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徵信的那些年,父母的經濟生活是怎樣的?

浩淼煙濤


在沒有徵信的那些年,父母的生活有兩個特點:

  1. 生活雖苦,但整體幸福。
  2. 父母成為徵信黑戶多數是欠信用社的錢。

一.父母生活年代屬於後計劃經濟時代



我們父母基本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個時候國家是計劃經濟,農村的父母主要是掙工分吃大鍋飯,城市的父母主要是在工廠上班,然後憑各種票換吃換喝。

那個時候,整個社會可以說是物資匱乏,社會上沒有多餘的生活資料。首要問題是填飽肚子,大家吃是一樣的,穿是一樣的。放眼望去,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

改革開放後,國家鼓勵個體經濟。

父母分成了三種。

  1. 老實本分的繼續臉朝黃土背朝天。
  2. 做點小買賣,不需要多少啟動資金。
  3. 做大買賣,需要銀行貸款。

二.漠視徵信



1997年,人民銀行成立信貸登記諮詢系統。

2006年,個人信用信息庫正式運行。

我從事信貸行業多年,發現一個現象,那些來自農村鄉鎮的徵信黑戶多是因為欠了信用社的錢。

後來才知道,當時各地創辦了自己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但遲遲沒有接入國家的個人信用徵信系統。

因為沒有上徵信,很多沒有資金需要的人也去信用社貸款,以為這個錢借了不用還。當時貸款也比較簡單,找兩個擔保人就行。

我曾經給一個鄉村醫生辦理貸款,年齡50歲左右,結果她填的五個聯繫人電話,居然都是黑戶。我說你換成同事的吧,結果三個同事,兩個都是黑戶,要麼是自己貸款沒還,要麼是替人擔保別人沒還。

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徵信是客觀記錄了一個人的整體信用情況,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借款本人不還款形成威懾。另一方面,讓別人可以查看自己的信用,瞭解的更徹底一點。

所以,不要說徵信毀了一個人,沒有徵信,那些不守信用的人的毀滅也只是早晚而已。

如果,你現在是個徵信黑戶,又想翻身,我相信徵信一定不會是你的攔路虎。

重頭再來,一步一個腳印,把欠別人的錢還回去,相信你離東山再起會越來越近。


e巴掌說事


我的父母就是農民,就是那種除了自己付出力氣別的沒有一點外來收入的農民,那個年代別說徵信,就是跟親戚借錢都接不到吧,太窮了,有的一點點積蓄都是硬省下來的,真個是從牙縫裡省出來的。爸爸說沒有煤炭,燒火做飯取暖都是出去撿柴,大家都是撿柴燒,你撿我撿,撿的地上光禿禿的,有一種工具叫耙子,就是在地上拉著抓樹葉樹枝等柴火的,爸爸說他為了撿點柴,耙子都抓出火星子了😓😓。那時他們的經濟就是好不容易賣點錢萬不得以堅決不能花掉😳


小尹801


工資唄,外加點外塊,說實話,家裡面還是不能接受負債的。


無敵神


徵信,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父母那個年代,經濟不發達、通訊跟落後、人們很單純、夜不閉戶隨處可見。因此,那時候也不需要什麼“徵信”。然而,現在的“徵信”還在初建時期,就像一個“筐”,啥都往裡裝,信息保密工作還任重道遠,很多無需進去“徵信”系統的也開始往裡裝;在使用上也跟缺乏規範和標準,有些亂!所以,徵信系統的建設和使用還需要隨時修整!


春困秋乏27690101


有沒有徵信也一樣,個人誠信是靠自律的。一個年青人需創業更要守信,如誠信也丟了創業必敗


江廈黃


沒有徵信前,那時的經濟肯定沒有現在好!

但是,我覺得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講誠信!所以徵信與否對我不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