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周星驰的电影看不腻,你怎么看?为什么?

星闻星趣


说起周星驰嘛,我记得当时是12岁左右吧,那年新年堂哥带回了一部他的碟《鹿鼎记》里面那个很搞笑的韦小宝,这才引起我对他的关注,呵呵,家里以前没那么多的娱乐设施。

后来03到05年左右出到县城读初中,住在朋友的家里,他家有线电视,晚上有些电影频道会播放周星驰的电影,我都会跟着一段乐呵,那时候看他的戏真的无忧无恼。

可能是情怀吧,现在也会经常下载他的经典之作来看,像《破坏之王》《整蛊专家》《赌圣》《千王之王2000》《逃学威龙1、2、3》《情圣》等等,基本每段剧情都能倒背如流,还很喜欢说他的台词

周星驰是8090后心里的精神寄托 ,有他的电影观看从不会无聊,也不会觉得有烦恼的存在,随着笑声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年轻只要看到周星驰的电影都表示会去观看呢?一来补电影票,二来是情怀

那个年代看电影看周星驰,成龙、周润发,听歌四大天王都是已在情理之中啦。

不说了,又想玩逃学威龙了,去看看先


霜慕冧


大家好,在下是神探,今天咱来聊聊为啥星爷的电影百看不厌。首先问下,和在下一样,看过星爷所有电影两遍以上的同学有多少?

说起星爷的电影,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星爷在电影中的笑,多的是无奈的笑,尴尬的笑,落魄的笑。能让人笑到感动的,大概也只有星爷能够做到了。

如今,周星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的“无厘头”让我们了解到,原来好的喜剧是应该让人流泪的。有多少电影模仿星爷,却只能是“画皮难画骨”。

无厘头搞笑本来很肤浅,但周星驰的这种无厘头却很深刻。喜欢他的人为之一笑,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俗气土气,懂它的人,却能为他流泪。正如他的一句台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他的电影中有太多这样既搞笑又隐晦表达情感的桥段,所以才能是观众看时放松开心,细品又能心生敬佩。这大概就是周星驰广受欢迎的最大原因吧。

另外,星爷的电影描绘的往往都是小人物,受尽嘲笑冷眼。周星驰竭尽嬉笑怒骂,刻画出最真实的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对上流人物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讽刺,也实在是大快人心。


讯息神探


虽然是星爷的忠诚粉丝,但也不能无脑夸。

有些电影,看过了就是看过了,乐呵乐呵也就过去了。而有一些电影,看完之后仿佛多了一次人生阅历,又好像电影中的人就是你。


所谓乐呵乐呵就过去了的电影:《回魂夜》《鹿鼎记》,虽然确实被星爷的无厘头表演才华惊艳到,但是让我重复的去看,我是不大乐意的。因为没有多大的共鸣,也就像看综艺一样,看就看了。(当然,即使是这样的电影,也比现在很多的电影要好得多,什么跑男大电影、什么爱情公寓的,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电影。)


那么,哪一部才是为之感动久久,甚至在欣喜之余还由衷地觉得从电影中得到了些什么。我认为这部电影应当是《大话西游》《喜剧之王》


喜剧大师陈佩斯提过那么一句话:所有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人之所以发笑呢,是因为优越感。喜剧就是你站在喜剧电影之上,嘲笑电影里的那个令你发笑的人、动作、场景。而所谓的悲剧,就是电影本身那些个令你发笑的人、动作、和场景。更深一层的悲剧,也就是在你日常生活的某一天中,吃饭也好、洗澡也好,或是依靠在阳台一侧吸烟也好,你突然发现——

“噢,那部喜剧里那个令人发笑的家伙,不就是我吗?”


这里举两部电影台词的例子:《大话西游》里,夕阳剑客说的那句话:

“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这里的这句话据说是有典故的,说是周星驰早期跑龙套的时候,被人这么说过。以至于后来,在多部电影里,周星驰都会用上类似这么一句贬低自己的台词。警醒自己,我为了心中执念曾经变得像条狗。


另一部《喜剧之王》中的台词:“你是一摊屎,命比蚁便宜”


之所以我觉得这两部电影百看不腻,这两部电影是真正的喜剧,往往会在欢笑之余,眼角带泪。

因为,喜剧从来不是将笑料掺杂在无聊的段子和台词中,企图逗人发笑的东西。那样的喜剧,一文不值,顶多算是没有灵魂的怪咖在台上扮鬼脸罢了。



大可看电影


大家好,我是从90年代开始看周星驰的电影的。

周星驰的许多电影我刷了不下20遍,比如《大话西游》,再比如《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秋香》,可以说是周星驰的电影陪我度过了青春。

