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时只剩下2000残兵,那么他是怎么灭掉有60万人的蜀国的?

蓝星随笔


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跳出这个问题看问题,要不然您看到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要说到蜀国其实是没有多少兵力,你别看蜀国,一直不断的向曹魏用兵,其实全国的兵力,充其量、打破天、估计也就10多万兵力,关键大部分被姜维到前线去了,所以蜀国城内兵力并不多。

那么为什么邓艾会这么容易得手呢?

其实说到邓艾的灭蜀,一部分是偶然性,一部分也是必然性的,可能连邓艾他自己根本都没又想到,会这么顺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下面为大家分析下: 因为姜维当时正领着十几万人跟钟会在剑阁对峙? 而邓艾当时只是作为一支偏队,主要任务是去牵制姜维的兵力,主力部队是钟会领着的!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邓艾天降奇兵,蜀国一下子慌了神,后来诸葛詹等竟然出城应战,结果直接就送个三杀,把仅有的一点守城部队都给打垮了,这一点就连邓艾都没想到,蜀军原本可以据守待援的!等姜维抽兵来解围的,何况邓艾孤军深入,纵深他国腹地,而且已经疲惫不堪,关键还没有后援,其实只要拖住他,不至于后来的刘禅抬棺出降!所以说这是偶然性的一面!(当然邓艾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打胜仗,个人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侧面也说明蜀国自己的实力,其实是强弩之末)




那么我前面为什么说又是必然性的呢

这个就得往前说,由于曹丕在魏国实行的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保证对士族阶级的利益保障,曹丕就是因为和士族达成这个政治交易,才敢把汉献帝赶下去的),对士族来说,这个诱惑力太大了!

我估计蜀国内部的那些士族,巴不得曹魏早点过来解放他们,那还想什么对抗呀!

何况 当时刘禅其实不是没想过抵抗的,但由于他自己看到这一点,而且蜀汉内部,本来就是矛盾不断,再加上诸葛詹他们出城送了三杀,士气大跌,蜀汉内部投降的论调早已不可收拾!

刘禅心里明白如果自己再坚持下去,估计不等曹魏打过来,说不定此时此刻,就会有人发动暴乱,就把自己给咔嚓了!


何况当时已经有人提出了投降的合理性和利益性观点,这个人就是谯周,他提出来为什么要投降,大概主要是这么几点:

首先咱们其实不是曹魏的对手,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咱们打的过曹魏吗?打不过嘛,现在姜维在剑阁那边带着十万部队正在跟钟会对峙,我们现在的指望就是姜维,咋们有两种可能:

第一,姜维他如果打不过,到时候主公你肯定完蛋。

第二,他姜维打的过曹魏,到那个时候,那他姜维还会听你的嘛?目前三国鼎立曹魏最强,咱们投降曹魏有好处,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一个东吴在,他们曹魏不但不会迫害主公你,还会给主公你封个大官,还会给你荣华富贵,这为什么呢?他要把咱们蜀汉作为一个榜样嘛,要给他们孙吴看看,你看投降咱们曹魏有好处吧!

你看这个时候陛下您要是不投降,我估计过不了两天就会有人打开城门,提着陛下你的首级去邀功呢?

你说你是刘禅你会怎么做是吧!结果很明显嘛!当然是主动投降有好处嘛,所以这是蜀汉为什么败的这快的必然性!!!

所以说白了,他们认为跟着刘禅也是干,跟着曹魏也是干,那么不如跟着曹魏干,因为曹魏那边好处多啊,你看咱们这边诸葛丞相虽然是很公平、很公正、很廉洁,但同时依法治蜀,让益州的士族有怒不敢言,当然诸葛丞相在,你有威严你的能力各方面都能震的住,可等丞相一走,再加上司马昭三路伐蜀,这以前那些心里有怨言的,这会只怕是早就望曹魏打过来呢,那还会想什么抵抗啊。


所以,我认为邓艾偷渡阴平,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蜀汉的灭亡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因为连年征战,让他们人民早已不堪重负,然后依法治蜀,让益州的士族有怒不敢言,再加上丞相一走,各方面都按捺不住,这样局势结果可想而知吧!

