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继续举荐胤礽为新太子?

尹家俊


张廷玉这个人不得了,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上书房重臣,除了乾隆时期,他太老了被乾隆弃用之外,康熙和雍正都是十分待见他的。作为天子近臣,还是千古一帝旁边的近臣,察言观色和揣摩皇帝心意的能力那是第一流的!

具体到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张廷玉继续举荐废太子原因如下:

1.细致的察觉了康熙对废太子后,各位皇子争储的不满和担忧。例如上书房推荐新太子的谏章,皇帝漠然,张廷玉就岔开了;老八弄江湖术士的双簧被皇帝看穿了,张也看在眼里,等等。 因此,皇帝新立太子很难操作,这是他举荐废太子的根本原因。

2.张廷玉本来就是保太子的观点。当年吏部和冤狱两案,张廷玉都是保太子的观点。后来老八设计陷害太子,张廷玉当着康熙的面就把奏折烧了。所以,他再次提议废太子也是靠谱的。

3.张是汉臣,佟和马齐是满大臣,地位超然一些。佟国维他们都是皇亲国戚,哪个皇子当皇帝那对他们家族的影响太大了。张廷玉这种汉臣,唯一的依靠就是对皇帝衷心,所以皇帝选谁其实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就更加旁观者清了。佟国维他们因为自己深陷其中,自然容易看不清。

就是这样了。


博士君


张廷玉作为康熙身边的股躬之臣,对康熙的心思焉有不知之理?康熙欲复之胤礽为太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胤礽虽身为太子,举止失当,但从没想过要了康熙的命谋反。二是太子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用厌胜之术魔镇,事出有因。三是若轻易废太子,必引发夺嫡之争白热化,朝政处于乱锅煮粥之状,八爷党必趁乱起事。康熙要确保朝局的稳定,就必须狠狠打击八爷党,试问,有什么比复立胤礽为太子更具有打击力了?为铺陈这次打击八爷党,康熙首先做通了佟国维的工作,与佟国维演了一出双簧计,然后让佟国维与隆科多一家人演了一出苦肉计,隆科多大义灭亲,把个八爷胤禩玩得团团转,还跪下来为佟国维求情。


同作为上书房大臣的张廷玉不会傻到看不明白这些把戏。至少有一条他知道,康熙是很不看好八爷党的,从四爷追比国库欠款开始,八爷党使绊子当搅屎棍,康熙看在眼里,张廷玉又不是一头猪怎么会不知道。有人说说不定张廷玉左袖子里藏的是举荐八爷的,右袖子里举荐太子的,说不定还藏着举荐四爷的,全看康熙的风向,把一个上书房名臣看作了一个投机分子,那也太没水准了,像张廷玉这样的历史名臣万不可能靠投机纵横三朝,所以,张廷玉决对是看准了才出手的。


他为什么看得这么准?完全是看透了朝局才做出的决定。一是前面所说,康熙已决定狠敲八爷党了,八爷胤禩决对没戏了,故无论如何,他不会举荐八爷胤禩的了。二是康熙此时国库空虚,吏治已出现危机,太子胤礽不争气,九子夺嫡的情势必将愈演愈烈,谁会混水摸鱼,谁会落井下石,此时全然不知,朝野又一边倒的倒向八爷,康熙着实心里不高兴。尽管与佟国维,隆科多有一出双簧计苦肉计在前,但康熙心里也只能打压八爷党,之后何去何从还得有人出头抛砖引玉,这个人还必须有相当的份量,那就非张廷玉莫属了。


这点默契对于在康熙身边若干年的张廷玉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了,复立胤礽本就是康熙的意思,张廷玉只须写个举荐信就OK了,康熙然后照单全收,好好好,大家举杯共庆,打击八爷党成功。至于不争气的太子胤礽吧,为了朝局的稳定,你估且还继续当着,反正也不过一傀儡罢了。

只是电视剧里没有交待演译出来,张廷玉的大胆举荐太子行为根本就是康熙的意思,何谈什么胆敢不胆敢。


青灯问史


康熙在举荐新太子的朝会上问有没有人举荐二阿哥胤礽,张廷玉递上奏折,说他保举的就是胤礽。康熙看完奏折后连声说好:


康熙:“张廷玉的书读的好哇!好就好在时刻不忘圣人的忠恕之道,与人为善!好就好在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不像有些人趋红踩黑,见风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自己的禄位。”

康熙对张廷玉的评价多高!而张廷玉敢于保举废太子,心里确实是装着江山社稷,所以他才能与康熙保持步调一致!

