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野马250010009


袁绍还是有机会翻盘的,总的策略是保持内部团结,正面持续骚扰,和曹操打消耗战,同时联合其他势力让曹操疲于多线作战,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再找机会一击致命。理由如下:

首先,官渡之战虽然袁绍损失惨重,但并未伤其根本,袁绍有打消耗战的资本。冀州、幽州、青州、并州仍然在袁绍的掌控之下,虽然出现了一些叛乱,但很快被其镇压。可见官渡惨败后,袁绍在四州的控制力没有衰减多少。即便袁绍于两年之后去世,曹操征讨四分五裂的袁氏势力,仍然用了长达5年之久,可见袁绍兵多粮足,实力仍然是华北第一。

其次,官渡之战曹操虽然获胜,但只是“惨胜”。惨胜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粮草殆尽。如果没有最后时刻许攸携带军事机密叛逃,曹操多半情况已经撤军认输了。因为在不久前,曹操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说前线粮草殆尽,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想就此撤军认输。

不过荀彧却让曹操继续坚持,理由是如果主公撤军,袁绍必然穷追不舍,士气大振,到时候许都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曹操虽然没撤,但他计划是最多再撑半个月时间。而官渡之战后,曹操立刻将俘虏的袁绍士兵尽数坑杀,也可以印证其粮草十分紧张。

一是人心离散。袁绍撤退后,曹操从袁绍处搜寻出许多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信,希望在合适的机会里应外合。曹操并未追究,放了一把火全烧了。曹操这样做是很对的,因为连他自己都认为撑不住了,何况自己的部下呢?他们为自己谋后路是很正常的,所以就当这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追究下去,很难收场。

可见这官渡之战曹操胜的有多么惨烈,真是千钧一发。

第三,曹操腹背受敌。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派刘备潜入汝南地区联合刘辟,并策反当地亲袁势力对抗曹操。官渡之战结束后,刘备仍然在汝南坚持,直到第二年(201年)才被曹操击败,无奈南下荆州投靠刘表。袁绍大可以支持刘备,再联合刘表、关中诸将以及江东孙氏,让曹操疲于多线作战。

但是,袁绍翻盘的成功率并不高。

袁绍集团的表面实力是最强的,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自身派系众多,忙于内耗。田丰、沮授、郭图、辛评、审配等人单拉出来都很强,但却融不到一块,彼此勾心斗角。而袁绍则优柔寡断,又难容忠言逆耳,所以导致他难以做出正确决定,总是慢曹操一招。

更致命的是他宠爱幼子袁尚,又进一步促成了内部分裂,造成其死后袁谭、袁熙、袁尚三子相争的局面,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家业毁于一旦。


石头说历史


官渡之战被誉为奠基三分格局的三大战役之一,但此战并未破坏袁绍的后方基地。那么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有,但很难。

不妨从考察官渡之战袁绍部损失情况入手。袁绍的兵力损失八万以上,但战败后冀州多地叛乱,很快又被收服,这说明袁绍的兵源仍然充足。文官有损失,但未伤及根本:袁绍的谋士团只有许攸降曹、沮授被俘杀,其他人都在。武将的损失较大:刘备部借口联合刘表一去不回,颜良、文丑阵亡,张郃、高览投降,帐下名将所剩无几。

从盘面上看,袁绍拥有河北四州,曹操身居四战之地。尽管袁绍缺乏名将,可能导致攻坚能力不足,但以士卒之众和谋臣之智,自守应该不成问题。曹操也一直拖到袁绍去世,其子兄弟阋墙时,才出手解决河北问题。袁绍如果能妥善经营河北,培养人才,几年后再打一次“官渡之战”也不见得没有可能。所以,从纸面实力的分析看,曹操并不能在官渡之战后直接压垮袁绍。

再看看袁绍的自身水平:田丰认为袁绍“貌宽而内忌”,荀彧则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评其“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从以上评语不难发现,袁绍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袁绍自己。

首先,袁绍不善于维护团队。袁绍部人员众多,但互相不和:沮授和郭图、审配,审配和郭图、辛评、逢纪,田丰和郭图、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都爆发过冲突,矛盾重重。

