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 沙皇慘敗


克里米亞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沙皇俄國宣戰,1856年才結束,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鬥爭。

軍官交流

戰爭的導火線是“聖地”—耶路撒冷之爭。長期以來,東正教和天主教一直在爭奪當時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地一個省份的巴勒斯坦“聖地”的管轄權,在“聖地”之爭的背後,隱藏著歐洲列強爭奪奧斯曼帝國“遺產”的瓜分

1853年1月,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要求將奧斯曼帝國境內所有東正教臣民由沙皇俄國來“保護”,力圖把奧斯曼帝國變為俄國的保護國,進而,俄國可以獨佔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個黑海海峽,打通進入地中海通道,實現其擴張野心。

俄國的擴張野心自然為英法所不能容忍。在英法的支持下,奧斯曼帝國蘇丹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諜。隨後緬什科夫宣佈同奧斯曼帝國斷絕外交關係。

對於雙方來說,這是宗教狂信的戰爭,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圖為士兵都在鏡頭前擺出英雄一樣的姿勢,戰場也被拍成優美的風景畫。

1853年7月初,俄國出兵8萬人佔領了在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並拒絕了蘇丹提出的撤軍要求。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國宣戰。這樣,在俄土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終於在多瑙河上開始了。

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後戰區迅速擴大,戰爭不僅在黑海、巴爾幹和高加索進行,而且擴大到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俄國在外交上陷於完全孤立,軍事上面臨優勢敵人從各個方面發動的進攻。圖為英軍營地。

1854年3月底,英法正式向俄國宣戰,1855年初,法國附庸撒丁王國也宣佈參加對俄戰爭,從而使俄土交戰發展成了一場俄國和英法為爭奪巴爾幹和黑海的國際戰爭。圖為巴拉克拉瓦港,背景中能看到英國軍艦。

從1854年8月起,聯軍扭轉了兵力分散的態勢,集中兵力於克里米亞半島,從俄國手中奪取黑海制海權,1854年9月中旬,聯軍出動60多艘戰艦,6萬多名士兵和3個攻城炮兵團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葉夫帕托里亞登陸。圖為停靠巴拉克拉瓦碼頭的英國軍艦。

聯軍用700門大炮傾瀉了15萬發炮彈,摧毀了俄軍的全部工事。法軍佔領了軍港區和市區制高點馬拉霍夫崗,俄軍被迫放棄要塞,向北轉移,塞瓦斯托波爾陷落,隨著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圖為戰鬥過後的多面堡。

圖為殘破的司令官多面堡掩蔽部。

俄國敗局已定。俄軍雖在高加索戰場上取得一些勝利,但再也無力把戰爭進行下去,1856年3月30日,雙方簽訂《巴黎和約》。戰爭的結果,俄國從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來,戰爭加深了俄國國內危機,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進行農奴制改革。

克里米亞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歷史舞臺,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無線電通訊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圖為塞瓦斯托波爾軍營的廢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