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是不是暗示著宇宙的形成?

鬼谷書生


河圖洛書來源神秘,歷朝歷代,有的把它奉為神書,有的把它列為妖書、禁書。河圖洛書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最主流的說法,周易繫辭中寫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大意是說: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上古時代幾千年確實是沒文字,靠神話傳說也對,但至少可以畫圖吧,流傳到現在圖也沒有。又有黃帝、堯、舜帝授河圖洛書的說法,這些都無法考證,但一點可以確認,在孔子之前應該有河圖洛書的說法。

二、第二種說法,就有點打臉了,可惜又是有考據的(圖一)。現在大家都在使用的河圖洛書其實是北宋劉牧所創,事實是這樣,考據過的。他受陳摶流出的河圖洛書的影響,又覺得陳摶的河圖洛書是搞反了,就改成現在這樣。後來朱熹把這幅圖用在《周易本義》最前面,並配了文字說明,作為教學用了。劉牧寫了一本《易數鉤隱圖》,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裡面有論述。

三、既然是陳摶老祖流出的,要就一定要看看他的論述,傳說他在華山當道長的時候,受天啟或者奇遇得到了龍圖,畫了21幅圖天地相合的推演圖,但是為了怕洩露天機或所傳非人,這21幅圖就亡佚了,據說雷思齊道長看到過。陳摶老祖的《易龍圖》沒了,但他寫了《龍圖序》流傳了下來。大家可以看看,裡面354個字,字字珠璣,真正讀懂受用無窮,我也是受了啟發才初步領略到河洛的奧秘。

四、陳摶老祖的河圖論是這樣的(也可能是邵雍假借陳摶說的):夫河中龍馬負圖者,非龍也,乃大龜也,背上所負一長畫,二短畫,一點白近尾,九點紫近頭,四綠點在肩之左.........凡九數而七色。羲皇以九位定方,以一長一短而生爻,以三設位而畫八卦。後來大撓氏點明伏羲,一白點要畫在北方坎位,你看這不是活脫脫的洛書九宮八卦嘛。(圖二)

但我有個疑問,伏羲那時候有顏色嗎,後天八卦是伏羲創的嗎,那文王只是重卦和寫辭了。

五、陳摶的洛書論:夫洛龜出書之初,有一白點六黑點在背近尾,七白二黑背在頭,三白八黑在背之左........,羲皇與大撓氏定之以一六在下合於北而生水。這不又活脫脫又是河圖嘛(圖三)。

所以陳摶老祖說他的河圖第一,洛書次之,他說的河圖洛書完全與劉牧的相反,在宋代以後引起相當大的“圖是書,書是圖”的爭論,所以造成現在很多學者認為,現在用的河圖洛書是宋人假借伏羲傳說的偽圖。但有個說法也能支持到陳摶,就是現在的九宮,並不是宋人創立的,而是在先秦時就有了,叫明堂,祭祀時都要按這個規制來。

我的觀點是:不爭論。好用就拿來用,但要以陳摶為主,特別是他的《龍圖序》才是真正講河洛天地之數變化的。





壹圓文化



《河圖》太極中心十陰圍繞五陽,十陰內陷收斂,五陽居中受激擾激化必陽動,也就出現太極渦旋,這就是太極中心動力的根源。十陰比五陽就出現動力差,參見《河圖》太極絕對靜力中心圖。



以太陽系為例:太陽系行星軌道皆為橢圓形,太陽軌道也是橢圓形,橢圓形兩焦點間的絕對中心就是太極。太陽率領太陽系全部成員向織女星方向移動的速度為198公里秒,其速度發生的動力總數也應是198,來自絕對太極中心,具有最大的靜力或引力。銀河系賴此太極中心形成銀河宇宙,正是《河圖》太極靜力中心為十陰圍繞五陽,陰主靜,陽主動,速度為動的表現,密度為靜的表現,所以十陰圍五陽產生動力差,發生在宇由間氣的自旋,形成太極天剛印,這就是宇宙間氣的本能或氣的本性。從《河洛》合一圖觀之,宇宙的形成不出於此。


方圓易



不是!河圖洛書是宇宙得的一種比喻或代碼,對人事推演運用的工具。


妙悅慈誠羅珠


河圖洛書應該不是暗示宇宙的形成。在遠古時代的人們,那時候還沒有文字,他們是用符號來記錄。經過演變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河圖和洛書,包括“先天八卦圖”,都是在哪個時代演變出來的。它們反應的是宇宙間自然規律的圖表。

所以說河圖洛書不是暗示著宇宙的形成,應該是記錄宇宙間自然規律的圖表。




紫陽師傅


河圖相得相合的數理變化,產生了天地萬物!