袁绍的态度基本是放任,如沮授提议挟持汉献帝,袁绍本同意。但后来郭图劝阻,袁绍态度立即反转。又如审配二子在官渡之战被俘,郭图、辛评认为审配将叛,若非逢纪放下私人恩怨力阻,袁绍将废黜审配。总之,袁绍对意见的判断力很差,导致下属难以同心。

(袁绍在电视剧中的形象)

第二,袁绍的政策过于摇摆。袁绍部在汉献帝问题存在极大的分裂,这种分裂状态也影响到了日后对曹的攻略。沮授主张匡扶汉室,郭图认为汉室必衰。两人矛盾的症结在于:沮授忠于汉,郭图无视汉。所以,沮授认为伐曹就是称兵向阙,攻曹只能花时间诱使曹操犯错借口清君侧;郭图则认为汉已失法统,所以曹操无所谓忠臣,故可一鼓作气。

袁绍的态度是晦暗不明。早期袁绍更倾向沮授,但献帝东迁时又倒向郭图。待曹操挟天子,袁绍又倾向沮授。抢夺朝廷失败,袁术献帝号后,袁绍又想称帝,又偏向郭图。但袁绍部下深知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的惨状,于是团结一致表示反对,袁绍由是放弃自立。而官渡之战袁绍听信郭图,却又带上沮授。袁绍的摇摆撕裂了团队,其决策毫无系统性可言。

第三,袁绍部内派系分立。袁绍早早就把俩儿子和外甥外放,分管三州,幼子留冀州。于是四人在各地自成派系。袁绍更爱幼子,但生前未能立嗣。这样僚臣就会根据自身利益站队。果然袁绍一死,袁家内斗。袁绍部的稳定性之差可见一斑,纵使袁绍长寿,晚年同样存在极大的内耗隐患。

袁绍的三个硬伤若无法妥善解决,相对于黄河对岸上下一心、智足将广的曹操,恐怕日后还要继续吃亏,翻身几无可能。此所谓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

[宋]范晔.《后汉书》


历史研习社


官渡之战,袁绍败的很惨。他的十万步兵和一万起兵几乎全军覆灭,仅八百骑随袁绍逃回了河北。但是如果要说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也不至于。事实上,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仍然还有很强的实力。再纠集一二十万人跟曹操继续打,一点问题都没有。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获胜,但与袁绍长达一年多的对峙,几乎耗尽了他的内部资源。从其坑杀河北七万降卒可以看出,当时曹操粮草也很紧张,已经很难养活这些俘虏了;并且曹操谙熟韬略、用兵果决,怎会不知“趁热打铁、兵贵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没能连续发动攻击压制袁绍,正说明了曹操当时的兵力还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




先看一下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和袁绍都干了一些什么事:

公元200年

袁绍于官渡惨败,仓皇逃回河北。随后,曹操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己这边的人写给袁绍的表态信。然而曹操并没有恼怒,而是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安慰本方人心。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认为这是曹操大器、豪爽的表现。

但其实,曹操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豪爽大器。他当时是不敢,也不能搞事后清算。因为袁绍回到河北后,随时都可能再杀回来。曹操没有必要自乱阵脚,给袁绍可乘之机

公元201年

河北多地见袁绍大败,纷纷造反,不过都被袁绍平定了。曹操本打算乘袁绍内乱,南征荆州刘表,以巩固后方。荀彧对曹操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痛打落水狗,进一步的缩小我们与袁绍的差距,没必要去征刘表。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又在仓亭再次大败了袁绍。然而曹操还是因为粮草问题,又退回了河南。

到了八月,袁绍决心反击曹操,他派刘备到汝南(袁绍老家),去曹操的后方捣乱,以策应自己。曹操当时在仓亭与袁绍对峙,便只派了一员部将去平乱。结果,刘备大胜曹军,逼得曹操只能亲征。最后曹操大胜,刘备南下荆州投了刘表。