后期的周星驰电影我个人感觉虽然不如前期的搞笑,但是深度比以前的作品高出了许多。

1、周星驰的作品主要刻画的都是小人物,戏剧中带有悲剧的色彩,许多人物都带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观众有了深深的共鸣,这是周氏电影如此吸引人的一个原因。

2、周星驰的无厘头特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特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们的心,好奇心和情感共鸣两大杀手锏一下就把观众的心俘获了。

3、周星驰的电影长盛不衰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他的御用配角的出色演出,吴孟达,朱茵,张敏,邱淑贞,每一个配角在周氏电影里的表现都不弱于周星驰,并且每个人都是在巅峰时期加盟周星驰的电影。

使他们成就了周星驰,也是周星驰成就了他们。御用配角在其他电影里的演出好像就没有周氏电影中的出彩,不得不说周星驰在挖掘演员潜力方面的能力无出其右。

周星驰的电影火了快30年了,近些年已经很少看到周星驰的电影了,相信周星星退出影坛也为期不远了,何时中国影坛能够再出一个周星驰?

黄渤,徐峥能接过周星驰手中的喜剧大旗吗?我感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用周星驰的台词作为本篇的结尾吧!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需要吗?

不需要吗?

需要吗?

喜欢周星驰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周星驰就是喜剧,就是喜剧的黄金时代。


辉言诙语


无厘头恶搞喜剧,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偶尔作为电影的调剂品,满足一下人的低级趣味还可以,真要天天品、反复品,人会逐渐得智商变低、品味下降、行为乖张、言语粗鲁。因为周式无厘头以恶搞为主,恶搞经典文学名著、恶搞经典电影、恶搞民间故事,其电影没有逻辑,缺乏故事性、没有人类的基本情感,感情说来就来了,主角说逆袭就逆袭了,逆袭的手段通常是戴个金箍、看了本如来神掌的小册子、天生神力、做了个梦、外星生物。其电影有三要素,粗俗的俚语,丑化的配角和屌丝的逆袭幻想。早期,周的电影虽然没什么营养,但确实搞笑,其中周的表演是一大亮点,虽夸张但不失流畅自然,这是其特点也是优点,但也不能抹杀导演编剧配角等剧组其他人员的功劳。后期,周更多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电影中,但周教育背景的缺失、人文素质的低下和审美情趣的恶俗,决定了其电影的幼稚和恶俗,周星驰一思考,我就想发笑,太幼稚了,当然,周粉美其名曰说是童真。比如《美人鱼》可以说是恶俗搞笑+小学生环保作文+老梗和抄袭梗的结合体。现在,周不再做演员,而是退居幕后,其电影就连表演这点优势也没有了,自然拍的电影越来越烂,只能靠欠票炒作和粉丝的鼓噪来圈钱了。




猴神大叔的小萝莉


星爷电影多拍的很好,搞笑,表情,金典段子,百看不厌也不是这么回事,感觉就是那些金典段子情景交融深深地在脑子里难以忘怀。必进电影界很难被超越的,喜剧之王的称号是有很多功底和付出的。










追风拍客166


因为看周星驰的电影你可以看到一个小人物多么努力的人想完成自己的大梦想,就算要通过被别人笑话,只要你有梦想你就能懂笑的背后是无奈的现实和不肯低下头的骄傲。

《喜剧之王》是他自己的真实经历,为了生存,连领一份盒饭都要遭人奚落。这个背影奋斗过的人才知道多么苦涩,还有面对现实的爱情,有多少人有勇气有自信对心爱的女孩说出那句话“我养你啊”,那都是丢掉的青春和年少的回忆。

都说模仿很简单,但是开创新路子很难,他模仿过卓别林,同时也开创了经典港式无厘头喜剧片,自他之后,鲜有人有他的喜剧韵味,愿意无他,周星驰只有一个。当时VCD盛行的年代,我相信但凡是周星驰有新的VCD(说欠星爷电影票的都是像我一样,一直看盗版VCD长大的吧,哈哈)必去影像店租光盘或者购买。

《逃学威龙》系列里的周星星,和《赌圣》里面模仿周润发的大背头,都是他一直想把自己塑造成很帅的形象,哈哈,当然星爷年轻时也确实很帅,就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当主角的梦想,只不过他真的实现了。

他拍过古装《唐伯虎点秋香》,拍过经典的大圣《大话西游》里面那句经典的台词,时隔多年后仍然打动着每一个抱有遗憾的伤心人,我们用“他好像条狗”苦涩的自嘲,想着心里的那个人却甜甜的笑了。

