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李辉148427839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官品实行是九品十八阶(每品又分正、从(音同纵)之别,类似于现代的正,副之分),而现行公务员从正国级到正股级共有11级,换而言之清代的官员是18级,现行的公务员是11级,所以两者的级别是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并且清代的官制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职务的品级在不同时期也有微调。

我们认识一下乾隆后的清朝官员结构:

一、正一品的实职是“殿阁大学士”,相当于以前的“宰相”,对应现在就是正国级:

从一品的实职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的副手),直隶于皇帝,仅有6个,现行部委是“国务院”的组成机构,有20多个部,所以清代的六部尚书的含金量高于现在部长,应该界于副国级与正部之间。。

二、正二品实职职务主要是各省的总督和巡抚,对应为今天的正省、部级干部,从二品的主要实职是六部的侍郎(副职),大体可对应为为副部级。

三、正三品的实职主要“大理寺卿”、“顺天府尹”, 二者相当现在最高法院院长和北京市委书记(XX局委员),是副国级的,但清朝时法院和北京市地位远没今天重要,清代的正三品至多跟今天的“副部级”差不多。

四、朝廷中正四品里的实职有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基本上前面的“三品官”(副部级)的副职,所以正四品勉强可以等于今天的正厅级。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在现如今,最高法院院长的级别是副国级,副院长的级别也是正部级。

从四品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统的,他们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和副厅级官员。

地方官上,正四品为道员(俗称道台),道员分为两种:守道,分管几个州府。巡道,分管某项重要事务。正四品的道台,可等同于非常委副省长。

从四品官,主要是各地的知府,从四品知府可对应为正厅级,即地级市市委书记。

这种对应只能大致参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种变化,同一职位名称,可能权责、品级都有差异。


美丽青春您真痘


清代的官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职务的品级在不同时期也有微调。

先看地方官:

乾隆十八年,罢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诸衔,特峻其品秩。初制,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即乾隆规范后的品级,地方官上,正四品为道员(俗称道台),从四品为知府。道员分为两种,守道,分管几个州府。巡道,分管某项重要事务。

今天地方建制中,从四品知府可理解为正厅级,即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可参考正五品的同知。正四品的道台,可理解为不是常委的副省长。

再看朝廷中枢官制,六部中各司的负责人品级情况:

郎中,初制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五品,寻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

员外郎,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定从五品。各部同。

堂主事,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

郎中对应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各部司长,但品级又比地方官低了些。

朝廷中,正四品官: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从四品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统的。

这些可以笼统的理解为副部级机构的副职。

总之,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只能大致参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种变化,同个职位名称,可能权责、品级都有差异。


几苇渡


清朝官员制度和现代的官员制度对比一下;可能有些品级对比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大致如此,因为现在官员的品级其实还需要对比他们的党委任职才能看出,不能单纯从政府职级上去判断。


正一品 正国级(中央政治局常委)

从一品 副国级(中央政治局委员)

正二品 正部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从二品 正部级(中央委员会委员)

正三品 正部级

从三品 副部级(中央委员会委员)

正四品 副部级(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从四品 副部级(国务院职能机关党组成员,或直辖市、省党委常委)

正五品 副部级

从五品 正厅(司局)级

正六品 副厅(司局)级

从六品 正处(县局)级

正七品 副处(县局)级


以此类推吧……


鬼行僧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分为九品十九个级别,其中又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属于中央官职。比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地方官职则分文官、武官等几类,如总督、将军、提督、巡抚等。

清朝的四品官分为正四品和从四品,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而从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以下是各品级人员分布。



简单来说,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省秘书长之类的职务。虽然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朝代,但是由于其官职改革导致几百年来各有出入。


正四品位于从三品和从四品之间,也是古代嫔妃的品级,但是两个人即便品级相同,所辖区域不同,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尽相同。为官弄权,还是要靠人脉。