如果感觉分析的有道理,麻烦各位老哥点个赞,谢谢😁


人生几何14732454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邓艾的部队是3万人,偷渡成功以后杀到江油还有1万多人,损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惨重。

当时蜀国的主力都在外围,比如姜维的5万精兵在剑阁对付钟会10万大军。

还有二三万人则监视东吴大军,拱卫成都的部队最多2万人,而且属于二三流的卫戍部队。

蜀国是一个仅有90万人口的小国,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队就有8万,加上成都的2万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队,总数近12万人。

而供养着12万部队,需要的运输民夫至少也有12万,换句话说至少20多万人长期用于军事作战,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种植,是非常耗费人力的。而当时蜀国的每个县,青壮年男劳力只有几百人!!!夸张不夸张,1个县的男人相当于今天1个村!

这一点点男人,根本是无法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的,又要维持蜀国的高战争税收。国内老百姓已经疲惫困窘到极点,接近崩溃。

关键是,蜀国的这种态势并不是一二年,基本刘备死后就保持这样几十年。

所以,当邓艾1万多人杀过来,本来就接近崩溃的蜀国就无力抵抗,蜀国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汉政权。

江油守将马邈只有几千三流部队,都是老弱残兵,被邓艾的1万多精兵吓破了胆,直接投降。

随后绵竹的诸葛瞻倒是敢于和邓艾决战,但他的几千三流部队也不是邓艾精兵的对手,一战就溃,诸葛瞻也被杀。

至此,成都已经在邓艾的攻击下。以成都的2万弱兵,很难抵抗邓艾,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成都的部队可以坚持到姜维的5万人回防增援。

但这样一来,正面钟会的10万魏军也会追击杀入成都平原。同时蜀汉的门户大开,后续的魏军增援部队可以源源不断杀来,蜀国还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罢,蜀国肯定是灭亡。

此时的刘禅还算聪明,直接放弃抵抗投降。

这样刘禅也算为魏国做了贡献,交给他们比较完整的地盘,还有数万军队。

由此,刘禅被封王,得以善终。

刘禅这个人真的不笨。


萨沙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一语成谶,几十年后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灭掉蜀国!那么邓艾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数字问题,邓艾偷渡阴平时带兵3万余人,并不是题目中说的2000残兵。蜀国确实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维带走,驻扎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万多人。这是前提。下面我来解释一下邓艾是怎么偷渡阴平,灭掉蜀国的。

当时蜀国的情况是宦官黄皓专权,公元262年,姜维伐魏失败,兵退沓中。黄皓向刘禅进谗言:让姜维暂驻沓中,勿还成都。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利的局面。看下图

沓中在汉中西北,远离汉中,也就是说蜀国主力军队既不在汉中,也不在成都。这样就给了魏国机会。

司马师于是制定了剿灭姜维,直捣成都,灭掉蜀国的计划。计划分左、右、中三路进军。左路军由邓艾率领,三万余人。经狄道直捣沓中,正面与姜维作战。中路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经祁山,过武都(诸葛亮当年走的路线)直达阴平桥头,切断姜维东归的路线。也就是说邓艾和诸葛绪两人的任务是前后夹击姜维,最好能打败姜维,如果打不败,最起码是困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国主力。右路军由钟会率领,十万余人。先占领汉中,然后南下经过剑阁道直逼成都。

这个作战计划非常的完美,由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的蜀军主力,然后由钟会率领魏军主力直捣成都。谁也没有想到战局发生了变化,最后钟会和诸葛绪被堵在剑门关,反而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奇袭绵竹,迫降了成都的刘禅。到底怎么回事呢?

先说钟会率领的右路军,钟会没有料到蜀军如此不堪,入蜀的陈仓道、斜谷道、子午谷道均没有蜀军防守。蜀军只在汉城和乐城驻兵防守。于是钟会留下两万人兵围汉城和乐城,然后挥军南下,直捣剑门关。

姜维知道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没有和邓艾的军队纠缠,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而来,这时在阴平桥头

的位置被诸葛绪堵住。姜维毕竟还是用兵如神,率军佯装攻击诸葛绪后方,诸葛绪率军回击,姜维趁着诸葛绪离开桥头的短暂时刻急行军度过桥头,扬长而去。等诸葛绪反应过来赶回桥头,姜维已经离开有一天的时间了。姜维就是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差,成功摆脱了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围堵。

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这时邓艾和诸葛绪商量偷渡阴平,绕到剑门关南部的涪城,然后直捣成都。即使不能直捣成都,剑门关的姜维也必须撤退南下救援,这样剑门关自然不攻自破。