河圖“天數五,地數五”的結構方式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變化方式產生了天地萬物。其“天數五,地數五”以五為基數的結構方式奠定了陽五行與陰五行的框架結構,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數理變化產生了天地萬物。

天和地分別是由陽五行和陰五行在其各自“五位相得”的生剋制化運動中形成的,生命萬物“生長化收藏”的五個生化過程是在陽五行與陰五行“而各有合”的上下升降運動中產生的。河圖天數地數數理變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萬物的生死變化規律已全部被抽象在河圖”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數理變化中。

一、河圖是天地萬物生成圖

易理是原始於河圖洛書的。《易·繫辭》在闡釋河圖的數理結構和變化方式及其結果時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這是非常精闢的概括和指明瞭天地各有“五”的五行結構及其“五位相得”的出入運動和“各有合”的升降運動的共同作用產生了生命(鬼神)萬物。

《易經》以五為基數的天地分類法奠定了陽五行與陰五行的框架結構,陽五行與陰五行“五位相得”的出入運動分別產生了天和地,陽五行與陰五行“而各有合”的升降運動產生了能夠顯示生命萬物化生的“生長化收藏”五個生化過程,是“五位相得”的出入運動和“各有合”的升降運動的共同作用產生了天地萬物。

“天數五,地數五”是河圖的結構方式,“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河圖的變化方式,“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是河圖的生成數,“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生死)也”是河圖數理變化的結果,而河圖數理變化的核心是相得與相合。《易經》對河圖數理結構和變化方式的闡述精闢的概括了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方式和變化方式,及其天地萬物產生的淵源。

《內經》“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則是對《易經》“天數五,地數五”天地陰陽之數的高度概括和昇華,其“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則是對“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五行生剋出入運動和陰陽上下升降運動的高度總結。

河圖布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 並有天數五, 地數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繫辭》)。其中,一三五七九為奇數,其五位相得重陽相聚便是天數,“天數二十有五”是指奇數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和,才稱之為天數,明確天數是二十五;二四六八十為偶數,其五位相得重陰相聚便是地數,“地數三十”是指偶數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和,才稱之為地數,明確地數是三十。

顯然,“天數五”是指奇數一三五七九,“天數二十有五”則是指奇數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後的天數;“地數五”是指偶數二四六八十,“地數三十”則是指偶數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後的地數。只有奇數五位相得的數理變化才能形成天,不相得不變化僅是奇數而已;只有偶數五位相得的數理變化才能成為地,不相得不變化僅是偶數而已。只有五位相得,聯邦合眾,才能成天地之大數,這應是“五位相得”數理變化的意義。河圖實質上是天地生成圖。

河圖以三與八合於東, 七與二合於南, 九與四合於西, 一與六合於北, 五與十合於中(見圖) ,天數與地數“而各有合”。奇偶相合就是天地相感、陰陽相合,《易鹹·彖》:“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易·繫辭》:“天地氤氳, 萬物化醇”,“男女構精, 萬物化生”。強調天地相感、陰陽相合的結果是化生萬物, 所以河圖奇偶相合,亦即天數與地數“而各有合”的數理變化就是化生萬物的變化,即“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生命萬物)也”。河圖實質上是萬物生成圖。

河圖數有天數和地數之分, 所以生數成數也應當以天數地數為區分, 不可將天地之數的混合數分為生數成數, 如所謂的“一二三四五為生數, 六七八九十為成數”。

奇數五位相得鏈成一體稱之為天數,即“天數二十有五”,天數是個整體;五位相得的數碼運動把偶數鏈成一體成為地數,即“地數三十”,地數也是一個整體。“五位相得”是指奇數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有五為天數,偶數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為地數,天生地成,所以生數成數只能以天數地數為區分,不可混而言之。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在論述天地之數時說:“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生數少, 成數多, 天數少,地數多,天數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是二十五, 為“不及”, 所以是生數; 地數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是三十, 為“太過”, 所以是成數。所以“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就是河圖的生成數。

石壽棠在《陰陽治法大要論》中指出:“陽,天道也。陰,地道也。非天之陽,地亦不凝,而萬物不生;非地之陰,天亦無依,而萬物不成”。即做為天數的陽數應是生數,做為地數的陰數應是成數。從“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成”來看,陽數應是生數,陰數應是成數。從“陽生陰長”來看, 做為陽數的奇數應是生數, 做為陰數的偶數應是成數。從“天主生、地主成”來看, 天數就是生數, 地數就是成數。

《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變化是一陰一陽的作用,有陰陽即有變化,變化就是始與終、生與成或生與死(神與鬼)的問題。所以,以陰陽論生成,做為奇數的天數應是生數,做為偶數的地數應是成數。 明·張景嶽曰:“陰陽之理,陽為始,陰為終”。無始則無終,無生則無成,所以,以生成論,生為始,成為終,所以做為陽數的天數應是生數,是“陽為始”,做為陰數的地數應是成數,是“陰為終”。

生數少,成數多。如果說一二三四五相得之和為十五是生數,六七八九十相得之和為四十是成數,但此多彼少如此大的差距跌破了陰陽的相對平衡法,而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都是奇偶陰陽混合數,數不純焉何相得?數不純焉何生與成?

