,秦始皇追封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异人为太上皇。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2,古代人都讲究君权神授。而皇帝自称天子,老天第一,他第二,谁还能大过他。


而太上皇只是家长,是皇帝的父亲,皇帝才是国君。而父子只是家,君臣才是国。


3,皇帝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国家的管理者,只有皇帝才能代表国家。


皇帝的玉玺是皇权正统的象征,上面就刻有: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既然都已经退休了,当然也就不拿事了呗。



可见,太上皇是社会闲散人员,皇帝才是国家的管理者。


有人说了,既然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那电视剧里,皇帝见了太后为什么还要叩拜呢?岂不是君跪臣?难道说编剧脑残了?或者说太上皇的地位比不上太后?


当然不是。你只看到电视剧里的皇帝跪下给太后请安,你咋没看见太上皇呢?新皇继位时,老皇帝通常已经驾鹤仙游了,你让他拜谁去?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以仁孝传家。皇帝回到后宫,就是回到了家,儿子给母亲行礼,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了。


4,封禅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办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也是最高礼仪。


而封禅大典只有皇帝才能主持,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太上皇去封禅的。


5,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所以一国只有一君,其他人都是臣,包括太上皇。


太上,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太上忘情。


在这里,太上的本意是修养最高的人,指圣人、天道。“忘情”,是指放下一切凡情,达到无情之境。


也就是指跳出红尘,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一心向道。


这其实是历代皇帝给自己老爸戴的一顶高帽子,你都超凡入圣了,还管什么红尘之事呢?就由儿臣代劳吧。


6,皇帝号称,口含天宪,金口玉言,他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说一不二啊。


太上皇,只是一个尊称,说了不算,没什么实权。



7,皇帝自古以来就占据着大义名份,被天下各大军阀认同。


即使太上皇(或权臣,太后)拥有军政大权,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还是要借助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否则就是没有名份,是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可以讨之。


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不就是一直借着中宗李显的名义才能把持朝政吗?后来,她想当女皇,就和女儿一起把中宗毒死了。结果怎么样呢?女皇没当成,反而被推翻了统治,全家被杀。


可见,没有大义名份就不是正统,就不能号令天下。所以,即使从名义上来说,皇帝依然是君。


综上所述,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看到很多人说,皇帝见到太上皇也得自称儿臣,实际上这可是小瞧了古代的帝王家。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谁是君,谁是臣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情况不同结论不同。主要是看权利在谁的手中,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其实并不多,因为提前退位弊端太大。

分别举两个例子吧,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在历史上非常的出名,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皇位是通过篡位得来的,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先是封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一直把持朝政,当然发号施令的时候还是用李渊的名号,后来李渊主动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那么做了太上皇的李渊过的是什么日子呢?首先是搬出皇宫,讽刺的是,他搬进了当年自己赏给李世民的府邸,因为很多人跟着李渊搬过去,府邸实在太小,很多大臣便建议给太上皇修个大一点的房子,全部被李世民拒绝。有趣的是就在李渊病入膏肓的时候,李世民主动要给李渊修一座宫殿,开工数月之后李渊便死了。

李渊晚年等于是被软禁的,李世民也从不去看他,试问这种情况谁是君,谁是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说李渊连臣都都不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康熙和雍正,乾隆是主动退位的,传位给嘉庆,在这之后的几年中谁是君谁是臣呢?

史书关于这个记载的也很清楚,一切大事小事依然是太上皇乾隆说了算,嘉庆只能在旁边乖乖的看着,乾隆笑一下,嘉庆就得赶紧陪笑。所以说这个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谁是君谁是臣,还得看权利在谁手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这两父子要说谁的权利大,那得看父亲是怎么做上太上皇的。倘若太上皇是自己主动禅位的,那么在国家大事的抉择上还是很有权利的,比如乾隆禅位当太上皇;倘若这个太上皇是被儿子给逼迫让位的,那他就没什么权利了,只能在太上皇这个职位上养老了。

皇帝刘邦和太上皇刘湍

刘邦的父亲刘湍,也就是太上皇刘太公,虽然是刘邦的父亲,不过,对于西汉的江山来说,却不是刘太公打下来的。刘太公这个太上皇是刘邦给封的。这样一看很显然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

(陈道明饰演汉高祖刘邦)