诸葛绪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没有理会邓艾,于是率军和钟会汇合,一起进攻剑门关。这时钟会以诸葛绪作战不利的名义(没有完成堵截姜维的任务),将诸葛绪捆绑送往洛阳治罪,然后兼并了诸葛绪的三万士兵。即使这样钟会仍然没有攻破剑门关。时间长了,魏军粮草不继,钟会开始考虑撤军。

那么诸葛绪为什么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呢?主要还是因为众所周知阴平这个地方多山,阴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岭,根本没有路可走。千里行军,一旦被阻于山中,很容易全军覆没。

然而邓艾硬是完成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邓艾率领全军翻山越岭,凿山搭桥,开凿栈道,硬是在杳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了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邓艾身先士卒,多次只身犯险,给全军做出了表率。

邓艾率军度过阴平之后全军疲惫,当抵达涪城时上天眷顾,本想着有一番恶战要打,谁知道涪城守卫马邈居然投降了。

于是邓艾率领全军在涪城稍作休整,补充体力和武器装备。然后率军南下直逼成都。

这时成都的刘禅慌了,急忙派诸葛瞻前去迎战。诸葛瞻在绵竹列阵防守,以逸待劳。两军交战,邓艾派邓忠师纂两人攻击蜀军,两人被蜀军战败。这时邓艾彻底恼怒了。千里行军,只为这最后一战,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邓艾亲自督战,邓忠和师纂二次返回与蜀军作战。这时的魏军以

必死的决心与蜀军顽强作战,终于大破蜀军。诸葛瞻被邓艾斩杀。

成都的刘禅听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顿时不知所措,昏倒于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劝谏之下,刘禅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抬着棺材,手捧印绶向邓艾投降。

至此,邓艾率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奇袭涪城,戮战绵竹,终于攻破蜀国腹地成都,结束了蜀国刘禅的统治。偷渡阴平之役也被载入军事史册,作为经典范例供人膜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偷渡阴平,率领三万魏军奇袭涪城,在绵竹击败成都守城部队,成功的灭掉了蜀国。蜀国灭亡了,蜀国军队主力还守在剑门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每日趣评




从天下大势来看,蜀国并没有被邓艾所灭,而是灭亡在内部的政治斗争。

刘备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府,他的主体是由在河北老家招集的关张赵为第一波,然后就是在荆州加入的诸葛亮魏延等第二波,他们共同构成了蜀汉的中央统治集团。

如果读过三国志,就会明白刘备是一下成熟的政治家,并没有那么仁慈,对反对他的人从来是心狠手辣的。

刘备集团和四川本土势力有很大隔膜,刘备在内心深处可能没有打算在四川久待,他希望能用几十年时间统一天下,还都洛阳。

因此刘备并没有和四川本土势力和解,而是对那些反对他的坚决打压,甚至处死了不少的四川本地势力的优秀人才,造成了两波势力的对立情绪。

到了三国后期,刘备的外来势力力量大大减弱,四川本土势力走上台前,对刘备的政权并没有感情,因此到了邓艾兵临城下时,在四川本土势力的主导下选择了投降。



从战术和执行层面上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一个蠢才。

诸葛瞻镇守在绵阳,虽然兵力并不强大,但阻挡邓艾进攻还是没有问题的。邓艾的致命问题在于,他是走小路进来的,没有强大的攻城器械,也没有很好的粮食补给。

只要诸葛瞻布防各高地要塞,坚守几天,其它援军就会陆续从外围杀过来,对邓艾形成包围。而邓艾的军队因为缺少粮草而自乱阵角,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邓艾的偷袭成功的前提就是速战速决,快速取胜,只要一拖住他前进的步伐,他就失败了。而诸葛瞻的急于求成让他和蜀国都走上一条不归路。



从根本上来看,蜀国的灭亡都是大概率事件,蜀国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兵力超不过10万,题目中说蜀国有60万军队不知是从哪里得来的。

三国中间最早灭亡的就是蜀国,其次是魏国,活得最久的反而是吴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政策不一样,蜀国采取了和当地本土势力的对抗,导致内部不团结,四川本土势力强大后,对蜀汉国家没有情感,宁愿投降。

魏国则是另外一情况,曹丕为了能当皇帝,不得不向士族大姓出让权力,让他们进入政府中央领导集团,最终被士族大姓最强的司马懿夺了权,亡国了。


吴国的孙权反而是最聪明的一个,吴国孙氏也是外来政权,也是本土势力有冲突。但孙权年少接班,他受到几方面的压力,外有曹操刘备,内有孙策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双重压力。

