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保持危机感和饥饿感,是企业成功的源动力

稻盛和夫:保持危机感和饥饿感,是企业成功的源动力

日本古时的船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一板之下便是地狱”。它是指单薄的小渔船上的人,与死亡的危险,只有一层船板相隔。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这样才会在困难面前找到出路。而稻盛和夫则强调,即便身处当今这种优越的环境,要抱有同过去一样的危机感,向新事业发起挑战,因为精神上的困难要远远超过从前。

​1

从单一产品开始运转,

拼命努力才能拥有富饶之地

不久前,我在思考公司的发展历程时,发现在京都有很多发展良好的优秀企业。

京瓷、田村制作所、罗姆半导体这些企业的利润率是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之多,麦格劳希尔公司出具的“全球1000家企业”排名中,京都的企业崭露头角,在经常利润率的排名中,全球前28位中有5家日本企业入围,京都企业占据了4个席位,可谓不同寻常。

为什么京都能催生出这么多高收益的企业呢?

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优秀人才,却都从制作单一产品生产开始运转起来了。为什么京都的企业能够做到这样?

我仔仔细细思考后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罗姆公司,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公司的社长在立命馆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思考如何将碳膜电阻这一复杂的电子零部件进行量产简单化处理,并取得了相关的专利。毕业后,他没有去其他公司就业,而是靠着这个专利创建了罗姆公司。

村田制作所的社长,曾经从事的工作是用清水烧的方法制作茶碗,也是一家小企业。后来,真空管开始兴起,欧美的电子仪器业开始发展。日本军部在得知那些电子仪器中要使用精密陶瓷电容后,命令各大学研究制作相同的精密陶瓷电容。其中,京都大学的教授掌握了氧化钛烧结凝固后能够用于制作电容的原理,但需要进行相关的试制,于是请来了清水烧茶碗制作公司的村田制作所社长。虽然完全没有经验,但是社长还是答应试一试,事实上这就是村田制作所的开始。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包括我在内,这四家京都企业的创始人当初都是没有经验的外行,当然也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技能,只有一个产品能做。

简而言之,这和拉面店是一样的。最开始只有仅会制作拉面的大叔,并不靠多么先进和完善的技术才把企业给做大的,全属于无经验、无技术、单一产品生产的公司。

尽管如此,即使只有一个产品,也要拼命努力,只有发挥拿着一杆锄头,从早到晚在旱地上劳作的精神,才能拥有富饶之地。

不论是谁,只要努力,拉面店也好,小摊贩也罢,就一定能成功。

2

从小作坊到中坚企业,

保持危机感和饥饿感!

然而,如果认为仅靠这些就能成功的话,那也仅仅只是小作坊的成功。

如果满足于“我开拉面店成功了”、“我做小商贩成功了”的话,很可能会永远停留在小作坊上。

再回过头来看京都的企业,因为社长当初毫无经验,反而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不被既有的习惯和惯例所束缚,对事物保持着疑问和好奇心。

也许是受风俗习惯的影响,京都延续了1200年保守的城市风格。同时,以京都大学为中心又建了很多新街,意味着在革新方面呈现出反权利、反中央的一面。

仔细思考一下,这也许就是颇具京都特色的知识分子的特质。这座城市的氛围充满着革新与变革,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界,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都是京都大学出身。

在京都独特的土壤中,这些没有技术的门外汉开始创业,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制造,用至诚之心感天动地并拼尽全力奋发努力。他们相信只要动机至诚、至真、至善,拼命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才造就了这些中小企业的成功。

但是,他们在拼命努力的同时也一直心存忧患。

打个比方,就像开了一家拉面店,现在生意不错,但是万一哪一天大家都觉得荞麦面更好吃,拉面店就会无人光顾。

单一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大的风险,只要这个单一产品被市场淘汰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退出历史舞台的话,公司就会随着一起倒闭。他们时刻抱有这样一种危机感。

除了危机感,他们还有一种饥饿感。只做这么小规模的生意完全不够,不能维持员工的长期温饱,一直持有这样一种无法保证员工生活的饥饿感。

正是因为是门外汉,他们才会担心这些问题。正是这样一种只有门外汉才会具备的危机感和饥饿感,成为了可以孕育出创造性的原动力,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各项创意和研发。

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且也不够聪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危机意识,才会为了掌握某项技术东奔西走,去大学取经,引进学院的技术或者从外国引进技术等等。总之就是绞尽脑汁不断从事创意研发。

这样的危机意识和饥饿意识成为了推动创意研发的动力,为了让企业摆脱单一产品而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这也是小企业向中坚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罗姆公司的发展历程。

