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何事男儿不读书


如果要说历史中有什么著名兵变的话,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西安事变,在这一场爆发于西安的兵变中,张杨两位军阀联手扣押住了蒋介石这位民国最为风云的人物,然后逼迫他提前开启了抗战的焰火。

西安事变的爆发大家都很了解,它是在1936年、抗战爆发前的一年爆发的,而在这一场轰动全国的事变爆发前,西安的局势主要是这样的:

因为蒋介石想彻底贯彻他“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所以他把在1931年就失去了自己老本营的张少帅以及东北军调到了陕西。


让他和陕西的当地军阀、人称小西北王的杨虎城联手展开了他所计划的安内战争。

张少帅和杨虎城的军队实力对比

虽说杨虎城和张少帅一样都被我们称之为军阀,但是他们的实力差距却还是很悬殊的。

张少帅在他人生最为巅峰的时候,他曾经是和蒋介石划分南北而称霸北方的大军阀,麾下士兵在他人生最为得意的时候,曾经达到了40万人的数量。

虽说后来发生的事情使得他实力开始遭受到了巨大的重创,但是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最终的他,手下还是有十几、二十万军队的。


而我们所说的小西北王杨虎城就没有张少帅那么庞大的军队规模了。

最开始的时候,杨虎城只是西北王冯玉祥手下的一名将领。

在上个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爆发中原大战的时候,杨虎城和后来的山东军阀韩复榘以及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等后来的西北军阀一同选择了向蒋介石效忠、反叛了冯玉祥。

最终在蒋介石击倒了他们的老上司冯玉祥之后,他们也获得了蒋介石允诺给他们的地盘以及地位。

后来韩复榘被蒋介石分封到了山东、成为了实力雄厚的山东军阀。

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等人被分封回了他们的西北老家,最终通过自己的发展,分别成为了青海、甘肃、宁夏这三个省份的主导者。


而杨虎城在那个时候从蒋介石手中接过了陕西的地盘,最终成为了陕西的军阀。

想必从以上这个介绍,大家就可以看出杨虎城和张少帅之间的差距。

原本的张学良是丝毫不弱于冯玉祥的,而杨虎城原本只是冯玉祥手下的一名将领,这其中的差别自是不用详细说明的。

在这两大军阀合兵的时候,张少帅手下有十几、二十万人马,而杨虎城手下的人马大概在六万人左右。

兵变的即刻爆发

因为他们二人一直觉得蒋介石给他们安排的这个任务是旨在消耗他们力量的原因,所以他们对蒋介石给他们委任的任务是非常排斥的。

再加上他们二人都一直有着很强烈的抗日意愿,(张少帅在918事变后虽然不曾和日本人爆发过战争,但是他表达在明面上的抗日意愿却是非常强烈的)因此这才达成了他们二人后来合作兵变的基础。

在他们本身的不愿意之下,他们对蒋介石安排给他们的任务就自然极力推诿了起来。

时间来到了1936年12月份,张少帅在杨虎城的说服下,初步和杨虎城达成了反蒋的决定。

然后为了贯彻他们二人之间达成的决定,张少帅就专门坐飞机赶到当时蒋介石所在的洛阳用请他到西安给士兵们训话的借口把他给”请”到了西安。

然后在爆发了各种冲突之后,他们在12月份12号凌晨的时候,调动着自己的人马把包括蒋介石、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国民政府军方大佬在内的人物给扣押了起来。

这就是近代史中著名的兵变西安事变,在张杨二人扣押了蒋介石之后,国民政府方面的态度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兵变最后的发展结局

当时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以及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在内的人都极力地主张要用和平的方法来和张杨二人谈判。

而国民政府军方的第二号人物何应钦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除掉蒋介石、自己当老大的机会,所以他主张应该点齐所有中央军的人马,通过坚决的武力手段把蒋介石给“救”出来。