公元202年

这一年是曹操与袁绍实力对比的转折年。因为袁绍在邺城,病死了。但是曹操也没有乘机攻河北,因为他也是忙的焦头烂额,情况不比袁绍好多少。

当时刘备在荆州,对曹操威胁很大。曹操派夏侯惇去征刘备,结果被刘备击败。好在刘备当时实力不够,没有进攻曹操,南线暂时稳定住了;另外,马腾在关中策动南匈奴造反,意图一起攻曹。于是曹操让钟繇到马腾处谈判,暂时缓解了西面的压力。

公元203年

袁绍死后河北大乱。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打的一脸狗血。曹操于是乘机向河北发动了猛攻,在黎阳城下大破袁谭、袁尚联军。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随后曹操大军追到了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但郭嘉认为:

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等,各有党羽辅佐。情况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我们先向南进取荆州,等待他们兄弟内讧相斗之时,然后再进攻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河北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便率军退回。只留了部将贾信驻守黎阳。随后袁氏兄弟果然开始内讧,袁尚攻袁谭,袁谭敌不过,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公元204年

袁谭投降曹操后,袁尚继续攻他。曹操乘袁氏兄弟内战之机,猛攻袁尚老巢冀州。袁尚带兵回救,被曹操打的大败。随后曹操率军平定了整个冀州,并自任冀州牧,将他的大本营从兖州迁到了冀州。从此之后,冀州的邺城便成为为曹操的政治中心。而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只留少许官员。

当年年底,曹操攻袁谭,打算将袁氏一族的势力连根拔除。



公元205年

紧接上一年,曹军大败袁谭,攻占青州。袁谭出逃,被曹军追兵杀死。至此,袁氏势力基本肃清。但是袁熙、袁尚乘曹操攻袁谭之机,向北投奔了辽西乌桓。曹操率军讨伐乌桓,不给袁氏喘息之机。

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前一年投降了曹操)见曹操亲自征讨乌桓,冀州空虚,便扣押曹操任命的官员,派兵屯守壶关口,正式反叛了。曹操没时间打高干,便遣大将乐进、李典进击高干,然而高干拒险而守,曹军不能进。

公元206年

紧接上一年,曹操见高干死守不出,害怕长期对峙会生出事端,便暂缓攻乌桓,亲自率军进攻高干,并大破高干。高干准备逃往荆州投刘表,但被曹操任命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杀。至此高干的势力被剿灭,曹操于是平定了并州。

公元207年

这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他先是攻破了乌桓与袁尚的联军,接着以逸待劳,坐等辽东土皇帝公孙康将袁尚、袁熙的头颅送上。于是袁氏在河北的势力全部瓦解,袁绍的三个儿子都被弄死。

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其实官渡之后,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仍然是他占有优势。如果袁绍不死,凭他的能力,凭河北四州的实力,袁绍想要坐稳河北,与曹操隔黄河而对峙,其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如果袁绍再凭借河北的地理优势,以及曹操在河南的地理劣势。再给他三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他还能重头再来。

但问题是,袁绍偏偏就是个脸皮薄的人。官渡一战,打的他傲气全无,其后又再次在仓亭败给了曹操同志。最后一气之下,他就挂了。而袁绍死后,直接就导致了河北四州大乱。给了曹操攻灭河北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官渡之战后,袁绍却会给人一种把底裤都输光了,难以翻身的错觉呢?

其实,这主要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而他到死都没有摆脱官渡之败对他的阴影。并且他死得也是比较搞笑,按照《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袁绍是得了抑郁症,最后被怄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袁绍传》

顺便说一句,从袁绍抑郁而死可以看出,这厮成不了大器。看看人家三国的当家人,哪一个不是没脸没皮的流氓?比如说曹操,当年玩张绣的婶婶,结果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挂在了宛城。而曹操这货就跟没事人一样,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抑郁的表现;还有刘备,一生败仗无数,在徐州下邳,在荆州长坂坡,每逢大败必然抛妻弃子,跑得比兔子都快。然后跟个没事人一样,完全没有打了败仗该有的羞愧心情。这才是真正的枭雄心态啊……


