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会战,如果希特勒同意生产300万套棉衣给士兵,结局会如何?

倾心独恋7603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另外两个问题:一、寒冬都对德军产生了哪些影响?二:德军的失败是不是仅仅因为严寒?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莫斯科战役局势图

寒冬对德军后勤的影响远胜其他

在莫斯科战场,当寒冬将近的时候,前线的德军确实严重缺乏冬衣、皮靴和棉帽,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军战斗力,但这并没有达到可以影响成败的程度。事实上,德军还是从其他渠道弄到了足够的冬装,比如从当地居民家中掠夺或者直接抢夺被俘苏军的冬装。虽然冬装的来源五花八门,但德军士兵最基本的防寒保暖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德军士兵

人的问题容易解决,但武器装备“保暖”的问题就不容易解决了。防冻液以及抗低温柴油的缺乏让德军的汽车和坦克都变得很难启动,而这些物资却又只能依靠后勤来解决。后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德军的心病。由于苏联交通网络本就不发达,再加上德国与苏联的铁轨并不统一,这就使得德军的后勤供应变得极糟,后方大批军用物资根本无法按时按量运往前线。寒冬的到来无疑更进一步恶化了德军的补给情况:冬雪融化后让苏联的道路变得十分泥泞,德军的运输卡车一个个陷入泥泞之中,变得无法动弹。德军前线物资本就紧缺,寒冬的到来无疑让形势进一步恶化!

▲泥泞中行进的卡车

苏联的部署不容忽视

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完全忽视苏联人的努力。在德军发动进攻前,苏军就已经利用德军发动基辅战役的契机,在莫斯科周围构筑了3道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并且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外,莫斯科之战对苏联人而言又可以说是破釜沉舟之战,在地利以及人和上必然都占据着上风,德军若想取胜必然会十分困难!

▲投降的德军

除了精心布防外,苏联远东师的出现也对战局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支生力军不仅装备精良,还极善于在严寒中作战,是苏军仅存的全建制部队。当战争进行到12月时,双方早已拼的筋疲力竭,最终苏联远东师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对比。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知道,德军在莫斯科战役期间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缺少御寒衣物只是其中之一,而这还并不是德军面临的最大难题。所以即便希特勒同意生产300万套棉服给士兵,德军也很难取得胜利!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历史文斋


德国的棉衣不是没有生产出来,而是根本没办法全部运到前线需要他们的官兵手中去。

作为最高负责人的希特勒对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会话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装的情况时,希特勒的第一反应是听完后突然大喊——“这完全不对,军需总监向我报告说,冬装早就发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说——“下发自然是下发了,可是并没送到我们那里。我一直十分关注着冬装的运输情况,由于缺少机车以及铁路线的堵塞,这些东西现在还在华沙的车站,已经在那里停了好几个星期了,我们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过补充冬装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绝了,现在已经没法挽回了。”


后来希特勒喊来了军需总监和古德里安对峙,证明后者所说的完全属实。

事实的确是这样,苏联人的铁路车轨要比德国人的标准宽,而且他们也把符合苏联轨道标准的车厢都炸毁了,同时也把桥梁炸毁了很多,道路两旁布置了地雷,同时雨雪天气下泥泞的道路更使得部队难以通行了,也就是说火车和卡车运输都是很困难的。


大唐安西节度使


多生产300万套棉衣是没用的,因为历史上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棉衣,而是没法送到前线。

德军在二战时部队的摩托化程度并不高,战争前夕,在103个师中,只有16个师实现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他部队还是依靠马车运送补给。所以德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依赖铁路。这一问题在前期战争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波兰、法国等战争结束的快,并不是大问题。

而对苏战争时,由于苏联的铁路和德国的轨距不同,造成了使用上的很大不便,而且苏联的道路量少质差,很多土路一场大雨后就变成了泥浆,恶劣的路况加上游击队的袭击,德军的汽车队的损失在19天内就达到25%。而且苏联的国土太辽阔,随着德军的前进,补给线日益延长,后勤就更跟不上了。

以莫斯科战役为例,前线的部队一直在抱怨缺乏弹药和油料,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多的棉衣,也根本无法送到前线。




不沉的经远


在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发动策划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对全苏联进行了全面侵略战争;德国及仆从国军队大约550万、坦克4300辆、火炮47200门、飞机5000架,兵分三路;北方集团军进攻苏联城市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进攻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团军进攻前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在战争初期,苏联由于防御不足、军备松懈,根本没有认识到纳粹德国狼子野心,那战争打的是惨不忍睹,军队一溃千里;

在发动希特勒计划之前,当时德国的气象专家就多次提醒过他,“在一九四一年莫斯科的冬季可能会提前到来,那对我们非常不利。”

也有很多高级将领提醒希特勒,说道:“ 我们要提前做好后勤军需安排,为前线的将士准备好御冬的军备,在武器装备 上使用防冬的特殊燃料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但是希特勒颇有信心,”我们会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苏联的首都,要相信我们的实力,要相信德国英勇的将士们。”希特勒说道 。实际上到了当年的九月底莫斯科的冬天就提前来临了,纳粹德国至到十月二号才推进莫斯科的郊外,正式发动了莫斯科战争。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像魔鬼一样的寒冷天气悄悄地来临了,纳粹的丧钟敲响了,希特勒还在梦想着能够占领前莫斯科。

进攻莫斯科的战争打的异常凶悍,但也是前苏联抑抗的更加坚决,更加不畏生死,让德军步步为艰;即使德国装备了300万套棉衣给士兵,也是无法打赢这场战争,这是外在的原因,是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纳粹进军莫斯科,激发苏联保卫首都的决心,民众更加团结

