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爆发,代表人类未来的“AI”,离我们还有多远?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第六章 判断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通过煤+蒸汽机的组合,进入到了“蒸汽时代”,使人类获得了“雷霆万钧”的能量。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人类不单学会了传递这些能量,还能将这些能量精确地分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能源利用效率也越来越高,需要纯体力的工作越来越少,相对应的,是脑力劳动的职位越来越多。

如今,工业化的成果,已经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可是单纯地发展工业,并没有使生产力支线上升。

欧洲在早期工业化积累的优势,逐渐被亚洲的几个后辈国家迎头赶上。

文明等级

一个国家使用多少能源,就能从侧面看出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就像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设想的文明等级。

通过掌握能量控制技术,文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1. 可以主宰这颗行星以及周围卫星能源的总和。
  2. 该文明能够收集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
  3. 该文明可以利用银河系系统的能源而为其所用。

在这个理论系统中,目前的地球人连第一等级都没有进入,基本上处于一个零等级的文明。

人工智能大爆发,代表人类未来的“AI”,离我们还有多远?

之前有一种说法,如果超过10亿中国人过上了美国人水平的生活,地球将无法承受。

这话到底是谁说的不重要,所谓“美国水平”的生活,关键是能源的利用。

只要能源足够,无论是什么产品,都可以大批量的生产。

假如未来人类能解锁可控核聚变的秘密,在城市中建设“光学农场”。

把你家阳台的灯换成“太阳能”,晚上睡觉前播种,放入“能量”,转天就能收获一周的食物。

按照上面文明等级的划分,这在未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果可以实现,就算1000亿人都过上了“美国水平”的生活,也是问题不大的。

工业化使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效率越来越高,解放了大量的人力,可如今我们却感觉越来越忙了。

在农耕时代,中国老话讲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而如今工业化解放了大量的人力,我们却感觉比以前更忙了。

“日入而息”是不敢奢求的,只求不要通宵加班就好。

那我们究竟在忙些什么?

见客户,做文案,做自媒体,改设计,写代码,每天忙得要死。

而这些工作对“能源”的消耗非常少,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

那这些基本“不消耗”能源的工作,是否会使文明退步?

显然是不会的,所以文明等级的划分,除了能源的使用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脑力劳动”。

那“脑力劳动”的的领域,何时才会出现一次“智能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代表,推动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变革。

人工智能大爆发,代表人类未来的“AI”,离我们还有多远?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让人类在计算、通讯、军事等领域,取得巨大的进步。

比如精确制导导弹,到如今的大数据。

而计算机也代替了部分统计、会计、电报这些职位,这些原本需要非常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岗位,如今高性能的计算机则可以轻松完成。

工业革命解放了人力,让机器取代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如今已经几乎没有纯“重体力”的工种了,除了运动员之外,很少有人能保持非常“健康”的身材。

随着“体力”体力岗位的减少,大脑的价值反而更重要了。靠“脑力劳动”的职位越来越多。

到了信息时代,则是取代了部分“脑力劳动”,消灭了一些原本需要大量人脑计算的岗位。

那么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大量失业的情况吗?

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新的技术总是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计算机虽然代替了部分“低技能”的工种。但也同样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比如“程序员”。

讲到这,让我们再看回我们的问题:

计算机的“信息时代”加上如今AI技术的大爆发,人工智能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比如前些日子的“人工智能”阿法狗,和他的升级版“Master”。

人工智能大爆发,代表人类未来的“AI”,离我们还有多远?

如果你认为阿法狗就是人工智能,那么你对AI的认知,偏离了基本的常识。

阿法狗也好,Master也好,他们的本质仍然是“穷举算法”。其本身,是对围棋一无所知的。是由几万行的“代码”组成的。

也就是说阿法狗能够胜利,靠的是计算能力足够强,通过对所有的可能性进行预判,不向“亏”的方向展开。

天龙八部中,像虚竹弃子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破“珍珑棋局”,阿法狗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它的本质就是:

人工智能大爆发,代表人类未来的“AI”,离我们还有多远?

如果人类和计算器比算法,最终输的一定是人类。

一个AI可能需要大量的算法,但算法不能称之为AI。

目前市面的所谓的AI概念,比如无人驾驶,人工助手,其本质仍然是算法。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AI呢,真正的AI,是可以自我做出判断,甚至可以给自己写“算法”。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甚至说还没有起步,只是一个伪概念。

人类最初级的基本工作,机器人都没有办法完成。

想要代替人类的“大脑”,目前看还不现实。

“工业化”到“智能化”的距离,甚至有“农业化”到“工业化”这么漫长。

向智能发展

好在我们看到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哪怕只进一步,生产力都会千百倍地增长。

那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朝“人工智能”迈进。

比如现在最热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最关键的是“自动”。

你坐在车里,输入目的地后,然后就可以睡觉。

但现在无法“自动驾驶”的原因是什么呢?

遇到红灯就停车,遇见障碍就绕过去,这都简单,目前也可以做到。

但是,开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跳出一只狗怎么办?你是撞过去,还是急刹车?如果你刹车,就有可能造成追尾。

再假如,车辆有个零件突然出现故障怎么办?车快没油了怎么办?

这些只凭借算法是没有办法做出选择的,超出程序认知的区域,无穷无尽。

所以只能人工驾驶,因为假如超过程序的认知,程序再反过来问你,那就不是“自动化”了。

如果你真的想达到“自动化”,那么你就一定要100%的自动化,99.9999....%都不行。

实现“自动驾驶”后,那么汽车时速超过200千米/小时是很简单的。包括在市中心。

路上面的所有汽车,全部由AI控制。每辆车的车距不超过1厘米。

以目前计算机处理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

可现在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效果,因为超出程序的认知太多了。

所以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

真正的自动化,包括自我矫正,自动加油,自我维修。

现在的人工智能,像什么拟人机器人,图灵测试,目前看来是没有办法实现的,AI的雏形都没有。

因为其底层理论和逻辑没有突破,目前的AI,还是基于算法。而算法到头也只是:

人工智能大爆发,代表人类未来的“AI”,离我们还有多远?

乐观来看,AI,100年左右可能会出现雏形。

在此之前,应该是实现“自动化”,目的是替你做出不使你降低效率的“判断”。尽可能减少的人工干预,实现精细的衔接。

真正的人工智能,离我们还有很远。

现在最重要的依然是“脑力劳动”。

其掌控者,就是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