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宝钗、黛玉代表了贾宝玉心中的同一个人两面,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作家李媛媛


早年由于虽然贫穷,但生活还算稳定,收集了很多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可惜由于生活动荡,所存书籍荡然无存。记得有一本《脂砚斋重批石头记》的书,书中批到:“看似写二人,实则钗黛一人……”

现在我们只能从书中寻找了。

现在版《红楼梦》第五回,通常认为是总纲,起到了提纲挈领性作用,对书的综旨,和人物的结局,故事的大关节,都有点晴式的提醒。

其中:“……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取“正册”(注意这才到了核心)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喻林黛玉),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上朝用的大官的腰带,中间的玉是否含意宝玉呢?);又有一堆雪(薛与雪通言喻薛宝钗)雪下一股金簪(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否意味着财富下埋的是象征富贵的清朝官宦的红顶子呢。)也有四句言词,道:

可叹停机德,(明喻薛宝钗谨守妇道,暗中是否也喻自己遵臣道,孝道)

堪怜咏絮才。(明看是指林黛玉,实则是否叹自己怀才不遇呢?)

玉带林中挂(明中是否表明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万念皆灰,离家出走。暗中是否还有曹雪芹曾受到当权者的高请,而他不屑于同他们为伍,挂冠而去呢?)

金簪雪里埋。(明看是贾薛婚后,受到贾宝玉的冷待,最终空守闺门,成为封建礼教的殉道品。暗中是否暗喻富贵不可恃,皆竟春天一来,成为一场梦呢?)”

当然还有《终身误》《枉凝眉》表达的也无非是一个人的两面性,一个是现实中无奈的人生,一个是梦中的情人,两者当然很难融化在一起,所以只能梦中所求。

当梦醒之时,也就告别了梦中情人,这也许也是曹雪芹的初衷之一吧?


狼烟一九三一


红楼梦本就是一本将真事隐去,而又用贾语充言、荒诞无稽而又充斥着无边争议的书藉。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诞生并不断完善,各种对红著研讨的文章及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问题和观点也在不断地应用而生。上述问题就是我多次在《今日头条》中看到的很是奇葩的问题之一。对此我本不愿作答,但又觉如鲠在喉,于是,还是免强胡乱作一番解答吧。

我认为本说法不符合曹公本意,曹公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或直抒胸怀或含沙射影对宝黛二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做了比该书中任何常人都浓笔重抹的描述,就是想让后人乃至书中的另一个主人知道并区别开两种人性的不同点,并在感情上区别给予对待,如果曹公想让两人成为宝玉心中那个人的两面,这完全不符合曹公创作初衷。

其次,其不符合宝玉的审美观点,如果宝玉对两种不同行为准则的人,都能接纳,宝玉本身也就失缺自身的个性,若如此宝玉不就真的成了‘贾′宝玉了。

再者一个人的个性是由生具来的,不是任何人的个性都能不加掩饰而具备两面性的,如是,也是一个是真性情,而另一个是伪装而成的假性情。二者实质上是完全没可能兼容的,曹公何等人物,

焉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我以为此种说法完全不能成立,最多也只是书中开篇所说的满纸荒唐言罢了。





湛蓝天空依旧是我


估计此说法来自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正不知是何意……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时即可姻。”此段文字。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贾宝玉在梦中相遇的仙子样貌兼得钗黛之美,再加上梦中宝玉又与这“兼美”成就了云雨好事,体现了在贾宝玉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能同享钗黛两个人身上各自的优点的,也反映了他对二者难以选择、割舍不下其中任何一方。

话虽如此,但也无非是贾宝玉这样的青春小男生对美好异性、对懵懂爱情、对生理欲望的一种“贪婪”和渴望,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两个女性两全其美的一种希冀和向往的心理映射,丝毫同“一个女人的两面”无关,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一知半解,粗鄙之论,管窥之言,望轻拍。


风来翰墨香51008135


宝钗与黛玉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宝钗因为父去世,家里有买卖,兄不才,与母共操持家业,具有能干又现实的个性。不苛言笑,老成,善指教。林黛玉幼小母亡寄生于外祖母家又失父,性格敏感又悲情,生活许多事因为无父母无家而失意感伤。然而也有坚强的一面,也有欢笑与幽默。从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是这两个人,两个人的判词合为一处,有钗黛合一之象。宝钗是以金簪代表,是钱财,是她有现实的一面。林黛玉是以玉带为代表,是代表一个人的精神追求高洁。这与一个人既要现实生存又追求精神向上不矛盾。判词能说明这两个人可以是写一个人。

孟光接了梁鸿案,二人由戏词而交好。也说明一个人是能变化的。宝钗向林黛玉指教一些读书与否的道理,林黛玉也无形中使宝钗也向她学习,改变一些认知。书与戏曲是媒介,是使人发生转变之因。通过戏词,都认识到了爱情与礼教的矛盾。这是当时戏曲给待字闺中女儿们的感受。