太過不及有正常和非正常,《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這是指“太過不及,其發異也”的異常情況。生數十五與成數四十相比,這是極端異常的太過與不及,不能是正常的生數和成數。

如果一二三四五陰陽混合數相得則是陽數三(+1-2+3-4+5=+3),六七八九十陰陽混合數相得則是陰數八(-6+7-8+9-10=-8),這實際上是相佐的結果,不是相得,天數和地數、陰數和陽數是不相得的。五位相得是指奇數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五為天數(+1+3+5+7+9=+25天數陽數),偶數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為地數(-2-4-6-8-10=-30地數陰數)。

同性相得:陽數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五為天數,陰數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為地數,陽數之間或陰數之間是同性相得的關係。異性相合:河圖陽數一與陰數六合與北,陽數三與陰數八合與東,陽數五與陰數十合與中,陽數七與陰數二合與南,陽數九與陰數四合與西,天數和地數或陰數和陽數是異性相感相合的關係。

天數與地數只能是相合,即陰陽相合。一二三四五奇偶陰陽之數是無法相合的,也得不出生數來,同樣六七八九十奇偶陰陽之數也是無法相合的,得不出成數來。陰數之間或陽數之間是相得之和的關係,而陽數和陰數之間則是陰陽相合的關係。“而各有合”是指天數一三五七九與地數二四六八十的各有合,如河圖所示的三與八相合, 七與二相合, 九與四相合, 一與六相合, 五與十相合。

相得的數碼運動把陽數一三五七九相得益彰的整合為一體形成天,把陰數二四六八十相得益彰的整合為一體形成地。相合的數碼運動則把天和地聯合成一體,形成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這應是相得相合數碼運動的整體觀,這應是河圖數理變化的本質,所以說河圖數理變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相得與相合。

天數一三五七九相得為二十五,其氣微,故其數生;地數二四六八十相得是三十,其氣盛,故其數成,這是正常的太過與不及。宋·張載說:“一物兩體......兩體者,虛實也”。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故天氣虛,地氣實,虛則生,實則成。先虛,後實;先有氣,後有形,這是宇宙的演變規律。

如何天生地成?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所以天主生, 生的應當是氣;地主成, 成的應當是形。氣為虛,形為實,故天數少而虛,主生,地數多而實,主成。“陽化氣, 陰成形”, 先化氣後成形,氣聚而有形,有氣才能有形,無氣何以有形?所以作為生數的陽數化氣為風熱溼燥寒五氣, 作為成數的陰數成形為木火土金水五形, 所以在天為風熱溼燥寒五氣, 在地為木火土金水五形。

由於“陽化氣”、“在天為氣”, 所以做為陽數的天三生“風”於東, 天七生“熱”於南, 天五生“溼”於中, 天九生“燥”於西, 天一生“寒”於北(見河圖), 是陽生五氣, 故在天為氣。

河圖奇偶相合 形氣相感圖

緣何天三生風、天七生熱、天五生溼、天九生燥、天一生水呢? 從五方而論,“東方生風”,“南方生熱”,“中央生溼”,“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素問·五運行大論》)。再從五季來看, 東方為春, 南方為夏, 中央為長夏, 西方為秋, 北方為冬, 而春生風, 夏生熱, 長夏生溼, 秋生燥, 冬生寒。即天三在東方, 在春時, 故生風; 天七在南方, 在夏時, 故生熱;天五在中央, 在長夏, 故生溼; 天九在西方,在秋時,故生燥;天一在北方, 在冬時, 故生寒。天數三七五九一臨御五方, 合應五時, 化生在天的風熱溼燥寒五氣, 理當如此。

如果說“地八在東方,故生風;地二在南方,故生熱......”也能成立,但地八、地二是陰數,風、熱是天陽之氣,不符合“陽為始,陰為終”、“陽化氣,陰成形”的理論。

天數一三五七九臨御五方,合應五時,產生了風熱溼燥寒五時氣候更迭的主氣。《素問·天元紀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溼,溼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是五方生天之五氣,五氣生地之五形,先有氣故天數生,後有形故地數成,這也是“陽為始,陰為終”的法則和體現。是在天的風熱溼燥寒五氣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天數一三五七九應是生數。

