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用户5547786683


慈禧默默流泪,哀家不敢呀!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懵了,日本也懵了,列强却惊了。

清政府拥有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北洋舰队是世界海军第八强,排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国之后!日本排在第十六位,被清朝远远甩在后面!这毕竟是李鸿章花费了无数黄金白银、倾注了十余年心血打造出来的舰队,能有这个排名,倒也不让任意外,让人意外的是,这支亚洲最强的海军舰队竟然被一个小小的日本给一锅端了!

人家改革,你也改革,你怎么就改成了这个怂样?说到底,不管是洋务运动也好,维新变法也罢,清政府的统治者就没一个是真心想要改革的,一心做着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到了这个时候,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还得摆谱、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说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是夷?你见过这么发达的夷吗?

一场甲午战争彻底打断了清政府的脊梁,慈禧也只能慌慌张张地让李鸿章快点去日本向日本人求和,可别因为一场战争,耽误了自己修颐和园,更不要耽误了自己享受权力的人生!

李鸿章领了慈禧的“圣命”,得嘞,老佛爷您好好享受,老李去给您擦屁股!李鸿章以为只是一场简单的“送礼”,没想到自己在日本还挨了一枪。当然,最后该赔礼道歉的还是要赔礼道歉的,虽然你是受害者,可谁让你是弱者呢?慈禧给日本的“礼品单”到现在拿出来也能吓死人,白银2亿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统统拿去!

俗话说得好,“崽卖爷田不心疼”,慈禧这个老女人为了自己能够好好享受余生,更不心疼!

甲午战争都输了,慈禧还敢不投降吗?还敢不给钱不给地吗?

她是真不敢啊,也没这个想法,因为在她心里想着的是,反正你要的是钱要的是地,我多的是,给你就是。《马关条约》没触及她的根本利益,你看后来慈禧为什么要向11国宣战,那就是因为他们触碰了慈禧的底线,她想废了光绪,洋人竟然不让,甚至还想扶持光绪,这她能忍?钱和地,她都可以给,唯独这个“权位”她不能给,更不会给。

所以说,如果想让慈禧在甲午战败后,仍然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的话,日本人就要像那帮洋人一样触碰她的底线。如果日本人真的这么做了的话,慈禧也真的死不投降的话,会发生什么事呢?

在海战中,北洋舰队被一锅端了,曾经横扫“粤匪”、“捻匪”、“回乱”的陆军呢?也没戏,一场牙山战役也露出了此时淮军的真面目,曾经威名赫赫的淮军也成了老骨头了,一脚踹过去就倒了!

这时候淮军废了,北洋海军没了,北洋新军也没出成形,不投降不赔钱,慈禧拿什么去打呢?也只有旗人那帮老爷兵了。但是,旗人当惯了老爷,突然让他们拿起刀拿起枪上战场,他们行吗?答案肯定是不行啊,要是行的话,能有湘军、淮军什么事?所以,当这帮废物旗人上了战场后,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要么学叶志超一夜狂奔五百里。

有人说了,天朝地大物博人也多,拖死他小日本!这个想法不是不可以有,但是我们却不能小看这时候的日本的生产力,清朝的生产力和日本的不在一个层次,对于战略物资的消耗,日本一个兵可能可以抵清廷的几十个兵,谁的消耗大?

如果清廷真的能够举全国之力去和日本耗的话,我相信清政府肯定能赢,但是赢了之后呢?赢了战争,但是清廷肯定要垮了。

所以,慈禧和清政府的其他统治者是不会去死耗的,虽然耗的赢日本,但是最终结果对清政府来说却是毁灭。


吾与吾国


电视剧《走进共和》里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台词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马关条约谈判两边争执不下。

李鸿章表示:既然谈不拢那就继续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让日本的军队打进山海关,大清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们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块一块夺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吗?

李鸿章默然无言,中国可以迁都、坚持抗战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长安城也没事啊。但是大清经不起迁都,已经烂入骨髓的清廷经不起这样一番折腾。迁都抗战的结局很可能是敌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国失控,再也别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块151015732


如果清政府不认输,不赔款,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1,日本政府正在迫不及待地等着清政府赔那么多白银来发展经济,稳定国内局势,毕竟打这一仗,全国人民都勒紧了裤腰带,如果你现在告诉我,我不赔了,日本人必定是恼羞成怒,继续打!



