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打仗誰會贏?為什麼?

MadingChina


又是一個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問題。明朝最強盛時期應該是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清朝最強盛時期毫無疑問應該是清聖祖玄燁的康熙盛世。兩個大帝國在最強盛時期的一次穿越時空的相遇,打起來誰贏誰輸,且聽我慢慢道來。



大明帝國的建立要遠遠來的比大清帝國難。朱元璋從一個乞丐,一個皇覺寺的小和尚一步一步成為一統天下的大明帝國的開國之君,中間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無數次戰役。起先他投郭子興的紅巾軍,在軍營歷練成長,這一支元末戰鬥力爆表的義軍,最後成為朱元璋統一天下的最大資本,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以20萬大軍進發洪都,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鏖戰於鄱陽湖,此戰陳友諒為亂箭所殺,漢國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又發兵包圍平江,割據兩淮的張士誠覆滅。一年後朱元璋再發兵征討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方國珍兵敗投降。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后,自1367年起多次命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大將領軍北伐,藍玉更是孤軍深入抵達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並在那裡大破北元殘餘。朱元璋從義軍起家,建立明朝後強化軍隊素質,提高士兵作戰能力,在明初,明軍外戰實力非常強悍,與北元多次交戰都是勝多敗少。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推翻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朱棣登基後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他開創的永樂盛世有很大因素是通過不斷的外戰穩固了大明的邊疆,使施政可以無外患之憂。他本人也是多次御駕親征追擊在洪武朝沒有完全消滅的北元殘餘。自永樂八年(1410年)起,朱棣前後共五次御駕親征領軍北伐,第一次出征即在飛雲山大戰中大破5萬蒙古騎兵,打的蒙古韃靼部嚮明朝納貢稱臣,五次北伐使蒙古勢力進一步遭到削弱,有力的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1424年明成祖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病逝。



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 這是明朝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大閱兵,這場大閱兵展現了明軍將士氣宇軒昂、威風凜凜的雄姿,大明軍隊的鼎盛時期就在永樂年間。



而反觀清朝,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以來,面對已成強弩之末的蒙古部落,努爾哈赤沒費多大功夫便征服了蒙古諸部,解決了腹背之患。建立後金之後,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多次對明朝的遼東用兵而不得,如果沒有逼降吳三桂,如果沒有在吳三桂與大順軍血戰的緊要關頭清軍強行介入已至山海關大戰大順軍遭到慘敗,多爾袞是斷然跨不過山海關的。清朝面對的是一個農民起義軍與明軍多年交戰早已兩敗俱傷的明朝,其統一全國的過程遠比朱元璋建立明朝來的容易。



而清聖祖玄燁創立的康熙盛世是清朝最強盛時期,在康熙年間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對外用兵,能數的上的應該就是施琅的臺灣用兵、三藩之亂和平定葛爾丹之亂。但與明成祖時期五次對曾經強盛不可一世的蒙古人用兵,康熙的這幾場大戰可謂小菜一碟,更何況朱棣還五次御駕親征,康熙這一點是做不到的。

因此毫無疑問的,若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作戰,明軍必勝!


大國布衣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明朝和清朝最強盛時期分別是什麼時候,毫無疑問,明朝最強盛時期是朱棣時期,清朝應該是康熙時各方面國力最強。



我的答案是朱棣時期的明軍完爆康熙時的清軍。

1.兵力對比懸殊。

明朝永樂時期,明軍總兵力保持在200萬左右,而且名將輩出,並多是訓練有素、具備實戰經驗的虎狼之師。尤其在明朝控制北方大部、獲得比較穩定的戰馬資源後,明軍騎兵部隊(主要集中在鎮守九邊的數十萬邊防軍內)更是有了長足發展,弓馬嫻熟的程度絲毫不遜於清軍入關時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而且朱棣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清朝康熙時期平三藩能組建的最大兵力也才20多萬人,而且整個清朝兵力一直都不多,不像永樂大帝時期,動不動集結50萬大軍北伐蒙古,同時派遣幾十萬大軍收復安南,兵力差了5到8倍。



2.領導人對比

朱棣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是一個傑出的軍事人物,康熙雖然也是馬上天子,但以他上述戰鬥表現,還是明顯不如朱棣的,而且朱棣手下名將輩出,擁有張玉、張輔、朱能等百戰百勝的名將,這個也是康熙時期的將領所能比的。