胤礽失德被废,在新太子没选出来之前,明面上还是需要一位储君,以安百官,以安民心,以安众皇子。但这个新太子康熙心里没底,还在考量。这时,不管是真心想给胤礽改过机会,还是需要明面上暂时的太子,胤礽都是最佳人选,以安朝局!



康熙在看张廷玉荐章之前说了这样一段话:“太子被废,有些事情你们知道,有些事情你们不知道,但有一条,朕可以明白告诉你们,我大清江山绝对不能交给无德之人,这样一来,太子的位置空出来了,你们中间难免就有人成为新太子,将来也就是我大清的皇帝,这个新太子是谁,朕心里没底,但这个人一定要有德。朕要说明一下,废黜太子是朕独断专行,事先没和你们商量。这有个原因,①是朕当时驻跸热河,事起肘腋之间,许多情形晦暗不明,为天下想,为列祖列宗想,也不应乾纲独断。②是当时胤礽的荒诞不经实在是叫人不可忍,也不可解……″



康熙这段话的意意思很明白:①是江山一定要交给有德之人。构陷太子的人能算有德吗?②当时废黜太子是自己欠考虑,没有想到是有人搞阴谋构陷太子。③太子的荒诞不经都是因有人着意陷害。

总之,康熙要选有德之人,为了大清列祖列宗,为了江山社稷,康熙必须慎重的要选出一位真正合格的储君,在这个新储君没选定之前,为了安定朝局,杜绝诸皇子的非分之想,废太子胤礽就是最佳人选!



张珽玉与康熙想到一处,才有这个荐章!


寻桂子


张廷玉举荐胤礽为新太子发生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在得知太子与郑春华私通后,雷霆大怒,立即下诏废了太子。

除了太子的老师以及部分党羽,所有人对这件事情都平静接受,毕竟以太子的才学人望,被废是迟早的事,更有八爷党翘首以待,静候新太子上位。

所以当康熙下诏,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人选的时候,以佟国维马奇为代表的百官,上下串联,举荐八阿哥,力求一战功成。

而张廷玉却默默退出联名,并私下给康熙上了一道密诏。

他推荐的是废太子。

平心而论,张廷玉这么做有些不厚道,人家的事情都告诉你,你却偷偷上密诏,内容还与大家的意见南辕北辙。

如此特立独行,想干嘛?

张廷玉却另有打算,倒不是因为他未卜先知,而是比起那些咋咋呼呼的百官,更加了解康熙的心意。

康熙是一代圣主,做大事从来都是乾纲独断,立太子关系大清朝的国运,怎么可能像举荐普通官员一样让百官来做决定。

而老八在群臣心目中的人望康熙一清二楚,如果真的想传位与他,哪里用到百官推荐,直接给就可以了。

摆明是在钓鱼!

拿老八钓鱼,老八肯定不是康熙中意的继承人。

那么是谁?

谁也不知道,康熙也在犹豫!

在别人看来,废太子不过是把继承权从一个皇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皇子,但对一个父亲来说,无疑是把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彻底否定。

做这个决定很难,但凡有一点希望, 他也不愿意这么做。

而且太子一旦被废,后半生将十分凄惨,太子是他与皇后唯一的孩子,他不忍心这么做。

张廷玉敏锐的捕捉到了康熙的犹豫,所以他迎合上意,密诏推举废太子,看似愚蠢,实则精明无比。

什么是忠诚?忠于皇帝才是最大的忠诚!至于江山社稷,千秋功业,那是皇帝的事情,做臣子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张廷玉这样做当然有一定的风险,最直接的就是得罪以佟国维为首的百官,其次如果押宝不重,有可能被康熙彻底冷落。

如何选择是个问题。

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中说到的那样:人在避免一种不利的时候,难免会遭到另一种不利,但是谨慎在于能够认识到各种不利的性质,进而选择害处最少的作为最佳的途径。