拍过《少林足球》,拍过《功夫》,拍过《长江七号》,拍过《百变星君》,拍过很多很多,时至今日,只要看见电影名字我都能记得起电影的内容,尽管已经过了10几年

看他的电影,是开怀大笑,是落寞,是鼓励,是孤单,是伤心,更是希望。你看那个人笑的多么夸张,多么傻,像个孩子一样。

长大以后我们多么想再像个孩子一样,只是我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再也没办法放肆的大笑,像全世界大声呼喊自己的梦想。

周星驰,是我们这一代人绕不过的青春,是我们长大的岁月,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如今只有一句感慨,时光一直往前推,我们见一面少一面,星爷,想多看您几部电影。








佛系看看


大话西游上下部,看了不止20遍。以前看觉得搞笑,后来看着看着哭了。那段时间正好失恋,天天呆在家里不愿意出门。紫霞死的时候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前头,可是我却猜不中这结局……我有点泪目,开始可能是感动,觉得紫霞痴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看会觉得是无奈吧。尤其在结尾的时候看着至尊宝离开的时候,那句那个人看着像条狗直接让人哭的撕心裂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没办法左右。


上善若水丶cc


这就是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妙处。

后现代文学艺术价值多元、价值解构、主题模糊,甚至跨文体 ,特别需要读者、观众与作者、导演的合作,所以有着比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有着更多的解读,有着更多的可能。

习惯了主题明确甚至直奔主题的作品的读者和观众是会觉得不知所云甚至觉得不及格的。

周星驰的电影起初很不被理解很不受欢迎,认为他在胡闹,直到大陆的大学生们发现了他的艺术价值。

正因为恶搞、解构传统价值,才带给观众新的思考;正因为主题模糊,作者、导演退出,嘻哈搞笑,读者、观众才可以无限制地思考。

昨天我回答分享诗歌的问题,把自己三首风格不一的诗推出去,没人认为是诗,包括我的粉丝。

其实,三首都是后现代诗,第一首还比较传统,诗意的描绘,第二首就跨文体了,杂文化了,第三首人们尤其无法接受,粉丝说,罗列一堆现象怎么是诗?是的,不但照相似的罗列,还是故意口水化(!)的叙述,没有半点诗意和诗歌的语言特色。

首先,生活早不是农耕社会诗意浓郁而是工商社会功利实际甚至是没有故事的碎片化的日常。

而诗歌的第一要义是小孩那样说真话。

其次,内容决定形式。

那些世俗、功利甚至猥琐的内容不值得用优美的形式和语言去写。

我写一群实际的,甚至生怕来不及彻底享乐的老头,他们怎样“挣扎着多活一点”。

第一个是悲剧,后面有几个则别说悲剧,连喜剧的边都挨不着,所以是“无事的悲哀”、类乎屎尿屁。

第一个,因为他两个哥哥都患癌症英年早逝,所以他从此特别注意锻炼身体——这可以说是人类普遍的悲剧。

第二个怀念青春,买了几顿老电影胶片和老式放映机天天放。我不知道那些人读到这里为什么不感到触目惊心,也许年龄还小?

第三个被凶残的脉管炎打垮,双小腿溃烂,寄希望于民间秘方中草药,亲自去采,几天后死去。

第四个老是去死缠年老色衰的初恋,而他有一段几乎天天泡在有色场所,可说已经享尽人间春色。别以为是找回爱情,他是想一切都得到,因为他的初恋并没有给他。

第五个玩有色电筒兼打火机,以为很先锋很时髦,却被年轻人嘲笑:你给我说这个,网上什么没有?

第六个爱纵论天下,却头脑糊涂,对于政治的理解,浅薄无聊。

总之,我这首诗写的,是物质怎样打败了老年人们的灵魂,但又不是那么明确不是那么单纯,我只是说真话、写感觉。

老年人们发现,生活原来可以这样太好,因此人人都挣扎着比别人多活一点。

可是,条友们,你们怎么读不懂,并且,不是散文、小说、杂文的表达而是诗歌的表达啊!诗歌是靠情感和直觉来读懂的啊!

传统诗歌,我一天可以写一万首,写这首,我花了几十年。

我自认为我的诗歌和周星驰的电影类似,所以说着说着就说自己去了,但也许对你理解周星驰电影有帮助。

不懂周星驰电影的总是说你这什么电影?乱七八糟胡说八道!



大悔忆智冰


一部电影你看完觉得还能看第二次的就是好电影,而周星驰的电影就包括在内,我觉得现代电影缺乏的就是缺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态度……现在靠的是手段和方法……以前一部好电影都是靠人物去撑起来,还有故事的趣味性和接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觉得经典的是童年的记忆也是一大原因!还有那画面是永远回不去的,过去的永远回不来!就像过去的电影所呈现的一样……里面的情节,人物,生活方式和状态,还有过去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什么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永远都逃不掉的记忆和过去才是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