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闻名专家沈梦溪,和苏轼是旧友,却为何却主动参与乌台诗案呢?

shiyanbo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沈括大苏轼五岁。宋英宗时期,苏轼进入史馆,与在昭文馆的沈括同在崇文院任职,二人是同一部门的同事关系。

王安石变法时,沈括支持变法,受到王安石重用;苏轼与司马光等则持反对意见,被外贬出朝廷。


话说,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谈论旧情,把其新作抄录了一份。回到京师后,沈括就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详细的“注释”,交给了皇帝,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六年后,御史何正臣、李定上表弹劾苏轼,乌台诗案爆发。

潜夫认为,沈括之所以主动参与到乌台诗案中,并非有主动投机行为,想置苏轼与死地而后快。沈括、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这些封建士大夫,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之所以上奏弹劾苏轼,因为他认为苏轼的诗中确实有不满新政的言辞,事实上苏轼确实对新政不满在借诗发泄。

据说后来沈括自己也被开除公职在镇江养老时,苏轼恰好又在杭州当差,两个地方不算太远。沈括居然跟没以前的事一样,还经常跑去找苏轼叙旧,每次都恭恭敬敬地礼数周全,搞得苏轼心里烦他还没办法。


安定郡潜夫


沈梦溪就是沈括。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元祐四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准于外州居住。接到诏命后,沈括就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购置的梦溪园,在此隐居,创作《梦溪笔谈》。

沈括大苏轼五岁。治平二年,苏轼进入史馆,与在昭文馆的沈括同在崇文院任职,是有旧交的。 不过到了熙宁二年的时候,王安石实行新法,沈括支持变法,并且作为坚定的变法派,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 而苏轼与司马光等一起,则持反对意见,变法派和保守派形成对立,这两人也分道扬镳。

当时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在朝中掌控权柄,所以作为守旧派中领头的苏轼,在这个时候被宋神宗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但苏轼在政坛上的影响力还不低,因此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监督变法事宜,宋神宗还专门嘱咐:“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可是沈括到了地方之后,就开始的搜集苏轼所作的新旧诗词,随后将这些诗词整理分类,找出其中认为是诽谤的诗句,加以详细的注释,回到首都后交给皇帝。



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因为这一类的诗句,苏轼以“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下狱,甚至差点因此丢了性命,最后被流放黄州,彻底远离权利的中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乌台诗案除了很多人认为的沈括是因为“文人相轻”,嫉妒苏轼的才华,对苏轼进行迫害以外。更核心的问题是新旧两派的斗争,我们知道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而没人情可言的,自古因政治权力斗争兄弟、骨肉相残的例子都多了去了,沈括和苏轼那点旧交在政治斗争面前不提也罢,不过乌台诗案真正的主导者并不是沈括,而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人。


许多谦


沈括因为写了本《梦溪笔谈》而在后世比较出名,毕竟《梦溪笔谈》像一本百科全书记载了有关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现象的书籍。特别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科学史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近代开始沈括就更加出名了,因此善良的人们以为能写这样书籍的人一定是好人。

实际沈括属于典型的有才无德小人也,先说沈括是什么状况下写得《梦溪笔谈》。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其它不谈,倒是逼出了两本千古流传的好书。一本是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那是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朝中无法施展抱负,就跑到洛阳花了十几年时间编写《资治通鉴》去了。沈括就没那么光彩了,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沈括看到支持王安石变法就能升官,立马投身变法运动。每次出差到外地回来都在王安石面前说新法是怎样的好,怎样的利国利民,由此被连连提拔。可是当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沈括立马翻脸,指出新法的不对。只可惜变脸太早了,朝堂之上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还在,吕惠卿、曾布、蔡确等支持变法的新党还把着政权。御史蔡确以越权言事,前后态度不一弹劾沈括,被贬到宣州。后来宋神宗想重新启用沈括,被蔡确以“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后来好不容易被知延州(延安),抵御西夏,前期打了不少胜战。宋神宗派徐禧经略鄜延路,节制军事对西夏逐步蚕食,徐禧往西夏腹地永乐筑城。导致西夏倾全国之力三十万人马攻打永乐城,沈括明知筑永乐城路险而远,不利协防和救助,且地理位置险要,敌军必争。为迎合上司沈括并没有阻止,西夏来攻,沈括又怕敌军势大,不敢出兵救援,导致永乐城陷,徐禧以下两百多官员,一万两千多士兵被杀。永乐城大败沈括脱不了关系,宋神宗几乎把沈括打入永不录用的名单了,被贬后,就在梦溪园隐居,开始写《梦溪笔谈》。沈括能力是有的,和同时期的蔡京很像,都是政治投机分子,沈括是王安石前脚走,后脚就抨击新法。蔡京是司马光上任要求尽快革除新法,旧党的人都认为难办,蔡京五天就尽废新法,两人何其相似。

乌台诗案,沈括更加不地道,神宗派他去看看苏大文豪有什么新做,沈括客客气气的来了,还高帽一大堆,苏东坡屁颠屁颠的把自己新写得诗都拿了出来。结果沈括看完,吹捧一番后把苏东坡的诗词拿了过来,回京抄写一遍交给苏东坡的仇人御史李定。当时王安石罢相,新党对待反对派已经没有底线,李定他们挑出认为是有造反嫌疑,或者影射新法断章取义的句子想把苏东坡定成死罪,沈括等于是乌台诗案的始作甬者。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章惇也是苏轼的旧友,两人曾私交甚笃,章惇的孩子是苏轼的弟子,那又怎么样呢。苏轼后半生颠沛流离,多半都是章惇所为。

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弟弟,但反对兄长变法,反对兄长与新党中的诸多人物来往,直斥这一众人为佞人。

格林徳沃与邓布利多曾是情侣,但最终道不同不相为谋,邓布利多亲手把昔日的爱人关入了监狱。

友情,亲情,与爱情并不是决定事态走向的唯一因素。

当然于苏轼而言,可能也有择友不慎的因素在。他自己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亦话



王嵩合


北宋时期分两个派别,有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守旧派乌台诗案就是这两派的斗争,当时苏轼和沈梦溪在一个部门工作沈梦溪是一个科学专家,苏轼是文学专家,因为一次酒局沈梦溪把苏轼出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