不过后来的事态发展并没有让何应钦得逞,在各方阵营的协调下,蒋介石被张杨二人放了回去。

而在此过程后,张少帅乖乖地和蒋介石坐飞机走了,然后就在接下来的很多年时间里被蒋介石幽禁了起来。

而杨虎城在被蒋介石送出国回国后,也被蒋介石的人抓到关押了起来,最终在被关押到49年的时候,被蒋介石派人处死在了重庆。

所以说这就是近代史中著名的兵变西安事变,虽然张扬两位军阀最终的结局都比较凄惨,但是这次兵变所带来的意义却也是非常积极的。


孤客生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且最圆满的宫廷兵变除玄武门之变外别无其他,可谓是一个兵变的艺术和善后处理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在尚是秦王之时,南征北战,秦王府猛将谋臣众多,随着功劳增大,野心也逐步膨胀。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渊长安称帝之后,就被封为太子,李世民集团和李建成追随者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可调和,终将爆发。不过,李世民非凡人作风,而是步步为营,严密策划,不骄不躁,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了最优化的选择,最终夺得太子位,胁迫父亲退位做太上皇,自己顺利登基,成就了贞观之盛世。

实际上,在李世民决意与太子李建成撕破脸的时候,心里也有狐疑,不能确定是否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派出心腹到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做好部署,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然后,经营贿赂后宫妃嫔太监,作为内应,遮蔽李渊耳目。

同时,下了最关键的一步棋,就是收买玄武门禁军守卫常何,派出间谍到太子府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府,形成策应之布局。除此之外,暗自重金打造了几百军中死士,培植势力与党羽,活动于朝野,争取支持。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开启了兵变步骤。公元626年7月2日,当李建成李元吉策马到达玄武门之后,发现了局势不对,想要返回找救兵,已经迟了,李世民不会给他们机会,当机立断射杀了两人,并砍下头颅震慑东宫齐王府旧部,让尉迟恭进内廷逼迫李渊下诏赋予自己兵权,宣布李建成等人谋反。为了斩草除根,杀死了自己11个侄子,防止变量出现。之后,李世民开始了登基策划。先是让李渊封自己为太子,自己的谋臣武将控制了唐朝廷核心部门。两个月后,李世民就登基了。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计划周详,协作能力可谓惊天之举,而最终毕其功于一役,如愿以偿,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了人生的征程。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兵变不计其数,其中有很多兵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进程。

我们先从近代史开始说起。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兵变莫过于西安事变。

当年蒋介石一心攘外必先安内,而位于前线的一线部队便是杨虎城的17路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我们知道杨虎城是爱国志士,因此杨虎城联合张学良扣押了前来视察的蒋介石,兵谏蒋介石抗日。

最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全面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当然,秋后的算账的蒋介石软禁了杨虎城和张学良,其中杨虎城将军惨遭毒害。



赵匡胤主导的陈桥驿兵变则是诞生了一个朝代。

后周的郭威和柴荣都是属于一代雄主,可惜这两位当皇帝的时间都太短了:郭威只当了4年皇帝,柴荣只当年6年皇帝。

但是就这短短的10年,他们打造了出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可惜,柴荣死后,只留下来孤儿寡母。手握兵权的赵匡胤导演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夺取了后周江山。



马嵬驿兵变则是象征着盛世大唐的落幕。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候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可惜晚年宠幸杨贵妃,任用佞臣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面对着安史叛军,玄宗仓皇出逃。直至马嵬驿时,禁卫军在首领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个人猜测)的领导下哗变,逼迫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就连一代美人杨贵妃也香消玉殒。



玄武之变,弑兄杀弟 or 为求自保?

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次子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李世民的手下,更是集结了一批文臣武将。李世民势力的的增大,引发了太子建成的恐慌,导致了兄弟之间龃龉不断。

最终,对于最高权力产生了野心的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之外劫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迫使了李渊传位给他!



沙丘之乱,扼杀了一个新兴大国崛起的希望

赵五灵王胡服骑射的事情都很熟悉,赵武灵王仿效胡人的装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一跃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赵武灵王是个作死的人,突然就不想当赵王,让自己的儿子提前接替赵王的位置,自己改称主父。赵王管政治,主父管军事,父子两合作也算愉快。

然而作死的事情来了,主父又开始喜欢另外一个儿子,想让自己另外一个儿子拥有封地,和赵王能平起平坐。这下子捅了马蜂窝,主父的两个儿子都不淡定了,最终引发了沙丘之乱,主父被活活饿死。

沙丘之乱后,赵国的上升势头就此打住,六国之中再也没有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力量。


胡史乱翔


红军时期国民党军队最大的一次兵变是“宁都起义”,冯玉祥西北军余部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集体加入红军,发展成为著名的红5军团主体,极大的壮大了当时的红军力量,就此形成了林彪红1军团、彭德怀红3军团、董振堂红5军团这三大主力部队。



