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解讀:帶量採購擠掉銷售費等“水分” 藥企還能賺錢

国家医保局解读:带量采购挤掉销售费等“水分” 药企还能赚钱

經濟觀察報網 記者 阿茹汗帶量採購是對既往藥品集中採購制度的重大改革。隨著12月6日國家醫保局公佈首份“4+7”城市帶量採購開標結果,帶量採購新政如何影響藥企以及更加廣泛的醫療保障市場,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12月8日,國家醫保局對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的熱點問題予以解讀。

國家醫保局相關人員介紹,此次“4+7”城市帶量採購共涉及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最終結果顯示,25個集中採購擬中選,成功率81%。其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22個,佔比88%,原研藥3個,佔比12%,這也意味著仿製藥替代效應開始顯現。

事實上,12月6日招標結果首次公佈之後,藥品採購價格的降低一度成為焦點,價格降幅遠超行業預期。對此,聯採辦負責人介紹,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此次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價效果明顯。例如,原研藥吉非替尼片降價76%,福辛普利鈉片降價68%,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低25%以上,“專利懸崖”顯現。

“此次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52%,展示了聯盟採購、帶量採購的力量。”聯採辦負責人認為,該結果符合預期。“集中採購本身具有降低採購價格的效應,具體到企業,由於各自的費用結構不同、市場結構不同,降幅有高有低。上海市2017年對26個品規藥品開展帶量採購,平均降幅為54%。參考上海市效果,本次集中採購總體降幅符合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標價格的降低反應在資本市場是醫藥股的下挫。聯採辦人員進一步說明,中標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藥價虛高嚴重是我國醫藥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根據權威部門調查資料,在藥品銷售價格中,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合理利潤,僅佔了較小的部分。因此這些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後,擠掉的主要是銷售費用等“水分”,藥品生產企業“還是能賺錢的”。

聯採辦負責人從長遠分析道,長期利好效應會顯現,且當期非利空。他進而稱,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在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銷售價格中的銷售費用、市場推廣成本等“水分”沒有存在必要了。第一,帶量採購大大降低了藥品進入醫院的成本。第二,承諾及時還款降低了企業佔款和融資成本。第三,聯盟採購顯著降低了其市場推廣成本。第四,以市場換價格,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藥品的單位生產成本。這些因素可以對沖藥品降價的影響,給中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於集中採購帶來的預期效應,試點辦負責人進一步介紹,將在四個方面起到作用:一是藥品降價提質;二是藥品行業轉型升級;三是公立醫院深化改革;四是醫療保障減負增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