因此,回到标题中所问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太有了!但前提是袁绍不能死。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缩小了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差距,让袁绍不敢再小瞧曹操这个对手。并且还给袁绍留下了阴影,最终让袁绍因此怄气而死。至于说官渡之战对袁绍的实力影响,这个就跟赤壁之战对于曹操的影响一样。打了大败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影响。但要说袁绍在官渡把底裤都输光了,输的不能翻身了,那倒也不至于。

最后说说袁绍死后,河北为什么会立刻陷入四分五裂。这是因为袁绍是河南汝南人,他的地盘又在河北冀州。这就导致袁绍的手下谋臣武将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与袁绍同属河南的士人,包括来自河南颍川的郭图、许攸、辛评、辛毗兄弟、和武将淳于琼等人;

一派是河北冀州的本土士族,包括沮授、田丰、审配以及武将张郃等人;



这两派人在袁绍统治冀州前期,还能和平的相处。但两大集团在政治取向、军事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最后却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相互抨击。在官渡之战期间后,这两个地域集团的斗争仍然继续。比如,河北豪族审配当时留守邺城,他就故意找河南派代表许攸的茬,逼得许攸破口大骂,气得叛袁投降了曹操。而河北派的另一个代表张郃因为在乌巢防守上与郭图的意见不合,后者便又向袁绍进谗言,导致张郃畏惧,也临阵投降了曹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战,其实曹操赢得很侥幸。他取胜的真正原因是袁绍阵营的河南派与河北派的内斗,而导致的两次关键叛降。而这两大集团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在之后也没有消停。

官渡之战后,两大集团的内斗继续。由于袁绍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于是两大派也纷纷开始站队,分别辅佐袁谭、袁尚,继续内斗。

袁绍病故后,他两个还算有才干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开始争夺河北地区统治权。

河南派的郭图和辛评、辛毗兄弟支持袁谭;河北派的审配以及逢纪支持袁尚。因此袁氏兄弟的内斗,其实也是袁绍帐下两大派的争斗。最终袁氏兄弟被全部铲除,袁绍帐下的两派势力也被曹操一一收拾。


Mer86


三国里有三大著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官渡之战,定鼎曹操的基业,就此曹操统一北方。应该数,官渡之战有一定的偶然性,袁绍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击败曹操。但袁绍却就此一蹶不振。原因又合在呢?

曹操对袁绍的印象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在所有的汉末群雄中,袁绍先后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和实力派。袁绍实力虽大,但麾下却派系林立,谋士与武将都各成派系。几个儿子也是为了老子死后地位拉帮结派,各成军事团伙。曹操两大谋主荀彧、郭嘉早些年都是袁绍的人。袁绍死后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各自为战最终被曹操各个击败,而派系内乱早在官渡之前愧疚已经形成了,只不过被袁绍强行给压住了而已。一个集团如果行为和思想无法统一。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军是主攻曹操主防。袁绍实力高于曹操,骑兵都有一万多。失败以后,袁绍要想恢复当年的实力也得几年,曹操没有给曹操袁尚兄弟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彻底铲除了袁氏集团。袁绍是在官渡之战两年后才死,如果在此期间袁绍如果能够守好家,

固守河北,解决接班人问题。整合内部休养生息,机会还应该是有的,毕竟四世三公在当时还是当几两金子,至少比宦官之后的曹操强多了。但袁绍的能力显然不如曹操,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完全处于劣势,要想存活只能看运气,看曹操自己出现战失误。或者刘表。刘备等人攻击曹操。才会让袁绍有有喘息的机会。 但可能性不大。

再就是不能过分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因为战后,袁绍依旧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曹操占据南方兖、徐、司、豫四州。总体袁绍占据上风。但由于仅仅过了两年袁绍就窝囊死了,如果不死,曹操也不会顺利统一河北。即便如此,曹操也花费了七年多才成功,也可见袁绍的实力有多大,如果袁绍不死,河北完全可以坚持住,曹操想几年平定河北,几乎不大可能,只有慢慢蚕食一条道。

袁绍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接班人没有选好后院起火。手下的谋士也是决策纷杂。袁家内部派系太多,三子各自为政。最终失败。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却是有感而发。这也是日后曹操立曹丕为世子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有的,但是机会不大。

官渡之战前:

袁绍方:兵马十几万,粮草足。但是袁绍地盘其实比曹操大不了多少,袁绍怎么可以做到十万兵马粮草还足?因为袁绍是征粮,即不管每家每户粮食多少,都要按数目上交粮食,这样导致了河北之后粮草缺乏。

曹操方:兵马约两到三万,粮草不足。曹操方兵是精兵,粮草缺少的原因在于曹操是粮,即家庭有余粮的才会卖,因此曹操方还有余粮。

官渡之战损失:

袁绍方:军队上十万,粮草全没,核心的文臣武将基本损失殆尽,谋士田丰、沮授丧命许攸投降,武将颜良、文丑、淳于琼败亡张郃、高览等投降。

曹操方:仅仅损失约8000人,粮草充足,但兵力不足。

从以上数据看出,官渡之后曹操无力追击袁绍。官渡在曹操的地盘打,河北并没有任何的破坏,袁绍根基尚在,袁家四世三公,门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能励精图治,再过十年八年可再与曹操决一雌雄。但是袁绍自是骄傲,无勇无谋,不能接受失败,导致抑郁病逝,更糟糕的的袁家兄弟内讧,袁家连翻身的机会失去了,河北只能一步步落入曹操手中。


最好的故事书叫历史


有啊,大大的有。至于为什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官渡之战是袁绍侵略曹操而发动的一场战争,袁绍势力极大,意图攻占许都,

吞并曹操,曹操也只是无奈被动防御罢了。官渡一败,袁绍不过是失去了战争的主动

权。他的实力还是在那摆着的。毕竟,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仍然在他手中。


此时的袁绍要想再度南下攻占中原会很难,但是,东山再起划黄河而治也并非难

事。要知道,就算是袁绍死后,曹操完全收复河北也花费了七、八年时间。要是袁绍的


心志可以强点,天下大势还未可知呢。但可惜啊,终究敌不过英明神武的曹操。

回到正题,为何说袁绍官渡之战就算失败了,仍有翻身的机会呢?


其一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想再快速集结一支军队不是什么难事,再

加上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袁绍当年能夺取北方,就是靠着这支军队。虽

然此次一战全数崩溃,但要恢复昔日军威,数年则可。

其二袁绍此人虽然好谋不断,优柔寡断,但他在领地内实行仁政,深得百姓爱

戴,这也是为何日后袁氏失败,有那么多忠义之士愿意赴死的缘故了。袁绍死后,百姓

们悲痛异常,这也导致了曹操在日后平定河北时,一直受到士兵百姓抵抗。


其三袁氏之所以失败,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内部,在袁绍死后,由于对继承

人之位态度暧昧,导致了几个兄弟手足相残,袁尚、袁谭两个派系相互倾轧,极大的消

耗了自身的势力,使曹操更好的吞并河北了。若是两兄弟齐心协力攻拒曹操,凭借着四

州之力,未尝不能与曹操相争。


所以说,占据了北方地利的袁绍如何不能与曹操相争呢?只是可惜袁绍此人的心性

不如曹操坚韧,不比曹操会识人,用人罢了。说到底,袁氏终究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你们的鼓励就是我前行的动力。


小小呆萝卜


当然有了,我一直认为:就像西方认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是库尔斯克战役那样,袁曹战争的转折点不是官渡之战而是仓亭之战

转折点是指双方攻守易势,显然官渡之战不是,因为袁绍随后发动了仓亭之战。而且官渡之战作为曹操被动防守的一战,胜利完全靠侥幸,因此不具备大规模歼敌的效果。

因此紧跟官渡之战后的仓亭之战,才是双方主力的大对决。遗憾的是仓亭之战并没有详细描述,按三国演义来讲——是一场曹军对袁军的十面埋伏。

总的来说,仓亭之战是一场埋伏之战,曹军打得相当轻松,以至于史书一笔带过,但成果是非常显著的,因为袁军主力在这次战役中飞灰湮灭。即便如此,曹操在袁绍身死,袁氏兄弟内讧的情况下,还是花了7年时间攻打,才占领了整个河北。