(开国上将李达)

1930年中原大战冯阎联军失败解体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各部纷纷被裁撤或收编,其中“第二方面军第5路军”孙连仲所部,于当年10月18日在河南新乡通电效忠南京政府,不久开赴山东济宁缩编为第26路军,下辖第25师、第27师和骑兵第4师,仍以孙连仲为总指挥,三个师长分别是孙连仲(兼)、高树勋和关树人。

次年春季,蒋介石秉承一贯的消灭杂牌军队手段,电令第26路军由鲁入赣,参加对江西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并委孙连仲为“江西清乡督办”。然而第26路军在红军机动灵活的战术面前,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加之西北军官兵不服南方水土,伤病情况急剧增多,厌战情绪非常严重,就连孙连仲本人也上火牙疾,不得不离队前往南京就医,此时该部驻扎于基本被苏区所包围的江西省宁都县城。

(赵博生烈士)

我党早年就在西北军开展过兵运工作,在第26路军内部尚存一定力量并颇具影响力,参谋长赵博生就是秘密党员,并争取到了主力第27师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的支持,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发动起义参加红军,1931年12月初,两件意外发生的事情促使了宁都起义的提前爆发:

第一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其他案件的侦破中,意外获取了第26路军内部的地下党员名单(赵博生没有暴露),同时也掌握了有关起义的初步计划,敌“南昌行营”特务处立即电令第26路军指挥部逮捕所有名单上的党员,为催促执行,1931年12月9日特地派飞机向宁都县城空投了蒋介石的手令,形势危在旦夕。



(董振堂烈士)

第二是孙连仲离开前委托第25师师长李松昆暂代总指挥职,而李的威望远逊于孙,掌握部队能力有限;同时第27师师长高树勋也擅自离开队伍前往庐山游历,将该师大小事宜全权委托参谋长赵博生处理,确实是机不可失(高树勋抗日战争期间活埋石友三、解放战争初期也率部起义)。

起义领导小组迅即派员与红军取得联系,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命令董振堂、季振同两旅出动有力部队,控制了总指挥部的电台等重要部门,同时以参谋长的名义宴请第26路军团以上军官,将除李松昆(逃跑)以外所有反动军官一体拿下,几乎是兵不血刃,随后率领一个路军直属队、两个师直属队、六个旅部、11个整团共17000余人开入苏区,仅携带的武器就高达20000多件。



(高树勋)

起义部队在刘伯坚、左权率领的红12师接应下顺利到达安全区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5军团,以季振同为总指挥(后董振堂为军团长),政治委员萧劲光,下辖第13、第14和第15军,当时红军总兵力仅30000余人,宁都起义的部队一下子使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0人,历史功绩非常巨大。参加宁都起义的军官中,建国以后有31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就包括二野参谋长李达上将。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后,红5军团担负了为全军断后的任务,被誉为“钢铁后卫”,前段播出的《绝命后卫师》中的红34师就隶属于红5军团。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后,红5军团改编为红五军随四方面军行动,大部分干部战士后来血洒西路军征途之上,军长董振堂壮烈牺牲。

(孙连仲)


度度狼gg


说一个几乎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未遂兵变”吧!这就是清朝末期的“百日维新兵变”,虽然此次的兵变计划腹死胎中,但是它的影响非常深远。

说实话,维新派的政变计划本身是一个好计划!趁光绪帝去天津检阅北洋新军之际,发动兵变,软禁慈禧,夺取权力。但是,错就错在光绪帝过于优柔寡断,兵变之前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又是谭嗣同、又是袁世凯、又是荣禄,知道的人太多了,终于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去了,导致兵变计划泄漏,“百日维新”功败垂成!

假如光绪帝得知计划之后,暗自拿定主意,不动声色,谁也不打招呼。到了阅兵那天,单人独骑,疾驰冲入北洋新军大营,以皇帝之尊、一呼百应!树起“清君侧、归皇权”的大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军权在手、所向披靡!

果如此,则维新变法,事可成矣。光绪帝也必将成为年轻有为的一代英主。而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会为之一变!