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后来也成为了太上皇。史书记载,武德9年(626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后来又被迫传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对于成为太上皇的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交流也就日益减少了,而且,这段时间李渊也很少离开自己的宫殿。因此,对于李渊和李世民,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大权,名义上李渊是君,但是实际上李世民才是唐朝真正的君。(张丰毅饰演李世民)

皇帝朱祁钰和太上皇朱祁镇

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为帝,遥尊远在蒙古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对于当时的明 文武百官来说,基本上就是以弟弟朱祁钰为君的。后来,明英宗从蒙古被释放回京后,被朱祁镇软禁在南宫。(黄轩饰演朱祁钰)

嘉庆皇帝和太上皇乾隆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清朝的乾隆可以说是最有权势的一位了。乾隆在位时长60年。乾隆在做了60年皇帝后,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将皇位传给儿子嘉庆,自己成为了主动禅位的太上皇。

但是史书记载,乾隆名义上虽然是太上皇,但是连传国玉玺都没有给嘉庆,在乾隆做太上皇的三年时间里,基本上国家军机大事都是乾隆决定的,儿子嘉庆皇帝也只是个“实习皇帝”而已。这么一看,乾隆肯定就是君了,嘉庆只是个乾隆的儿臣而已。

以上就是历史上几个比较有名的太上皇的案例。具体哪个是君要看老皇帝是怎么当上太上皇的。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还是看能力。



明明说历史


诚邀,如题。

中国古代自周公制礼,孔子倡儒后便形成了以宗法制和家长制为核心的人身附属关系。


西周开始的宗法制


宗法制决定皇帝要孝敬太上皇

中国宗法社会历史悠久 , 可能是又一个“ 世界之最” ,从只有口头传说史的氏族社会晚期开始 , 截止近现代, 历时应以几千年计。 至少在周朝 ,宗法等级制就已臻完善, 其后出于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而日益强化 ,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宗法一词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宗”是“ 尊祖庙也”。《礼记》 记载 ,“ 尊奠尊于祖庙”。“宗”字上面的宝盖头,是房屋 , 可引申为庙; 底下的 “ 示” , 当神灵讲。 中国古代是把祖宗牌位供在庙中, 当作神灵祭祀膜拜的。 祖宗和祖宗所立的规矩至尊无上。从这方面讲,皇帝该听他的父亲,也就是太上皇的,起码不能忤逆太上皇的意思。

然而中国又是个君权至上的帝国。

自夏禹开始,历朝历代统治者自称天子,宣传自己是上天派来领导百姓的,“君权天授”,于是天子执掌百姓的生杀大权,成为天然的国家军事力量最高司令,国家元首,集政权军权于一生,成为古代帝国最高贵的,最接近神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任的君王比起前任的太上皇而言更有力量。

于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变很微妙
其实规矩都是人定的,也视情况而变。

如若皇帝尊敬自己的父亲,或者说太上皇放职不放权,那么太上皇的旨意无疑比皇上的圣旨管用。这样情况的有乾隆帝和嘉庆帝,宋高宗与宋孝宗等;

皇阿玛乾隆

如若皇帝不尊敬自己的父亲,或者说后继之君压根就不是太上皇自愿给的皇位,那自然皇帝比太上皇管用,比如唐玄宗和唐肃宗,所谓人走茶凉,大概如此吧。

总的来说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合法性是以"天"、"德"、"民"为基石的,"天"是皇权合法性的解释,"德"将"天"授的皇位合法性落实到皇权的拥有者,使其落地生根,就是皇帝的有德行才能配得上皇位,所谓有德者才能敢居大位,所以

不管他自己愿不愿意,皇帝一般会给太上皇面子,至少是表面上,以防好事之人又说什么皇帝“无德而妖”,以此为借口闹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理论上来说,太上皇和皇上都是君,又都是臣。

太上皇是活着退位的皇帝,既然退位了,理论上就不是皇帝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才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那就是君,太上皇只能是臣。

但把太上皇当做臣,又极尴尬。太上皇毕竟是做惯了皇帝的人,就算退位也不会有为臣的觉悟,依然是以“朕”自称的,通常又是皇帝的父兄,皇上在继位之前是臣,是子,是弟,皇上的皇位都是人家给的,继位之后,皇帝若是真的把太上皇当臣,怕是不忠不孝的帽子就会被扣上,反而是皇帝在太上皇面前称臣。