袭人端的一杯水,象征女儿。女儿是水做的。宝钗喝了上半杯嗽口,林黛玉喝了下半杯解渴。女儿在不同心理状态时的人生态度。一杯水也是人生悲剧由来,人生上半场不珍惜,后半场珍惜。

包括菂官,藕官,蕊官三人之事,女扮男装,女扮青衣,成戏中夫妻,死了又续,也是他们三人故事的写照。而且香菱有秦可卿的模样与性格,而秦可卿又有钗黛之貌。包括与林黛玉像的晴雯,柳五儿,与宝钗像的袭人。影子中含有影子。

而宝钗与黛玉性格特点完全可以集于一个人一身。二人有才华的共性,有女儿人前的外表端庄与娴静举止,也有女儿堆中内里的聪明与狡點。有乐观时也有悲观时。有现实又浪漫,又上进又有灰心时。

一个人不仅有钗黛之相与性格,还有其它一些人的特征。相像的人很多。人类共性中的部分各个人都有。钗黛具有一个人的相似与统一之处多些。曹雪芹或是别人生命中的女人有这样的共性,一分为二写个性更鲜明些。


圃香


多年前,曾有一友人送我一本书叫《红楼梦与禅》,是个结缘品。未见市面流传。作者是佛门中人,该书把红楼梦解读为一个行者悟道修道的历程。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各有代表,贾宝玉代表第八识阿赖耶识,薛宝钗代表第七识末那识,林黛玉代表第六识意识。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分合生死都是一种隐喻。读后颇受启发。至于一人两面说,还是头一次,倒是听说过金陵十二钗是一个人物的拆分。





野渡懒船夫


应当说,这一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庚辰本第四十二回脂砚斋回前批语说:钗丶玉名虽二个,人只一身,此幻筆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充分说明,在作者心目中,钗黛二人并不是对立的,反而是互补的。文中作者借贾宝玉的口气,称黛玉为"阆苑仙葩",称宝钗为"山中高士"。黛玉是精神上的知己,宝钗是生活中的妻子。黛玉的超凡脱俗,令宝玉敬重有加,黛玉与宝玉共同的爱好,相近的生活理念,让宝玉得到心理的安慰。但是,黛玉并不适合作妻子,她只能存在于仙界,存在于理念当中。相反,宝钗则是生活的有心人,她不仅罕言寡语,隨分从时,而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治家理事的能力。所以钗黛二人完全是互补的矛盾统一体。《红楼梦曲》引子开宗明义,唱出"悲金悼玉",可见在悼玉的同时而悲金,不是对宝钗的厌弃,而是哀其不幸。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中多次明确说当和尚去,而且对禅宗多有恋情,后来出家离世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究其主因并非与宝钗的不谐,家族两败落,生活的窘迫,与社会现实相争的失败恐是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虽有宝钗那样贤惠的妻子,甚至举案齐眉,也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对于二玉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恋爱,是家族不能接受的,但对二人来说,确是刻骨铭心的。对常人来讲,娶了宝钗那样的妻子应当是心滿意足的,但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对于林黛玉那种源自心灵深处的眷恋和超功利超自然的爱终究是难以忘怀的。但是他离宝钗而去,又滿怀歉疚,觉得实在对不起宝钗,因此是悲伤,哀痛,无可名状。这样就使十二钗的并列第一的宝黛二人统一归入薄命司,而永远地留在作者和贾宝玉的记忆里。


陈老师224723857


宝钗是实在的,肌骨莹润,体态丰满,适宜传宗接代,贤惠端庄,才貌双全,伺上和敬待下宽仁,真是宜室宜家,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完美伴侣,相夫教子的不二人选。林黛玉是一个理想中的神仙眷侣,灵魂伴侣,心灵相通,不会督促自己去做那些厌烦的仕途经济混账事,每日里诗词唱和,观花赏月,一起读禁书,享受灵魂的盛宴。


闵予老子


从爱情方面说,贾宝玉只爱林黛玉,他对其他女性的爱是大爱



贺良屯


我觉得这个说法应该是不靠谱的。很简单,你喜欢一个人,出去外表后,那吸引你的肯定是她身上所有的性格气质,一般一个人只会醉心倾倒于他所喜欢的性格人身上,我们知道黛玉和宝钗是性格气质截然相反的两种人,除非宝玉是性格分裂,不然不可能的。


有鹤来宜


林黛玉是无话不说的灵魂伴侣,清雅脱俗,高洁傲岸,让贾宝玉在严苛的家教下得到喘息安慰。薛宝钗外貌健康并带有性感诱惑,说话、处事圆润,让贾宝玉总归有个朋友,可以去她住所放松的吃喝玩乐,这不存在更爱谁,这是生活的调味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