由於“陰成形”、“在地成形”, 所以做為陰數的地八成“木”於東, 地二成“火”於南, 地十成“土”於中, 地四成“金”於西, 地六成“水”於北(見河圖),是陰成五形, 故在地成形。地數二四六八十成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地數是成數。

緣何地八成木、地二成火、地十成土、地四成金、地六成水呢? 因為“風生木、熱生火、溼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所以“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素問.天元紀大論》) 。

地八與天三相應於東方, 東方生風必然是天三生風, 地八就必然成木,是風生木,即三生八成;地二與天七相應於南方, 南方生熱必然是天七生熱, 地二就必然成火,是熱生火,即七生二成;地十與天五相應於中央, 中央生溼必然是天五生溼, 地十就必然成土,是溼生土,即五生十成;地四與天九相應西方,西方生燥必然是天九生燥,地四就必然成金,是燥生金,即九生四成;地六與天一相應於北方,北方生寒必然是天一生寒,地六就必然成水,是寒生水,即一生六成。

有生必有成, 有始必有終,作為生數的陽數化生在天的風熱溼燥寒五氣, 作為成數的陰數就必然成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 這是風生木、熱生火、溼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結果,這是“陰以陽為主”“地以天為主”的必然結果,這是“陽化氣, 陰成形”、“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的理論。

天數一三五七九臨御五方,合應五時,產生了在天的風熱溼燥寒五氣,在天的五氣又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這就是“天主生,地主成”“在天為氣,在地成形”的理論。五方生天之五氣,五氣生地之五形,是臨御五方合應五時的天數產生了風熱溼燥寒五時氣候更迭的主氣,氣聚而為物,木火土金水五形才隨之應聲落地,這也是“陰以陽為主”“地以天為主”天生地成的理論。

所以天數一三五七九應是生數,地數二四六八十應是成數。

天數一三五七九臨御五方,合應五時,產生了在天的風熱溼燥寒五氣,風熱溼燥寒五氣相生相得鏈成一體便是天之氣,不相生不相得就不能稱之為天氣。同樣,木火土金水五形相生相得鏈成一體便是地之形,不相生不相得就不能稱之為地之形,這應是《易經》“五位相得”的本質。

如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就是說一至五為生數,六至十為成數,如此生數和成數相合產生了水火木金土。但是“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溼,溼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顯然這是在講天生地成,形氣皆具,木火土金水五形是由風熱溼燥寒五氣化生的,並非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自然是先虛後實,先有氣後有形,氣聚而為物。如果說木火土金水五形是由一二三四五所謂的生數產生的,那麼風熱溼燥寒五氣是由木火土金水化生的嗎?沒有氣,如何突兀出木火土金水五形來?有形無氣,既不符合陰陽之理,又不符合先虛後實、先有氣後有形、及“陽化氣,陰成形”的宇宙演化規律。有形無氣又如何“形氣相感,萬物化生”?

顯然“東方生木,木生風;南方生火,火生熱;中央生土,土生溼;西方生金,金生燥;北方生水,水生寒”是不可以的,它不符合“陽化氣,陰成形”“陽為始,陰為終”的陰陽法則。如果說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即奇偶相合產生的僅是木火土金水,那就有失“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內經》)之義了,因為河圖“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結果就是要“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奇偶陰陽相感相合產生的是具有生死(鬼神)變化的生命萬物,並非僅僅是有形而無氣的沒有生命活力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

如果按照天數是生數,地數是成數的觀點,那麼“天一生寒,地六成水;天三生風,地八成木;天五生溼,地十成土;天七生熱,地二成火;天九生燥,地四成金”更合乎《內經》“風生木、熱生火、溼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理論。氣聚而為物:風氣聚而為木,熱氣聚而為火,溼氣聚而為土,燥氣聚而為金,寒氣聚而為水。

所以,木火土金水五形為風熱溼燥寒五氣所生,然後形氣相感,萬物化生。天一地六,是一加五成六成水;天三地八,是三加五成八成木;天五地十,是五加五成十成土;天七地二,是七減五成二成火;天九地四,是九減五成四成金,如此,同樣可成水火木金土五形,這更彰顯了天生地成、氣聚為物的理論。五是常數,因為天地之數各有五,是以五為基數而分類的,所以,以五為常數的加減法符合天地陰陽以五為基數而消長進退的法則。所以天數就是生數,地數就是成數。

從發生學上來看,如果說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即一二三四五為生數,此其生數發生的順序應該是:水→火→木→金→土,按此順序五位乃是水克火,火克木,木侮金,金乘土。五位不能相生更談不上相得,即水不能生火反克火,火不能生木反克木,木不能生金反侮金,金不能生土反乘土,且又無以相合,這是怪胎!死胎!一發生就無法運動而胎死腹中!無任何生命意義!