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太上皇和皇帝关系的例子有几个。

一个是李渊跟李世民。李世民通过政变夺权,李世民先是以太子身份监国,然后直接登基当了皇帝,李渊成了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全权皇帝,太上皇李渊搬到一个犄角旮旯的宫殿生孩子去了。因为李世民当皇帝的方式有点不地道,所以他跟李渊两个人都有点互相看不顺眼,李世民每每去给李渊请安就是儿子给老子请安,根本没有把老李当君的觉悟,老李当然更看不惯李二,反正无论怎么对李二,李二也不会把权利还给老李,就算对李二再不客气,李二也不敢对他怎么样,所以也没有为臣的意思。

一个是明英宗和明代宗。明代宗是在明英宗当了俘虏之后临危受命当上了皇帝,他的皇帝可不是他哥哥明英宗送给他的。明英宗回来之后就被奉为太上皇了。皇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血雨腥风的。明代宗拿了他哥哥的皇位,他哥哥回来了,当然有点不舒服。明英宗的皇位因为自己被俘莫名其妙的给了他弟弟,自己回来了,也想拿回来。两个人的矛盾就来了,两个人都想当君,都想说了算,所以有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可见把太上皇当做君,继续说了算其实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

再一个是乾隆和嘉庆。乾隆就算把皇位让给了嘉庆,嘉庆的待遇也比当太子时强不了多少,除了上朝的时候多了个座位。嘉庆当了皇帝,住的是自己小时候住的宫殿,,可想而知嘉庆这个皇帝当的多么憋屈。所有的大权还是都在乾隆手里,大臣也都是乾隆的亲信,嘉庆就算有什么命令,这些大臣也是阳奉阴违。嘉庆在乾隆面前是真正的臣子见到皇帝。


魔智


首先,太上皇和皇帝之间根本就不能以君臣关系来衡量,这根本就是对王朝政治毫无基本概念。因为作为皇帝权力的合法来源,太上皇一般情况下不仅仅是上一代皇帝,而且基本都是皇帝的长辈(但也有例外,比如晋惠帝被迫內禅给叔公司马伦)。所以伦理上来看,太上皇和皇帝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孝,也就是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据《孝经•广扬名》明确指出: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想在社会上取得认可,则首先要在家庭中成为孝子。无论是明君还是忠臣,其根本的身份必定是一个对长亲尽孝之人。



最后一个太上皇,乾隆帝。

故,无论当朝皇帝与太上皇之间的实际关系如何,在政治正确上,皇帝也必须要对太上皇尽到孝,而太上皇也必须要尊重皇帝的孝心,二者之间是一副雍熙和睦的画面。

做了两朝天子又做了太上皇的唐睿宗。

这种关系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礼仪中可以表现出来。太上皇自称“朕”,称当朝皇帝为“主上”,最正式场合中称“皇帝”;皇帝自称“臣”,称太上皇为“陛下”,正式场合称“太上皇帝”。自秦庄襄王起,至清高宗,历史上共有25位太上皇,其中內禅后仍然掌控朝局的有三人:唐睿宗、宋高宗、清乾隆帝。 比如唐睿宗内禅后仍掌握三品以上公卿大臣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并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并且垄断自称为朕的特权。皇帝唐玄宗对外则只能自称为“予”。而清朝乾隆帝更是大权在握,以至于宫外已经改元为嘉庆年号而宫中依旧使用乾隆年号如故,甚至传出了乾隆帝不肯将国玺交给嘉庆帝的传闻。

甚至那些实际上已经是阶下之囚的太上皇也都有一定的礼遇。比如明英宗蒙尘归来被尊为太上皇,虽然实际上已经毫无影响力,但朝廷在表面仍旧一如既往的礼遇。 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明代宗迎接乃兄明英宗时下诏说明:

“太上皇帝车架入东安门,朕于门内迎接。行叩头礼毕。朕同文武百官随至南城内便殿,太上皇帝升座,朕行礼毕,文武百官行礼。卿等悉尊朕命,再不许分更。”

而当时礼部仪制郎中章纶更是明确的指出:

“太上皇帝君临天下十四年,是以天下之父也;陛下尝亲受上皇册封,为上皇之臣也”。

也就是说,即使非要扯上君臣关系,那皇帝也肯定是太上皇的臣子。

明英宗和代宗兄弟可以说是关系最紧张的太上皇和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