孙策势力对孙权也不是很满意,本土势力也想上位夺权。孙权就在中间打起了平衡牌,让他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不能一头独大,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个权力架构是最稳定的,慢慢的他得到了孙策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双重支持,并建立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政权是最稳定的。

蜀国则刘备对本土势力的迫害和打压,最终冲突升级,最先灭亡,这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 原因。


新知传习阁


题主问邓艾偷渡阴平后只剩2000残兵,如何灭掉60万人的蜀国,这是个标准的伪命题。因为邓艾兵力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先来看看《三国演义》。毕竟题主提到了邓艾的2000人,这个2000人,肯定只能是三国演义的数字。首先必须指出,三国演义的兵力数字一向是很不靠谱的,不过单就邓艾灭蜀而言,是对的上的。

《三国演义》中,邓艾最初出兵是9万人,包括本部3万和手下4个地方官每人1.5万。

艾遂遣雍州刺史诸葛绪,引兵一万五千,先断姜维归路;次遣天水 太守王颀,引兵一万五千,从左攻沓中;陇西太守牵弘,引一万五千人,从右攻沓中;又遣 金城太守杨欣,引一万五千人,于甘松邀姜维之后。艾自引兵三万,往来接应。

这9万人的部队,在沓中桥头和姜维纠缠一阵,肯定有些损失,但不会太多。毕竟主要是姜维在逃命。此后,诸葛绪被钟会逮捕,吞并了其部队(1.5万人)。因此,邓艾剩下的部队兵力是7万人左右。

接下来,邓艾带着这7万人开始偷渡阴平。《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

艾乃先令子邓 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 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 又选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也就是说,邓艾总共安排了3.5万人马,从阴平进军。沿途分兵下寨(这个完全可以理解,需要运送后方钱粮)。最后到达江油的时候,邓艾还剩下2000人,用这2000人抢了江油。这就是题主问题“2000人”的来历。另外还有3万多人,应该是留在阴平路北,作为这一支进军部队的大本营。

问题是,邓艾后来并不是靠这2000人打下的蜀汉。原著写了,就在拿下江油后,邓艾把其余部队也逐渐接过来了: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那么,邓艾接应的己方部队,是只把分布在七百里沿途的兵马接来(共3.5万),还是把全军(共7万)接来呢?个人认为是把全军接来。否则留3万人在阴平路北干啥呢?

邓艾进入蜀中的兵力是7万,那么蜀汉兵力是多少呢?楼主的“60万”肯定是说错了。按照演义,司马昭在之前评估蜀汉兵力是二三十万,这个数字基本靠谱。

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 不过六七万。

那么,总兵力20余万的蜀军,其中汉中的四五万已经损失大半,姜维的屯田部队连同后方增援的,都被钟会的30万大军包围在了剑阁。所以成都只剩下七八万军队:

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

按嘉靖本,还专门说了成都只留下一万守军。

所以,邓艾和诸葛瞻决战时,双方兵力基本相当,而且邓艾的军队应该更精锐。最初邓艾兵败,损失了万余人。后来用计,击溃诸葛瞻军,杀诸葛瞻父子,然后兵临成都城下。这时候成都已经无兵可战,只好投降。

由此可知,按演义,并不是邓艾带2000人打下拥有60万人的蜀汉,而是魏国出动四五十万大军进攻有二三十万人的蜀汉,其中邓艾带着2000人打下江油后,率领七万人挺进蜀汉腹地,歼灭同样拥有7万兵力的诸葛瞻军团,最后迫使成都投降。

如果按照历史,那么兵力具体数字不同,过程差不多。曹魏出动邓艾3万余、诸葛绪3万余、钟会十余万,总兵力18万。蜀汉兵力为10万左右。此后,蜀汉在汉中被歼灭和包围的兵力是2万左右,姜维带主力四五万人在剑阁和钟会12万人左右相持。邓艾带着2万左右的兵力从阴平小路进攻蜀汉腹地,歼灭同样拥有2万左右兵力的诸葛瞻后,逼近无兵可守的成都……

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没有“2000人灭亡60万”的神话。

关于这个,请搜索我的头条号有一篇文章,说的更清楚。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味文章与您分享


巴山夜雨涮锅


蜀国本来人就少,而且还分成了好几派,没有诸葛亮时候团结了,有很多奸臣在诸葛亮时期都很老实,蜀国没有了带头大哥诸葛亮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人物,诸葛亮在的时候大家都比着努力工作,没有诸葛亮在大家谁都不服谁。