罗姆刚开始只有碳膜电阻一种产品,由于能很便宜地生产出这种产品,所以很快被市场接受。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帝国通信、东洋通信、北陆电气工业等生产电阻器的有名厂家,在这些厂家中,罗姆也算取得了一些成功。

罗姆公司依靠外包工厂,扩大了碳膜电阻的销路。但是罗姆觉得只靠碳膜电阻单一产品肯定不行,就从碳膜电阻这个初期产品起步,又开发出了金属膜电阻、压膜电阻等新产品。

罗姆的社长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的电气专业,并不具备金属膜电阻和压模电阻的专业知识,但是他还是致力于开发新产品,现在罗姆已经在日本最高端的半导体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一家保持着高收益的优秀半导体厂家。

半导体行业是需要资金投入很大的行业,一般只有大企业才能涉足该市场。但作为中小企业的罗姆却开始制造半导体,而且瞄准的是高端市场。现在,罗姆公司的业绩节节走高,年销售额达到了约3000亿日元。

罗姆公司的成立比我创办公司还要早了四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3

四种创造成就京瓷

我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正走投无路时,在学校老师的介绍下,进入一家京都的陶瓷公司就职,被分配到研究部门。

由于如果只生产一般的陶瓷产品,公司没有发展前景。我被任命负责研发新型陶瓷,即精密陶瓷产品。数年后,研究取得了成果,合成了性能优越的高频绝缘材料。

该材料需要高温烧制,对弱电流具备优异的绝缘性能。但是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展开销售。

我当时就拿着新研发的材料,一家一家的拜访各家电气公司,询问他们这种性能的新材料是否能用在他们的产品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听说松下公司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正在研制显像管。之后,在这个显像管中使用了我研发的绝缘材料。

我和松下的采购、技术部门的人员一起开会,从决定产品的所有规格,到量产的完成,全都由我负责完成。当时我手下有100多号人,不仅负责研发,还负责生产。​

有一次,因为技术上的意见不合,我和上司的技术部长发生了争执,最终我决定辞职离开公司。我要辞职的消息传出后,京都的一些朋友找到我,认为好不容易研发成功的技术太可惜,帮助我成立了新公司。那时,包括我的上司和部下共8个人一同离职,成立了京瓷公司。

虽然我从没想到过自己会走上创业这条路,但是我对制造、研发、销售,都很有自信。所以我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只想着拼命努力向前。

因为那时候我只有卖给松下的显像管绝缘材料的这一件产品,就一直在担心这个产品被市场淘汰了怎么办,随着时代的变化被新产品取代了怎么办,一直有这样一种危机感。

事实正是如此,两三年后这个产品就退出了市场。

当时飞利浦公司用陶瓷和玻璃的混合材料生产显像管,之后美国的RCA公司开发出了只用玻璃就能绝缘的成本更低的新产品,并开始出口日本。当时最新引进该产品的是东芝公司,之后日立、三菱等公司也相继进口该产品。我之前研发成功的新材料,仅仅几年之内,就岌岌可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我虽然对玻璃材料没有什么研究,但我还是马上到大阪找了好几家生产玻璃的厂家。询问他们能不能生产出这种性能的玻璃,结果都不尽人意,因为这些普通玻璃厂家无法生产出这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玻璃。这种玻璃叫硼硅酸盐玻璃,在玻璃当中的硬度很高,所以这些玻璃厂家都回绝我说:“我们从没溶制过这样的玻璃,也无法制作这样的玻璃”。

即使把调制玻璃配方的粉末带给这些玻璃作坊,也会被回绝说“做不到”。所以我自己买回来烧制用的坩埚,跟对方商量好让我们使用他们的烧窑。但是在融化硼硅酸玻璃的过程中,干锅立刻被腐蚀掉脱了底,使得烧窑也被全部毁掉。因为我们当时没有制作玻璃的任何经验,不知道不是特制的坩埚是不能用来融化硼硅酸的。

即便如此,最后还是在最开始的单一产品用完之前制作成了硼硅酸玻璃。

那个时候制作的玻璃,到现在也依然被使用于中国、东南亚的电视显像管产品中。现在也就是1-2日元的很便宜的产品,但在我们的滋贺工厂生产着上亿根,依然保持着利润。

在拼命努力开发玻璃的绝缘材料的同时,也必须加紧开发使用这种材料的产品,这几乎是接连会出现的情况。

仅仅依靠松下的显像管是不行的,要开发出更多的用途,开拓出更多的市场才行,也就是创造市场。

我们想把绝缘材料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广播电台在发送信号时使用的大型真空管,还为此走访了东芝、日立等各个大企业。

就是这样拼命去争取机会,将我们的产品用到了各种各样的真空管产品中去,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开发出了产品的用途。