3.戰鬥表現

朱棣設立神機營等三大營,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配合明朝發明的世界最早的火器陣法——三行火銃戰法,戰鬥力也是爆表。明軍火器裝配率是遠高於清軍的,朱棣屢次遠征蒙古的戰鬥中讓對手充分領教過明軍火器陣的厲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明末火器部隊在對八旗軍作戰的時候總是顯得“不給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火器質量低劣、將領指揮不力、友軍配合不到位、官兵訓練差、後勤跟不上等,而這些問題在明初基本不存在,試想要是戰鬥中明軍火銃接連炸膛,朱棣還不得滅了兵部和工部各級官員和工匠的“九族”啊。



再舉一例,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鄭和曾以2000隨從輕鬆破敵五萬精兵,並生擒他們錫蘭山國王,如此顯赫戰績,清朝康熙時期聞所未聞。



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打葛爾丹也是表現明顯,康熙傾全國之力打幾十年,平定不了兵力只有兩三萬的葛爾丹。



再說康熙打雅克薩,沙俄也就幾百個盜匪兵,就抵抗住康熙的幾千八旗兵,有資料說是15000人的進攻,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並且配備了武器比沙俄更精良射程更遠的大將軍炮,還是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手段,讓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最後割地幾十萬平方公里草草收場,差距明顯。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了檢閱時“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可笑場面。



綜上,不難看出,明清朝強盛時期打仗,明朝明顯更勝一籌。


可汗說事


這麼說吧,大明全民皆兵也不夠塞大清塞牙縫的。1

1884年英國才有第一挺馬克沁,大清金陵製造局1888年就製造成功第一挺馬克沁,大清鐵甲艦自主率60%以上,前後共生產了80餘艘鐵甲艦。

大清火炮管徑最大有12英寸,這大口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今天21世紀的解放軍都沒有這麼大口徑的炮。

大清的使用無煙火藥的定裝子彈,月產量達到幾百萬發。

你明朝拿著前裝藥的火銃打幾十米,和大清的每分鐘600發的馬克沁和射程1800米的漢陽造比火力,想想就好笑。

下面是明朝和清朝的版圖...





笑似花解語ID


清末那群對外屢戰屢敗的清軍能把明朝到秦朝所有巔峰時期的巔峰軍隊打的連渣都不剩。不要跟我扯什麼明朝的科技,你明朝科技在牛逼能和工業革命後的科技相比?顯然是不能的。明朝必輸無疑連想都不用想。即使在洋務運動之前還是清朝會贏,滿清在發展並不緩慢只是相較於西方國家發展緩慢,封建社會本身發展就不快。如果不是工業革命現在可能整個地球都還在三呼萬歲。所以明朝是肯定會輸洋務運動之前的清朝的原因如下。

1、宋朝跟唐朝打誰會贏?很明顯宋朝,為什麼?過了幾百年後封建社會的技術是肯定會隋唐時期戰甲看起來就十分的厚重,而宋朝明顯輕薄了許多。同理明清亦是如此甲重意味著機動力更差。

2、除了裝甲以外武器也是一個很大方向的提升,不要跟我扯什麼火器明朝鼎盛時期不是在永樂?那個時候的火器不如米田共好用,可清朝在乾隆前期基本上所有的軍隊都配備火器直至鴉片戰爭後火器才徹底被西方超越,即便在明末火器鼎盛也很難跟乾隆時期相比?武器上代差就不可能逆了拿什麼打?如果清朝同樣使用弓箭?那明朝不是輸的更慘?弓箭都製作技術也是一直在發展的,宋朝的弓箭絕對比唐朝更具威力而且射的更遠。

3、如果50年後中國落後了,被西方國家侵略分割,50年後的中國跟現在的中國打誰能贏?這不屁話?肯定是50年的贏啊。

4、說白了無論明朝在當時的軍隊多麼強,怎麼虐西方國家。可是時代差距擺在那裡,明朝的軍事方略跟軍事科技清朝然道不用?你生在清朝之前就是在給清朝軍事科技做嫁衣這是沒法改變的事實


苟或


我的答案是清朝!

強盛時期的明朝和清朝,這個很難去定義。如果只是按照軍事實力和生產總值來比較。清朝甩明朝到銀河系外去了!清朝是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過度社會階段。對清朝的觀念不能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封建農業時代。在人類社會進步的觀念上看,清朝承上啟下,雖然末年被列強不斷胖揍但是不得不承認清末才是真正的清朝巔峰!清朝面對的只是當時強的不像樣的西方列強。明朝,還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農業封建國家,無論科技、經濟、人口、現代工業、軍事上都會被清朝秒成渣,清明的巔峰對決遠比西方列強對清朝大的多。清朝在西方列強眼中那可是二流強國。沒有你們認為的不堪。清朝甚至是派軍艦恐嚇墨西哥的國家哦。明朝根本沒有和清朝較量的可比性,非要比較,明朝會被秒殺。下面看看歷史真實照片:

真不是清朝太無能,而是清朝面對的是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強敵罷了!