临时客


在明朝末年有几次近乎影响国运的兵变,如祖大寿在京师城下东溃、刘兴祚弟弟刘兴治的东江兵变、孔有德的吴桥兵变。还有一些小的,如崇祯初年宁远、锦州兵变,蓟镇中协兵变,龙武营水师兵变,己巳之变中蓟镇中协再次兵变。我选择其中大的几次来说吧。

1、祖大寿兵变

1629年,皇太极潜师入关,在攻克中协边口后,迅速西进京师。明军各路大军纷纷云集京师城下,援军的主力就是辽东关宁军,并在11月20日与清军大战。


(己巳之变)

12月1日袁崇焕下狱。三天后,祖大寿率所部关宁军脱离战场,回向辽东,算上新到的两个步兵营,接近一万五千人。

这次兵变造成两个后果:一、主力部队脱离战场,让战局急转直下,京师一度陷入非常危急中。

二、关宁军和朝廷离心离德,祖大寿等一干将领不再令行禁止,只是听调不听宣。

(祖大寿)

2、刘兴治的兵变

己巳之变中,孙承宗到了关门安抚了祖大寿,一方面准备进军关内,击败清军;一方面准备东江牵制,袭扰后方。

(皮岛)

刚开局就遇到了龙武营水师兵变,周文郁好不容易安顿好了。知道哥哥战死与深陷东江矛盾的刘兴治兵变了。周文郁又去慢慢安抚。

这次兵变也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东江内部的斗争公开化,血雨腥风再难停止。

二、孙承宗的战略牵制计划完全失败,明军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3、吴桥兵变

大凌河之战就是明军的凡尔登,消耗了明军太多鲜血。本来是袭扰清军后方的登莱军,在孙元化的指挥下一事无成,最后决定派孔有德从陆地上往援辽东。

(东江诸将)

在到达吴桥,因为军纪与地方行间供给的问题,孔部兵变,并杀回登州。之后占据登州,围困莱州,前后与明军边军作战一年有余。

此次兵变造成三个后果:一、明军东江系统开始逐步倒向清朝;二、清军的装备、战术水平实现了更新换代;三、皇太极的王朝越来越像一个联合政权。

(孙元化)

这几次兵变在根子上瓦解着明朝,明清战争此消彼长就是在这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兵变,兵变的起因不同,结局也各式各样,有的导致了朝代更替,有的使皇权易位,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作为历史知识介绍,试举几例。

玄武门之变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曾起兵反隋,建立了唐朝,李世民功不可没。但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成为文官势力的代表,秦王李世民成了武将势力的代表,太子勾结齐王李元吉,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偏袒太子一方,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兵在玄武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后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剧照

马嵬驿兵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4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从的将士怨恨愤怒,把矛头指向杨国忠,认为他是造成了安史之乱的根源。15日,吐蕃使节20余人杨国忠问没有吃的,士卒乘机箭射杨国忠,他急忙逃跑,在马嵬驿西门被士兵追上杀死,头颅挂在西门外示众,又逼迫杨玉环自尽。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杨玉环剧照

陈桥兵变

959年六月,后周世宗柴荣在北伐辽朝中患病,回到汴京,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不久世宗病故,7岁的柴宗训棂前即位,是为周恭帝。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与北汉南下进攻后周,赵匡胤统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发动兵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胁迫周恭帝禅位。从此开始了北宋时期。

赵匡胤剧照

吴桥兵变

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市),祖大寿被困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派兵增援,孔有德抵达吴桥(今沧州市吴桥县,当时属山东)时,部队给养不足,县人却闭门歇业。孔有德受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煽动,众人乘机掠夺哗变。孔有德杀回山东半岛,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率兵直趋登州,史称“吴桥兵变”。

此外,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京保津兵变”、六一六兵变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一下。


趣话历史那些事


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没有不战而亡的朝代,也没有不战而胜的革命。没有军队的王就不是王,没有兵权的皇帝就是所谓的傀儡!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历史上的兵变层出不穷,君主对武将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最终导致我国兵魂销尽国魄空。

最早的兵变要属于西周末年的镐京之变,这次兵变开启了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幽王宠幸褒姒,意图废掉王后申姬以及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儿子姬宜臼经过周密商议后决定发动兵变,废出周幽王诛杀褒姒母子,于是申国的申侯引导西戎八部入侵镐京。西戎军队在骊山之下杀死了周幽王与姬伯服,虏走了美女褒姒以及王室财富。周平王的兵变是成功的,因为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时他的兵变是失败的,他没有料想到西戎占据关中后不走了。最终秦人出兵勤王,击败了西戎,并在郑国、晋国等国的军队护送下迁都洛阳。

