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老农说乡村


农村俗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每个人都有十分的聪明,这是与生俱来的本事。但为什么有的人天生愚笨,有的人更是聋哑人呢?抛开疾病的原因,和基因传承也有关系。也就是说是上辈人给的。


因此有聪明才智大智慧的人,就会说我有十分聪明,自己只用七分,留下三分给我的儿孙。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活一世太聪明的话,事事算计别人,最后就会祸及子孙。所谓的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为人处世,要学会精明三分,糊涂三分,再留三分精明给儿孙。要是总是想着去绞尽脑汁的找别人的便宜,那是在招惹灾难,会殃及子孙后代的。也不是因果报应,是处世之道,也是一门哲学。

其实这是《增广贤文》里面的一句出世恒言,说“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得三分给儿孙”。说白了就是凡事不能做的太绝了,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些都是老辈子几代人的经验教训,不可不信。自己这一辈子把聪明才智用光了,那后世子孙就没有资源可以利用了,非傻即癫。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话确实有点唯心的成分在里面的,因此也不能全信。不过老话本来就是在讲道理而不是讲科学知识。有历史为证,前辈为有功名的人,后世子孙平庸无名的人多了去了,也算是应验了农村老话说的。

记得有个圣贤说过,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儿孙比我强,留钱做什么?想来想去,都有道理,无言以对。至于福气,运气和聪明才智会不会遗传,真的不好说,后天努力也很重要。


农民妹子一枝花


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如果十分全用尽,你的儿孙不如人”,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聪明反被聪明误,要给子孙留点阴德。

为什么聪明要留一部分呢?

把聪明全用出来不好吗?

答案是不好。

民间所谓的“聪明”,不光指在处理事情和学习上的聪明,还有一部分指“算计别人”。我们看《红楼梦》,里头的王熙凤就是“十分聪明用十分”的人物,曹雪芹给她的评价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到最后她算计过、害过的,都结结实实地扣回了她的头上。

诸葛亮算不算聪明?可也有三分愚鲁在里面,对蜀汉的忠心,对属下的知人善任,不把心思用在谋害别人上。聪明如司马懿,即便是在其死后,魏人讨伐司马师,檄文中还是写道“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证明司马懿这个人聪慧善谋有很大的野心,但有些事也还是给人以诚恳、可靠的感觉的,否则何以收服人心呢?

倘使诸葛亮、司马懿,十分聪明用十分,会是怎样一个场景呢?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个熟练玩弄厚黑术的帝王,历来人们都承认嘉靖的玩弄权术是顶尖高手,虽然常年不上朝,但牢牢掌控国家大权,将高拱、张居正、严嵩、严世蕃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专玩“权力制衡”那一套。可他治下的天下又是个什么样子?海瑞说:“国本不正,即使扳倒了一个严嵩,也会有第二个严嵩。”“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正是因为根子上这个国就坏掉了,国君是个擅长玩弄人的人,为自己的“权术”自鸣得意。清朝的乾隆皇帝认真学习过嘉靖的权术,学得不太好,但也不算笨。明知和珅巨贪、官场腐败、卖官鬻爵而放任不管,明知臣下争斗会祸国殃民,却故意令臣下争斗。明朝实际上亡于哪位皇帝?清朝从哪位仁兄之后开始崩溃,还不够明显吗?

十分聪明都用尽,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儿孙,“腐朽无能”的名声,就都由儿孙承担了。


豆子人民艺术家


农村俗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什么是‘聪明’?‘聪明’即是耳聪目明,聪为听,明为视,听觉灵敏是为聪,目光如炬是为明。能听到细微的声音是为聪,能看到微末的物质是为明。能从微弱的响动中听到发聋振聩的声音是为聪,能从细微的变化中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为明。聪明,有真聪明和小聪明之分,真聪明是一种智慧;小聪明则是一种私欲。


农村俗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中的聪明意即为小聪明。这个聪明,其实是指人精明,狡诈,有心计,会算计,是指一个人的性格。这种人表面上机灵乖巧,会说好话能干好事。其实这种人趋炎附势,只不过善于伪装,他们所言自以为是所行自作聪明,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考虑他人死活。时时想的是怎样占人便宜,处处做的是损人利己的勾当。这种人是一种野蛮的人,它们其实就是一个强盗,抢劫他人财物掠夺他人利益,尽干些俗话说的没屁眼的事。


这种人干了太多的坏事,他的后人自然也太多数继承了父辈的‘聪明’,同样做着他爹娘以前做过的‘好事’。这类人自然受到人们的厌恶,不为人所待见。他们之前种下的恶因,要由子孙来承受恶果。受到他们欺凌的人只要有机会,自是会把以前所受的羞辱还回给他的后人。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与三分给子孙。就是让人平时做人要有分寸,做事要要留余地。凡事不要做绝,给人方便与己方便,留人活路给己活路,把人逼上绝路于人于己毫无益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真正的聪明人,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着眼的是大局,看到是整片森林。他们见微知著洞悉本质,超越感知捕捉大势。小聪明者凡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真聪明者万事霍达不计私利。小聪明者追求物质享受真聪明者追求心灵快乐。真聪明者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事干脆利落一丝不苟。真聪明者做人做事不遗余力,聪明十分犹不够,恨不能生十二分。所以说十分聪明用七分,是小聪明用七分,留与三分给子孙。


少一点精明多一点实诚,少一分心计多一分真诚。走属于自己的路,留下子孙路给后人走,留下方便路给旁人走。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湘玉湘知


农村俗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说到聪明,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身影,这是《红楼梦》里的人精,她不仅算得上聪明,更算得上是十分精明了!



