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后就被父母独自锁在家中,只有中午才有人回去喂饭,长大后会情感缺失吗?

小猫与小默


会啊!孩子的小时候,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后期很难培养。

山东济宁,有一个男孩,他妈妈是精神病,爸爸要出去打工,没办法,只能把孩子跟妈妈锁在房间里。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健康的,但是八年之后,孩子放出来,完全不会沟通,不会说话,只能跟妈妈一样“嗯嗯”“啊啊”等,发出一些这样的声音。

这几年来,爸爸无钱给妈妈治病,一直关着妈妈和孩子。只是偶尔送饭,所以,孩子直接变成那样。这样的孩子,他的情感怎们能是正常的?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孩子小时候,物质需求没有那么重要,情感需求才是最为重要的。


Veeyn



婴儿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阶段,这时候的发育比之后任何时期都要快。出生之后的婴儿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抚养人、吃喝拉撒睡有人及时回应并且能够时时满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对大人建立信任,解决自己内心“能不能活下来”的疑问,才能够通过大人给予的及时回应,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被期待的,相信他人、相信外界是安全的。


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地被照顾,TA会觉得自己很安全感,生活的环境也很安全。相反,满月之后就被父母独自锁在家里,中午有人回去喂饭,孩子只是身体慢慢长大,但是在心理的发育一定会有缺失。


这种缺失在孩子小的时候,极有可能表现在与抚养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方面,还可能出现哭闹、怕生、不说话、情感淡漠、甚至封闭自己。长大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比如有关缺乏安全感方面,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生活,在社会交往中这些孩子可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不敢对别人提出希望和要求、不会处理与爱人的依恋关系等。


除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之外,满月的孩子在身体、大脑发育上都处于高峰期,这个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刺激,还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所以,父母们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让孩子在一个没有人陪伴、没有回应、没有爱的环境下长大。


超级育儿师兰海


我奶奶爷爷和我妈不合,在我出生没几天就跟我爸妈分家了,给我爸妈50元的生活费和1500的债务,90年那时候在农村1500的债务还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爷爷奶奶还放下了狠话,看你们怎么过日子。然后爷奶就去矿上上班挣钱去了,挣来的钱没给过我爸妈!

不蒸馒头争口气,就这样我妈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我,月子的第三天,我妈就在大冬天里洗尿布了。以至于留下了好多月子病。我们那茶山很多,我就跟我妈去茶山,困了就睡在茶叶地里,我妈去采桑叶,我就睡在桑叶地里。小的时候不懂事,老是去找隔壁家的小孩子玩,这个小孩子经常把我的脸抓花,所以我妈就把我反锁在家里不让我出门。听我妈说,有次她去河边洗衣服,我醒来没看到我妈,因为前门反锁着,就哭着从后门翻出去,赤着脚走在雪地里找妈!

就这样我妈咬牙坚持,在我四岁的时候,我妈怀了弟弟,那时还在养蚕,大出血了,医生说,如果想要这个孩子就不要干活了好好保胎。我弟弟出生了,我奶奶来看我妈,就买了几个馊的面包,就走了!也没给我妈任何的帮助。而我爷奶就带我姑妈家的两个女儿。就这样我妈把我和弟弟拉扯长大!

后来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家好起来了,我爷爷奶奶就想搬回来跟我们住,一直到现在,十多年了,反正看病住院啥的都是我爸拿钱,我姑妈没拿出过一分钱,我爷爷奶奶一年至少住一次院,我爷爷一年四季都在吃进口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我妈不记仇,逢年过节什么的都给他们钱或者买吃的!记得我妈宫颈开刀,医生让我妈卧床休息,不要提重物,还没休息一个礼拜,我奶奶嫌打扫卫生的阿姨贵,把她赶走,让我妈打扫卫生!我妈嫁过来的时候,我奶奶偷偷在我妈的棉袄上插了很多的针。

即使这样,我妈还一如既往得对两个老人好,爷奶生病了,叫我们多去看望多打电话问候!我是记得小时我妈和我吃得苦,跟爷奶也不是特别亲,但还有的孝道还是有的!只想说人在做,天在看!