回到正題。看了清軍裝備,你認為明朝的軍隊能打的贏嘛?兵敗於甲午海戰的北洋艦隊,只要一艘船用撞的就可以把明朝下西洋的鄭和艦隊撞的全軍覆沒。也不是說明朝不行,而是時代代差差太多了。


中國馬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覺得不應該拿明清最強的時候比,因為一個朝代200多年,很難說哪個時候最強,比的話應該拿明清初期,明清中期和明清後期來相比。

首先看明朝初期,朱元璋推翻元朝暴政建立漢族政權,那時候的明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軍隊。

再看清朝初期,努爾哈赤的八旗兵野戰無敵,但攻城不大行。這其中的主要問題八旗兵人數太少,沒法像明軍初期那樣靠人去把城堆下來。

所以,前明的軍隊戰鬥力強於前清的軍隊,因為明軍除了戰鬥力強以外還有絕對的人數優勢,用泰山壓頂來形容前明對前清毫不過分。

再看明清中期,明朝中期弱點就已經顯現了,由於軍功系統不行軍隊毫無鬥志,以逸待勞打跨海而來的小日本還打了那麼多年,最後因為日本統帥病死日本才撤軍。還有土木堡蒙古人請皇朝皇帝去草原做客就不用說了,北宋的靖康之變明朝又演了一遍,國恥二號。


清朝中期就不同了,乾隆皇帝十大武功隨便拿出來一樣就夠明朝喝一壺的,特別是收復新疆和平定回亂為中國開拓了200多萬的土地。清朝是我很不能理解的朝代,其他朝代都是越打越虛,而清朝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富。

如果明清中期對戰清朝碾壓明朝,不管是軍隊武器物資人口都是絕對的碾壓。四個明中期加起來都打不過清朝中期一點都不誇張,清中期的八旗兵團,蒙古兵團,綠營兵團,隨便拿一個出來都能吊打明朝中期的軍隊。

明清後期我覺得不用比了,和中期情況差不多,清朝財政人口都是絕對的優勢,武器裝備雖然不如洋人但也遠比明末的明軍強太多。


韓國國父瓢一生


兩個最強盛時期的軍隊並沒有直接對抗過,所以直接談論雙方對戰誰強是紙上談兵而已。

明清兩朝的最強之軍對比應該從雙方的版圖擴張去考量。

明朝最初是朱元璋的反元起義軍組成,從南方的起義軍中異軍突起,吞併同僚,斬殺對手,最後北上滅元,把元軍趕到了長城以北,依託長城建立了明朝基本版圖框架,隨後攻打蜀川地區,將西川納入版圖。後來,東北地區反明,明朝出兵剿滅,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東北大塊。(雖然後來的清朝發家於東北,但是從抗日援朝的戰爭來看,明朝此時應該是實際控制著東北地區的)至於西藏地區,只是名義上的附庸明朝,實際上明朝也只是名義上冊封而已,並不能算直接控制。至此,明朝完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明朝全盛時期版圖。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明朝軍事實力最強時代的表現了。

接下來說說清朝。清朝最初起步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族民組成,此時曾經強盛的明王朝正因國家腐敗,民不聊生,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建立大順,於明朝軍閥們互相攻伐。在大順軍攻打山海關時,清軍接受吳三桂的請求,出兵救援山海關,消滅了大順軍隊。隨後勢如破竹的掃平了整個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與南明形成了對立局面。

清與明的對立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南明雖然成立了政權,但是內耗問題依舊沒能解決,長江天險形同虛設,根本沒有好好防守,清軍從東南地區強行跨過了長江攻入南明,南明只好接著逃跑,跑到了川區。清軍並沒有停下來,而是以降將吳三桂為先鋒繼續攻入西川,徹底消滅了南明。至此,清朝的初期版圖已形成。

隨後吳三桂叛亂,康熙剿滅吳三桂,臺灣不肯歸降,想要在臺灣建國,康熙剿滅臺灣。這些都沒有對版圖有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是證明了清軍還是比吳三桂強悍,和清軍打海戰也有一手的事實。

之後,清軍開始了正式控制西藏的對準格爾戰爭。明朝地圖上會把西藏納入版圖中,然而實際上明朝和西藏的關係非直轄,更像是宗主國和僕從國的關係,還是兩個獨立的政權。只有清代,正式出兵消滅了西藏政權後,實打實的把藏區納入版圖之中。康熙時代第一次滅了西藏準格爾,雍正時代徹底剿滅西藏和青海地區的武裝力量,直接控制該地區,順道還滅掉了蒙古部族叛亂,實際控制了整個蒙古地區。而乾隆時代又進入新疆地區,消滅當地的準格爾武裝,吞併新疆地區,再與當時的俄國作戰,將邊界向北推動。至此,清朝完成了最大版圖的時代,也獲得了康乾盛世之名。

看完地圖變遷後,不知道各位會得到什麼結論呢?到底是明強還是清強?





