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食咗饭未呀?”

文章转自:识广(ID:sikgwong)

傍晚18:00,66岁的陈奶奶按下厨房的计时器,9分钟后,锅里的鱼就会蒸熟,她开始吃晚餐。

陈奶奶的儿子在外应酬,这个时间,他正和客户在去日料店的路上,经过一家麦当劳时,他突然想起了“63层”(广东国际大厦,广东人俗称“63层”)的麦当劳——那是广州首家麦当劳——20岁生日那天,他就在那儿度过。

仿佛是心有灵犀。几乎是同一时间,他的女儿在宿舍打开了外卖APP,订了一份麦当劳套餐……

三个人的18:00,三代人的就餐方式与饮食观念。

“你食咗饭未呀?”

(70年代末的广州街市 | via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40年,往大看,山河巨变。往小说, 不过就是一张餐桌上的菜式变化,一个饭碗里的粮食多少……

“你食咗饭未呀?”
“你食咗饭未呀?”“你食咗饭未呀?”

(1983年,杭州市民排队买菜的场景。当时全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via视觉中国)

四十多年前,某个清晨,一群人在猪肉档前排起了长队。

队伍中多半是老人和妇女,其中还有几块砖头,每块代表一个人。来晚的人要是看到前面有砖头,就得乖乖跟在其后。

这是当时广东街头的一大盛景:这些在猪肉档前排着长队的人们,都在等着这一方土地的“主宰者”——“猪肉佬”的到来。

那时候,“猪肉佬”和“医生”“司机”是炙手可热的“三件宝”,他们手上的刀,决定了人们手中的肉票,能换来的是“肥瘦相宜”还是“肥多肉少”。

“你食咗饭未呀?”

(各种生活用品的专用票 | via视觉中国)

四十多年前,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的吃穿都要凭票证定量供应。算下来,每人每月二两肉,平均每餐半钱油。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直至今日,仍会保留一种节俭作风:“以前我们哪有你们幸福,只要食物供应短缺,或是粮票规划不好,家里一口人都得挨饿。”

甚至与别人见面的第一句,他们也会习惯性问候对方:“你食左未?”(粤语,译为“你吃饭了吗?”)。

短短四字,藏着一代人的愿望,一代人的心酸。

“你食咗饭未呀?”

(1981年,珠江上排满了果农出售香蕉的船只。| via新华社记者张雅心)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当时的广东得益于纵横交错的河涌水道,广东居民时常能从河里寻来扑腾的河鲜“加料”。

只是无人能料想到,这看似不起眼的“鱼”和“河鲜”,居然成为了后来广东撬开计划经济坚冰的一大利器。

“你食咗饭未呀?”

(广州芳村水上鲜果批发市场 | via Fotoe)

1978年,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随后,咸鱼海味货栈、塘鱼货栈、海鲜货栈又陆续开办。

货栈的出现,使得计划外的河鲜海鲜得以在此自由贸易。鱼货进城,随行就市,议价成交……就这样,国营河鲜货栈在计划经济时代划开了一个口子,让市场的活力向内注入。

“你食咗饭未呀?”

河鲜货栈出现后的第六年,北方学界还在进行“调放两派”的激烈争论,彼时的广东,却在叶选平的一句——

“蔬菜价格迟早是要放开,迟开不如早开,暗开不如明开,偷偷摸摸地开不如大张旗鼓地开”——带领下,率先触碰蔬菜价格的“高压线”,打响“价格改革”的“第一枪”。

“你食咗饭未呀?”

(1978年,中国广东,农业公社农民在田间劳作,在整齐的垄上种植卷心菜。| via视觉中国)

11月1日,广东蔬菜价格全面放开。随后一年里,广东又率先开放猪肉、水产品等八种主要副食品的价格……

原来限量供应的食物逐渐进入市场,过往“一票难求”的猪肉,也成了广东人餐桌上的常客。

“你食咗饭未呀?”

(80年代,广东街头搬猪肉的妇女。 | via视觉中国)

春雷响,万物长。

1980年,出生于干部家庭的高德良主动放弃了国营职工的工作,在文明路的一所临街老宅里,办起“太爷鸡”的生意,成为改革开放后广东的第一批个体户。

“太爷鸡”一上市,便大受欢迎。第一年,高德良就净赚3万元。

“你食咗饭未呀?”

(广州周生记“太爷鸡”恢复经营。1980年7月,高德良经营“周生记”熟食小店,恢复了祖传的“太爷鸡”烹调技艺。| via新华社记者陈学思)

“你食咗饭未呀?”

(驰名港澳的广州传统名菜“太爷鸡”,每月营业额在7000元左右。 | via新华社记者陈学思)

得益于农副产品市场的放开,80年代初期,像高德良这样的餐饮个体户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餐馆在广东街头涌现,人声鼎沸,彻夜不息……

餐饮个体户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诸如“宵夜”等的饮食方式应运而生。

“你食咗饭未呀?”