历史密探


这个很好理解啊。一品,正国级,国务院,纪委,人大,政协一把手;二品,副国级,以上职位副职;三品,省部级,各个部长,省长,直辖市,大型央企一把手;四品,副部级;以上职务副职或者高级城市正职(比如计划单列市和重点城市),重点高校一二把手(比如清华,北大);五品,厅局级,以上城市副职或者以上城市区级正职,中小城市正职;六品,局级,大城市县区级内下属XX局正职,副职,中小城市县区级一二把手。七品,处级,大城市乡镇一二把手,部分小城市县区级XX局一二把手。八品,正科副处,大城市乡镇级各部门分管领导,小城市乡镇级一二把手。九品,科级,股级,大城市乡镇级各部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小城市乡镇级各部门分管领导。这样应该是最全的。军队编制不讨论。

综上所述,清代四品官大约相当于清华北大校长,书记,或者计划单列市的一二把手(市长,书记),以及计划单列市的什么人大,政协一把手。或者大多数央企老总(比如四大银行,四大保险公司,三桶油等)。


西索的苹果


清承明制,把职官的级别分为九等,每等又有正从之别,故而又称九品十八级。不在十八级之中的,称为未入流。那么,官员的品级从高到低排序为: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末入流。

我们今天觉得县处级(县长,县委书记和省属厅局的处长,地级市属各局长)都算是权力很大的官了,但在清朝,他们的品级只有正七品,即所谓七品芝麻官。

回到题主所说的问题上来,清朝的四品官相当于相在的什么级别呢。

先看从四品。

京官中,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他们都是从四品,但现在已经不好找相应的位置了;在地方上,知府和盐运使司运同也属于从四品;而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

那么,从四品就是现在的地厅级。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盐运使司运同是省一级负责盐业官员的副职,因古时盐税是国家重要收入,因而负责盐运的官员级别也较高。另外,武职中,像二等护卫和宣抚使也属于从四品。

再看正四品。

京官中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都属于正四品。大理寺是国家司法机构,少卿是其副长官,可以理解为司法部副部长;太仆寺掌马政,少卿也算是副部级;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相当于纪委驻各部的纪检组长。那么,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


聂作平


想要了解清代四品官相当于今天什么级别的干部,必须先厘清清代的官制。清代官员共有九品十八级(正、从),大体情况如下:

一、一品到三品。这些品级的官员包括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尚书、侍郎等中央官员以及总督、巡抚、按察使、布政使、提督、总兵等封疆大吏和驻防武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以上高官。

晚清一品大员李鸿章

二、四品到七品。清代京官中的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御史、翰林学士、编修等都属于这个层次,地方官中的道台、知府、同知、知州、知县也在此列,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以上、副省部级以下干部。

清代四品文官鸳鸯补服

三、八品至九品。这些都是基层办事官员,包括六部中的办事官员和州县的属官及主管教育的官员等。清代政权不下县,县级以下没有政府机构,只是乡绅自治,所以没有今天的乡镇一级官员。八至九品官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和科员。

清代官员像

从以上三个层次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四品(包括正四品和从四品)官高于正五品,低于从三品,属于中高级官员。以文官为例,这个层次的官员主要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以及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及各省道员和知府,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正厅局级到副省部级干部。


民国年间那些事


清代的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其中第四品分为正四品,从四品。在实际中,有的岗位的四品岗位,有的岗位会高配四品官员。大体而言清代的四品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属于中高级干部。

(四品官服)

清代的文官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地方官与中央官。注意督抚都属于中央官。

按照《职官志》记载,清代的文职中央四品官有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这些岗位还真不好类比,比如大理寺少卿是负责司法审判的二把手,和刑部、都察院合成为三法司;太常寺少卿是负责朝廷典礼的二把手,属于礼部系统;太仆寺少卿是负责国家马政的二把手,属于兵部系统;都察院可以类比为今天的纪委,六科掌院给事中相当于其中每个局局长。

(顺天府)