白虎通在《五行》中說:“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所謂五行,亦即五氣運行之義,除了五種物質外,還必須秉承其生剋制化的運行規律,方具有五行的意義。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產生的水→火→木→金→土不能遵循生剋制化的五氣運行之義,就不具備五行的意義,所以一二三四五不能是生數!

而風生木,熱生火,溼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按此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其五位相生相得而遵循著五行生剋制化的運行規律,眾志成城形成了地之五形,具備了“地”的意義,且又有天之五氣與之各有相合,而能產生顯示生命萬物化生的“生長化收藏”五個生化過程,這就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數理變化的本質。“五位相得”的數碼運動就是要把風熱溼燥寒五氣整合為一體形成天之氣,把木火土金水五形整合為一體形成地之形。“而各有合”的數碼運動就是要風熱溼燥寒五氣與木火土金水五形各有相合以產生生命萬物化生的“生長化收藏”五個生化過程,最終彰顯奇偶相合形氣相感萬物化生的數碼造化運動。

奇偶相合的數碼運動如何化生萬物? 河圖奇偶相合也就是天地相合、形氣相感。而天地相合, 形氣相感則萬物化生。如何化生? 在東方, 三八風木相感, 才能有“生”;在南方, 七二熱火相感, 才能有“長”;在中央, 五十溼土相感, 才能有“化”;在西方, 九四燥金相感, 才能有“收”; 在北方,一六寒水相感, 才能有“藏”(見河圖)。這是《易經》天地之數“而各有合”的理論。如此奇偶相合、形氣相感, 才有了生命萬物“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五個基本變化程序。

“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是生命活力的體現, 所以萬物化生的標誌應是能顯示生命活力的“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之五個變化程序, 有此五個變化程序, 也就說明有了生命萬物的產生。這就是河圖奇偶而各有合“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生死)也”產生生命萬物的數碼運動。

漢·楊雄說:“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成道,五與十相守”。即只有天數五與地數五的相摩相蕩,相反相求,才會產生“生長化收藏”的五個生化過程。《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內經》:“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實際上,只有有了生長化收藏的五個生化過程才會有生命萬物的產生,這就是河圖“天數五,地數五”的本質所在,這就是《內經》“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的本質所在。

只有天之五與地之五兩五陰陽之氣各有相合, 才會產生“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之顯示生命萬物發生與變化的五個生化過程。河圖“天數五, 地數五,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的數理變化結果就是要“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有了神與鬼(生與死)的變化, 也就說明有了生命萬物的產生與變化, 而顯示生與死的全過程應當是“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之變化。即天之五與地之五奇偶之數“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的目的就是要成“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之變化, 而有生命萬物的產生。

“五位相得”則終始嗣續,其生剋制化的出入運動形成了天和地 。“而各有合”則相感相應,其上下相召的升降運動產生了顯示生命萬物化生的生長化收藏的五個生化過程。如此五行出入相生相得,天地因之而生成, 五行上下相感而各有合,生長化收藏因之而有規律, 生命因之而有變化, 生殺因之而有往復, 以至生生化化, 無窮無盡。

二、河圖與五行

五行是在陰陽的基礎上產生的, 陰陽則是在元氣的基礎上產生的, 即作為世界初始的元氣, 由於它自身的運動, 首先分化為有屬性的陰陽二氣, 再由陰陽二氣兩個方面不斷運動才產生了在天的風熱溼燥寒五氣和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然而從河圖來看, 五氣和五形是生成於五方五季的天數地數之變化。

天是由五類事物所組成, 地也是由五類事物所組成, 五行也就產生了, 因為風熱溼燥寒五氣之間和木火土金水五形之間的相互關係各遵循著生剋制化的運行程序, 而五行學說就是以“五”為基數來闡述五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運動規律的一門學說, 所以五氣為天之五行, 五形為地之五行, 即五行應有陽五行與陰五行之分, 這是符合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宇宙觀的。

由於“天數五, 地數五”, 以“五”為基數的結構方式就已奠定了陽五行與陰五行的基本框架, 所以用五行學說來分析世界, 那麼五行則“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在天為溼, 在地為土;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即生命萬物只有在陽五行與陰五行“而各有合”的相互作用下,才會產生“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生命發生與變化的五種基本程序。

如果說五行來自木火土金水, 是對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特性的抽象概括, 但木火土金水五形的構成及其相互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一旦推衍成為一切事物的分類方法時, 就遠遠地超出了原來的涵義, 成為一種以“五”為基數, 並用以說明五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運動規律的概括, 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指出:“五行的觀念, 並不是五種基本物質, 而是五種基本的程序”。所謂五行,亦即五氣運行之義。五氣如何運行呢?如五氣在天為風生熱、熱生溼、溼生燥、燥生寒、寒生風, 在地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五氣的相生運動。