可问题来了,日本当时的国力,支撑不住与清国的全面开战。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与1895年的日本可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继承了清国赔款,加上打赢日俄战争全面取得在清国的权益基础上发展三十年才具备的实力。而1895时期的日本不可能跟中国打下去的,他们其实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打仗都发行了太多国债了,再打下去,怕是不等清政府投降,国内就要起义了!

当然表面上还是要打一打,最好联合列强一起打,那么第一种假设就出现了,因为清政府单方面毁约的行为,刺激到了西方列强,西方列强担心清国这么肆无忌惮地不遵守契约精神会变成惯犯,于是决定联合出兵。



可问题来了,彼时普鲁士刚刚崛起,打赢普法战争没多久,英国人很不待见普鲁士,怕这个后起之秀强大起来威胁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所以对于出兵这件事情,支持肯定会有,但并不会派遣大规模远征军,而俄国正在跟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美国人民还在埋头搞建设,所以这一战,估计就是5年后的八国联军侵华。

结局自然是清政府再一次被胖揍了一顿,要求赔钱赔钱赔钱,割地割地割地,如果清政府故技重施,死不认账,估计八国联军也不可能持久打下去,毕竟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就因为分赃不均有极大矛盾。

要不到钱咋办,只能维持着一支不算团结的联军,且打且看,如果清政府深谙持久战之道理,以及运用那么一点外交手段,只要撑到一战,估计也没啥事。



个人以为,八国联军看起来很强势,很厉害,其实他们并不具备在本土以外长期作战的能力,至于彻底征服中国,这个目标很远大,但蛇再厉害,也吞不下大象!哪怕一个省也是没有可能的,要是有可能当年他们早就这么干了。

而唯一能够威胁中国的也只有日本,可当时的日本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还没成长起来,还没有让赔款给奶起来。

2、清政府不赔款,日本打不动,但表面上要继续打下去,欧洲列强后院矛盾不断,大家都想着坐收渔翁之利,看看大清国跟日本小弟能打成个什么模样。于是中日战争提前爆发,规模会大于甲午战争,但不会是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极有可能抱着打服清朝的目的死撑这场战争,最大的可能是东三省提前沦亡,但希望也不是很大,日本彼时还没有那么多陆军部队,而且东北那时候才多少人,闯关东还没达到高潮,日本占着偌大的东北地区,却苦于没有多少人口,根本没多大用。



再者,东北乃满族龙兴之地,是满族们心心念念中原经营不下去的退路啊,怎么可能让你小日本给夺了去,拼死也要干到底啊。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还能去打哪里?长江以北还算是清政府老巢,北洋陆军还是在的, 虽然可能还是打不过,但一直拖着打还是行的,太平天国不就拖了十几年的么。长江以北天下八督势力范围,都是地方实权大佬,经营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旦来打,还会像之前那样看李鸿章淮军的笑话么?

综上,还没有发育起来的日本在1895如果要正面刚清国,或许能够取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从政治考量的角度上看,日本会被战争拖死,这就好像一只野狼想要去打大象,大象虽然没有野狼那样灵敏迅捷,会被野狼咬上几口,但胜在体型大,皮糙肉厚耐抗,野狼估计咬上几口就会被崩断牙齿,最后只能无奈退走。

无从下口的日本最终只能被这场提前爆发的中日大规模战争所拖垮,估计结局是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成绩付诸流水,被战争机器绑架的日本国民苦不堪言,开始造天皇的反,毕竟那个时候日本人还没有打鸡血,军国主义虽然存在,但还没有上台取得绝对的领导权力。

而此时坐在看台上的欧洲豺狼,估计也有些力不从心,毕竟打是打得过,但是如果清政府这么有骨气硬刚下去,却又是得不偿失。大家估计最后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换一种游戏方式继续下去吧。

以上纯属个人言论,欢迎大家讨论。


缘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圆明园还要再被烧一次。

当时日军一路占领山东,一路占领营口。

山东的尚且不谈,占领营口、盘锦的日军,距离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试问日军继续南下,清政府靠什么去挡?