沙丘是一个帝王陨落的地方,前后不到七十年先后有赵武灵王、秦始皇在沙丘陨落。赵武灵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他英雄难过美人关,作为帝王确有妇人之仁,对两位夫人以及两位夫人生的儿子都有极深的感情。赵武灵王晚年退位当了主父,赵王之位交给小儿子赵何当,大儿子赵章做了将军。赵武灵王晚年想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赵国为代国,南赵国仍为赵国,分别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想两个儿子都想独吞赵国,于是相互火并,发动了沙丘之变,赵章战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玄武门之变是大唐最重要的一次政治事件,这次事变确立了天可汗李世民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为大唐兵变频繁打下了跟基。秦王李世民功高震主,深深威胁到了皇帝李渊以及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于是两人联手意图绞杀李世民。不想李世民在谋臣武将的支持下提前发动兵变,诛杀了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取得了大唐的最高权力。李世民兵变取得政权后,他的后代都有样学样,先后有太子李承乾兵变,武后兵变、神龙兵变、先天政变等等。

历史上著名的兵变还有宋朝的陈桥兵变,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康熙晚年的十子夺嫡,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袁世凯的逼宫政变。


大秦铁鹰剑士


历史上的兵变有唐朝玄宗末期的马嵬坡兵变,逼死杨贵纪,杀死杨国忠,玄宗下台;


北周的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宋太祖上马,篡夺北周柴世宗柴荣的皇位建立北宋。这些都是将士支持发生的大事件,还有小的不说了。




玉之溪


第一、1912年2月27日的北京兵变

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南方大地,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王朝在南方革命派和北方立宪派的双重压力下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

清朝灭亡前夕,南方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来因为财力不济无法组织大规模北伐战争完成历史使命,被迫与掌控北方实权的立宪派领袖袁世凯进行谈判。双方最后达成由立宪派负责终结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作为交换条件,事成之后由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制约封建专制势力出身的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旨在限制总统权力、实行内阁责任制政体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后,为了监督袁世凯执行《临时约法》,临时政府又向袁世凯提出两个附加条件:1、中华民国首都在南京。2、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

有着长达30年沉浮宦海经验的袁世凯深知,自己的根基在北方、在北京,到了南方、到了南京岂不是虎落平阳的傀儡?经过一番考虑,袁世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袁世凯先是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以北方势未定、危机四伏为由,要退出总统竞选。这个提议一出现,全国各界一片反对之声,甚至是南方革命派内部也指责孙中山。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好以参议院的名义派由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组成代表团于1912年2月27日到达北京“请”袁世凯到南京就职。

南京代表团受到袁世凯高规格接待,但是在代表团到达的第三天晚上7点半,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及周边的商铺突然遭到一伙士兵的抢劫。各国驻中国大使馆一面向袁世凯提出抗议,一面调集驻北京周边的卫队进京保护使馆和侨民。

原来是袁世凯统领下的北洋军第三镇1万余名官兵因为军饷不足为由在统制官曹锟带领下发动了兵变。兵变共造成北京城内4000多家商铺和银行遭到抢劫,南京代表团被迫进入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躲避,城内的巡警和一些不法分子也加入到抢劫序列。

袁世凯随即以“内忧外患”的理由与南京代表团交涉,声称自己一走北方必然大乱。无奈之下,南京方面只好再次做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首都也暂定于北京。

果然,南京方面一让步,兵变戛然而止,袁世凯则如愿以偿的穿上大礼服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了为期4年的执政生涯,武昌起义后经过短暂的战争和分裂后的中国南北方,终于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第二、陈桥驿兵变

黄袍加身的故事想必大多数读者都很熟悉。

公元959年,大分裂、大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代雄主后周世宗柴荣病故,7岁的儿子即为,国家的军政大权都落入了宰相范质和周世宗的得力干将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手中。

960年,北方的契丹族准备南下进犯中原,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迎战。在帝都汴京城外的陈桥驿军营中,赵匡胤与其弟赵匡义、谋士赵普精心导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好戏。在得到众将士的拥戴后,赵匡胤率部向汴京进军,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原本就是赵匡胤的亲信,自然打开城门迎接。7岁的周恭帝见大势已去,只好禅让帝位给赵匡胤。赵匡胤于是如愿以偿登上帝位,仍然以汴京为首都,改国号为“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