因此,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翻身的。准确来说,就是不要发动仓亭之战,把主力部队送给曹操刷经验。然后过渡好交接班,刘备这个时候就差不多收到孔明了。


铯媒体


有,而且翻身的资本还很雄厚。

其实官渡之战对袁绍的打击并非是致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已经完成河北的统一,作用幽、并、青、冀四州,雄踞北方,实力乃汉末群雄中最强。曹操一开始也不过是被袁绍视为附属势力而已。



但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发展得非常快,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河南大地。但这时的曹操还是比不上袁绍。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袁绍发河北大军十余万攻打曹操,而曹操仅能拿出二万人应战。而且这点兵马还面临着粮食不足的困境。但袁绍就不同了,兵精粮足,就是耗也能将曹操耗死。



最后,虽然曹操在官渡取得了胜利,但是袁绍那时还坐拥四州,他的根基还远比曹操厚。毕竟,袁绍在官渡是主动去攻打曹操,即便兵败,其本土也没收到多少打击。而曹操周围有不少敌人,衮州更是四战之地。因此,曹操的后方也远没有袁绍稳固。



而且,袁绍在河北地区是很得人心的,史籍记载,由于袁绍在河北广施德政,很受百姓爱戴。因此他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无不悲痛,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可见,袁绍在幽、并、青、冀四州有十分牢固的统治基础。只要回去好好经营和恢复,不用过多少年就又能再度南下,与曹操一决雌雄。



可惜袁绍他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战败后没多久就死了。此后,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权相攻,才使得袁家势力在自相残杀中被削弱,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如果不是他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自己人打自己人。即便袁绍死了,曹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袁绍势力。


这些历史要读


当然有机会。一句话,袁绍只是活的太短了,运气不好而已。事实上,官渡之战的意义对曹操来说,远远比对袁绍重要。因为曹操如果失败,曹操的势力会彻底的被袁绍所吞并,汉献帝也会被袁绍所拥立。但是曹操胜了,也不过是解了“立刻被吞并”的威胁,袁曹之间依然是均势。

对曹操而言,这是生死存亡的大战,但是对于袁绍来说,这只是一场类似于赤壁之战的重要战役,赢了当然好,自是天下大定,输了也没什么,元气还在接着来就是了。


官渡之战之后,很多在黄河以北叛乱响应曹操的地方官和山贼都被袁绍平定了,而曹操也并不敢乘胜追击,双方在黄河一带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如果袁绍能多活十来年,天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因为曹操处在中原四战之地,而官渡之战坑杀了数万袁军降卒,已经和河北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袁绍再整兵讲武,联合刘表对曹操首尾夹击,曹操未必就能应付的过来。

可惜的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两年之后就病亡了,即便如此,曹操当时对河北的进攻依然没有怎么奏效,是后来观察出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熙有争夺遗产的想法,于是曹操按兵不动,等袁家内乱,这才给了曹操可乘之机,最终统一了河北。


经史通义


看了很多回答,从军事上觉得回答的已经很全面了,但还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补充一下袁绍,官渡之战后,从大势上来讲袁绍基本上没什么翻身的机会了。

从官渡之战失败就能分析出来,我们先来看看整个东汉末年的势力分布,其实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开始,历经“明章之治”,到东汉第四任皇帝开始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东汉王朝就基本陷入了一个摆脱不去的怪圈,就是宦官和外戚当政,并且从未间断过,这背后的原因暂不赘述,但确实很多皇帝都非常小,还有100天就当皇帝的,这么小的皇帝当然不能执政。

所以皇帝还小的时候一般都是由太后执政,但不是每一个太后都厉害,所以就引入外戚当政,等皇帝大了又想夺回自己的权力,就又开始依赖宦官,就形成这种循环。

所以一直到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士大夫、地方军阀是形成四种平衡的势力存在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皇权,虽然看起来很危险,但是也这么继续了100年。

自袁绍建议大将军何进引董卓杀张让开始,何进死于宦官,宦官死于袁绍等军阀,这也就导致这种平衡循环被打破,外戚以及宦官正式退出汉朝历史舞台。

这也就基本上导致400年乱世开启。好,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袁绍在势力分布中为何基本没有翻身的机会。

