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杭州东大门外的海宁,以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闻名于世,也养成了潮城儿女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地域性格。早在2002年,海宁就开始全面实施“接沪融杭”战略,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海宁将“接沪融杭”战略改为“融杭接沪”,并列入海宁未来五年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也是在这一年,一个后来频频见诸报端的融杭口号开始在海宁叫响——“鹃湖牵手西湖”。

相比“融杭接沪”,“鹃湖牵手西湖”显然多了几分诗情画意。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后来频频出现在领导讲话、政府文件乃至媒体报道中的提法,其实最早诞生在西湖之畔。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01

海宁主动伸出牵起西湖的那双手

2016年是海宁融杭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一年。在海宁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并在当年6月底召开的推进杭州都市区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时任海宁市市长的戴锋更进一步提出“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全域’融入杭州都市区。”备受海宁人瞩目的杭海城际铁路,也在这一年完成前期决策流程,正式启动征迁。

时间拨回到2016年7月26日。这一天,杭州都市圈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在绍兴召开。作为杭州都市圈宣传专委会的重要阵地,杭州日报在这一天推出了会议特别报道,深入介绍德清、海宁、柯桥等都市圈重要节点县市融杭成果。其中海宁篇的标题就是——《鹃湖“牵手”西湖——海宁要下一盘“全域”融入都市区大棋》。文中提到,“如今,杭海城际轨道建设在即,一条轻轨让海宁鹃湖‘牵手’杭州西湖即将成为现实。‘牵手’西湖,意味着海宁真正融入了杭州都市区的核心。”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鹃湖

将杭州和海宁的两个湖相联系,这一别出心裁的创意其实早有渊源。2008年,金庸先生返乡时,就曾为嘉兴日报题词:“欲将南湖比西湖,犹如南子见西子。”

与南湖和西湖不同的是,位于海宁城东的鹃湖非常“年轻”。这片总面积2.9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于2012年开挖,至2016年已秀色初显。作为海宁的备用水源地,鹃湖水质长期保持在Ⅱ-Ⅲ类水标准。海宁市民喜欢在鹃湖边散步、观景,称之为“海宁人的西湖”。

最重要的是,根据规划,杭海城际铁路将在鹃湖边设站,加上其与杭州地铁线实现无缝对接,这让“鹃湖牵手西湖”在不远的将来即将变成现实。

不过,在刚刚完成初稿的时候,我们为这篇稿件拟的标题是“西湖‘拥抱’鹃湖”。对于这个标题,当时海宁市发改局融杭工作的同志提出了修改意见。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鹃湖国际科技城

“西湖‘拥抱’鹃湖体现的更多的是杭州的姿态。我们科室的同志经过商量,为更能体现出海宁融杭积极主动和开放的姿态和决心,也更符合这篇报道介绍海宁融入杭州都市圈成果的主体内容,建议把标题改成鹃湖‘牵手’西湖。”当时海宁市发改局合作交流科的金春晖回忆。

没想到,“鹃湖‘牵手’西湖”在杭州日报首次亮相后,很快升级为海宁融杭的一大标志性提法。

2016年12月,海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书记朱建军在报告中把杭海城际铁路建设放在了未来五年推动海宁发展的重要位置。报告中提出要确保2020年建成通车,成为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黄金路”、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高速路”、培育产业发展的“腾飞路”,实现“鹃湖牵手西湖、潮城融入杭城”。

今年9月,朱建军在第三届海商大会上作主旨演讲,在介绍杭海城际铁路施工进度时又一次提到“鹃湖牵手西湖、潮城融入杭城,这一秒还在看潮、下个小时游在西湖。”

“‘鹃湖牵手西湖’是海宁第一个通过全市上下大力宣传的融杭口号。”在海宁市发改局副局长洪明看来,“鹃湖牵手西湖”一词不仅生动形象,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体现了杭海城际铁路开通后的两地时空距离的缩短,也包含着社会民生等其他领域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海宁积极主动融入杭州的开放姿态。”

