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食咗飯未呀?”

文章轉自:識廣(ID:sikgwong)

傍晚18:00,66歲的陳奶奶按下廚房的計時器,9分鐘後,鍋裡的魚就會蒸熟,她開始吃晚餐。

陳奶奶的兒子在外應酬,這個時間,他正和客戶在去日料店的路上,經過一家麥當勞時,他突然想起了“63層”(廣東國際大廈,廣東人俗稱“63層”)的麥當勞——那是廣州首家麥當勞——20歲生日那天,他就在那兒度過。

彷彿是心有靈犀。幾乎是同一時間,他的女兒在宿舍打開了外賣APP,訂了一份麥當勞套餐……

三個人的18:00,三代人的就餐方式與飲食觀念。

“你食咗饭未呀?”

(70年代末的廣州街市 | via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40年,往大看,山河鉅變。往小說, 不過就是一張餐桌上的菜式變化,一個飯碗裡的糧食多少……

“你食咗饭未呀?”
“你食咗饭未呀?”“你食咗饭未呀?”

(1983年,杭州市民排隊買菜的場景。當時全國實行統購統銷政策。| via視覺中國)

四十多年前,某個清晨,一群人在豬肉檔前排起了長隊。

隊伍中多半是老人和婦女,其中還有幾塊磚頭,每塊代表一個人。來晚的人要是看到前面有磚頭,就得乖乖跟在其後。

這是當時廣東街頭的一大盛景:這些在豬肉檔前排著長隊的人們,都在等著這一方土地的“主宰者”——“豬肉佬”的到來。

那時候,“豬肉佬”和“醫生”“司機”是炙手可熱的“三件寶”,他們手上的刀,決定了人們手中的肉票,能換來的是“肥瘦相宜”還是“肥多肉少”。

“你食咗饭未呀?”

(各種生活用品的專用票 | via視覺中國)

四十多年前,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老百姓的吃穿都要憑票證定量供應。算下來,每人每月二兩肉,平均每餐半錢油。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直至今日,仍會保留一種節儉作風:“以前我們哪有你們幸福,只要食物供應短缺,或是糧票規劃不好,家裡一口人都得捱餓。”

甚至與別人見面的第一句,他們也會習慣性問候對方:“你食左未?”(粵語,譯為“你吃飯了嗎?”)。

短短四字,藏著一代人的願望,一代人的心酸。

“你食咗饭未呀?”

(1981年,珠江上排滿了果農出售香蕉的船隻。| via新華社記者張雅心)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當時的廣東得益於縱橫交錯的河涌水道,廣東居民時常能從河裡尋來撲騰的河鮮“加料”。

只是無人能料想到,這看似不起眼的“魚”和“河鮮”,居然成為了後來廣東撬開計劃經濟堅冰的一大利器。

“你食咗饭未呀?”

(廣州芳村水上鮮果批發市場 | via Fotoe)

1978年,全國第一個可以自由貿易、自由議價的國營河鮮貨棧在廣州芳村開業。隨後,鹹魚海味貨棧、塘魚貨棧、海鮮貨棧又陸續開辦。

貨棧的出現,使得計劃外的河鮮海鮮得以在此自由貿易。魚貨進城,隨行就市,議價成交……就這樣,國營河鮮貨棧在計劃經濟時代劃開了一個口子,讓市場的活力向內注入。

“你食咗饭未呀?”

河鮮貨棧出現後的第六年,北方學界還在進行“調放兩派”的激烈爭論,彼時的廣東,卻在葉選平的一句——

“蔬菜價格遲早是要放開,遲開不如早開,暗開不如明開,偷偷摸摸地開不如大張旗鼓地開”——帶領下,率先觸碰蔬菜價格的“高壓線”,打響“價格改革”的“第一槍”。

“你食咗饭未呀?”

(1978年,中國廣東,農業公社農民在田間勞作,在整齊的壟上種植捲心菜。| via視覺中國)

11月1日,廣東蔬菜價格全面放開。隨後一年裡,廣東又率先開放豬肉、水產品等八種主要副食品的價格……

原來限量供應的食物逐漸進入市場,過往“一票難求”的豬肉,也成了廣東人餐桌上的常客。

“你食咗饭未呀?”

(80年代,廣東街頭搬豬肉的婦女。 | via視覺中國)

春雷響,萬物長。

1980年,出生於幹部家庭的高德良主動放棄了國營職工的工作,在文明路的一所臨街老宅裡,辦起“太爺雞”的生意,成為改革開放後廣東的第一批個體戶。

“太爺雞”一上市,便大受歡迎。第一年,高德良就淨賺3萬元。

“你食咗饭未呀?”

(廣州周生記“太爺雞”恢復經營。1980年7月,高德良經營“周生記”熟食小店,恢復了祖傳的“太爺雞”烹調技藝。| via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你食咗饭未呀?”

(馳名港澳的廣州傳統名菜“太爺雞”,每月營業額在7000元左右。 | via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得益於農副產品市場的放開,80年代初期,像高德良這樣的餐飲個體戶遍地開花,各式各樣的餐館在廣東街頭湧現,人聲鼎沸,徹夜不息……

餐飲個體戶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諸如“宵夜”等的飲食方式應運而生。

“你食咗饭未呀?”