如果张廷玉选择和佟国维他们一起,不仅押宝错误,还会落个朋党的罪名;押宝太子看似不合常理,至少给人感觉有情有义,过河不拆桥。

两相比较,当然是太子更好。

当然,也许在康熙心目中另有合适人选,但这个时候另立山头,无疑更加授人以柄,无论康熙还是百官都是无法接受的,与其标新立异,不如愚忠更加实在。

不能不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太高了。

佟国维自诩官场老手,比之张廷玉差了好几个八爷。

他低估了康熙对立储的戒心,也低估了康熙作为一个父亲做选择的两难,他的思维依旧停留在入关前满人强者居之的老派做法。

只要囤积足够的官员联名上书,纵然是皇帝,也只能乖乖就范,何况明面上看皇帝是很中意八爷的。

他们忘记了:君子不党,天心难测。

如果皇帝这么容易给你参透了,那还能是一代圣祖。





日慕乡关


因为张廷玉深深地清楚康熙提出要公开举荐新太子的动机,就是要维护朝局的稳定,打击冒头的八爷党,而康熙也需要有一个人能替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二人自然一拍即合。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前后,张廷玉是为数不多的全程亲历者和参与者,所以对康熙的心思最清楚。最初,老八胤禩为扳倒太子胤礽,故意诱审肖国兴并将口供连夜送给了康熙。康熙叫张廷玉看,张廷玉看到便将其烧掉,说从未看过这份口供。康熙问其故,张廷玉表示,事有蹊跷,而且事关一位皇子一位太子,太子又是国本,动摇不得,才烧掉信件,当成没有。



到承德后,图里琛问出了胤禩诱审肖国兴的真相,康熙大骂胤禩“其心可诛”。紧接着,康熙发现了太子胤礽与郑春华偷情的事实,可依旧没有声张,

可见康熙从内心是不愿意动太子的名位的,因为太子之位一旦出现变动,诸子夺嫡,牵动朝局,将一发不可收拾。

可随后便传来了太子调兵谋反的消息,康熙仓促之下,为求自保废掉了太子胤礽,又处理了主动请缨要杀太子的大阿哥胤褆。但张廷玉却旁观者清,意外发现了太子胤礽的调兵手谕是伪造的,二人注视良久,心里都有了答案,却都没有说出来。



这个答案就是:胤礽并没有谋反,是那位“其心可诛”的八阿哥胤禩企图阴谋构陷他。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皇子均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争夺太子之位,尤以“八爷党”为甚,他们开始串联朝臣,甚至整出一位道士妄称天意,康熙所忧心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事实。于是,康熙才炮制出一场公开的举荐新太子活动,还与佟国维达成协议,为的就是让“八爷党”彻底暴露他们的狼子野心。



作为这一系列事件的亲历者,张廷玉自然了解事件原委,更清楚康熙内心所想。要想维护朝廷的稳定,维系皇子之间的团结,只能先把太子胤礽重新扶正,平衡朝局,再徐徐图之,所以他料定康熙势必会想法子把太子胤礽重新抬出来。

但康熙作为帝王,金口玉言,说出要举荐新太子就必须要选出一个,怎么办?而张廷玉正是看准了康熙的需要,才敢于上折子公开举荐二阿哥胤礽。



在张廷玉的积极配合下,康熙顺势摧毁了“八爷党”的夺嫡计划,一方面把二阿哥胤礽扶正,又让十三阿哥胤祥掌管刑部,重新平衡了皇子之间的权利格局,另一方面又顺理成章地重组了中枢权力机构,秉承康熙意志的张廷玉成功上位,加强了君主专制。


达摩说


不是敢不敢,而是张廷玉了解太子被废的详细过程,更是对康熙的心思洞若观火。太子被废前,老八诱审肖国兴栽赃太子是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主谋,这份口供康熙只给张廷玉一个人看过,张廷玉当着康熙的面给烧了,还说没见过这份口供,康熙惊怒之下却没说什么,显然是默许了,因为君臣两人都怀疑老八做了手脚,因为主审此案的还有老十三,老八撇开老十三连夜拿到的口供,老十三居然不知情。到承德的避暑山庄行宫后,图里琛向康熙报告了肖国兴的反应是被老八骗了,康熙气的大骂“(老八)其心可诛”。随后太子一系列的“泼天大罪”的原因得到了证实,就在张廷玉的眼巴前儿证实的:太子疯癫恍惚乖张悖逆,老三检举了是老大用巫术“魇镇”太子,老大还怂恿康熙杀了太子甚至愿意替康熙杀太子。太子调兵包围行宫摆明了是要造反篡位,调兵的手谕就是被张廷玉当场识破是别人伪造的。如此看来,太子根本没有被废的重大罪行过失。当时因为是在承德,康熙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废了太子,后来康熙自己都承认废太子过于仓促。太子在兄弟们利令智昏不择手段的构陷里被废实在冤枉。康熙毕竟在太子身上倾注了30年的心血也不甘心白忙一场的放弃,更致命可怕的是另选太子会导致朝局更加混乱动荡,已经年老心力交瘁的康熙很可能会面临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害怕身后皇子们会上演“束甲相争”的历史惨剧。太子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应该再给机会的。康熙的心思和朝野的形势张廷玉完全清楚,当然明确支持复立太子了


立志成虫


向敬之

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时,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