连老湘军都用上了。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唯一只能依靠列强出兵来制止了。

当时清政府求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日军停止继续进攻。

自然,当时日军并没有一口吃掉中国的实力,也不可能持久占领北京城。

但是,我就赖着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赎辽费就要白银3000万,那么赎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钱?

你不给钱,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宝玉器古董全部抢走,就像当时对待圆明园一样,甚至祖宗牌位都给你端走,看你怎么办。

当时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没有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持久战绝对没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赔款,最终说不定连江山都丢了。


萨沙


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可能有三个,第一清朝引狼入室,第二日本被列强瓜分,或者清朝和日本都被殖民。甲午战争之后,清朝若是选择继续抵抗,时间久了确实可以拖垮日本,但是可能性不大,清朝确实地大物博,但是想要依靠众多优势拖垮日本,是需要有明智的领导的,当时慈禧当政的清政府,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们按照当时的情况进行推演一下,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一直打下去,清朝有可能引狼入室。

当时的清朝,虽然施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但是只有一个花架子,根本没能够统筹全国进行发展,像是西部地区,依旧是原本的状态,只有沿海有少许的工业,军队也一样,只是用西方样式训练出新的军队,但是数量极少,而淮军和绿营更是有很大区别。这时候的日本,自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后,君臣一心,同仇敌忾,举国之力发展教育,工业,军事方面也进行了革新,虽然整体实力和清朝依旧差距甚大,但是已经能够攥成一个拳头,凝聚主要力量,所以,清政府的失败是必然。

继续打下去,会有另一种结果,1895年李鸿章不会签订《马关条约》,而是调集淮军还全国的绿营兵和在山东等地登陆的日军继续战斗,但是北洋海军已经全军覆没,制海权这时候在日本手里,他们可以在沿海任何一个地方进行登陆作战,而清朝本来就已经国力疲弱,这时候还要用大量的军队进行抵抗,最终只能是疲于奔命,这时候,被拖垮的就不是日本了,而是清朝。

久而久之,会有另一个像太平天国一样的起义发生,清朝对于偌大疆土的控制能力也会减弱,各地将会蠢蠢欲动,捻军和西北的回部,都会再次趁势而起,清朝将会风雨飘摇,而日本便可以勾结各方势力,以战养战。这时候以清政府的秉性,一定会卖国求荣妄图依靠列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北方的沙俄和西南的法国甚至英国都会趁机捞一笔,引狼入室在所难免。

日本接连胜利,甚至深入清朝本土,但是会被列强制止甚至瓜分。

和前面一样,清朝继续抵抗,不但不会拖垮日本,甚至会被日本拖垮。这时候得到大量资源的日本,将会实力大增,当初的大陆政策,将会得到更大力度的落实,朝鲜半岛已经是囊中之物,清朝也势在必得。

但是,随着日本的扩张,英国,法国,美国,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沙俄和日本的矛盾早就有了,可谓是积怨已久,早晚有一战,与其看着日本不断强大,不如早点下手,确保自己远东土地的绝对安全,而其他的西方列强和沙俄的心态基本一致,他们不允许一个强大的东方国家出现,来挑战他们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甚至是南亚的利益,加上日本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和欧美根本不是一个文化圈,价值观差异巨大,所以西方列强很可能联合起来将如日中天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

第三种结果,清朝和日本相互拉扯,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清朝继续抵抗,这时候如果能够在大敌当前,清朝朝廷上下一心,用仇敌忾,聚集全国的人力物力,那么日本将不会占到多少便宜。最开始旅顺等地会接连失守,日军势如破竹,但是一旦清朝上下一心,将会很快站稳脚跟。

接下来日军将会进入清朝腹地,这时候清朝和日本的差距可没有几十年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差距那么大,在本土作战,清朝肯定可以长久的和日军僵持,而难以支撑的日本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弹丸小国举全国之力,就是在赌博,赌的就是国运,失败了接下来几百年日本还是要被清朝压制,所以双方会进行长久的僵持阶段,但是双方谁都耗不起。

接下来,就是西方列强的好日子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清朝和日本互相消耗,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时候东方世界再也没有国家有能力抵抗西方列强了,所以接下来清朝和日本都会是欧美列强饭桌上的酒肉。

历史不会重演,也不容假设,本文只是一时兴起私加揣测,如有不当还请斧正!