風熱溼燥寒五氣相得形成一體便是天氣,木火土金水五形相得形成一體便是地氣,這是五氣的相得運動。相生相得是五氣運行的主旋律,當然還有相剋相乘相侮非常態的五氣之運行。五氣在生物運行的主旋律則是“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的相生相得運動,這就是“天數五, 地數五”, 以“五”為基數的“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 不離於五”的結構方式和變化程序,所以說河圖的數理結構和變化方式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本源。

天和地雖然分別是由五氣和五形構成, 但五氣和五形只是陰陽對立統一的進一步展開, 其構成和生剋制化的關係只是具體分析和說明對立統一體的某一方, 陰( 地) 或陽( 天) 的內部結構關係和活動規律, 並使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在五行學說的幫助下才能更為具體地顯示其“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的五個生物程序。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說:“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 不離於五,非徒一陰一陽也”。這是對河圖奇偶相合、五方佈陣最好的注說。它指明瞭天地間除了陰與陽的對立統一外, 還必須有五的結構關係及其行為方式, 這不僅是因為五氣之間和五形之間是由生剋制化“五位相得”的出入運動鏈接為一體, 分別組成了天和地的兩個方面,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五氣和五形“而各有合”的上下升降運動, 才會產生有顯示生命萬物“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的五個生化過程。

所以《素問·天元紀大論》把陰陽和五行並列, 認為“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即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的法則運動變化的, 只有陰陽上下升降的對立統一運動和五行生剋制化的出入運動的共同作用, 才會有生命萬物生長化收藏的五個生化過程。

朱熹《河洛原理》說:“太極一氣產陰陽, 陰陽化合生五行, 五行既萌, 隨含萬物”。即把陰陽五行統一於太極, 以太極為本體, 太極化為陰陽五行而生萬物, 萬物是在五行的基礎上產生的, 五行是在陰陽的基礎上產生的, 陰陽則是在太極的基礎上產生的( 這個太極在元氣論者又稱為元氣) , 所以《周易》的宇宙演變過程是: 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但是從河圖來看, 萬物是在陽五行與陰五行相得相合產生的“生長化收藏”這五個基本變化程序上發生的, 所以按照“天數五, 地數五,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以及“天地氤氳, 萬物化醇”的觀點, 《周易》宇宙萬物的演化過程應當是:

由此可見,五行的變化是在陰陽的基礎上進行的。五行學說的生命力是生剋制化的出入運動,陰陽學說的生命力是高下相召的升降運動。陰陽高下相召的升降運動是推動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的總根源,所以五行生剋制化的出入運動是在陰陽上下升降運動的框架之內。

運動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屬性。“五位相得”的出入運動把風熱溼燥寒五氣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天,把木火土金水五形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地。“而各有合”的升降運動把五氣和五形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天地一體,並在“各有合”的升降運動過程中產生了萬物生、長、化、收、藏的五個生化過程。

所以《內經》指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只有五行生剋制化的出入運動和陰陽相感相合的上下升降運動的共同作用,才會產生“生長壯老已”或“生長化收藏”的生命運動。

三、人體內的陰陽五行

由於人身是一小天地, 所以人體也應是天和地的對立統一體, 由陰和陽的兩個方面所構成。從“形與神俱” 和“形神合一” 的思想來看, 也說明機體是由陰和陽兩個方面所構成。因為“ 神為陽,形為陰”,機體就是由形和神的兩個方面所組成。從“形即精也,精即水也;神即氣也,氣即火也”(《大寶論》)來看, 水火又是形(精)神(氣)之根本,所以形(精)神(氣)相合也義同水火相濟。

筆者論證命門元陽之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主導著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從而主宰著機體的生理變化,體現了元神的作用而[1、2],“五臟是形本屬陰”(《求正錄· 真陰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內經》),即五臟與命門就是人體的形神關係或形氣關係。由於命火是元氣之根本、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藏五臟六腑之精是五臟之陰的根本、是一身之陰的根本,所以人體內的形氣關係、形神關係、精氣關係實質上也就是腎命水火關係。

命門與五臟既是人體內的天地形氣形神關係,那麼人體內的天之五氣就應當是魂魄神意志或喜怒思憂恐五志,五形就應是木火土金水五臟。《顱囟經》:“元神在頭曰泥丸,總眾神者也”。泥丸就是位於腦髓中央的腦心(間腦),腦心主宰著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體現了元神的作用,所以腦心就是元神所在,為《內經》的目睛命門所藏納(見圖1)[1、2]。

