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何少有船只大规模转移士兵的战例?你怎么看?


中国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以陆权为重的古老国度,大多数时候,战争的天平,都是在骑兵和步兵之间,进行对决。

中国古代的战争残酷性和规模之大,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无可匹敌的,动辄20万以上军队规模大战的比比皆是。大的如秦赵长平之战,对战兵力双方超过90万人,秦灭楚之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80万,朱元璋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双方对决兵力找过60万人。这些50级以上的兵力对决,在古代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啊,只能这样解释了。

中国大的战争,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步兵、骑兵为主,水军只有到了南方,或跨海,才有一定的比例匹配,基本上也只是一个辅助兵种,担任着运输、巡逻、护卫、助攻的任务。

但是在中国古代,大规模用船运兵,是常有的。

譬如三国赤壁之战,曹操20万大军渡江、元朝灭宋崖山之战、忽必烈攻打朝鲜运兵超过10万,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双方水军超过60万),郑和下西洋船队2万多人···

不过水军始终不是主流,主要是因为大战大多数都发生在长江以北,尤其是淮河以北,大战最多,水军无用武之地。第二个原因,就是造船成本费时费力,而在冷兵器时代,最终还是要近身搏杀,骑兵、步兵则更适应这种战场形态。

不要怀疑中国古人的造船技术,那个牛逼啊,不是造不出大船,而是没那必要。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的船队里,总共240艘左右的船只里,包括宝船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质),它们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

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1000余人,载重量800吨,可谓体式巍然,巨无匹敌。《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这么大的船,用木头造,达到了现在的5000吨排水量级别了。现在国内一般的护卫舰,也就这个水平。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是在厉害啊。


三生有画


这是个伪命题,中国古代利用船舶大规模转移士兵的战例并不少,事实上水路运输比陆路更为便捷省力。

早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06年楚国伐蔡,吴国认为伐楚时机已到,阖闾亲自挂帅,孙武、伍子胥等为将,吴军水陆共计三万大军,乘坐战船沿淮河而上,汇合蔡、唐两国军队,开始征讨楚国。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拜命伍子胥亲率水师从太湖出发攻打越国。

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吴王夫差率精兵北上会盟之机,攻克吴都姑苏,并派一军从海上进入淮河,切断了吴王夫差的退路。

秦始皇修建灵渠,也是为了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用来运兵和战略物资。

马援平定交趾地区时,也是从广西合浦出发,沿海岸线往西行进,迂回抵达交趾。

三国时期吴国水军强大,卫温曾经跨海出兵台湾。而晋国灭吴之战,也是走的水路。益州刺史王濬打造战船,据称所造的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279年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一举灭了吴国。

隋朝时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也是为了沟通南北交通。

唐朝征讨高句丽时,也曾经从海上出兵,解决了路途遥远,部队转运不便的麻烦。

南宋时期也多次利用水军阻挡金军和元军,襄阳之战时也是从水路进军救援。

元朝进攻日本虽然因为台风失败,但是用兵10万,也足见水上运输能力。

明朝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天下时就在鄱阳湖大战,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队,更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的巅峰。


诸如此类的战例不少,至于渡江时利用船舶大量运兵的战例就更多了,所以不存在古代不用船舶运兵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