02

融入杭州获得开放发展红利

如今距离“鹃湖牵手西湖”的提出已有两年,海宁融杭也迈入了新的阶段。

今年8月,海宁召开全市“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活动部署会。在这次会议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融杭提法——“不是杭州、就在杭州”。杭州日报记者在采访相关当事人后,于8月21日率先刊发报道《海宁提出融杭新目标——不是杭州、就在杭州》,解读这一提法背后的故事。

与“鹃湖牵手西湖”相比,“不是杭州、就在杭州”显得更有自信和底气。时隔两年,美丽的鹃湖边如今已经建起了鹃湖国际科技城和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国际范儿”可以媲美西湖。

今年6月,海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签约,计划在鹃湖国际科技城合作共建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投资7200万元。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紧邻鹃湖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

就在几天前,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开始筹建商学院,并与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新上任的院长贲圣林对海宁的环境非常满意:“海宁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禁让人想起剑桥和斯坦福等名校,都是在超一线城市周边,而且对教育、科技都非常重视。”

大变样的不仅是城东的鹃湖,在海宁西部的长安、许村两镇1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被朱建军形象地称为“杭州第11区”的“杭海新城”正如一颗明星般冉冉升起。由于紧邻繁华的临平城区,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融杭桥头堡”。此外,便捷的交通和相对低廉的房租也吸引了不少杭州的打工者,“白天去杭州上班,晚上回海宁睡觉”在当地成了普遍现象。

紧邻下沙的海宁高新区,过去曾发展过农业和化工业,如今却成了承接外迁杭企的前沿阵地。据长安镇副镇长、海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斌介绍,高新区80%的入驻企业都来自杭州。今年4月,长安镇(高新区)又正式启动了境内4条道路的更名工作,海宁的聆涛路更名为之江北路、启潮路更名为文海北路、之江路更名为栋梁路、农发路更名为春澜路,4条道路的名称与杭州下沙全面保持一致。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海宁许村艺创中心

2016年9月,海宁与余杭签订区域战略合作开发协议,共同开发许村镇与临平交界处的2200亩土地,计划打造产业互联网、时尚、电商三大产业园区。“我们不能满足于做杭州的郊区,而要在道路标准、基础设施、城市面貌等方面全面向杭州看齐,从而实现高质量融杭。”许村镇党委书记杜莹池表示。

在今年的海商大会上,朱建军向广大海商表示,我们叫响了“不是杭州、就在杭州”品牌,来到海宁,就意味着感受了杭州这座“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意味着实现了“省会城市配套、县级城市成本”;意味着拥有“杭州资源”,登上长三角发展“国际快车”。

前不久,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排行榜上,海宁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2名,绿色发展第15名,投资潜力第八名。可以说,有这样的实力为基础,海宁才有充分的底气叫响“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在洪明看来,海宁自身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受杭州的辐射影响要大于上海。海宁多年来主动融入杭州都市圈这一长三角南翼最重要的都市圈,事实上也是在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级战略。

记者手记:

改革推动拥抱融杭 开放发展迎来新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海宁开启融杭战略的第17个年头。

在杭州的周边县市中,海宁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禀赋算不上最好,但发展脚步却迈得又快又稳。究其原因,与海宁人永立潮头的改革精神,与海宁历届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坚定不移地执行融杭跨区域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尤其是2016年“接沪融杭”改为“融杭接沪”后,海宁融杭更是开上了快车道。

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展现的是海宁人主动拥抱杭州都市圈的决心和信心,也是海宁从过去西部几个临杭乡镇“局部融杭”走向全域融杭、全市融杭新时代的生动写照。

作为这一进程的记录者,杭州日报多年来用一篇篇报道记录下了海宁融杭过程中的一个个片段,并最终连缀起了一部关于区域融合、开放发展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站。海宁融杭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海宁融杭发展史:从“鹃湖牵手西湖”到“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杭州都市圈

“关注杭湖嘉绍 专注区域合作”

官网:http://www.hzdsq.com/

杭州市发改委(都市圈协调办)、杭州日报联合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