无笔史官


实际上当年大清帝国甲午失败 当时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湘军将领宋庆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都不肯议和提出 “迁都再战”这一说法。朝廷最终没有同意为何呢?

再战的前提是要迁都 ,此时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过鸭绿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东半岛荣成登陆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战皇上皇太后马上撤离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她记忆犹新。说什么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战选谁出任主帅呢?李鸿章是败军之将当然不能,全国有能力有资力统率全国兵力与日冦决战的人还真没有 ,聂士成能打可资历不够,刘铭传先前因台湾问题被朝廷撒职 心中不痛快屡次拒绝朝廷征召 ,名将刘锦棠 到是愿意为国效力可身体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国力当时己耗尽力了 可是当时大清帝国更困难,从当时国力来看已经初步现代化的日本帝国强于封建的大清帝国。日本经明治维新已经建立现代国家体系 包括一切现代的政治 军事 经济和工业体系 如全国军队由天皇统率 设立战时大本营统一指挥 军费开支列入国家预算 殖产兴业 庶政付之公议等等。

大清还是封建体制 从政治到军事到各项事业,湘淮军各人管各人的,李鸿章只能管自己的淮军,指挥体系混乱 慌报军情 军费筹措混乱等等,大清没这个底气再战,再战的结果也许更糟呢?大清赌不起了。






陈哥论史


真是巧合,我的12月试驾计划中,有个选题是驾车到辽宁,探访甲午战争遗址,眼下正在做功课,看到这个提问,谈几句做功课的心得。

直到甲午战争后期,西方仍认为,“如果中日之战相持日久,最后挨打的还是日本人”。可惜,咱们没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认输。

纵观甲午战争,日军第一是兵力不足,第二是进展并不顺利。

日军第一军在今丹东附近入侵我国后不久,便在凤凰城西北方向的草河口吃了败仗,再也没能跨过中国军队的这条防线(日军本意是进军沈阳)。随后,第一军转而进攻海城,第二军攻占旅顺后,先奔山东消灭了北洋水师,然后回到辽宁,北上至营口一带,与第一军联合作战,最终在营口附近的田庄台,画上了甲午战争的句号。而在此之前,中日已经展开了第一轮和谈,田庄台战斗刚刚结束,第二轮和谈就开始了(也就是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的谈判)。



我国如果能够审时度势,建立几道防线,靠纵深延迟敌人的进攻,以当时日本经济实力来看,毫无胜算。另外,当时日本军界虽然很狂妄,但政界还是比较谨慎的。比如伊藤博文,他特别顾忌西方社会对日本的态度,时刻担忧西方出面干涉。

遗憾的是,整个甲午战争,咱们几乎处处被动,就是对咱们有利的,咱们也没能把握。

究其原因,一是正如当时一位美国武官所言,中国人没有责任感,各打各的小算盘。二是我国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泾渭分明,国家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财产,他们生怕社会有一点动荡,从而失去财产。为此,满清统治者想方设法维持稳定,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惜代价,哪怕割地赔款。


星爷说车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关键一战,中国不仅败于弹丸之日本,还赔巨款、割宝岛,给清廷以巨大耻辱。提起甲午战争,人们更熟悉黄海海战——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或者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清朝与日本在东北的陆上战争。

(影视剧中的邓世昌)

1894年10月下旬,日本分兵两路进入中国本土作战。第一军跨过鸭绿江,向清军阵地猛攻。第二军从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岸,向南进犯,逼近旅顺。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清军大溃,退守辽阳东路。此后清军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频繁袭扰日军,牵制日军行进。此时老天爷也大大帮助了清军,冬天的东北天寒地冻,加之当时连降大雪,日军冒雪行军,或涉水渡河,冻伤者大半,丧失了战斗力。在辽阳东路受挫后,日军决定向西进军,先攻占海城,然后对山海关发动进攻。众所周知,满人入主中原就是经由山海关的,日军逼近山海关对清廷尤其是满人皇室造成了巨大压力。甚至于后来清廷投降,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日本人也一直以此为要挟。

(山海关)

