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式合伙人 王强、卫哲、姚劲波在谈什么?

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58集团 CEO姚劲波围绕“中国式合伙人”的话题展开讨论。紫牛基金联合创始人张泉灵担任嘉宾主持人。

王强是《中国合伙人》中的原型之一;卫哲曾在阿里工作,而阿里巴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真的以合伙人制来去做一个企业的;姚劲波作为企业家完成了特别大的并购,对合伙人这个概念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他们的创业投资经历中,合伙人制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企业才适合实行合伙人制?相对于财务投资,战略投资有什么要求?并购又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进行?

说到中国式合伙人 王强、卫哲、姚劲波在谈什么?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合伙人制的精髓在于公司政治权利的重构

张泉灵:中国的基金跟美国非常不一样,是有一个老大,这个老大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跟新进的基金合伙人是什么样的关联,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现在的嘉御基金,可能都在这件事情上有所探索,先回到阿里巴巴当时做的一个合伙人机制,给我们透露一下当时的故事。

卫哲:当时整个阿里巴巴只有两位在合伙人制公司工作过,合伙人制的精髓在于公司政治权利的重构,合伙人制的合伙与股份大小无关,一旦合伙人表决的时候,你要放弃掉你在公司的职务,我们叫一人一票。

所以阿里巴巴当时就确认我们要做真合伙人制,牺牲最大的是马云老师,他也是变成了一票,尽管他那一票今天来看是有特殊性的,我是认同的。但是他还是一票。所以我觉得合伙人制第一件事是票决制,不是经济利益再分配,而是公司政治利益,权力分配的一个重构。

合伙制是标准单位,也不是灵丹妙药,不是说碰到的问题,只要上了合伙人制,这个玩意儿包治百病。在心理上宣布合伙人制的时候有一点安慰和自豪感,但是很多企业的治理问题和发展问题,并不是通过合伙人制能够一蹴而就的。

张泉灵: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合伙人制,什么样的企业不适合?票决制在一开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卫哲:我们赞助F1的赛车,有机会被邀请去英国赛车厂看各个牌子的新车,我印象很深,有一个工程师跟我说,说人类已经能够造出时速500公里的发动机,我们为什么没有500公里的车呢?不是由于这个驾驶员反应速度不行,是我们刹车最大承载能力是把300时速公里的车给刹住了。我那天人生最大的体会是,一辆车的速度是由发动机的性能和刹车的性能共同决定的。

所以合伙人的票决对很多公司来说就是刹车系统,我很少看到合伙票决发挥的是发动机的功能,更多的是刹车功能。所以马云一直是阿里巴巴的发动机,他觉得是对自己权力最大的约束,是刹车,他搞了合伙人制。

作为创始合伙人你肯定是这个企业的发动机,责无旁贷的,但是我深刻能体会到这个车能跑多快,还真不是由这个发动机所决定的。

我的基金第一天就做了刹车,什么样的情况下合伙人能够刹得住这个车,当这个机制有效的时候,这个车能跑多快,我特别放心。

张泉灵:有什么样的机制把这个车刹住?

卫哲:我们是任意三个合伙人不干,这个发动机再想干,刹车就显灵了。我们成立七年来复盘,往往很多企业会看到这样的刹车是你错过了多少机会,我们肯定有。但是很少有看到的是刹车让你避开了多少陷阱,躲过了多少悬崖,这个没有发生。

所以我们忘了,这样刹车和合伙人的制度,一定表面上来看是降低效率,甚至错失机会,但我们要问自己,你需不需要这样的刹车,需要的话你就不要去抱怨这些失去的机会,因为你看不到哪些陷阱你避开了。

说到中国式合伙人 王强、卫哲、姚劲波在谈什么?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

创始人需要一定的独断和前瞻性

张泉灵:在你们公司合伙人安排上,引擎和刹车机制是怎么来安排的?

