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饿了么”,找商家,订餐,付款,等待送达。现代城市人已经习惯这个流程,或许一部分人也习惯订餐前扫一眼预计送达的时间, 而这之中或许也有一部分会注意到,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下,预计送达时间会自动调整,以让用户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不至于因为天气耽误用餐。
在这几分钟的变化背后,是国内老牌天气App墨迹天气提供的B端气象商业服务。
在第六届WISE大会上,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程倩表示,“毫不谦虚的说,截止到2018年8月,我们已经成功拿下国内各大外卖大平台的订单。”
或许墨迹天气不再是手机端唯一获取天气信息的APP,但相比之前,我们使用墨迹天气服务的频次可能反而更高,每一次用户在饿了么、美团外卖App下单的背后,每一次物流配送的背后,在不久的将来,甚至每一次乘坐飞机的背后,都有墨迹天气的身影,但墨迹天气的B端生意远不止这些。
B端新生意
以工具带来的便利性圈住用户,继而以用户为基础进行流量变现,这是很多工具App变现的思路。
当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几乎所有工具App都在寻找转型方向,常见的方式是在已有用户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张,延伸出社区乃至社交服务,进而谋求变现。
与其他工具App不同的是,墨迹天气所处的气象服务赛道有天然的两面性,C端用户需要天气数据,一些特定行业的B端企业同样也需要。墨迹天气几乎不需要太多探索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向。
在用户使用墨迹天气App的众多功能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短时预报”:墨迹天气可以提供时间精确到分钟、地理位置精确到公里的天气预报数据。用户可以根据这一预报安排自己的出行。
对于饿了么、美团外卖、达达-京东到家等末端物流提供方来说,短时天气影响的则是配送的时间和效率。
以饿了么为例,在2016年饿了么“准时达”服务上线后,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恶劣天气影响会造成意外延时,影响用户体验的同时还需要赔付超时红包。
与墨迹天气的合作为饿了么补充了短时天气预报能力,在即将出现恶劣天气时,饿了么可以提前下线部分优惠活动以保证平台订单量不会出现激增,同时可以提前分布骑手运力,缓解恶劣天气给平台运力带来的压力,而骑手也会依据天气恶劣程度获得不同程度的精准补贴,用户端同样会根据天气恶劣程度获得不同的餐品送达时长预期。
在饿了么与墨迹天气合作初期,曾同时采用墨迹天气提供的气象解决方案和人工团队调度两种方式,最大限度保证天气对平台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但合作两个月后,饿了么便决定撤掉人工团队,完全使用墨迹天气的气象解决方案。
对于饿了么等企业来说,气象解决方案带来的运营效率提升、运营成本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据墨迹天气方面透露,很多企业是主动找墨迹天气寻求气象商业服务合作。这门生意在国外已经孵化出TWC(The Weather Channel,美国天气频道)、WNI(Weathernews Inc,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气象商业服务巨头,但在国内市场,这仍是一门新生意。
“等来”的风口
生意是新的,但能力不是。
2015年6月1日,《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国内气象商业服务市场由此打开,有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这一广阔市场为墨迹天气提供了新的方向,2016年,墨迹天气正式推出定制化气象服务。
在这之前,墨迹天气一直是面向C端提供服务的天气App,这也是墨迹天气与国外同行TWC、WNI等最大的不同之处,后两者均是从B端起家。
在向B端提供服务前,2009年正式上线的墨迹天气已经在气象服务行业积累了7年的数据与能力。
到今天,墨迹天气已经与中国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EC(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气象机构达成合作,每天获得的数据量在350GB以上。同时,墨迹天气还可以反向从C端获得天气数据。
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秋季大报告显示,2018年9月,墨迹天气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5亿,也是所有月活超过1亿的App中唯一的实用工具类App。
庞大的用户数量为墨迹天气的预报提供了大量用户反馈。
墨迹天气App里的时景社区
2012年,墨迹天气上线“时景社区”,这一社区现在每天有数十万张天气照片上传,后台每天还会收到的上万次用户对短时天气预报的反馈。来自用户的数据与来自气象机构的数据相结合,已经成为墨迹天气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上,墨迹天气也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利用FCN网络(全卷积网络)和Conv-LSTM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技术,实现机器短时预报。在这一过程中,墨迹天气将大量历史数据用于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让机器来推测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
这些技术最初都是用于墨迹天气C端天气预报服务,在2015年国内气象商业市场打开后,墨迹天气能很顺畅地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B端。
to C和to B,两手都要抓
与其他同样乘移动互联网东风壮大起来的工具App相比,墨迹天气是幸运的。
在B端商业化尚未成形的时候,墨迹天气可以通过C端服务积累的用户进行流量变现,而在其他工具App还在苦苦寻求如何留住用户的时候,墨迹天气能用圈定C端用户的气象服务能力定制成行业解决方案输出给B端企业用户,完成从C端到B端的转型。
一手to C,一手to B,墨迹天气早已确定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方向,这种战略的确定性也让墨迹天气在两个方向上都能大胆地往前走。
在面向C端用户时,墨迹天气是一款早已成熟的工具App,已经在提供短时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集成了时景社区、生活指数等服务。这些功能全部指向用户体验,试图让用户在墨迹天气实现尽可能多的体验,这也是其他工具App的常见思路。
在这方面,墨迹天气方面透露,明年将尝试C端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让用户在进入墨迹天气App之初就选择自身的兴趣或关注天气的原因,方便在之后的使用中实现千人千面的天气预报服务,让用户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气象服务。
而在面对B端用户时,墨迹天气是国内气象商业服务的探索者,将积累的气象服务能力打包成针对各行各业定制的气象解决方案输出给企业用户。
墨迹天气部分服务企业
除了饿了么、美团外卖、达达-京东到家等对末端物流服务有要求的企业外,墨迹天气已经开始拓展城市干线物流、航空、能源、零售、保险等行业的企业客户,试图用气象商业服务去提高这些传统行业的效率,比如在清洁能源行业,墨迹天气需要通过气象数据去预测光伏发电产能,通过预测风力变化去预测风能生产情况。
根据“德尔菲气象定律”,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企业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这也是为什么TWC能在航空、能源、保险、零售、物流领域有超过5000家客户,WNI每天为超过6000艘货轮、7000次航班提供气象服务。
但由于气象商业服务在国内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墨迹天气还面临着对企业用户较高的教育成本,同时各行业的差异性也要求墨迹天气针对不同客户单独定制气象解决方案,对墨迹天气的服务能力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近期产业互联网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to B”也成为这场讨论中的关键词。对于墨迹天气来说,几年前开始的“to B”探索在今天终于成为潮流。
无论是为饿了么、美团外卖服务,让每个用户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放心点外卖,还是为保险公司服务,预测特定天气事件下的理赔金额和所需资源,以便及时调整资源和理赔流程,墨迹天气已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to B模式。
閱讀更多 36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