但她的命运也正如歌词唱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的上半场人生非常精彩,位居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凭借着过人的口才与威势,攫取权力,窃取财富,算不尽的机关,数不尽的凤流!然而,她的下半场却随着贾母去世,一病不起,后来被休,被抄家,死的时候草席裹身,十分凄惨!

不过,她的唯一的孩子巧姐,后来却嫁给了刘姥姥的孙子,这也算是王熙凤当家时曾给过困难时的刘姥姥以一些支援的缘故吧。人们对这个因果报应是口口相传的。

“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是劝告世人名言警句中的一句。

“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这句话的的意思是说,人们为人做事的时候,不要把事做绝,要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留有一些余地。这既是一种宿命论,也还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正如上面儿王熙凤的例子,她太过精明,做事太绝。用老人们的话说,就是像尤二姐那样的冤魂不散,随时都等待机会报复她!王熙凤作孽太多,最后好多人连起手来算计她,让她成为贾府中唯一一个被捕入狱的女性。

而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王熙凤事事操心,费尽心机,让自己的身体得了过劳症,因操劳过度患了严重的血崩之症!最后年纪轻轻,病死于狱中。

王熙凤的例子,就是聪明人,机关算尽的例子,就是“十分聪明用七分”的反面例子,不过,连她这样的精明人,最后还因为对刘姥姥做过一件善事,让她的女儿巧姐有了一个好下场。

因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应该懂得“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子孙”这句话的道理。这里面的聪明其实不仅仅指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德性,与人方便,与已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于弱势群体,能帮一把是一把,这既是对别人的帮助,也是对自己的救赎,也是对子孙后代的积福之举吧!


村姑说村事


这恐怕就是古人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吧。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得不做出感慨。为什么人常说人做事不要做的太绝,给自己留条后路。

绝字我认为有两种解释。 一是不计后果,不顾别人的感受,爱谁是谁,好无回旋余地。二是非常绝妙,某一方面的造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人能及。前一种好像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因为是对常人所言。他们都是因为某方面的特长太绝而名利双收了。因为他们会有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子女。其父母的智商大相径庭。

从这点上看是否上一代把下一代的聪明都用光了,也就去做绝了。没有留给后人一点,他们值得骄傲的东西,留下的只是一种悲哀,从遗传上讲,可以讲是遗传基因出了问题。

如果用迷信的方式来解释,那只能再读一遍,十分聪明用七分,留着三分给儿孙,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做的太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羊城的故事


“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这句话,重点在聪明上,何谓聪明?这个聪明可是贬义词呢。

假设说,这个聪明,指的是聪明才干,那就成了谬论了。因为聪明才干,怎么可以说只用七分呢?比如你研究什么高科技,你只用七分就好,那肯定干不成。不怕讲,用十分都未必研究成果,对吧?比如,做生意,不用全力,那就是随便做,经营不用心了,这是等着倒闭的节奏啊?

因此说,这个聪明是贬义词,说的是这个人贼精的意思,老是算计别人。这个算计别人,很损的,别太过火,差不多就算啦。留三分给儿孙,这可不是算计了,而是留点德给儿孙的意思。

若是十分全用尽,儿孙个个不如人。那就是一点阴德都不留了,儿孙以后怎么做人啊?这个长辈名声不好是其一,没有阴德了,也会穷困潦倒,自然会越来越差啦。


命理师陈一宏


农村俗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是什么意思?

这句是其实还有后半句“若是十分用尽,儿孙个个不如人”,是不是一语中的呢!想想古代很多君王不就是如此嘛!例如秦始皇、刘备、朱元璋等都是开朝皇帝,可谓是丰功伟绩,但后世儿孙却越来越差,导致江山丢失,地动山摇!

关于“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于三分给儿孙”,意思就是说:即便自己太过聪明,也不要锋芒毕露,如果仗着自己聪明就将丰功伟绩一个人身上揽,就会减少子孙们的福气和命数!

其实这句是咱们国家古代常讲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为人处世态度!要知道,人生难得糊涂,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当我们做人做事时,不要以为自我聪明而事事追究到底,抓着不放,如果不能适可而止的装一下“糊涂”,就会因机关算尽太聪明,而枪打出头鸟丢掉了性命或影响到子孙后代!其实历史上不乏先例,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例如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其功绩卓著,不仅统一了天下,也统一了文字和生活方面的习惯,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等伟大工程,但由于过于急于求成,将各种伟绩归咎于自身而将王朝气数渐渐断送,最后子孙没有享福就灭亡了!另外,就是朱元璋,也是聪明一世,处处为太子和皇孙太子摆平一切障碍,使得无法显示子孙的威严,而当朱元璋离世后便遭到了自己儿子的叛乱,最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乱”!而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就显得比较中庸了,为了让儿子登位后震慑天下树立君威,便将和珅留给了儿子,而不是自己查办算在自身头上!因此使得儿子当朝还算太平!

这句话用到现代就是父母对于儿子的呵护方面,如果处处溺爱而不能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往往就会断送孩子的未来命运,毕竟父母太聪明不懂得收敛就会处处庇护儿女,使得孩子的羽翼无法丰满获得自我生存的能力。因而,到头来其实有可能是害了子孙的一生,让其最终变为一个废物而已!

所以说,这句老话还是有现实道理的,对于父母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有时候难得糊涂就会让孩子福气多多,往往就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强!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龙百晓生


农村俗语就一个人一个命.你有十分笨事.不如七分的命流下三分儿女命.一个人不管是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成功之路70385590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别太极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