姚劲波:我们还没有到内部要做一个合伙人机制的时候。58集团做了几次并购,比如说并购赶集网,之后我们成为了瓜子的早期股东,往往面临两条路都是对的,你不决定是不对的,你犹豫和拖延也是不对的。

所以必须有一个人,即使是投票机制,每个人都是相等的投票权,但是肯定要有一个人,他的影响力不一样,相对比较特殊的。如果这个企业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人会比较麻烦,很快半推半就,当时就叫赶集好车,后来叫瓜子,这个业务是58集团全资持有的。我们把控股权给他,不要出现再有两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人存在。

阿里大部分的事情是投出来,但是个别的事情要发挥个人的魅力。做不做云,阿里是激烈争论过的,如果完全是投票,有可能是不做了。有时候创始人需要一定的独断和前瞻性,影响和说服,甚至拍板。

58集团内部大部分的事情,可以说95%的事情可以投票决定,大家来进行支持,但是有一些事情需要特殊的岗位主任。

张泉灵:假定当时58集团和赶集两个创始人抱着一个最大的心态,包容性,会怎么样?

姚劲波:我当时是这么想的,赶集不愿意被我们收购,你的股东决定了,最后才搞定这个事情,我发自内心愿意用这种方式去尝试,我不是控制欲特别强的人。最后发现你下面的员工会站队,会说我是老姚的人,还是老杨的人,信息不对称等各种事情越来越多。

后来58集团还分拆了很多的公司,像58到家,还有快狗打车,还有转转。我们把权力给分拆的合伙人,我们只做一个出资人,不参与日常的管理,这最能发挥主动性,也最能及时决策的一种机制。

卫哲:企业就像开车一样,一辆车就有一个驾驶员,从来没有两人驾驶的汽车。非常同意姚总说的企业很多决策必须有拍板的人,票决是很大的问题,每个合伙人信息不一定是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之下去表决是不合适的。

阿里建合伙人制的时候,我们是拜了很多的师傅,我们去全世界真正走了很久的合伙人公司,有家公司的两个创始合伙人就做一件事,叫新合伙人的提名权,别人不能提名,他们只做这件事,剩下的事都不管,叫管人。

阿里巴巴的马云和蔡宠信两个合伙人,他们目前在合伙人人选上的这一票的话语权是最强的,并不是说他们在业务决策上的话语权最强。

姚劲波:刚才讲了投票合伙人的,我突然有一些补充,如果是投票,大部分的时候会让你的决定偏于平庸。这个平庸是什么概念?比如说市场特别好,或者一个趋势出现的时候,投多少精力去做,有的时候有些趋势是你要全部的精力,你要all in。市场不好的,收缩的时候要砍掉20%,或者砍到50%,或者彻底把这个业务关掉。

如果完全公平去投票,有可能让一个企业慢慢平庸化,往往有创始人的风格,或者某一个主导事情的时候,他做的决定会更加鲜明,更加有个性,成功就会更加突出一些。

说到中国式合伙人 王强、卫哲、姚劲波在谈什么?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

投资获得的倍数与曾经输过多少钱有关

张泉灵:王总在真格基金里面有一个CEO的角色,当时设立这个角色是什么想的?

王强:我觉得和国外有一个形态上的差异,国外的基金在管理平台上比较成熟,一上来就是利用这个信息来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我们11年做的时候,小平是类似于这个基金的董事长。我们当时决定设一个CEO,给他的描述职责非常清晰,因为任何基金不管大小,尤其是早期,投后的服务实际上占的比重很大,因为最早投。

这个CEO必须有资格和能力,来把投资部门和投后部门非常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当时设了一个CEO,一部分是作为合伙人,作为投资业绩的表现,同时他必须在基金这个层面把两个资源非常有效的来配置。这是我们当时认为除了创始合伙人之外第一个合伙人的职责设立,之后的年轻人进来,和其他两位还是有一点区别,什么人能进来,不纯粹看他的投资业绩,投资业绩占三分之二的权重。

张泉灵:谈到目前的这个局势,我相信很多的基金也好,企业也好,都会在这样的一个局势下采取一个更加谨慎的态度,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合伙人的票选制,人性会偏向于哪一种状况?在真格内部是怎么来看待目前的局势,哪些事情需要引擎加一点力,哪些事情需要刹车来做的?

