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哪些繪畫作品或者是藝術作品,體現了人類"藝術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規律?

楊曉東藏王


藝術共同體究竟是什麼?大意是指通過藝術作品尋找發展共識,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

從繪畫藝術作品來看,不同的國家其作品造型特點、形式風格、表現語言、審美意境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的特徵,但它們卻很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畢加索《母與子》


換句話說,藝術已然成為連接不同國家文化的橋樑,藝術作為人類的共同語言,很容易跨越國界,讓不同國界的人們之間的心靈靠的更近。

而經典的藝術作品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靈畫像,它們對人類藝術命運共同體的承載更為準確和全面。


艾軒《靜靜的凍土帶》


以畫西藏少女聞名中外的艾軒的作品《靜靜的凍土帶》為例,將一個畫家對處於風雪與孤寂、冷清與迷茫之中的少女的人文關懷之情毫無顧忌地流淌於畫面,讓人觀後不由心生憐愛之心。



在古今中外很多的藝術作品中,這種以關照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的生存狀態的作品,的確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比如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的《打石工》、《曬穀子的女人》等作品,均屬此列。


《帶鳥的步兵》


而畢加索《帶鳥的步兵》,一把劍上站著一隻休憩的鴿子停止飛翔的和平鴿,則體現了人類希望和平的美好願望。

當然,人類藝術命運共同體也會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向善、向美,希望和平與美好,而一切與之相悖的作品,則值得我們去警惕和摒棄。


布穀公社


這些年,誕生了一個新名詞,叫作“人類命運共同體”,意思是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地球的生死存亡關乎所有人,所有人都要把自身當做地球的保護者,愛護地球,保護環境,促進各國之間,以及各國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共生,共同發展,追求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價值。

《父親》

可以看出,人類的所作所為要用博愛精神和人本主義思想來支撐,只有如此,方可持續性發展下去。

而“藝術命運共同體”,本人還是首次聽到,以本人理解,是用藝術形式或藝術作品來串聯起人類的共同命運,教導人類追逐美好生活。

《月光》

如果從這個層面來講,本人覺得,這樣的繪畫作品不算少,那些能給觀者帶來強烈震撼和精神共鳴的作品,都具備這樣的屬性,引導著人類不斷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去追逐真善美。因為,藝術無國界,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是人類精神的導師,引導人類進入更高的境界。

首先,我覺得我國當代著名超寫實油畫家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的《父親》,就體現了這樣的藝術規律,讓人非常震撼。

《石橋畔的沐浴》

《父親》以非常細膩的筆觸和飽滿的色彩,刻畫了一位憨厚朴實的老農形象,他飽經滄桑,被歲月刻畫上了滿臉皺紋,雙手乾裂,皮膚粗糙黝黑,但臉上露出憨厚的微笑,在精神狀態上,表現出積極樂觀,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品質,這樣的精神品質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也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認同的一種精神。

《三口之家》

透過這幅畫,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共同命運,任何時代都充滿了艱辛。因為整個人類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能走到今天這麼發達和文明的社會,期間經歷了多少苦難的折磨,如果沒有這些精神品質來激勵人類不斷向前,人類恐怕在疾病、自然災害、戰爭等多種苦難的打擊下,變得不堪一擊,甚至消亡了。

《母親》

但人類沒有,是這些積極樂觀、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等具有正能量的精神品質,引導著人類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可以看出,如果把藝術視角的關注點投向整個人類的命運,那麼,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則具有一種普世價值,不分國家和民族,人人都能看懂,只因為,藝術跟微笑一樣,是一種世界語。


鴻鵠迎罡


藝術,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世界,同時也按照美的規律創造自身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精神產品。

馬克思說:"藝術對像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大眾″。南北朝的文藝理論家劉勰也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藝術的作品通過藝術形象,把欣賞者帶到一個特定的藝術環境,在視覺信息的不斷剌激下,每一位欣賞者根據各自的經驗,理解作品。

藝術欣賞大體可分為審美感覺、審美理知、審美心象、心境共鳴四個階段。

完成藝術欣賞的四個階段,首先取決於藝術品審美價值的本身,又取決於欣賞者心裡類行,及一般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等。

魯迅先生說: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撕破給人看。

″悲劇性使我們接近崇高的美,它用苦難的淚水,淨化我們的心靈;喜劇性使我們接近滑稽美,它用理智的嘲諷,促進人冷靜和清醒。

席勒曾這樣宣告:

啊!人類!只有你才有藝術″。





孫藝洋2


藝術需要文化底蘊的沉澱,需要工藝匠人的匠心精神!

藝術兩個字範圍太廣、涵蓋的內容太多,我這裡和大家聊聊國家非遺文化建盞。

建盞的興起源於宋代文藝皇帝宋徽宗。

當時盛行鬥茶文化,在鬥茶中宋徽宗為什麼獨愛建盞呢?

因為建盞的含鐵量高,胎體厚重,主體為黑色釉面更加易於保溫和提高品茶茗香。在宋代,鬥茶不僅限於茶的本身,還在於文化的一爭高下。

在鬥茶的過程中,將茶末施展在茶盤上,可作詩作畫,一拼才華底蘊。

所謂上之所好,下之必從。宋代的鬥茶文化帶動了建盞文化的興盛。

後經世道變化,建盞燒製工藝被斷代了百年,在1979年通過國家搶救性恢復,直至今日才逐漸的恢復了建盞的燒製技藝,並在一些產品加入了現代的工藝流程創造出了一個個精妙絕倫,不可複製的建盞瓷器。

日本文化更是將宋代的曜變盞作為國寶收藏於博物館。

2017年的的廈門金磚會議,建盞作為國禮相贈國家領導人,將建盞文化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建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建盞——初見不為所動,再見為之傾心!

這就是建盞的美妙之處。






Banshort


什麼是人類藝術命運共同體?我想,恐怕許多人都還雲裡霧裡,模稜兩可,滿頭霧水,不知其可。事實上,命運共同體是這些年來的一個流行詞兒,而藝術命運共同體,還是第一次看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高瞻遠矚的新概念。現在,到底有沒有繪畫或者藝術作品上升到了這個高度?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僅存在,而且還很多。我覺得,那些得到了大眾認可,認同,贊同的繪畫或者藝術作品,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安格爾的泉,雷阿諾的維納斯的誕生等,都配得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稱號。











hi123


蓮花塘升起的菩薩,慈悲之心,人類共同理想。



能量加持


概括歷史,概括社會,從大山裡走來的農民工概括了一個時代的城市建設。原創的最有藝術價值。



新文藝復興




姚華興


歷史上很多宏偉的畫作都體現了一些歷史的進程,每一個新流派的產生都代表著一種變革。音樂上,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貝多芬的所有交響曲。莫扎特的一些歌劇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人類的共同命運這個問題很宏大,組成這個命運的是我們每一個個體,藝術則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高級表現。






音樂製作人姚輝川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不論以什麼方式出現,都是美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