即魂魄神意志五眾神或喜怒思憂恐等情志活動為命門元神所統領。所以魂魄神意志或喜怒思憂恐等就是人體內的天之五氣,為陽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臟就是人體內的地之五形,為陰五形。即五行在人體內也是一分為二的。形神相合也義同形氣相感,因為“神即氣也”。《內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這個整體就是由五志(神)和五臟(形)這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如果說人的整體觀是以五臟(形)為中心而忽視情志(神)的重要地位,那就有失“形與神俱”和“形神合一”的思想了。

圖1 間腦形似泥丸是整個腦髓的腦心,腦心調控著內臟的生理活動,體現著元神的作用。人類胚胎早期,腦心的側壁外突,形成視目系,即目與腦心在發生學上有著淵源關係。目是腦心的門戶,腦心是《內經》的命門目所藏納的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

命門目通過目系與腦心相聯通,二者是生命之門與生命之室的關係,門與室是一體的,目系只是通道,生命之室(泥丸宮)則是腦心元神所居之處。足太陽起於命門目就必起源於腦心,這是由其發生學上的淵源關係所決定的。足太陽起源於腦心泥丸宮生命之室隨目系出生命之門目,然後上額循頂,一分支從百會穴入顱絡大腦,以腦心元神之氣統帥著大腦識神,然後再下項挾脊入五臟六腑之俞,以腦心元神之氣主宰著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來自道教


招財貓gwfx66


河圖洛書是地球東方文明的根源之一,與宇宙形成風牛馬相及較遠。

下面以洛書簡單談一下中華文明的起源:

“洛書”

洛書的數字結構非常巧妙,這種巧妙的數字安排表現了洛書九宮的中心對稱性。九宮圖象一東一西、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都被統一在洛書的結構裡。洛書九宮中的數字揭示了自然界的種種規律,影響著人們的性格、思維、行為、身體健康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禍福等,透露著極高的智慧,它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

根據周易五行與數字關係,尾數38為木,27

為火,50為土,49為金,16為水的原則。

凡漢字不含有各五行的部首、偏旁、字義等的,其五行的性質便由其筆畫數確定,尾數38畫的字五行屬木,27

畫的字五行屬火,50畫的字五行屬土,49畫的字五行屬金,16畫的字五行屬水。

中華漢字,經過數千年的錘鍊,具有美侖美奐之偉大和微妙的體系,皆本於自然造化之法則,蘊涵奧妙之數理靈動。

漢字系由點和線構成,而一點一劃,就是啟示命運最單純之數理符號。


一米陽光國學學堂


好,話說回來,我們瞭解下河洛由來。

經曰:軒轅黃帝戰蚩尤,涿鹿經年苦未休,偶夢天神授符訣,登壇致祭虔精修,龍龜出自河洛水。綵鳳銜書碧雲裡。

  昔軒轅戰蚩尤於涿鹿,不勝,遂禱於神,夢九天玄女授以符訣,即河圖洛書之訣。綵鳳銜書即太乙、六壬、遁甲之書也。

可以知道相傳以前的河洛出自神龜及綵鳳。然後皇帝得到它,學到了它的精髓後,用它戰勝了傳說中三頭六臂的蚩尤首領。最後洛書分別包含太乙、六壬、奇門遁甲三種方術。然後奇門源流,從這裡開始了!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河圖洛書的存在現象究竟表現了宇宙蘊含的什麼奧秘?古往今來有關類似的論述不計其數,但是基本上都是人云亦云,互相傳抄,不見新意,說了也就等於沒說,實際只是為了博眼球,湊熱鬧而已!

本人認為河圖洛書實質是宇宙能量以點粒子空間分佈的方式,把宇宙能量運動的先後天兩層次結構揭示了出來,體現了時空運動僅有的黑洞,白洞兩種結構形式。

河圖,洛書兩種能量結構圖象最重要的不同之處乃表現為兩圖中心分佈數的不同。河圖的中心數是15,為黑洞能量分佈的特徵。洛書的中心數則是5,是白洞能量分佈的標誌。

河圖是一個方圖,顧名思義,實質是銀河中心能量運動結構的表象,其中心的15數是10陰圍5陽,陰陽產生能量差,則10陰內陷收斂下沉,5陽居中受激擾必陽動,從而循環旋極運動出現太極旋渦,此旋渦就是黑洞內斂運動的表象,銀河中心的四條旋臂則是河圖外圍四方粒子數的能量凝聚及象徵。

洛書實質是一個圓圖,象徵太陽系的能量分佈結構,中心的5陽之數則體現為外圍8方數字中心,體現為太陽,專司能量的輻射。此太陽的輻射就是白洞噴發之象。其白洞能量噴射可在洛書九宮數中自然形成8條射線,每條射線的數則都是黑洞內斂生成的15數。也就是說,此白洞噴發的能量世界是黑洞凝聚能量等量的轉換!