王强:我们有“银弹”制度。

我认为第一代合伙人有三发子弹,其他的合伙人有两发,甚至刚进来的新人也有一发。真格基金非常鼓励他们勇敢使用这个银弹,因为这个银弹就打破了大家都认为不应该投的,我们之所以鼓励银弹,就是他对这个行业,对他推的这个项目,他花的时间和精力多么深,无论在现在这种状态下,还是在比较好的状态下,其实敢于用“银弹”的人,他的成长最快的。因为最后一复盘,发现他60%都是成功的,这说明他的独立判断已经养成了。

所以说明这个制度,是弥补纯粹的投票体系可能错过一些不太该错过的事情。就跟卫哲说的,所有的合伙人在具体的某一个标的上,信息是不一定不对称的,既要强调大的投资方向和纪律,但是同时要鼓励个性化的研究深度,能够支撑他自己投票后面所有的理由。这样对于早期来说,他就会在各种曲线之下,能获得一个超越平均曲线的表现,至少真格这些年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张泉灵:如果要用这个银弹要强制跟投,还是不需要?

王强:不需要。因为我们早期没有这个跟投制。我和小平80%是老师的心态,就是我们希望带人。如果放在10、20年,真正在一二级市场上真正历练出来的投资大家,他没有输过钱简直不可相信的,往往我认为他最后成就的倍数是与他输过多少钱有关的。你输过一亿美金的人,最后可能会跑出几个独角兽,你一百万都从来没有输过的,每次都很稳的,最后顶多赚千万级的钱。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

所以敢于让年轻人来做这个,尤其对早期天使投资来说,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大的,早期天使的数据是用不上的,太科学研究也用不上。而且早期到了C轮、D轮,甚至E轮,再到IPO之间,可能要转型两三次,最早的数据你不能鼓励年轻人提早进入独立判断,敢于用自己的责任感来压住,他是不能成长为一个很优秀的投资人。

说到中国式合伙人 王强、卫哲、姚劲波在谈什么?

58集团 CEO姚劲波

投资节奏不应完全受市场影响,要跟团队能力相对应

张泉灵:卫总,现在在你们基金节奏有变化吗?哪些地方会加速,哪些地方会压一压?

卫哲:我觉得一个基金的投资节奏不应该完全受市场和行业周期的影响,我们的节奏跟我们的团队能力相对应的,和我们募多少钱也没有关系。我们是投中后期的,我们也没有那么银色子弹,太贵了,一颗子弹值几千万美金,输不起。我们的节奏是以我们的团队能力来决定的,比如说跑步,不能说今天天冷,少跑一点,今天天热就多跑一点,是根据自己的状态决定跑多少。

为什么我们在所谓的投资冬天没有放慢投资的节奏?因为我们很早就找到了冬天里还是有不怕冷的人,冬天里有温暖的行业,温暖的地方,我在那继续按照我们的节奏跑,没有必要调整我们整个的节奏,所以我们的节奏没有变。但是我们对我们行业是有变化的,对我们覆盖的人群是有变化的。

张泉灵:我们知道您特别喜欢教育类的项目,现在整个市场冷下来的时候,大家觉得教育项目可好了,又有现金流,又抗周期,热钱就进来,估值反而上去了,这个时候会影响你们吗?

卫哲:估值我觉得肯定有市场不理性的时候,我们从来不去看所谓对标企业和对标行业的估值。因为投资从你投到退出,本身是一个周期,就有点像以前考大学,最近计算机特别热,一堆人都去考计算机的时候,结果毕业的时候计算机人才过剩。

教育当中还要细分,今天的互联网教育在线上特别热,我们要理性的分析是不是所有的教育都适合在网上来实现,也不是的,所以中间还要再细分行业。

现在吹捧的是互联网教育,比如某某机构英语的跨界和跨国,还有AI,这些我们都关注,但这是一个风口,还没有到趋势。我们更注重的是一些趋势性的培训和教育方向。

张泉灵:现实情况下你可以不去考虑竞争对手对标的价格,但是创始人收到三四个投资意向的时候,他就会考虑哪个给的价值高,所以环境对你们还是有影响的,不是吗?

卫哲:教育大部分是预付费制,所以现金流都很好,我们投的四五家公司,几乎都不差钱。当然跟我们的特点有关系,我们先给企业提供咨询赋能,他认可我们,给我们创造一个投资机会。

投资机构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了,也不行。第一,我们叫给企业培养资本以外的能力,第二个叫组织超越个体化的能力。

张泉灵:到目前为止,您觉得超越个体户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卫哲:我觉得超越个体户的能力基本上都强在中台,如果把投资也像公司一样,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在阿里的时候我们就提中台就是腰好,腰好人就好,腰就两个“中”,第一个是中层干部要硬,第二个是中台要强。