金晶林


腦殘問題,還有一大堆腦殘答案。。。這種縱向比較。。。明粉還有臉舔著明朝,吊打清朝?不是動不動就200萬大軍麼?咋不讓後金政權胎死腹中。。。?

明清一共500年,明朝在前面,清朝在後面,永樂年間跟乾隆年間相隔300年,科技力都不是一個水平的,不知道明粉怎麼能吹出吊打清朝的。。。滿清後期人口4個億,明朝傳說巔峰2億吧?拿什麼打?土地也是清朝多。。。洋務運動後,清朝再衰也有鐵甲戰艦,大明拿什麼打?鄭和的寶船?不吹不黑,一艘致遠號就能單挑鄭和整支艦隊了。。。

晚清雖然很衰,但是也算是半隻腳踏進了工業革命,明朝有工業這種概念麼?民國幾乎全部都是在用大清留下的家底。。。還特麼大明能吊打滿清,這種縱向比較居然還有腦殘認為前面的時代吊打後面的時代。。。咋不民國吊打共和國?

永樂年間的大明打不過萬曆年間的大明,康乾時代的大清同樣也打不過同治光緒年間的大清。。。這種比較有意義?


我才是餘虞魚


我給出的答案是:明朝勝利。

原因有兩點,第一,清朝巔峰時期就是由漢人組建的軍隊以及八旗軍隊的鐵騎兵組成的。第二,明朝巔峰時期最喜歡打的就是騎兵,滿族指揮下的漢族軍隊雖然是推翻明朝末年的主力,但是還是不會攻擊巔峰時期的明朝軍隊,不僅因為都是同一族,還有就是因為真的打不過。

巔峰時期的明朝到底有多強大,我們來通過以下數據就不難發現。

洪武二年,明軍一萬騎兵,8萬步兵追擊元朝末代皇帝,並俘虜了10000餘人,3000匹馬和5000只羊。洪武三年,明軍再次北伐,俘虜了北元殘餘的貴族1800多人,官兵八萬四千人,馬匹一萬五千匹,其他牲口無數。洪武二十年,明軍越過長城,偷襲蒙古大營,俘虜了北元的皇帝的次子,妃子64人,太子以及妃子、公主59人,大小官員2994人,軍隊和百姓將近八萬人,馬匹五萬,牛羊十萬,還有五千駱駝。自此,蒙古一蹶不振,分裂成韃靼等三大部分。

到了永樂皇帝時期,永樂帝率領兩萬騎兵帶著二十天的乾糧突襲韃靼大營。隨後又在飛雲上大敗5萬韃靼鐵騎,徹底清掃了韃靼在漠北的勢力,韃靼大汗率軍嚮明王朝投降,並表示接受明朝的冊封,嚮明朝稱臣。隨後大軍一直深入到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在巨石上刻字,一掃風塵,永清沙漠。

除此之外,還有鄭和下西洋,明朝的海軍也比清朝強大太多,因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甚至可以滅掉東南亞的國家,並且只用了兩千的步兵和騎兵就幹掉了5萬軍隊,並且還活捉了他們的國王。如果清軍和明軍在巔峰相遇,明朝軍隊陸軍可以戰勝清軍,並且海軍也是碾壓。

而清軍在入關以前最擅長的就只是騎兵作戰,而巔峰時期的明朝最喜歡打的就是騎兵。即使後來的清軍發展了大量的步兵戰術,但是清軍的步兵也是由絕大多數的漢人組成的,根本不會在和明朝巔峰時期的軍隊相對抗。

其實,我認為不應該讓巔峰的明朝軍隊碰上巔峰時期的清朝軍隊,而是應該讓巔峰時期的明朝軍隊碰上甲午戰爭前夕的清軍最精銳的部隊,那麼,明朝的勝率就大大降低,清朝就有機會戰勝明朝了。