一只会不会飞的鸟


80年代很多双职工的家庭都是这么做的。并不奇怪,大人都很忙,我想很多人也没有时间去想对孩子好不好,只想着,得去工作才能养活孩子,再者稍大一些就送去了,托儿所,(也就是现在的幼儿园。)

在农村,家里大人下地干活去了,孩子们也是独自放在家里的。

听妈妈讲过,那时候刚分了独立的田地,又没有机械化,所以每天都很忙。

我们小时候,出了月子,妈妈就要出去干活了。没人看孩子,又得下地,就用布条搓个绳绑在脚上,活动范围最远到炕沿,其实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不会动,但家里人还是担心。还好那时候村子里比较安全,民风也比较好,大门也不会上锁,邻居听到哭声也会跑过来看看,照看一下,再不就是托人捎话,妈妈才慌乱回来,给喂奶,给换尿布之类的。妈妈说,看了也非常心疼,但是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没办法才这么做的。生活所迫顾不了那么多。

家里孩子多的,就是大的照看小的,有什么事,就跑出去找人,一般人都会过来搭把手。

等我们稍大,活动范围就到院子里了,他们会把门拴上,并不锁上,为的是不让我们跑出去,我家老屋房前是小河,房后是小树林,出去了怕危险。等我们7,8岁的时候,就真的关不住了。到处跑。

我只记得4、5岁之后的事情,之前的事情基不记得,我记得每天家里大人,匆忙回来,匆忙又走了。没人照看,伤了腿的哥哥,我都会在家院子里守着他,还要喂鸡,喂鸭,(都是大人拌好的食)一天也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想其他。

现在回想回想,时代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大家都是这样长大的,没觉得有什么。我也是有两个孩子的80后妈妈。

所以我认为,有没有情感缺失,还是看除了喂饭,在孩子的眼里看到了什么,心里悟到了什么,后期跟家里人的沟通,跟家里人的相处,才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家儿女初长成


你这个问题,突然打开了我的记忆

在我少年时期,因为我家就我一个孩子,没人玩,我经常在寒暑假,长假时间去舅舅家玩耍。可能是计划生育严格,舅舅家前面的一户陈姓人家,他家有一个孩子是超生的,经常有计生办的人来检查,所以这个小姑娘的妈妈就把她锁在家中,拉上窗帘。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小姑娘6岁的时候,才慢慢的走出屋子。但是这个小姑娘,经常去用舌头舔所有的,她能看到的,摸到的东西,不管是否干净,她必须用舌头去舔!要不然就大吼大叫!想想当时我也只有十一二岁,我就是经过她家时就是绕行,因为这个小姑娘看到除了父母以外的任何人,都会大声嚎叫,用石头砸过去!



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我真得很震惊!以前发生这些事情,是因为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现今社会怎么还会有家长这样做?!


亚峻国


我也是一个80后,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通过照顾自己的宝宝,明显感觉到社会的进步啊,现在的孩子的确要比我们那一代幸福多了。

婴儿时期的事情我是不记得了,只是听我的妈妈说,我是在床上躺到一岁的,是我的妈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走路了,才想起来我也到学走路的年纪了,然后一家人轮流上阵,拉着我的手让我练习了一晚上,第二天自己就能摇摇晃晃的走路了。现在想想这种事情多么不可思议,简直无法想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个时代大家都要干活才能有饭吃,根本没有人有精力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回到题目,作为这样长大的孩子,我并没有感到情感上的缺失。我觉得小孩子的思想情感也是和社会大环境有关的,大家都这样,也觉不出自己的特别了。况且那个时代的孩子思想都很单纯,可以说是傻白甜,想不到那么深层次的问题吧,呵呵


woshi吃瓜群众


有一个实验,刚好可以说明对婴儿感情的回应,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在这个静止脸的实验中,妈妈刚开始坐下和宝宝进行玩耍,宝宝和妈妈交流,妈妈对宝宝做出的行为进行反馈,宝宝的表情看起来很愉悦。

然后是要开始,妈妈对宝宝做的任何表情都不给予反馈,面无表情,宝宝开始想办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宝宝仍在尝试和妈妈进行互动,但是妈妈没有任何反馈,他冲着妈妈笑,用手指向远方,但是妈妈仍面无表情。

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宝宝没有收到妈妈的任何反馈,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开始崩溃大哭。

这个是要证明,在妈妈对宝宝毫无反馈的时候,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孩子的脑细胞可能会死亡。