清代文职四品地方官有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顺天府丞是顺天府尹的属官,同时兼管学校,其具体职务就看分管什么了,相当于北京市副市长。地方上守巡道员都是布政使、按察使派出的人,分管着两三个府,或者某一项专门事务。

清代的从四品中央文官有,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这些都是偏学术的岗位,比较清流,他们做的理论文章比较多。

清代的从四品地方文官有知府、盐运使司运同。各地知府和今天的市长差不多,盐运使司运同是盐运使的属官,可以理解为国企地方分公司的副总裁。

(广州知府)

这些类比并不准确,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代的官品是中国古代最简化的一种官品,已经由唐代的九品三十级简化为九品十八阶(每品只分正、从,九品共计18阶),而现在我们的官员的级别,则比清代更简化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从正国级到正股级(科员)一共有11级,换句话说,清代的官员是18级,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是11级,很明显,两者的级别是不能完全对应的。

所以要说清代的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就没有一个“简单”的对应办法,而是要具体的分析。特别是四品官不是“一个”级别,他本身还包括了“正四品”和“从四品”两个级别。

要搞清楚“四品官”是个什么地位,我们要先看看一品、二品、三品的官员是什么地位?

清代中期以前,官品还在变动中,不好讨论,乾隆以后,官品基本上稳定下来,我们以此为准哈。

正一品里的实职是“殿阁大学士”,类似于以前的“宰相”,这个可以对应为现在的正国级是没问题的。

从一品里,实职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的副职)。我们现在的“部”是“国务院”的下属机构,但清代的部是直属皇帝的,并且只有6个,我们现在有20多个部,两相比较,清代的六部的尚书是比今天的部长们含金量要高的,所以“从一品”等于副国级也是没有问题。

正二品里,实职职务主要是各省的总督和巡抚,所以正二品可以对应为今天的正部级干部是没有问题的。

从二品的主要实职是六部的侍郎(副职),所以从二品可以对应为副部级。

正三品的实职主要是、“大理寺卿”、“顺天府尹”,从三品的主要是光禄寺卿和太仆寺卿,三品里面的情况就不好对应了,因为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今天是副国级的,但清朝时代,法院地位远远不如今天重要,所以大理寺的地位也就比今天的最高法院要低等多,同样的顺天府尹的实际职权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但清朝没有直辖市的概念,顺天府尹只是比一般的知府级别高那么一点点。所以清代的正三品大致上跟今天的“副部级”差不多。


另外,光禄寺卿和太仆寺卿本来跟大理寺卿也是差不多的,但光禄寺和太仆寺没有什么实权,为了体现大理寺的重要性,两者才有了差别,可见从三品的设置可以说没有实际的级别差,只是为了解决重要的实权部门和重要的非实权部门的差别,因此正三品和从三品应该都可以对应今天的副部级。

好了,现在就轮到题目问的四品官了,我们先看一下正四品里的实职,主要是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顺天府丞(顺天府的副职),恰好都是前面的“三品官”(副部级)的副职,所以正四品勉强可以等于今天的正厅级。


而从四品的官,主要是各地的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所以从四品也是可以对应为“正厅级”的官员。正四品和从四品的差别,在清代主要是为体现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差别,这种差别今天虽然事实上存在,但在公务员级别上并不直接体现出来。

所以清代的四品官基本上可以对应为今天的“正厅级”干部是没有问题的。


只爱潘多拉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清代知府这个级别已算是进入高干序列了。知府在明朝,是正四品官员,到了清代,则属于从四品级别。


那么清朝的四品官员放在现代会是什么级别呢?所谓“正”和“从”又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下清朝官吏制度的基本结构: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官分九品,每一品有正和从(音同纵)之别。就是类似于现代的正,副之分。


除了正和从的区别,若按地域体系划分,每一品级还包括京官和地方官;按职能体系划分,又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系统。其中,京官系统以文职官员为主,地方官系统中则文武兼而有之。


因此,严格说起来,清朝的四品所包含官员种类还真挺复杂。为方便理解,有书君特别挑选了几种知名度较高的四品官位名称,在详细解说过程中,看看四品官究竟对应现代什么级别:


一、通政使司副使 ,正四品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在清朝是掌管内在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信件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国家信访局的负责人是中央××办公室副主任,按现在的级别划分,通政使司副使级别应高于正厅(局)级。


二、大理寺少卿,正四品文职京官。


一听这名字,看过《甄嬛传》的友友一定不陌生,甄嬛父亲的官职便是此职位。在清朝,大理寺这衙门儿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卿”在古代可是高干系列。虽为“少卿”,甄嬛老爹的官位还真是不小,应该是对应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实权派,也是高于正厅(局)级哦!



除了大理寺少卿,还有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少卿,以及詹事府少詹事也是同级别的正四品文官。基本都是服务于封建王朝的勤务机构。放到现在,大约等同于外交部长,也应属于正厅(局)级或者副省(部)级。


三、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正四品文职京官,俗称言官。


清朝掌管审核奏章,进宫谏言的一种官职,类似于现在国家主席的政治秘书。言官们的谏言对皇帝的影响力很大,比如我们熟知的年羹尧大将军就是被督察院的言官们弹劾并最终扳倒的。对应现在应是正厅(局)级以上的级别。


四、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和各省守巡道员,正四品文职外官。


这个好解释,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副市长、其他直辖市副市长和地级市市委书记,都是对应现在的副省(部)级和正厅(局)级。


五、内阁侍读学士,从四品文职京官。


主要从事奏章翻译,校阅等事宜。我们所熟知的雍正宠臣田文镜便是出身于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


六、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文职京官,负责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也是皇帝和皇子们的文史顾问。



大名鼎鼎的刘墉,纪晓岚都曾做过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


七、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的职能可不得了,因为国子监是清朝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总管全国各类官学,还负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祭酒意指这个机构的最高级别行政长官。


如果变换成现在官阶,这几个官位大约等同于国家教育部长或者中央党校校长,应属于副省(部)级或者正厅(局)级。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于读书,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八、知府和土知府,从四品文职外官。


就是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和自治区市委书记。不同的是,现在我们国家有民族优待政策,所以自治区市委书记比普通的地级市市委书记级别还略高,属于副部级。而在清朝,二者待遇是等同的,都等于现在的正厅(局)级干部。


九、盐运使司运同,从四品文职外官。


相当于现在的盐务局局长(厅局级)。在清朝,这可是个肥缺,是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机构。


十、武职官员只说一下“包衣佐领”这个官位,按清朝干部编制,属于从四品武官。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官名有点面熟。不错,这个称号也在《甄嬛传》出现过,就是那个骄横跋扈,没演几集就被华妃赏一丈红,领了盒饭的夏冬春的父亲。


那位看官说了,夏冬春之父包衣佐领是从四品武官,而甄嬛的父亲是正四品文官大理寺少卿,不是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吗?她怎么在甄嬛面前还那么盛气凌人呢?


原来,冠以包衣封号的职位都是清初打天下时位高权重的亲王爵爷家中的家奴获得封赏之后世袭下去的。祖传下来的官位,生活衣食无忧,没有竞争压力,也就惯出了坏脾气。



从四品武职官员之后才出现了少许冠以包衣的职位,可见,清朝政府对于奴才出身的封赏还是很有限度。任人唯才,任人唯贤才是朝廷更看重的择官条件。


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四品武职官位,叫做御前四品带刀侍卫,如果放到现在,应该相当于首都公安局刑侦处长,虽然级别谈不上多高,但因为在国家领导身边工作,责任重大,自然比起相同品级的其他官位含金量更高一些。


通过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由于时代的巨大差异,清朝的官位和现代干部行政级别很难以逐个对应,只能按其职能找到一个大致的对等。


清代四品官员,如果放在现在,基本属于厅级或者副部级。官位着实不低,而且大都是各地高级行政长官,或者负责礼制,教育,秘书,盐务,京城卫戍等手握实权的官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