袁绍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没用,在刘备和曹操青梅煮酒点评的“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也只是罗贯中的一家之言。

毕竟当时月旦评那么风靡,这么大的人物没点评语还真说不过去。

说袁绍胆小吗?其实不然,比如说董卓乱洛阳的时候,董卓已经有意要换皇帝了,于是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要换汉献帝上位,就问他们这些人答应不答应。

结果满朝文武是噤若寒蝉,只有袁绍站起来说我不答应,结果董卓还说这天下大势已经在我而不在你了,你袁绍不同意难道是嫌弃我董卓的剑不够锋利吗?

可是袁绍呢?直接就怼回董卓了,说难道你以为这天下的剑只有你董卓的锋利吗?然后真的是拿起佩刀转身就反出洛阳了,这可不是曹操行刺不成逃出洛阳的,这是光明正大的走出洛阳城的。

甚至到后来董卓还派了使者追上袁绍说既然留不住你就封了个渤海太守的官。

而他的胆略还表现在战场上,比如有一次是公孙瓒的两千骑兵包围了袁绍,袁绍身边的谋士都觉得这次肯定就死在公孙瓒的骑兵手里了,并且见旁边有一面矮墙,就让袁绍进去躲一躲,结果袁绍反倒是很气愤的说躲什么躲,大丈夫难道不该战死沙场吗?

甚至后来袁绍的对手公孙瓒都说:“袁氏之攻似若神鬼。”

看,其实在军事上袁绍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没用,甚至袁绍在对上曹操之前所有的军事战斗都是未尝一败的。

当时的袁绍大概有十一二万的军队,曹操呢?大约也就是两三万人,在差不多五比一的差距下,袁绍竟然就这么不可思议的败了。

虽然很多人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乌巢粮草被烧,但就算是粮草被烧,难道不能就地征粮吗?怎么就一下演变成十几万人的大溃逃。

其实就是逃不脱投降两个字。许攸降曹导致了乌巢被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被派去强攻官渡的张郃和高览二位大将在攻不下曹操的时候竟然也临阵叛逃降了曹操。

然后到曹操后来攻伐河北,哪有什么像样的抵抗,除开个别袁绍的死忠几乎很多都是投降的,说望风而降都不为过。

这就说到今天为什么要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基本上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大汉正统在曹操而不再袁绍嘛。自外戚和宦官退出舞台之后,天下也就士大夫和军阀两个势力集团了,可士大夫是不认军阀的。

大汉四百年正统在士大夫阶层的眼里仍旧是不可侵犯的,当时的汉献帝在所有现代人眼里历经董卓、王允、郭汜、曹操等人,好像除了当傀儡,就再一无是处。

但大汉正统给士大夫阶层带来的向心力可没那么简单,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荀彧,他哪里是投降曹操的,就是奔汉献帝去的,甚至郭嘉、荀攸也是相同的目的。

再比如曹操前线作战呢,朝堂就出现一个衣带诏事件,看起来好像是汉献帝小打小闹,外戚董成伏法,可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是刘备自此有了和曹操对抗的“大义”。

那我们再回头来看,袁绍本身是一个有胆有识,又善用兵的人,那打黑山军没人投降,打公孙瓒没有人投降。一举统一河北四州依旧没有人投降,怎么到曹操这里占据如此大优势的情况下,许攸也降了,张郃高览也降了呢?

甚至包括曹操攻伐其他诸侯,马腾是降了的,包括张绣到最后也是降了的,包括打荆州刘表,刘表一死什么蔡瑁、蒯越这些刘表手下的大将和谋士又立马投降曹操了呢?还有赤壁之战前,曹操攻打孙吴,张昭等士大夫为何也要降曹呢?

不外乎就是曹操占有汉献帝的正统地位嘛,那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来说归于正统才是王道。

到这里相信很多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占据那么大优势的情况下没有胜利,怎么可能在失败之后还能对抗曹操苦心经营的“天下大势”呢?

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这一点来分析,其实就是刘备有了“衣带诏”占据了“大义”,以及江东子弟多为山越,对大汉的认知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