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哭声一直漠视,对孩子没有回应,认为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长时间如此,孩子没有从坏的情绪中走出来,他会一直卡在这个不好的情绪中。

还有著名的“哭声免疫法”,就是孩子哭泣的时候不要去理孩子,他累了自然就不哭了。这个是要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用过哭声免疫法的孩子轻则睡眠障碍,重则有精神分解。

回到我们的问题,把孩子锁在家中,只有吃饭的时候回来喂奶,我们先不考虑新生儿是按需喂养,那么久的时间没有吃奶身体上的不适。想象一下孩子长久的哭没有人来回应,慢慢的孩子不会再哭泣,但是,他的一辈子可能会卡壳在没有人回应的这种糟糕情绪中。

所以,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感情交流的孩子,长大后必然是会有感情缺失的!


豌豆妈妈育儿


我们小时候挺多小孩是这样的,但我比较幸运,我妈是老师,学校有宿舍,所以我妈下了课就能去看我,喂我,逗我玩一会儿。

我想可能情感缺失是一定的。我之前看过一个美国研究,说由于19世纪的医疗条件很差,婴儿夭折的很多,为了避免婴儿夭折对妈妈的打击太大,人们就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除了喂奶不让孩子和母亲有肌肤接触。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有很严重的“肌肤接触饥渴”的问题。这个研究说有一些动物也会有相同的问题。这些人都极度渴望肌肤接触,但肌肤接触是一个很亲密的行为,不是随意发生的,所以这些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成瘾症状,用满足瘾症来代替肌肤接触。比如暴饮暴食,喝酒,甚至吮吸手指等等。所以现在倡导的育儿理念是,与婴儿尽可能多地进行肌肤接触。很多国外接生医生会把刚出世的婴儿放在妈妈怀里,而且建议妈妈喂奶的时候,把孩子和自己都脱光了,进行肌肤接触,据说对孩子的情绪和免疫力有很大的好处。

我猜测小时候被强迫独处的人可能会有类似“肌肤饥渴症”的症状,会对某一个特定事物特别上瘾,寻求安慰,而对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情感交流比较排斥。


Bo卟嘚吧


这个问题年轻的育儿专家是理解不了的,我41岁在一个国企大单位出生,父母双职工,7个月被送到单位托儿所,因为哭闹差点被托儿所阿姨用被捂死,妈妈是老师下课跑去给我喂奶还被开会批评,那时人的思想现在的小年轻是理解不了的。我的同学一个女孩,她父母也是双职工,她没被送托儿所,她就是被妈妈用绳子拴在一摞被上。这都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事,那个年代的人没那么矫情,最起码会跑会跳的时候心里都很健康。不同时代的人环境都不一样抗压能力也不一样,成长过程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里。这种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奇怪,发生在现代也不要去责怪,多半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小熊猫66147506


不一定会。

我不是心理医生,我用逻辑和事实说话。

60后的我们情感缺失吗?

很多60后的人,婴儿时期恐怕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吧。

父母是双职工,那时产假很短,经济压力很大,家长只好把孩子放在家里。其实农村也是这样,弄个沙子炕,任小孩在里面拉屎撒尿和泥巴玩。

我们情感缺失吗?

其实应该让心理医生公布一下统计数据,60后、70后、80后和90后,到底哪个年龄段的人情感缺失率高?尤其与80后、90后做个对比,这是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一代,基本上被锁在家里的很少,只要做这样的数据对比就知道了。

情感缺失除心理疾病外,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对婚姻、生育、亲情的抗拒,那么有没有数据表示哪个年代的人抗拒度高呢?

其实不言而喻,结果大家心里都有数。

情感缺失是缺乏情感稳定训练有关。

独自被锁在家里的孩子不会一哭几个小时的,孩子没那么弱智。

小孩的哭是表达需求的方式,靠哭得到过满足后,他会条件反射的使用之一工具来寻求满足需要。而一旦尝试这一方法无效后,他就不再使用了。

让婴孩适当独处,是一种情感稳定训练。

他会从恐惧开始,慢慢适应恐惧,到自我消除恐惧,最后进化到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这样的孩子的心智其实更健全。

而没有基本独处的孩子反而依赖性太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太弱,一旦离开温暖的家,对外面的种种压力极易产生抵抗,形成情感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