投资机构的中台是什么?我觉得第一个是行研,既不是前台创造效益,也不能归为后台的服务,所以行业研究是中台,我们强化行业研究。甚至我们认为募资能力也不错,它也是中台,它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很重要。

退出团队我们有专职的,退出团队也是中台,所以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台。个体户因为你的规模小,你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台。后台是必须要的,比如说财务、会计合规,这些是后台,一个投资机构后台是必须的,但是它很难看出你的竞争力。一个投资机构强的是一定要在中台,把腰练好。所以我们打造的组织能力是强化腰部力量,既是我们的中层,又是我们的中台,两个“中”构成了腰部力量。

58战投的要求:能看懂的,能相互帮助的

张泉灵:姚总在目前你们的企业投资上节奏是怎么样的,是趁着这个价格比较低,正好拿一批企业,还是会考虑整个市场的风险?

姚劲波:我们并不是把投资作为我们的增值,还是把投资看成我们业务的一部分。有些事情我们自己来做不那么合适,如果有更合适的团队,已经做到了一定的规模,我们还是希望业务上能够把大平台协作好。

我们在今天的环境里面,我们的策略,一方面对老的业务,我们要求是极致的效应。就是比过去更要求人效,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的应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管理人的要求,过去只要你不犯错误,你就能活着,今天这个环境里面你没有功劳就不能活着,无功就是过,对人的要求更高。

另外我们把省出来的资源,大规模投向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说58集团在做了一个品牌叫58同镇,覆盖在中国一万多乡镇,每个镇我们搭建平台,让大家进行信息的沟通,如果主营业务不是足够的效率强,我们没有能力在乡镇这个事情上把握所有的机会,不让有对手有机会跟进。

你要想在战略上把握所有的机会,没有遗憾,你必须在主营业务上足够的强,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尤其是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是比较难的,对一个没有上市公司,只有五个股东,关在一起讨论一下就可以解决。作为上市公司,你至少保证你的报表在资本市场是可以交代的,你就能把握机会,所以对管理者的要求是更高的,要说服的内外部人员是更多的。

张泉灵:58集团的战投上是有什么偏好,什么是你们的菜?

姚劲波:第一,我们能看懂的,我们有数据,我们能看到趋势。第二,我们能帮忙,或者他能够帮我们。

张泉灵: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比如土巴兔你们帮得上的是哪个部分?

姚劲波:土巴兔初期,他的流量的获取,两边的流量,包括业务端和流量,还有装修公司的流量的获取,我们都帮助他们。

张泉灵:如果是流量的帮助,为什么要用投资的方式,合作看起来也是可以的。

姚劲波:这有几个方面,第一,为什么要跟你合作,为什么不跟另外一家合作?第二,我能不能真正把我的后背给你,你会不会永远站在我这边的,不会跟对手去合作,有多重考虑,就是说互信和经济上的考虑。

说到中国式合伙人 王强、卫哲、姚劲波在谈什么?

紫牛基金联合创始人张泉灵

几亿十几亿美金的公司不应该做战投

张泉灵:卫哲总一直有一个论断,他说每个企业都去搞一个战投是一件特别扯的事情,他认为自己孵化出来的企业是亲生儿子,你跟隔壁家的儿子也是可以合作的,但是如果你去过继一个儿子来,情况就会不一样。现在我把这个把子罗列出来了,你们可以交流和探讨。

卫哲:这个把子不成立。我一直在看阿里的战略投资过去什么时候成立的,我也在看58什么时候开始对外投资的,其实都有一定规模、体量和赋能的能力。因为只有钱去做投资,跟我们做专业投资有什么区别呢?企业做战略投资,一定是跟我们这样的纯基金投资要不一样。当时阿里巴投资策略通俗叫吃一块,夹一块,看一块。

吃一块是说这个投资在一到两年内占整个营收中的占比是20、30%,这样吃下去才有意义。夹一块,两三年后它对我的营收,或者是成长,或者是战略协同很重要,我要先20%的股份,落在别人口袋机会不多。第三种是前沿的技术和创新我看不清楚,或者我不能错过某一个赛道,可能5%左右的投资先布一个局,中间的过程是会转换的,有些从看上升到了夹,有的从夹上升到了吃。

一个企业做战投这三个决定了你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企业规模化很小的时候,做其中一件事也做不好。

张泉灵:你觉得风险是什么?