(80年代初,廣州中山五路上密密相挨的大排檔,是當時廣州最熱鬧的宵夜去處。| via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隨著香港餐飲業和工業的進駐,廣東出現了一批搶先發展食品和日常用品的輕工業工廠。

1984年,一種被日本《東京新聞》稱作“中國魔水”的飲料——“健力寶”——橫空出世,與洛杉磯奧運會上的中國健兒一起,走上國際舞臺。

“你食咗饭未呀?”

(1992年8月14日,健力寶集團向獲男子自由體操金牌的李小雙頒發金罐。| via新華社記者蘭紅光)

在“健力寶”外,像珠江啤酒等八十年代崛起的一批“廣貨”,也帶領著“廣東製造”走向千家萬戶,一時間,

“廣東糧、珠江水”儼然是廣東改革開放的一個代名詞。

“你食咗饭未呀?”

(“健力寶”配方的幾位主要研製者(從左到右):歐陽孝、陳新淦,黃協榮在總結“健力寶”的研製經驗。| via新華社記者周家國)

就連粵語用詞——“生猛”,也隨著珠三角水產養殖業的迅速騰飛而傳遍全國。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外地食肆的招牌上會加上“生猛”二字,並引以為榮。

如今回想,“生猛”一詞,除了代表那個年代發達的水產業外,還能象徵當時名噪四海的“廣貨”,

以及那個大刀闊斧、闊步前行的廣東。

“你食咗饭未呀?”

1993年,傲立於環市東商圈的“63層”,迎來了一個特別的朋友——廣州第一家麥當勞。

開業當天,人山人海。隊伍從63層大廈,一直延伸到廣東電視臺旁邊的粵新酒店。

與後來的麥當勞相比,這家麥當勞在面積、外形上並不出色。但它的面世,卻給廣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飲食文化、管理模式和用餐理念。與

“63層”的麥當勞叔叔合照,成為當時外地人到廣東旅遊的一大標配。

“你食咗饭未呀?”

(1994年,廣州,一個走過天橋的男人,在他的身後,是麥當勞餐廳巨大的招牌。| via視覺中國)

彼時,人們的就餐方式和用餐選擇已與過去截然不同:隨著意大利披薩、日本料理等國外菜式進入中國,鮑魚、海參等貴价水產不時出現在餐桌上,老百姓的飲食選擇異常豐富。從前“難尋一葷”的日子已不復返,人們吃風大漲,每天都像在過節。

尤其在廣東,地方美食隨處可見。四川的麻辣香鍋、湖南的小龍蝦……各地美食伴隨著南下的外來務工走進了這座城市,成就了“食在廣東”的城市名片。

“你食咗饭未呀?”

(人稱“食在廣東”,1992年春節廣東市場食品供應更勝往年,臘味投放量即達1900噸。這是廣州滄洲臘味店。| via新華社記者黃鑑秋)

各地美食來到廣東,廣東美食又延續著“廣東糧,珠江水”的威名,強勢地輸出到外地。

由於許多香港餐飲企業在廣東合資合作,香港名廚入穗,到了90年代,吃粵菜成為了一種潮流風尚。

當年“香港名廚”打理的粵菜餐廳都非常吃香,邀請他人到粵菜館用餐,被認為是高規格的接待。曾經有位女士,就因同事請大家吃太平雞,而激動得昏倒在地。

“你食咗饭未呀?”

(北京開設的粵菜餐館廚師在製作烤乳豬。 | via新華社記者畢玥年)

粵菜、洋快餐在國內的蓬勃發展,折射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們可以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吃的食物,不同菜式也因而得以發展。

二十年間,國人的願望從“只想吃飽”到“可以吃好”,沉甸甸的菜籃子裡,有一代人的寄望,也有一代人的幸福。

2003年非典後,廣東的特產——涼茶,搖身一變,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時尚飲品。

它的崛起,無疑反映了新世紀人們飲食觀念的又一大轉變——健康至上。

“你食咗饭未呀?”

(1991年,傳統風格的廣式涼茶店,騎摩托買涼茶的男子。| via曾志/FOTOE)

進入到新紀元,人們餐桌上“非增反減”,飲食變得更為簡便。

80年代的“大魚大肉”,已經逐漸“簡化”成“粗糧蔬果”。葷菜吃膩的中國人,開始重視健康主題,選材用餐的目光也越發挑剔。

隨著“互聯網+餐飲”的廣泛應用,人們的就餐方式也更為“方便”。只需動動手指掃個碼,天南海北、國內國外的美食飲品,都能快速送到家裡來……

“你食咗饭未呀?”

(2018年,騎摩托送外賣的男子 | via視覺中國)

如今的我們,早已無需再為“溫飽”問題而憂愁。“溫飽”二字,甚至顯得有些過時。

“你食咗饭未呀?”

(2003年,廣州,大年三十在飯店吃團年飯的一家人。| via視覺中國)

不同時期,人們會對“吃”這件小事有不同的關注與理解。但毫無疑問的是,不管是什麼時代,“吃”這件小事,永遠是我們心頭上的一樁大事。

撰文 /二德,圖片編輯 /牛璐窈,策劃/圖話&識廣,出品/圖話&識廣

“你食咗饭未呀?”

- THE END -

“你食咗饭未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