現在看來,所謂的河圖,洛書實質就是銀河系與太陽系能量結構分佈的烙印,或者說是黑洞白洞結構能量的展示。河圖洛書連體則體現為宇宙能量運動一循環的過程!

總而言之,河圖,洛書表現的就是一個主題,那就是宇宙能量運動的軌跡!



易境2


河圖洛書不是暗示宇宙的形成,但是它是宇宙或地球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星空圖或地球上的大時段!!!

因為宇宙形成是由無極化太極,太極化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生萬物而來,換成數字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玄關,出於老子道德經中,這一系列變化才是宇宙的形成,但河圖對應了四象,洛書對應了八卦,所以它們只體現了一階段的宇宙變化和地球對應。



河圖體現了四象的變化,如果我們從河圖中能找出太極兩儀的軌跡來就能明白連山易的對應的大時段就是河圖,也就明白為什麼伏羲能從太極中中演變出河圖來了,由於地球最初只有南極為土為山,北半為水這是上古地形對應兩儀之時代,當到了四象時代,天地太變,地極發生扭曲,地震,天下大兩,大地下陷等降臨那場大洪水災過後,天下一片水鄉澤國,只有山連山的山頂上可住人,於是連山卦氣時代來臨,同時對照河圖可知中宮之五加入了四方,說明地球上的土四分五裂,由南極分開,北方之一有了五而成了一六共宗,東方之三有了五成了三八為朋南方四有了五而成了四九為友,西方之二有五參入成七才有了二七同道,其時好望角,合恩角與澳大利亞都還有跡可追尋!!!!!!中宮土為演色,為什麼中國人是黃色人種,與中央位重合,特別是中國的黃土高原更是對應著中宮五行土!!!!!!!!伏羲當時也受到了河水中龍馬背上的圖案啟發,而帶領人類穿行於山領,下澤捕魚,觀天星辰而流傳了河圖,古時稱龍圖!!!!!!!!



而洛書則是天象變化運行到了坎離時代,人類增多,山上面積因澤而困,一位劃時段的人物出現了大禹!!!!他得洛水之龜背圖啟發,掘通九河,使堵塞之水流歸大海,整個地球山水如八卦一樣山水分開,一六不在合五,而成八卦,這八卦來源於洛水之龜背,起名洛書!!!!









天玉心宗1492541848


中國文化之源離不開三張古圖,即伏羲氏的巜先天陰陽八卦圖》、巜河圖》和《洛書》。巜先天陰陽八卦圖》實際上是一張人馬座大星系在空間運動的軌道圖。這方面我已多次談及。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巜河圖》和巜洛書》又在向我們傳遞何種信息呢?

《河圖》是十陽圈和十陰圏。在周天分佈的十陽圏和十陰圏就是一種告知。中國古人早就有所領悟了,他們因此創造了十干天文學文化,並與十二地支組合而創立了六十甲子紀年文化。十干天文學分別是指天上的十個會移動的天體,前七幹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更,分別指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後三幹是辛星、壬星、癸星,這三顆天體只知其天文週期,但不知其天體方位。辛星為三十年近臨一次地幹球,癸星為五百年近臨一次地球,這兩顆星是黃帝部落最早認識到的,因為地表氣候總是三十年有一次轉暖變化,還有五百年一次的氣候大變熱變化,而這些變化必然與天上的天體相對應的,而在炎帝部落炎帝還發現六十四年要發一次大洪水的週期,而炎帝也認為這也是與天上的一顆天體相聯繫的,故給它取名為壬星,炎帝為了認識這一變化週期專門創立了六十四個卦序符號用來紀年記史。所以這三顆星,古人只知道它們在天上存在,但一直沒有找到它們。這就是黃帝時期人們對十天干的理解,也是那時候古人對於巜河圖》十陽圈的理解。

雖然古人已經解釋了十陽圈,但十陰圈在巜河圖》中又代表什麼呢?辛星、壬星、癸星又在何方?這也使我感到好奇,最後終於在半人馬的西蜀塵裹質體中找到這三個天體,它們是西蜀1恆星體(辛星)、西蜀2恆星體(壬星)、西蜀3恆星體(癸星),同時也知道了巜河圖》的符號意義。其實巜河圖》的十陽圈和十陰圈代表天上二十個天體。十陽圏分別指西蜀塵裹質體的九大恆星體再外加一個太陽。而十陰圈是指太陽一系中九大行星再外加一個月亮。太陽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溟王星、倪神星再外加一個月球。其中冥王星和倪神星都是小行星,它們代表九個天文圈層再外加一個月亮圈層。所以一張巜河圖》告知我們,地球萬千變化都由天上這些天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這一張巜河圖》告知我們,地球的氣候變化與太陽系之外的恆星體也有對應關係。而《洛書》符號也與巜河圖》相同。這就是《河圖》、《洛書》的古今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