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印度獲准擴大農產品對華出口,通過“去美元”行動還人情?

在大國競爭日趨激烈之時,印度悠閒地握著一手好牌。11月30日,美日印三國元首或首腦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集體會晤,都對大國崛起表示擔憂。白宮發言人桑德斯表示:美國與印度和日本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共享一種獨特的關係。她還重申“必會加強三方合作,因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對全球穩定與繁榮至關重要。”不過,從這次會晤只持續了15分鐘來看,走過場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更多地就是做個姿態。但這並不妨礙莫迪對此大書特書,他在社交媒體上濃墨重彩地強調“3個友好國家聚在一起體現出歷史意義,與川普和安倍的積極會談能夠保證印太地區的正常秩序。”

巧合?印度獲准擴大農產品對華出口,通過“去美元”行動還人情?

在此次會晤5個小時之後,莫迪又參加了中俄印三邊峰會。不得不指出的是,首次中俄印峰會已經是12年前的事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淡淡地提到“三國會進一步鞏固邦誼,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而在公開報道中,三國確認“互為重要合作伙伴”,要“加強三方協調,凝聚三方共識,增進三方合作”。早在20年前,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里馬科夫在訪問印度時就提出俄中印應該組成“戰略三角”,不過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合作的層級一直穩定在固定水平上。

同時成為2個圈子的座上賓和重要成員,印度的地位今非昔比,隱隱然有成為世界一極的趨勢。

莫迪也有煩心事。當他人還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G20峰會時,超過50000名印度農民上了街。莫迪的主要政敵之一拉胡爾-甘地和克利瓦爾也加入到抗議行列。農民們指責莫迪沒有兌現2014年上臺時做出的承諾,農民的收入甚至比上一季縮水了50多億美元。

儘管農業經濟只佔印度GDP的16%,但在印度13億人口裡,8億都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如今大米、豆類等大宗產品的價格依然低於新德里承諾的價格,無疑將令莫迪的2019年大選蒙上陰影。

重要的消息往往不起眼。探客注意到,前不久印方透露11月28日中印簽署了一份議定書,允許印度在滿足衛生和檢驗要求的情況下對華出口魚粉和魚油。此外,關於水果、奶製品、菸草等等的准入問題也在討論議程之內。印媒在12月4日還報道稱,中方採購了印度生產的大米和糖,石榴、葡萄、大豆粉等也有望擴大對華出口。仔細看來,這些都屬於農產品。解了誰的燃眉之急?答案恐怕不言而喻。

巧合?印度獲准擴大農產品對華出口,通過“去美元”行動還人情?

來而不往非禮也。印度在一個關鍵問題上發揮了策應作用。據西方媒體報道,印度已經決定使用本國貨幣盧比支付從伊朗進口的石油,而且購買石油的收入裡有50%要作為伊朗購買印度產品的資金。在這種新機制下,印度不僅排斥了美元,乾脆連歐元都剔除在外。顯然,這對西方來說並非什麼好消息。可見,印度雖然與美日卿卿我我,身體倒很誠實。只要對自己有利,印度也樂於還大國一個人情。

美國分別在8月6日和11月5日對伊朗進行制裁,目的就是要完全禁絕伊朗的原油出口,除了可以打擊這個死對頭之外,還能為美國自己的油氣出口騰出市場空間。為此美國不惜宣佈要制裁進口伊朗原油的國家或地區。後來迫於壓力公佈了一份“豁免名單”,其實也不過是將大限延後了180天。

巧合?印度獲准擴大農產品對華出口,通過“去美元”行動還人情?

而今,作為伊朗原油第二大買家的印度直接追隨第一大買家,用本幣結算石油交易,完美地避開了西方的銀行渠道,“去美元化”的行動更是對美國的一次嘲弄。從俄羅斯買武器,從伊朗買石油,印度在2個關鍵問題上都拒絕聽從美國的指令。三哥雖然缺少廁所,但尊嚴感十足。打擊美國的“經濟恐怖主義”,需要有印度這樣的地區性大國加入。

當然,印度非常清楚一點:不選擇任何陣營,對自己最有利,因為能夠一直成為各方爭取的對象。在這個過程裡,印度可以不斷獲得實惠與讓步。擁有如此優越的國際環境,印度已經具備了騰飛的基礎。不過,當印度軍方決定在10年內造艦200多艘之後,北方大國基本可以放心了。三哥要永遠把這份傲嬌保持下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