因此说,《马关条约》是城下之盟,清政府毫无拒绝之实力。一旦拒绝,日军就有可能突破山海关,直驱南下,攻克北京。到时候就不是赔款割地的问题了,恐怕满清就得亡国了。


老照片


在1894年的时候,一场来自于日本的疯狂战争使得清朝这个以往的天朝大国彻底认清了日本的力量、彻底摆正了对日本这个曾经撮尔小国的姿态。

因为1894年正好是甲午年,所以那一场战争也被我们称之为了甲午战争。

如果对历史了解得不足够的话,可能很多人就会以为甲午战争仅仅只是邓世昌和日本人的那一场海战,但实际上甲午战争的涵盖范围要比那一场海战要大上许多。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束

甲午战争之所以会爆发,主要跟日本人对朝鲜国的出手有关。

朝鲜在甲午战争之前一直都是清朝的藩属国,一直都处于清朝这个老大哥的保护下,安稳地待在它东亚的小角落里。

在日本对朝鲜这个小老弟出手后,清朝这个老大哥无法坐视自己的小弟受欺负,所以当时他们派出了军队和日本爆发了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人的舰队爆发过海战、他们也在朝鲜国境内和日本的陆军爆发过地面战争。

后来因为他们的实力实在不是日本人的对手,所以他们被日本人从朝鲜打了回来。

接下来日本人的军队从朝鲜进入了东北,占领下了东北的一部分土地。

正在这日本人准备打向北京之际,清朝选择了向日本的议和,先是给日本赔了一亿两白银,然后又把台湾和辽东半岛送给了日本人。


甲午战争所丢土地的后续

台湾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我们的文化范围中脱离出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才开始回到了我们的怀抱中。

当然日本人这将近50多年的统治也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后来台湾所出现的李登辉之辈,就是在那个过程中深深被日本文化给同化的思想汉奸。

而辽东半岛当时虽然也被日本人把握在了手中,但是因为当时俄国人把东北的利益当成了自己的囊中物、他们怕日本人接下来会通过辽东半岛将触手延伸到他们垂涎已久的东北。

所以在他们的逼迫下,日本只能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拥有权。

在从清朝手中拿到三千万两百元的赎费之后,把部队退出了辽东半岛。

日本因为物资匮乏无法全部吞并清朝

这就是甲午战争的大概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提问进行一个猜想。

如果清朝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坚决不投降、坚决不赔钱的话,他们所会面临到的下场以及结局。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清朝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把日本拖垮、会获得最终的胜利,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在我看来,如果当时清朝坚决不投降、不赔钱的话,虽然清朝也不可能被日本给毁灭,但是他们所经历到的结局也绝对要比向日本人投降要凄惨一些。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日本人当时的实力,当时日本的军队力量虽然相比于清朝是比较比较强大,但是他们的强大并不是无限的。

日本国土的狭小、物资的缺乏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虽然现如今日本人已经解决掉了这个问题,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个问题对日本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在打1894年那一场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实际上已经差不多要耗光他们的战争储备了。

这场战争还没开启多久,他们国内的战争物资就渐渐有些不够用起来、他们国内的国民因为物资的疯狂消耗开始爆发了小规模的暴乱。

在他们这种国力之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把当时的整个清朝给消灭掉,不要说是当时的他们,就连上个世纪30年代进入了国际贸易大时代、吞噬了东北的他们也不行。

我们从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迟迟无法占领下我们全国,然后还得通过进攻东南亚获得继续攻打我们的物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种不可能。

虽然无法全部吞并清朝,但是打下北京还是很简单的

不过他们虽然无法灭掉整个清朝,但是以他们当时与清朝军队实力的对比,我觉得他们打到清朝的国都北京还是比较简单的。

接下来的他们可以一路从东北杀到北京,也可以效仿英法联军或者后来的八国联军一样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然后抄近路逼近北京。


而在他们准备打到北京的时候,慈禧很有可能会带着光绪以及一班文武大臣们逃到南方或者西北地区,以躲避日本人的战争触手。

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日本当时占领下的北京就占领下了清朝的一切,这种想法在当时显然是不现实的。

日本在当时的列强中并不是最强大的,西方的列强诸国们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们还保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以及影响力。

通过当时他们一致对清朝这块大肥肉的眼馋程度来说,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日本人独吞掉清朝的。

这点我们可以从现实历史中俄国逼迫日本退回辽东半岛的事情看出一般。

因此在列强们的逼迫下,日本人在自己本身战争物资也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会选择和已经逃亡出北京的慈禧签订一份协议。



