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中山沙涌村与番禺沙涌村有很大的不同,跟着我来一起看看吧!

沙涌村位于中山市南区的中心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始建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马南宝先祖驿,驳从社会县城金紫街迁居于此,已月800年有历史。因村旁河涌又因村中少水塘多,村民填塘建房,民国初年改称今名。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村中的建筑多运用“中西结合”、“外洋内中”的建筑手法,形成了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交错屈曲的小巷散布其中,共同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区格局。

牌坊背后故事

相传南宋末年,宋帝携丞相陆秀夫与抗元大将张世杰逃往江门新会崖山的路上来到这里,沙涌村人马南宝为救宋帝,倾尽了所有的家产。宋帝十分感激,赐马南宝工部侍郎一职。后人为表彰他的事迹,立起了这座“侍郎故里”牌坊。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牌坊原由全麻青石雕塑镶嵌而成,原址可惜在1965年被毁,现牌坊于1987年由画家马中设计重建,将原来的两座牌坊合二为一。牌匾背面匾额上写着“忠义乡贤”,主牌匾写着“侍郎故里”几个大字,左右两边分别写有“白虹”和“紫电”。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马公纪念堂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供游人免费参观。“马公纪念堂”是南源堂先施公司创始人、民族工商业巨子、爱国爱乡华侨马应彪先生的私宅。

马氏私宅

民国初期,马氏与欧籍工程师兴建,马氏私宅连建三座大厦,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620平方米,包括仿罗马穹顶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仿英钟楼式的三层建筑"南源堂",仿西班牙式的三层建筑 "妇幼院"(沙涌先施学校),以及"在明亭"。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在明亭

马公纪念堂又称一言堂、沙涌先施学校、妇儿院。位于沙涌村,始建于1933年,为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为纪念先父马在明而建。该建筑为仿意大利哥德式建筑,砖木及混凝土结合之结 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现为沙涌小学和幼儿院。该建筑已列入《中国民居》辞典。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大门正对着的建筑是一元堂,是一栋两层楼的意大利风格建筑。建筑主体中间最上面为希腊古典式三角山墙,下面为三个罗马式拱劵门,相映成趣,又显得高贵典雅。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一元堂是马公应彪先生祭拜祖先的祠堂,原本是为纪念马应彪的父亲而建,陈设了与其相关的物品。一楼正厅陈列着马公雕像、碑志及马公与昔日沙涌公园、幼儿园的珍贵影照等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这栋房子现已成为沙涌老人活动中心,内设文娱室、阅览室、影视室等。

石座为沙涌乡亲马乐山先生捐资建造,马乐山有“史努比中国爸爸”之称,彪公头像由他亲自设计制作,“中国百货业先驱”几个字为欧初先生所题。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花园左边是南源堂,是一栋仿英钟楼式的三层建筑 ,是马应彪先生全家人日常的居所。南源堂的取名是马应彪先生从马健南、马健源两个孙子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来定名。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南源堂约建于1929年,马氏与欧籍工程师兴建,马氏私宅连建三座大厦,除中座纪念堂带中国古建筑风格外,左右两座均为欧陆式大寨,园林亭台与大厦完美结合,其规模和建筑艺术在中山仍属少见。中座为纪念堂,堂右侧为妇幼院(今马公纪念堂),堂左侧为住宅起居楼。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恩重纪念堂

恩重纪念堂,建于民国初期,如今成为南区民间文艺传承基地,以及良都沙涌醒狮武术队训练馆。知名的沙涌马家枪就在这里进行日常训练。

镇龙阁

镇龙阁(又名文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塔分五层,塔基宽阔,塔身垂直并以疏璃飞檐相隔,塔高12.28米,塔围10米,塔前有休息亭,是村民信士休闲和祝福之地。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文笔塔

文笔塔建于清代,1988年重修,是沙涌村民为纪念马南宝抗元扶宋有功,为壮乡声,多出文人,在山巅建成此塔,故此山称为文笔山。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该塔用花岗石作塔基,青砖砌塔身,以六条麻石横支承成空心圆体,由下而上收小,外形是笔尖状。塔高约11米,底周长13米,砖厚0.7米。塔身镶嵌有石碑一块,用楷书阴刻彩笔生花四字,现塔身有部分损坏。

装饰展喜好

在村内,一些房屋外部的装饰分别叫“壁画”和“灰塑”。在中山地区,壁画的主要内容有仙鹤寿老,孝贤书教,还有中山人民最喜欢的喜鹊登梅。

「一村一史」·中山沙涌村-不一样的中外结合八百年古村

灰塑与壁画一样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已有500多年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灰塑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铸造,待灰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