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俄罗斯和乌克兰士兵总喜欢带头套,这是为什么?

筱晨科普


俄罗斯和乌克兰士兵确实总是喜欢戴头套,这一点我们在很多战争电影和新闻报道当中都能可见。弄的俄罗斯士兵跟恐怖分子似得,那么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士兵为什么会喜欢戴这个头套呢?



这要追述到1854年,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军事战争在克里米亚半岛、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半岛、波罗的海、黑海范围内展开,而这其中乌克兰巴拉克拉瓦小镇也包括在内。大英帝国军队为应对寒冷天气而时刻佩戴着蒙面黑色头套。后来,到了苏联时期,就把这种潮酷头套装扮引进到了本国军队。而这种蒙面头套也因发源地在巴拉克拉瓦小镇而得名巴拉克拉瓦头套。哈哈这回看到这头套的主要用途了吧!


苏联时期,就是士兵主要用来防寒的,毕竟苏联地处寒带地区,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冰冻的土地上,常年气温偏低,尤其在北极圈和西伯利亚地区,更是寒冷至极。那么毛茸茸的头套可以很好的保护面部免受严寒的侵袭,防止冻伤,给士兵提供更好的对抗自然的保护。

另一方面,黑色头套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尤其是不被认出来的效果。大家拥有一种俄罗斯这样的士兵怎么跟恐怖分子差不多呢?哎,还真就是,俄罗斯这样做就是可以利用这样的混淆让一般人分不清到底是不是恐怖分子。在2014年克里米亚独立之前,俄罗斯就成派往克里米亚一些秘密的特种部队,并且都是头戴黑色头套。与当地的一些非法武装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最后的解决大家也都在知道,就不用描述了,毕竟这样的混淆手法做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乌克兰波罗申科身后的士兵头戴黑色头套。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基本都是继承了苏联时期的传统,佩戴这样的头套。淡然小司觉得主要还是防寒,而且方便简单,并且还具有防止被辨认的作用。又不耽误作战,效果很好。咱们再看看越南人哪有戴头套的,都是带顶绿帽子,这可不是说别的,人家戴绿帽子是英雄,家里都四五个老婆的。
越南满大街的绿帽子


总之,适应环境需求变化才是最主要的,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才是最好的。无论是俄罗斯乌克兰的头套,还是越南军人的绿帽子都是适应当地环境而选择的最好方式。那么这个似乎就没有什么太多的解释了,大家还有其他新的解释吗?欢迎留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淡然小司


俄罗斯和乌克兰士兵带头套倒是有传统,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需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到了冬季,那些边防官兵都戴着棉帽子,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有时也都戴着头套,只露出眼睛、嘴巴。俄罗斯、乌克兰的冬季大部分地区比我们东北还冷,戴头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寒冷,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尽量减少裸露在外的皮肤,以免被冻伤——这是最简单、直接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黑龙江一到了冬季,就有很多在室外工作的朋友戴那种露两个眼睛的黑色头套,猛一看上去就和恐怖分子似的——这种头套长得都差不多。当年的德国战车若不是因为天寒地冻的鬼天气,也不至于那么快就被苏联打进了柏林——很多人说希特勒千算万算,少算了一个天时。之所以说俄罗斯、乌克兰士兵戴头套有传统,源于1854年在乌克兰巴拉克拉瓦小镇(现在的名字)的一场战斗,交战一方就是戴着黑色头套的大英帝国军队。



当时,英国人戴这种蒙面头套的目的只有一个:抵御寒冷的天气。在那之后,这场战斗很快就被人忘记,但这种蒙面头套却因此广为流传,而且也有了它自己的名字——巴拉克拉瓦头套,只因源于巴拉克拉瓦小镇。这个小镇虽不起眼,但这场战斗却是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军事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是哪位聪明人设计出来的这个东西,还真是无据可考。虽不起眼,也没啥技术含量,但确实是管用。到了前苏联时期,这种黑色头套在部队中很是流行——就为了御寒,颜色视需要而定。



不过,到了现代这种黑色头套又多出来了另一个用途:掩藏身份。比如说是中东地区的恐怖分子,他们就借这种蒙面的黑色头套来掩藏自己的身份,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戴着个黑色的头套的恐怖分子的画面。除了恐怖分子之外,武装特警在执行特别任务时,有时也会戴着这种黑色头套。比如港剧警匪大战时出动的“飞虎队”成员,就露两个眼睛、一张嘴。现实中也是一样,特警戴头套为的就是掩藏身份、隐藏自已的面部表情,以免信息泄露,防止给恐怖分子等以可趁之机。



从这一点上来说,战术头套与战术护目镜的用途相同——掩饰身份。战术护目镜还能保护眼镜不受弹片、爆炸溅起的沙石、强光、风沙等的伤害,这是战术头套不具备的功效。而战术头套能够御寒,这也是战术护目镜不具备的功能。战术护目镜与战术头套,各有用途,这两者还无法完全互相替代。俄罗斯、乌克兰继承了战术头套,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御寒——它们的冬季比我们的时间要长很多。得先适应环境,才能谈什么作战能力的问题——战场需求或者说是实际需求是最重要的。



儒道之主


一是两国冬季气候严寒,戴头套是保暖需要。

二是防止敌人看到自己长相,保护性命。

三是近战时可以掩盖呼吸的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