在德国已经打到莫斯的郊外时,前苏联国家主席斯大林还在莫斯科广场进行阅兵,向苏联所有国民表示,“国家主席还在、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还在,所在政府机构还在、我们与所在市民都在,向国民表明态度我们一定会誓死保卫首都。”政治宣传道:“前苏联很大,但莫斯科后面已对无路可退。我们坚信会打败纳粹德国的侵略,国家危亡、民族危亡。“极大的鼓舞了苏联民众,全民众志城诚。

当德国打到莫斯的郊外,已对可以看到飘扬在上空的苏联国旗,但此时的德国却无法再前进一步了;

二、后勤供应不上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相信这个道理希特勒及他的那些高级将领肯定会懂得,但就是所有人都懂得的事情,却彻底的搞砸了。闪电战争,尤其是在战争前期坦克部队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军用物资根本供应不足,不至在战争中出现了用马来运送飞机坦克的燃料,路途远、损耗之在,不难相像。中央集团军打到莫斯的时候,连最起码的食物都没有吃的,武器的燃料都没有、军队士气逐渐低落;将士饥饿难忍,坦克动不了,飞机飞不了,大炮也动不了,每天部队饿死冻死病死不计其数,试问能打赢这场战争吗?

三、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潜力

希特勒及他的高级将领都认为苏联红军力量比较弱小,要是德军加上匈牙利、芬兰等仆从国的话,对付苏联红军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实际战争中,苏联军队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希特勒的预估。苏联红军预备队却是十分充足,战前征召的士兵在前线阵亡后,预备军立马上前线作战。以至德国将领总是感觉人越打越多,实际上也是如此的。斯大林发明了预补士官制度,就是任何部队都是正副军事将领,一旦战事需要,就可以立马再组建另外一支部队;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拼的就是国家潜力,人口、资源、纵深的地域、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科研等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纳粹德国都是无法与前苏联相比的。

所以说即使希特勒同意生产300万套棉衣给士兵,这场战争也是无法打赢的。任何一场战争的走向,最终还是内因决定,我们不能以表象来看问题。


建安秋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可以归咎于许多原因,但和严冬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古德里安把莫斯科的失败归因于苏联的严冬。他认为如果没有严冬的阻拦,德军11月份就能在克里姆林宫内庆功了。正是由于严冬,德军坦克深陷雪地,火炮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士兵由于严冬战斗力大打折扣。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10月莫斯科因为多雨,土地泥泞不堪。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气温仅零下7度,8日气温零度。虽然11至13日,气温曾下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因此这样的天气算不上“严寒”。

真正的“严寒”来临是苏联反攻时期,气温为零下40度。因此严冬只为苏联反攻起到一定作用,但残酷的莫斯科阻击战没有在严冬下进行。


五味社


管点用用处不大,其实,那年冬天并不可怕,德国人机械化部队,飞机汽车火车,补给能力那么强,你还以为土八路啊,顶多就是晚了几天,其实德国人最大的失误是没在冬季之前打进莫斯科,俄罗斯秋天大雨,还很多沼泽地,德国人的卡车坦克全陷在烂泥里,机械化部队还不如轻步兵灵活,到了冬天地面结冰,坦克不再陷入地面,反而他们优势能体现出来,可是,就差了那么一个季节几个月,苏联就已经组织好了反击,其实,从红场阅兵开始,老毛子就已经开始反击,加上美国从后边送粮送水,基本上,德国人希望不大了。


Biggest321


结局不会改变,不缺冬装的德军在严冬里不至于太难过而已。即使不缺冬装德军还缺别的,粮食武器弹药药品,更限制德军的是缺燃料,发动机在寒冬的低温里经常打不响。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人力物力财力已近枯竭,导致向前线的各种物资供应紧张甚至匮乏,而且向苏联腹地供应补给运输线太漫长了,交通设施差,通行条件差,而且苏联军民的游击队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着运输线,德军规模庞大,空运远远保证不了供应,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跟苏军形成对峙的德军消耗损失巨大,却得不到及时充足的供应补给。人无粮枪无弹车无油,这仗还打的下去吗?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立志成虫


我觉得给士兵保暖,并不能起到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德军在进攻到莫斯科后,陷入停滞状态,再也攻不动,苏军有几个方面军严阵以待,还从西伯利亚抽调回善战的部队。德军攻到此时已经战线拉的过长,从巴巴罗萨闪击,推进了150万公里的土地,供给也跟不上,资源更是短缺。


苏军常年在寒冷地区,非常适应雪地作战,即使德军有300万套棉衣,也得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夏季双方都打得僵持,更不用提冬季。此时的德军已经变得不禁打。不仅是士兵需要保暖,德军的先进武器,在冬季也出现故障,再强大也无用武之地。反而苏军武器体现出战场优势。


苏德战争初期,因苏联麻痹大意,导致被德军打了措手不及,苏联回过头来硬的,德军是不能抵挡的。苏联人数庞大,用人堆也可以把德军埋了。所以莫科斯会战的胜利还是苏联一方。咱们假设德军攻下三大城市,苏联在乌拉尔山以西还是有大量城市,就算把欧洲部分全部丢失,也还有乌拉尔山地区,有叶卡捷琳堡坐镇。此时德军恐怕都没足够的人数铺满占领的城市。


博古又通今


要是提前2个月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要是直逼莫斯科,要是日本不发动珍珠港偷袭,美国不参战,德国单挑苏联没多大问题!


我也很无辜的啊


200德军从东线进攻`再让小日本从海上运150万到西伯利亚+小日本关东军150万两线进攻苏联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