之后,晶体管又开始代替真空管被使用到电子仪器中。

如果晶体管完全代替了真空管,那我们就会完全失去至今所占领的市场,回到零点。所以那时候我们又马上使用和晶体管容器相同的材料研制了新产品。

晶体管的出现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行业真可谓瞬息万变,在这样的环境中,因为我是一个门外汉,在技术上反而能产生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上时刻存在的危机感和饥饿感,推动我不断进行新的开发。

另一方面,陶瓷还有一个特性是硬度很高,不易磨损。我就想到利用陶瓷的这个特性打入会使用到磨耗部品的产业机械行业,用陶瓷零部件代替那些会被磨损的金属零部件,特别是用在机械设备的传动部位的金属零部件。为此,我不断拜访机械制品厂家,尝试开发出陶瓷产品的新用途。

实际情况就是,我每拜访一个机械设备厂家都会说:“我不知道精密陶瓷具体可以使用在哪里,虽然我不知道,但是精密陶瓷有这样、这样的物理特性,你们有没有因金属被磨损而困扰的地方呢?”

后来发现,在纺织机行业,丝线高速滑动的部分可以用到我们的产品。纺织机在织布时,丝线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滑动,巨大的摩擦力导致走线部分的零部件大幅磨损。

现在,这些部分的零部件已经全部使用精密陶瓷。我就是这样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织布机成功后,说到磨损,有泵的地方应该也会有,于是我充分利用陶瓷的超强耐磨性,进一步拓展市场。

我们经常会看到冷却器漏水、不停吐着热气却无法发动的车。以前是将冷却器的里的水输送到发动机处,给发动机降温,要实现水的循环就需要泵。在泵的外面会缠上皮带,在泵运转的地方会贴上一个被称为油封的橡胶制封贴。长期使用的话,橡胶会发生磨损,导致漏水。这就是所谓的发动机过热的现象。

虽然使用的是弹性好的、尽量不易磨损的优质橡胶,但还是会导致发动机过热。所以想用陶瓷来代替橡胶,当时在欧美已经开始使用用陶瓷和碳合成的油封了。于是我也紧跟步伐,上门告诉对方也可以使用我公司的陶瓷。

现在确实不怎么看到会从发动机里冒出蒸汽的车了。因为使用了陶瓷,所以绝对不会出现漏水的状况,直到这辆车报废。

其实我不知道陶瓷应用于何处,明明什么也不知道,但我抓住了陶瓷不会磨损的这一特性,以危机感为跳板,探索出了陶瓷的这个出路。

大学时期,我学的虽然是化学,但机械工学等也认真学习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翻阅了机械工学的相关书籍或者其他的所有资料,思考陶瓷的用途。

比如陶瓷转盘、超精密的空气输送槽、多轴钻机的轴承等,现在已经进入了陶瓷发动机的研发阶段。虽然不是用于汽车上的,但也许数年后发电用的陶瓷发动机就可以问世了。这样一来,比起一般的购电,转动陶瓷发动机上的整流子发电机发电会便宜很多,电的价格也会比市场价低。那么我想小型、分散型的发电机渐渐地也会登场的。

另外,我用这项技术制造了生物陶瓷人工骨骼,利用结晶技术制作了宝石,各种用途创意接连不断。

这样一来,反复地进行市场创造、需求创造、新商品创造、新技术创造的四种创造,才成就了今天的京瓷。

4

中坚企业到大企业,

将欲望混入目标会停滞不前

从中坚企业蜕变到大企业,如何设定公司的目标十分关键。

那个时候,不管是公司规模还是个人规模,比如想做成销售额为100亿日元的公司,不,要做成150亿的,是以欲望为基础来决定目标的。

一旦实现,前一阶段的危机感和饥饿感就会消失,涌现出一种满足感。一旦出现满足感,虽然这不是玩弹子球,但就像弹子球一样,停在那里不动了。这样就始终在中坚企业的圈子里,一直是100亿或200亿,原地踏步。

如果将欲望、金钱、数字这样的东西混入到目标中的话,在变成中坚企业时就停滞不前了。

那些能促进中坚企业发展成大企业的人,自身的思维方式会再次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不会再将欲望作为制定目标和目的的依据了。

经常会有人说,“你都到这个地步了还在努力呀,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呢?是还想要钱吗”?

答案是:NO。

我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世人尽力,所以才会拼命努力。

同时,让公司变得优秀,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中体验生存的价值,感受喜悦,这样做很开心,所以才会努力,我会以大家的乐为乐。

像这样,经营者的价值观改变后,就可以实现从中坚企业的蜕变,向大企业发展。

也就是说,领导所持有的目的意识改变的话,公司在成为大企业的过程中,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