原創問答,禁止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小編,小編不定期會更新歷史知識~

阿元看歷史


那些說明朝會贏的一定不是史學專業和軍事專業的。兩百年前的軍隊去打兩百年後的軍隊,想打得贏無疑痴人說夢。

如果說拿明末的軍隊和清初的軍對隊打,還有十分之一贏的機會,如果非要按明粉們希望的拿所謂雙方國力最強時期的永宣盛世和康乾盛世來打,明軍贏的可能性連百分之一都沒有。很簡單,因為隔了兩百多年,武器,戰術,戰法,後勤,技術都有極大的代差。

我就舉幾個史實,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明贏不了,靖難之役,朱棣兵鋒南指,建文帝南軍數量多達五十萬以上,朱棣軍隊開始時不足五萬人,其中最精銳的就是後世三千營的前身,一萬多燕雲騎兵,朱棣就憑著這一萬精騎,數次大破李景隆的數十萬南軍,這些騎兵基本每次數千人的投入使用,就敢對數萬以上的南軍發起衝鋒,幾乎每次都切瓜砍菜一般,明初步兵戰鬥力可見一斑。

這一萬精騎後來變成了三千營,好,大明這麼精銳的騎兵,是些什麼人?是漢人麼?不然,絕大部分都是朵延三衛的蒙古人,還有部分女真人,北方漢人也有,可是極少。可見,女真和蒙古的騎兵,只要有好的武器裝備,在明初就是漢族步兵的剋星。

也就是說朱棣憑著一萬蒙滿騎兵就可以建奇功,搶帝位,而康熙時期,滿蒙騎兵有足足三十萬之多,而像巴雅塔護軍,前鋒,驍騎這種比朱棣騎兵更精銳的至少有五六萬。

明末九邊名將輩出,比如李成梁,李如柏,孫承宗,祖大壽,吳三桂,他們手裡的王牌,你們以為是什麼,就是自己手上的數千家兵,這些家兵是什麼人?大部分都是重金培養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再以親信家丁漢將統馭,明朝的二十多為位總兵,一半以上打仗靠這些人。關寧鐵騎你以為都是遼東漢人啊,其實大部分都是沒有反叛的女真人和歸順的蒙古人。

李如松援朝徵日,一路勢如破竹,為什麼碧蹄館大戰後,明軍攻勢大減,因為李如松的三千滿蒙家丁騎兵中伏死傷慘重。看似傷亡僅幾千人,但正是由於這幾千滿蒙騎兵的損失,四萬明軍戰力大減,和日本人形成了拉鋸戰,而日本人為了消滅這三千滿蒙騎兵,用了足足四五萬戰國精銳的力量,最後損失了一萬七千餘人。

再有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時期,大明立國僅僅數十年,還有一大波開國武將勳貴的後人形成集團,明軍不能說弱,可是明三大營五十萬大軍,實際三十萬不到,被全殲,而與戰的對手僅是瓦拉的三萬騎兵,瓦拉是誰,就是後世的準格爾汗國,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間,清軍十萬能破準格爾五萬,可準格爾三萬能破大明三十萬。

說了這麼多的史實對比,如果還有人覺得朱棣能贏康熙的話,那我們就來比價較雙方的硬實力,清朝能贏不僅僅因為騎兵,而是雙方的國力,明朱棣時期,實際可收稅的版圖不過500萬平方公里,那些地圖開疆沒有任何意義的版圖就不要說了哈。

康熙實打實的可收稅或可控制資源的版圖達九百萬平方公里。永樂時人口6000多萬,康熙時已達一億,經濟上,永樂時期還沒有足夠的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按後世推算,永樂時財政收入約六七百萬兩,康熙時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農業方面,康熙時的農作物品種遠遠多餘於永樂,康熙推廣的雙季水稻產量是永樂兩倍。

軍械上,先說熱兵器,輕火器,永樂朝有安南火銃,康熙朝有火繩槍,簧輪燧發槍,重火器,永樂朝有幾百斤的碗口將軍炮,康熙朝有上萬斤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有發射爆炸弾的威遠將軍炮。

冷兵器,明弓1.35米,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米,清弓1.5米,最大射程接近400米。永樂朝鎧甲以鐵甲為主,康熙朝鎧甲以棉夾鋼複合甲為主。無論遠射,近戰,防禦武器,永樂朝都遠遠不及康熙朝。

國與國之間打仗不是街頭黑社會鬥毆,以上這些都要看,國土資源,人力資源,軍力,武器,糧食,貨幣,經濟,乃至科技,永樂朝沒有一樣佔優勢,你說永樂能打贏,你自己還信麼,用什麼能打贏?

乾隆年間征討準格爾汗國,圖中清軍步兵清一色的腰挎弓箭,手持火槍,步兵戰術思想基本都是五十米外結束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