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人们不盼房价涨了?

市场走势仍难断,客户纷纷已观望;开发商降价未遂,业主维权已先行。现在,就差砸售楼处了。

无论身处牛市还是熊市,总有人两种心理和行为相伴而生:盼涨与抢房,等跌与维权。

盼涨的,基本上都是已购房者。只要成功上了车,恨不得这趟欲望和利益的列车飞起来,如同一支穿云箭,扶摇直上九万里,然后一边盼涨一边抢房。

等跌的,大多数都是局外人。想想还有机会,于是总巴望着房价能够回调,甚至大幅下跌,暴跌,恨不得腰斩,最好踝斩,好让自己捡房子,或者去砸售楼处。

盼涨等跌,背后都是人性和欲望。

终于,人们不盼房价涨了?

市场,也就在这两种心理的倾斜中呈现为不同的状态:当盼涨的一方占据绝对优势时,可能就如2016-2017年一样疯狂;当等跌的一方兴高采烈时,预计横盘调整的日子也就来了。

如今,就处在后一种状态。

各大媒体唱衰之声不绝于耳,维权事件此起彼伏,促销手段暗流涌动,分销渠道陆续上马,仿佛火了几年的楼市,又走到了一个时代的隘口,涨跌都是错,进退两难身。

只有涨跌之间最为犹豫的一群人,永远在焦虑,因为房价涨不到他们口袋,也跌不到他们的心理价位。


看不到普涨的希望,那就该干嘛干嘛:剁手的忙着剁手,维权的继续维权,摇号的还在摇号,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而不是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房子,这是好事。

甚至,当越来越多的楼盘以被限制的价格领出预售证后,很多人不仅不兴奋,反而开始质疑:是不是太高了?现在买会被套牢吗?

买定离手,成败未知。就像诺兰的神剧《西部世界》里的经典台词:

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你接近中心,或是带你绕至边缘,陷入疯狂。

就连一些楼盘热销的信息,夹杂在铺天盖地的双十一广告里,都显得不合时宜:与2136亿的销售额相比,哪怕开盘售罄卖个十几二十亿,也显得渺小和卑微。

终于,人们不盼房价涨了?

一个朋友告诉我,当年华为的一个高管问他,绿城和融创吵得这么厉害,收购价是多少?朋友说,60多亿。华为高管不屑地说,这么点钱还用得着吵?

朋友都没好意思说,这60多亿,是港币。

这种感觉,就像大人在看小孩子为了一块糖打得不可开交,鼻青脸肿。看完,笑一笑。仅此而已。

毕竟,只要一款mate10手机的销量,就足以收购一大片的开发商,何况这款手机,只是整个华为帝国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终于,人们不盼房价涨了?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你争的蜗角虚名,你抢的蝇头微利,你终其一生努力的全部,在有些人眼里,不过蝼蚁之食,米饭一粒。

你到不了诗和远方,为一套房子忙,终究也是因为,它占你人生的比重,太重!

不盼房价涨,不怎么关心房价,人们关注的重点,自然会落到和房子有关的事情上。

他们终于开始关心品质,关注自己实实在在花出去的钱买到的商品到底是好是坏,这比纯粹的关注房价涨跌,更重要。

说白了,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除了相关法律和规范,除了像宋卫平先生一样的人物和少部分的企业,还需要靠客户。如果客户依旧像前两年的疯狂行情一样,买到垃圾也当宝,作为追逐利润的大部分企业,是很难革新和成长的。

终于,人们不盼房价涨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杭州有越来越多的楼盘业主成立了公众号,如金茂府、ARC、宜和园、武林邸、天銮等。这些公众号,在团结业主的同时,也是希望鞭策开发商切实做好品质。如果开发商没有做好,就可以变成业主表达诉求的平台。

好坏暂且不论,目的也不必深究,重要的是,它是业主心声,更是楼盘档案。

毕竟,对于当下自住为主的客户来说,不那么关心房价的时候,品质,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一个不争气的丈夫能把妻子变得独立和自强,一群不专业的开发商,逼得他们的业主正在变得专业。

如果开发商继续减配,继续烂下去,在房价调整、地价走低的市场下,也许有一天,专业的业主们去联合拿地开发,而不争气的开发商,只能沦为客户……

不知道那个时候,这些客户希望房价涨还是跌,会不会去维权?

还是算了,他们造房子都不专业,就别给有关部门添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