卫哲:风险第一就是分心,你要做战投,主要决策者肯定要用心,你的主营业务都没有跑到一定的体量,你分心了。第二,百亿美元的企业不仅有你足够的钱,无论是试错还是布局,百亿美元的公司是有势能的,他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流量也好,人才也好,技术也好,才有余力输出。

一个行业得看好,看懂,帮得上忙,如果百亿美元没到,你就有余力去看好看懂一件事,还要去帮上忙,我觉得有点过于自信。当然百亿美元不绝对,70亿也是可以讨论的。只有几亿美金的公司,十几亿美金的公司就考虑对外战投,还要看一块,夹一块,看一块,这是反对的。

姚劲波:我非常认可卫哲说的,58集团是IPO以后开始做战投的,到现在也是两三年的时间。还是有很多的感悟,也犯过一些错误。我也认同不要太早做,太早做是分心的,跟你的团队跟外面的人去比较回报,心态搞得不好,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今天58集团把投资看成我们的一个部门,把流量和数据开放给他,他的数据要反馈给我们。跟被投公司有一点默契,你这个公司将来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卖给我的,今天留一些股份给你是对你的一种激励。甚至有的投资和融资,我们投你没有问题,我就看好你这个团队,你做失败了,你必须加入58。你做失败了以后,人必须加入58。

1+1大于5的并购才值得考虑

王强:真正成熟的二级市场实际上是最聪明的,成熟是什么?现在美股市值前四名,苹果、亚马逊、微软还有谷歌,这四家没有一个他的投资部门是最重要的。

卫哲说的一百亿美元,我说企业达到一千亿美元才设立战投部,现在苹果也没有一个特别专注投资的机构,当你有了这么庞大的资本,如果你研究的部门,你所有的东西已经足够深了,你不并购,你能够汇聚更优秀的人,把整个护城河和壁垒变得越来越扎实,最后在资本市场上放大的才是你真正的价值。

姚劲波:并购以后要赋能,要帮他更快的成长,这种并购跟王强老师讲的并购不是一回事。我们并购一家公司安居客,并购的时候很小,在行业排第四第五名,但是我觉得他的产品和团队不错,我们并完以后,把大量我们的能力赋能给他,在落地,在产品上,在各个层面,今天已经超过了搜房,变成了中国找房的第一平台。我们想进这个行业,除了58同城是一级通用的品牌,我们希望在垂直领域有一个更专家的品牌存在,我们想进入这个领域。

王强:1+1大于2的并购就别做了,1+1要大于5,才值得考虑,因为1+1大于2理论上存在你并购后的成本付出,很可能1+1就不大于2。

你测算是按照1+1大于5,背后哪怕付出30%的代价,太多的公司在并购的时候,1+1大于2,等于3就干了,你没有把背后失败的可能性和付出成本的代价,放进你的模型里面去。所以1+1大于5,才值得考虑。

坚守初心,熬过去,才是优秀的企业

张泉灵:今天在这个市场上,外部环境比较寒冷的时候,有很多人号称说是做并购的好时间,他们所做的并购是买一个壳往里面装东西。三位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

王强:无论什么周期,经济的,资本的,政治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企业者或者是投资者来说,你永远要坚守自己的纪律,出发时候的那个初心。永远面对着市场真正的人性,给他们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你可以跨越所有的寒冬,所有的周期,最后胜出一定是这样的人,我看不到第二个例外。

卫哲:18、19年我们给自己定的关键字,就是熬,熬是一个中性词,好粥是熬出来的,好药是熬出来的,阿里和58这样优秀的企业是熬出来的。要学会熬,熬代表你有耐心,熬其实是有火候的,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建议是学会熬,熬过冬天才是最优秀的企业。

姚劲波:中国大部分的企业没有经历过周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彻底融不到资,然后整个市场很冷淡的情况,所以中国的周期我的判断是会比较长的。不是说特朗普签一个协议马上就好了,可能一直往下,卫哲是两年,我说是三年,马云说是20年不好的周期。

创业者应该把这几年看成是自己创业里面非常好的机会,如果市场特别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能活着,第二、第三都能活,反而是市场不好的时候,能够分辨出谁是好的企业。我们在投资和业务方面都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让这几年比较平静的时候,成为将来历史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以上为创客猫现场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