如果日本人能打得到北京,慈禧是不可能有那个底气再死撑下去和日本人斗的,我们通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后清朝的尿性就可以判断出这点。

即便她和日本人死拼下去了,但是通过当时人们对清朝的仇恨、通过人们在八国联军侵略时的隔河相望,甚至帮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城的情况来说,民众们会帮助慈禧和清朝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当然在事情发展到这步境界的时候,条件自然不可能仍旧和现实历史中一模一样了,在这个时候,日本人的条件必然会变本加厉许多,绝对是会让清朝大出血的。

所以说这就是如果清朝坚决不投降将会遭遇到的结局和下场,慈禧是绝对没有信心和日本人继续拼下去的,因为在当时的民众眼中,她们清朝朝廷和日本人是差不多的,都是一样的侵略者,为了防止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丢掉江山,慈禧肯定会选择议和。


孤客生


如果清政府就这么地死扛着,那接下来的时局发展是满清皇族们所不想看到的,他们可能没几年光景了。

就在34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轻松打进北京城,上万精锐的蒙古骑兵尸体换来的仅仅是个位数的英法联军伤亡,第二年身体一直很差的咸丰皇帝就在巨大的愤懑中驾崩,此后同治皇帝上位,慈禧逐步掌握大清帝国的实权。

当年的情景,到了1894年又将重现,经过一系列海上、陆上的战役,清军已经毫无还手之力,加之各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几乎各自为战,伤亡极其惨重。

如果清朝就是不投降,死扛着,那么日军将继续向东北、华北进军,直取满清的统治中枢,这个进军的速度和距离,得看日军还剩多少家底了,毕竟经历了这场战争,日本也快撑不住了。

大清国的南方各省,督抚大多为汉人军头势力掌控,和满清贵族早就不是一条心,1900年就发生了“东南互保”“死不奉诏”的事情,搞得慈禧和满清政府灰头土脸。

差不多半年左右,北京城和东北核心地带就尽为日军所占据,慈禧往西安跑了,在各列强的压力下,日军差不多也见好就收了,军队就驻扎在各占领地,除了抢夺当地的资产,就等着慈禧派代表来谈判。

如果满清政府还是不肯谈判,就这么死磕着,那那些汉族大员们自然会提前搞一些类似“东南互保”的事情出来,把慈禧等晾一边。

那这个大清国政府还有什么威信吗?

名存实亡了,赶紧解散吧!

肯定不肯啊,凭啥200多年的基业说没就没了?

那你倒是派人去谈判啊,这么僵持着有什么意思呢?你可是中国的合法政府代表,你不去,谁去呢?

眼瞅着祖宗的龙兴之地还被日本人占着呢,再僵持下去,老祖宗的陵墓也要被扒掉了。

如果大清死扛着不谈判,慢慢就会失去一个政府的合法性。

毕竟,和外国缔结条约,确定战争善后事宜是一个政府的应尽职责。

既然你没有把战争持续下去的能力了,那就只能和谈,否则,身后有一帮子政治势力准备接你的班。

胜利一方不在乎和谁谈判,只在乎谁能为战争的善后负责。

最终,清政府还得赔款、割地,以换取列强的继续承认,换取自己的政权持续。

既然结果总归如此,那干嘛不早点谈判呢?

在马关条约签订前,清廷就拍了份电报给镇守山海关的刘坤一和守卫天津的王文韶,问他们如果日军继续进攻,他们能不能守得住。

而在之前,1895年初,日军为了逼清廷谈判,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在辽南发起田庄台战役,20个日军大队进攻2万多清军,战后,日军伤亡160余人,清军伤亡2000多人。清军的士气更加低落,加上指挥分散,最后各顾各逃命,退到了辽河以西。

刘坤一和王文韶的回电自然“正能量”满满,但清廷在电文里看出了“可能守不住”的味道,最后的主战派翁同龢也不得不同意议和。

海战已经惨败打光了,陆战也没有把握,北京可能丢,龙兴之地可能丢,清廷还能作何幻想呢?

华北、东北是清廷的基本盘,东南省份已经不太听话了,这些基本盘是清廷的底线,不能丢了,和谈吧,只要能保住基本盘,赔银子就赔银子吧。

没办法,李鸿章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