虽然康熙有言,除了皇长子胤褆之外,其他皇子,只有获得王公大臣们的支持,他一定信守承诺,新立为储君。

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工部侍郎揆叙和汉臣王鸿绪在廷议上,领着满汉大臣支持皇八子胤禩。国丈兼国舅佟国维、内阁大学士马齐虽然没有参会,但也是暗箱操作,议立胤禩。

但此并不符合康熙的心思。他想复立胤礽为储,几次做领侍卫内大臣及满洲亲贵的工作,甚至以孝庄太后和赫舍里氏仁孝皇后的托梦为胤礽被废诉冤,以及声称胤礽前次被废,乃鬼魅致病,今亦痊愈。他还规定与胤礽有矛盾的马齐,不得参与投票。

《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被安排为上书房大臣,即内阁核心成员,一直服务在康熙皇帝的身边,自然明白康熙复储的心愿。故而,剧中设计张廷玉不与其他两位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和马齐合议,而是独上密折,保举胤礽,则是表现康熙做工作的一大成效。

康熙有意复储,为历史真实。然而,张廷玉举荐,则为艺术设计。

一、康熙朝并无上书房大臣一职,上书房建于雍正中期,不是权力中枢,而是皇子教育机构。

二、佟国维于康熙四十三年退休,至四十七年,只是国丈兼国舅、一等公,还有致仕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不再在权力中枢。

三、此期,张廷玉的工作,主要安排在康熙帝办南书房,做皇帝的高级顾问,享受四品官待遇。但是,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其母去世,九月其父去世,他按规矩辞职回家服丧守制,并不在朝廷任事。如果他还出来举荐储君,则要受到御史弹劾论罪的,就连康熙也保不了他。


以礼观书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57

康熙皇帝发动的这场震动朝野的举荐新太子活动让众多的皇子阿哥们异常兴奋,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忙得不亦乐乎。康熙帝承诺,除了他的大儿子胤禔外,所有的皇子们只要得到王公大臣们的支持,得票最多者册立为储君人选,并且一再强调绝无偏私。

(康熙皇帝)

这件事是发生在康熙朝的后期,康熙四十七年。而根据正史记载;张廷玉为大学士张英之子,而此刻的张廷玉刚刚崭露头角,并没正式进入权力的中枢,可是由于他的才思敏捷,沉稳练达已经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另外我们阅读正史中注意到,清王朝在满汉大臣的使用上,特别是清王朝的初期,一向偏重于满洲人的使用,比如,同是上书,满人名次一定在前面。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点介绍一下比较贴近于事实的张廷玉,那么我们查一下相关资料,看看张廷玉在这个时间段他在做什么?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张廷玉母亲离世。九月,父亲张英离世。服阕,仍原官。

康熙四十七年六月,说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夏天,张廷玉母亲去世,紧接着到了九月,他的父亲大学士张英也离开了人世。

在封建社会统治时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父母无论是哪一位离开人世,都必须要向朝廷报丁忧,就是说暂时要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张廷玉)

服癸,仍原官——可解释为张廷玉服丧期满,恢复原来官职。

那么张廷玉守孝三年,官复原职应该在康熙五十年秋天以后,复职以后又是一个什么职务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四月,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从上面这个引用来看,张廷玉守孝期三年满后已经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初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转而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撰,一直到了康熙五十五年才进入内阁,同时兼任礼部侍郎。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

从历史记载上看,张廷玉二十八岁就已经入值南书房以皇上的大秘书身份出现。到康熙五十五年,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这年张廷玉刚好四十四岁。

那我们在这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围绕在康熙皇帝权力中枢的:满大臣佟国维、张廷玉、马齐等等这几个人异常活跃。而在康熙朝的现实记载:国舅爷佟国维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已经回家养老。

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能让读者接受,我们只得按照电视剧的人物背景的演绎来解释。


(张廷玉仍然举荐废太子)

人物背景既然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按照编剧的套路加以分析,看看张廷玉为何还敢继续举荐已经被废了的太子胤礽?

