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養蜂夾道”服務員眼中的中央領導人

揭秘:“養蜂夾道”服務員眼中的中央領導人

周恩來在仿膳會見美籍華人李振

養蜂夾道是北京無數條衚衕中的一條普通衚衕,它位於中南海後門馬路對面,北京圖書館(舊館)西側。在這條衚衕裡,坐落著一個大大的院落,門口沒有任何牌子和其他標誌,而且無論對內對外都沒有任何名稱。現在它的原址上已建成了一座305 醫院,往日人物的蹤影已經進入歷史的記憶中。“文革”中它曾被揭發出來並被稱作是“三家村”、“四家店”反黨活動的黑據點,但究竟它是個什麼地方,大多數老百姓是不甚明瞭的。

現在可以公之於眾的就是,它是195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一個場所,是中央領導開會、會客以及緊張工作之餘稍事休息、放鬆的地方。由於當時只有副部級以上幹部才能進入,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座院落也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既然沒有名稱,“養蜂夾道”就成了這座神秘院落的民間稱謂。

位於北海公園內的仿膳飯莊,開業於1925 年,它的前身是清宮御膳房,是北京乃至全國唯一經營皇家菜點的地方。

1954 年,根正苗紅的龐長紅(1934 年9 月生,山西原平人,1954 年—1960 年9 月在北京飯店任服務員,1960 年—1966 年8 月在國務院招待所工作,1966 年—1973 年8 月在民族飯店餐廳工作,1973 年8 月後到仿膳飯莊任職)經過嚴格的政審從山西省原平縣來到北京,開始了先後在養蜂夾道、仿膳飯莊等處長達幾十年的工作生活。在這種特殊環境中,龐長紅得以與許多偉人、名人打交道,留下了許多難忘的故事,也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人。

20 世紀50、60年代前期,無論“十一”、“ 五一”, 北京總要舉行盛大的群眾遊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檢閱完遊行隊伍後,中午總是到養蜂夾道用餐。按慣例服務員們在餐廳門口列隊迎候中央首長,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等依次走入,大家熱烈鼓掌,毛澤東主席總是帶頭向大家招手並微笑致意。

毛主席平時來這裡次數極少,只是在這裡宴請過朝鮮的金日成首相和越南的胡志明主席。毛主席在這裡用餐很簡單,每次只問“有沒有辣子?”只要有這道必備菜便沒有其他要求。

周恩來總理到這裡來的次數較多,有時是來理髮,多數是召開會議。有時會議結束後在這裡吃頓便飯。一般他要點蔥油餅、稀粥再加點鹹菜,最多增加個他愛吃的獅子頭。

到養蜂夾道次數最多的要數鄧小平,他那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經常在這裡開會、會客或是找人談話。儘管小平同志不很愛說話,但他的性情很活躍,常常在緊張工作之餘來這裡輕鬆一下。他大多是週末晚上來,先是打檯球,後是打橋牌。小平同志的橋牌打得很出色,很難遇到對手。他的牌友包括當時的國防工辦主任趙爾陸上將,團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萬里,對外文委主任張致祥以及後來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王漢斌,北京市政協主席王大明。

週末晚上,這些領導人準時趕到養蜂夾道,圍桌而坐,盡享打橋牌的快樂。他們一般玩到12點,吃些餛飩、火燒等簡單的夜宵,每次照例由小平同志請客。有時候星期天白天也來玩,小平同志總不忘帶瓶茅臺酒,玩完牌大家小酌一番,一邊舉杯一邊談笑,真是其樂融融。小平同志每個月派工作人員結一次賬。只要是私人活動,他從來是自己掏腰包,公私分明。

1973 年8 月,龐長紅被安排到仿膳飯莊上班,時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的萬里在與龐長紅談話時特別強調:“江青經常要去仿膳,一般人應付不了她,你要好好答對。你去了不要怕賠錢,費用由我想辦法,但一定不能出事。”

“不能出事”, 這句話讓龐長紅牢記於心,這樣即使出點事他也會化險為夷。“文革”後期的一天,江青到仿膳飯莊宴請美國客人,那天江青興致很高,談天說地之外,還向美國人不停地介紹宮廷菜餚。不料當一名服務員端著一盤糖醋魚正走到江青身邊時,盤子突然“炸”開,連盤帶魚都掉在地上。那位服務員一時嚇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龐長紅見狀立即上前,向江青和美國客人道歉,並趕緊打掃乾淨,囑咐再上同樣一盤。

江青當時一句話沒說, 但臉色陰沉。當晚,江青果然找事了,讓中央警衛局的一位副局長追查。她厲聲說:“今天的飯吃得很不舒服,在美國人面前出這樣的醜,這事一定要查清!”龐長紅知道是因為魚太熱加上盤子太涼才出的事,那位服務員並沒有什麼過錯。

但如何渡過這道難關,確實頗費思量。由於他多次接觸過江青,比較瞭解她喜歡別人吹捧、奉承的特性,所以很快想好了對策。他對這位副局長如此彙報:“盤子掉在地上,造成很壞影響,我作為飯莊的領導要承擔責任,今後我們一定努力提高服務質量。但掉盤子的事確實不是有意的,那位服務員政治可靠,平時一貫表現不錯。他那天主要是因為太激動了,作為江青同志的老鄉,又是個新人,他一心只想好好看看江青同志,一不留神才出的事。”江青聽了這番彙報,只得作罷,一場風波被巧妙地化解。

1975 年,周總理已經重病在身,他在北海養病期間,到仿膳飯莊的機會也多了。有一天他漫步來到仿膳飯莊,龐長紅一見,趕緊上前問候總理。他知道總理愛吃肉末燒餅,就對總理說:“我們這就給您做您愛吃的肉末燒餅。”那頓飯周總理吃了一盤炒油菜心,一碗蛋黃湯,兩個肉末燒餅。龐長紅知道,凡是私事,總理必然是自費。等到總理吃完後,他向總理報賬說:“您這頓飯花了一塊五。”可是總理卻搖了搖頭說:“不對吧?木炭費算上了嗎?要我看三塊都不止。”看到總理的認真勁兒,龐長紅只好收了三塊七。不料第二天總理又派人來“補錢”,理由是北海公園當時不開放,沒有遊人為我這兩個燒餅也得專門開火爐,這樣炭火費、人工費也要算上。最後只好按總理的意思收了5 元錢。

仿膳飯莊的牌匾是老舍先生新中國成立前書寫的,而這塊匾額在“文革”中卻慘遭造反派的毒手,落款“老舍”二字被挖掉,殘缺痕跡訴說著不平。1975 年5 月,周總理來此見到此匾大為吃驚,聽說緣由後,他扼腕嘆息這塊匾額的命運,更痛心其作者的不幸:“很可惜,我沒能保護好他。”

粉碎“四人幫”後,龐長紅就想著如何恢復這塊匾額的原貌,以告慰總理。他找到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商量彌補辦法,老人不顧高齡,翻箱倒櫃,幾經選擇,終於找出與匾額相稱的“老舍”二字,精心加工補在了空缺處,完成了總理的遺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