(80年代初,广州中山五路上密密相挨的大排档,是当时广州最热闹的宵夜去处。| via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随着香港餐饮业和工业的进驻,广东出现了一批抢先发展食品和日常用品的轻工业工厂。

1984年,一种被日本《东京新闻》称作“中国魔水”的饮料——“健力宝”——横空出世,与洛杉矶奥运会上的中国健儿一起,走上国际舞台。

“你食咗饭未呀?”

(1992年8月14日,健力宝集团向获男子自由体操金牌的李小双颁发金罐。| via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在“健力宝”外,像珠江啤酒等八十年代崛起的一批“广货”,也带领着“广东制造”走向千家万户,一时间,

“广东粮、珠江水”俨然是广东改革开放的一个代名词。

“你食咗饭未呀?”

(“健力宝”配方的几位主要研制者(从左到右):欧阳孝、陈新淦,黄协荣在总结“健力宝”的研制经验。| via新华社记者周家国)

就连粤语用词——“生猛”,也随着珠三角水产养殖业的迅速腾飞而传遍全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外地食肆的招牌上会加上“生猛”二字,并引以为荣。

如今回想,“生猛”一词,除了代表那个年代发达的水产业外,还能象征当时名噪四海的“广货”,

以及那个大刀阔斧、阔步前行的广东。

“你食咗饭未呀?”

1993年,傲立于环市东商圈的“63层”,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朋友——广州第一家麦当劳。

开业当天,人山人海。队伍从63层大厦,一直延伸到广东电视台旁边的粤新酒店。

与后来的麦当劳相比,这家麦当劳在面积、外形上并不出色。但它的面世,却给广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文化、管理模式和用餐理念。与

“63层”的麦当劳叔叔合照,成为当时外地人到广东旅游的一大标配。

“你食咗饭未呀?”

(1994年,广州,一个走过天桥的男人,在他的身后,是麦当劳餐厅巨大的招牌。| via视觉中国)

彼时,人们的就餐方式和用餐选择已与过去截然不同:随着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等国外菜式进入中国,鲍鱼、海参等贵价水产不时出现在餐桌上,老百姓的饮食选择异常丰富。从前“难寻一荤”的日子已不复返,人们吃风大涨,每天都像在过节。

尤其在广东,地方美食随处可见。四川的麻辣香锅、湖南的小龙虾……各地美食伴随着南下的外来务工走进了这座城市,成就了“食在广东”的城市名片。

“你食咗饭未呀?”

(人称“食在广东”,1992年春节广东市场食品供应更胜往年,腊味投放量即达1900吨。这是广州沧洲腊味店。| via新华社记者黄鉴秋)

各地美食来到广东,广东美食又延续着“广东粮,珠江水”的威名,强势地输出到外地。

由于许多香港餐饮企业在广东合资合作,香港名厨入穗,到了90年代,吃粤菜成为了一种潮流风尚。

当年“香港名厨”打理的粤菜餐厅都非常吃香,邀请他人到粤菜馆用餐,被认为是高规格的接待。曾经有位女士,就因同事请大家吃太平鸡,而激动得昏倒在地。

“你食咗饭未呀?”

(北京开设的粤菜餐馆厨师在制作烤乳猪。 | via新华社记者毕玥年)

粤菜、洋快餐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折射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不同菜式也因而得以发展。

二十年间,国人的愿望从“只想吃饱”到“可以吃好”,沉甸甸的菜篮子里,有一代人的寄望,也有一代人的幸福。

2003年非典后,广东的特产——凉茶,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时尚饮品。

它的崛起,无疑反映了新世纪人们饮食观念的又一大转变——健康至上。

“你食咗饭未呀?”

(1991年,传统风格的广式凉茶店,骑摩托买凉茶的男子。| via曾志/FOTOE)

进入到新纪元,人们餐桌上“非增反减”,饮食变得更为简便。

80年代的“大鱼大肉”,已经逐渐“简化”成“粗粮蔬果”。荤菜吃腻的中国人,开始重视健康主题,选材用餐的目光也越发挑剔。

随着“互联网+餐饮”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就餐方式也更为“方便”。只需动动手指扫个码,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美食饮品,都能快速送到家里来……

“你食咗饭未呀?”

(2018年,骑摩托送外卖的男子 | via视觉中国)

如今的我们,早已无需再为“温饱”问题而忧愁。“温饱”二字,甚至显得有些过时。

“你食咗饭未呀?”

(2003年,广州,大年三十在饭店吃团年饭的一家人。| via视觉中国)

不同时期,人们会对“吃”这件小事有不同的关注与理解。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吃”这件小事,永远是我们心头上的一桩大事。

撰文 /二德,图片编辑 /牛璐窈,策划/图话&识广,出品/图话&识广

“你食咗饭未呀?”

- THE END -

“你食咗饭未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