八阿哥胤祀不愧为八爷党的党首,支持他竞选新太子的就有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工部侍郎揆叙和汉臣王鸿绪等由满族人组成的朝廷重臣,领着满汉大臣支持皇八子胤禩。

国舅爷佟国维、内阁大学士马齐也是暗箱操作,商议立胤禩为新太子人选,可是事与愿违,八阿哥胤祀在康熙皇帝心目中,根本没有想他作为皇位继承人来考虑,不符合储君要求。

八阿哥不但不符合康熙皇帝的内心要求,可是在这次举荐当中,八阿哥胤祀暴露出来的实力让康熙皇帝不可小窥,即使是其他人坐上了这个皇位继承人也必定会受到八阿哥胤祀的制约。

所以康熙帝对这次举荐新太子的举动不但没有后悔,而且还向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发动了反击。可是自己想让被废的太子复位,着实有些尴尬,这时的康熙帝就需要一位懂得他的人站出来,并且能把他的心思说出来,那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康熙帝褒奖张廷玉)

作为每天与康熙皇帝接触的贴身大秘书,张廷玉一定会在康熙细小的动作中摸透他的一点心思,这就是张廷玉的智慧所在。所以才有了张廷玉历经康熙,乾隆,雍正,三朝而屹立不倒的神话。

实际上我们仔细的去推敲张廷玉在这举荐废太子胤礽件事上也是也是一种政治赌注,虽然具有冒险性,但是一旦对了康熙帝的心思,政治收获一定颇丰,可这必须具备超人的政治胆量和智慧。一旦赌对成功了,可荣耀一生,一旦失败,也一样必定会毁其终身。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k古史


我是西村翁,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康熙后期到雍正执政的王朝史,既有九子夺嫡的明争暗斗,也有君臣一心革除弊政的努力;既有贵族高官的纸醉金迷,也有黎民百姓的水深火热。而围绕太子废立,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康熙的帝王心术、皇子的勾心斗角、臣子的党同伐异。张廷玉作为当时的汉族大臣代表和皇帝心腹之臣,其表现更是与众不同,出人意表。

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康熙皇帝发现皇子夺嫡愈演愈烈,且诸多迹象表明,太子被废背后疑点较多,萌生复立太子之心。于是一场康熙皇帝导演的群臣奉旨推举太子的大戏开场了,以佟国维为代表的大臣们顾不上体面,拉帮结派,肆无忌惮,为推举八爷串联。而张廷玉始终冷眼旁观,不参与,不同流,坚持推举废太子胤礽,深合康熙本意,而八爷党、佟国维等铩羽而归,劳而无获。张廷玉推举胤礽,看似胆大妄为,实则深思熟虑,个人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洞察帝心。作为皇帝的心腹,张廷玉跟随左右,亲身经历了太子被废的前前后后,更容易看清背后的原因。其在皇帝下旨推选太子之时,就已经看透皇帝的心思,谁是太子,并不是比谁得到的推选票多,因为决定太子的只能是皇帝本人。所谓推举,只不过是皇帝演给众人看的好戏,不过一些皇子大臣当了真,没有配合好皇帝,把好戏演砸了。


第二,传统影响。张廷玉出身士宦之家,从小读的是圣贤书,正统思想对其影响根深蒂固。太子作为储君四十余年,在皇帝面前是臣,在臣子面前就是君。且太子为皇帝嫡长子,按照传嫡不传长的继承规则,太子是皇位的不二人选。张廷玉推举废太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己信奉的准则实践和捍卫。


西村翁


我们只从《雍正王朝》的剧情展开来说,张廷玉之所以敢继续举荐太子,那是因为他知道太子“无罪”!

首先说,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原因: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太子私通母妃郑春华,但是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调兵谋反!


为什么私通母妃不是个事情呢?纵观《雍正王朝》这部剧,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康熙犯不着为了个郑春华和自己培养了多年的太子胤礽翻脸,充其量也就是狠狠骂一顿罢了。举个例子,比如胤禛明明知道年秋月和邬思道情投意合,本来他也是有意撮合但是为了牵制年羹尧还是纳年秋月为妾,邬思道也是没啥说的,后来胤祥给了个如月邬思道也就满足了!历史上,满族就是蛮夷,对这个也不是很在乎,比如多尔衮和孝庄的不清不白!

因此,康熙废太子的最根本原因是:太子调兵谋反!其实这也是伪造书信的高手老十四的老八胤禩的阴谋而已,康熙得悉胤礽私通母妃后心神大乱,没有怀疑书信的真假,但是张廷玉提醒了他,手谕是假的!张廷玉建议康熙慢慢查,手谕是何人伪造。但是为何还要废了太子呢?不废太子没法向天下交代啊!因此,太子第一次被废既是他懦弱无能,清理户部不力、刑部又出现宰白鸭、私通母妃的等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康熙为了引狼出洞的权宜之策!!!!

康熙废了太子之后是这样说的。

可怜的康熙老爷子刚说完就被老三胤祉和老大的互咬给弄懵逼了,同时他也可能有点后悔了——我不该废了胤礽啊!他是被老大诅咒了——魇镇,所以才日渐昏庸,平时不是这样啊!所以太子不是“无德之人”啊!!!这位以后太子复立埋下了伏笔!\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2a27000661c77da214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