刘备儿子刘禅已经很牛逼就,诸葛亮不在了都能够已一个省之力坚持30年,一般人是没有那个水平和忍耐力的,但是蜀国连年发动战争,是被迫发动战争。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不停的进攻才能保证战争不发生在自己国家领土上,让国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国家才能有活力,但是后来的姜维实在和诸葛亮不是一个档次的,自古以来文武不能双全,一般说自己文武双全的哪一个都不是很精通,毕竟个人时间有限。



姜维主要是每次进攻魏国后没有等到国家恢复元气就继续进攻。始终透支国家财力物力人力,后来蜀国人都吃不饱,没有多少能带的兵,吴国那边也不是很理想,根本没办法合理抗衡魏国。就像两个人谈恋爱,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还不如提前分手来的痛快,对国家,对个人,最蜀国的人民都是好事!



追梦的山东人


当时司马昭分三路伐蜀汉,邓艾仅仅是西路,主要兵力在钟会指挥的东路军。


当时六十万人是总人口并不是部队人数,总人口中除了老弱病残,林林总总下来青壮年也不过二三十万。这二三十万中大部分都是手无寸铁的农民,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接受过正规部队的训练,战斗力非常弱。

不过邓艾偷渡阴平,这一招走的非常险妙。当时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司马昭,为了增强自己在政坛上的砝码。再次率兵伐蜀,这次战争主要是分成了东中西三路军队。东路军作为主力军一共有十万部队由钟会担任总指挥。中路军诸葛绪率领了三万多军队,向阴平之桥头进发,目的是切断姜维后路。西路军就是邓艾率领的部队,最初出发的时候有三万精兵,到了偷渡江阴时,手下只剩下两千多残兵。

东路军进展顺利,很快就占领了刘备曾经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曹操手中夺取的汉中地区。兵锋直逼剑阁,局势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中路军诸葛绪也取得了胜利,率大军赶到了阴平桥头,随时可以切断可姜维的退路。姜维并不是一个守株待兔的庸才,他巧妙利用形式,跳出包围圈,阻挡钟会于剑阁,给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蜀汉争夺了一丝喘息的时间。

邓艾也已经到了阴平道口,他认为现在蜀汉的军队损失巨大,如果能够通过小路,出奇兵攻击蜀汉的涪城。姜维知道陪陵城对于成都府的重要性,肯定会来涪城救援,剑阁守备空虚,趁机而入。如果姜维没有回来救趁着涪城兵力空虚,趁机拿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60多岁的邓艾身先士卒。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处都是悬崖峭壁700余里的小道,邓艾走了将近一个月。尽管手下有两千多兵力,但各个以一抵十,战斗力非常强悍。相比之下江油太守马邈确实无兵可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开门投降。


品读武器装备


2000如何灭掉60万?

其实数字没有意义,因为这是只算军事帐,没有算政治帐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邓艾只靠几千残兵剩勇就迫使刘禅君臣开门投降,不是这2000人战斗力有多可怕,而是因为蜀汉气数已尽

为什么说蜀汉气数已尽?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42集“无力回天”一集,讲的非常详尽生动。为方便大家,我试着结合自己想法说一下。

第一、天下大势

魏蜀吴三国本没有谁正义,谁非正义。在乱世,统一就是正义。

起先,魏蜀吴都想统一,都不想对方统一,可谓半斤八两。但蜀汉失荆州、败夷陵、诸葛6出祁山无果。到邓艾时,蜀汉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愿望

作为阻碍别人统一的障碍,蜀汉必将灭亡。

第二、内部矛盾

蜀汉统治阶层分3个集团:荆州集团(原刘备部)、东州集团(原刘璋部)、益州集团(当地原住民)。最后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

3个集团看似一体,其实暗流汹涌。这正是诸葛《出师表》所谓“危急存亡之秋”。

在诸葛武侯在时,凭借其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还能镇得住内部反对势力。丞相没后,再无能总揽全局的擎天柱、架海梁。蜀汉之前隐藏的矛盾也都暴露出来,各种反对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易中天先生总结了4点:分利不均、治蜀过严、战事太多、人民甚苦。

因此,蜀汉当亡。大势已去,面对几千魏兵开门献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想多说两句————“子午谷奇谋”

不少人经常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作比较,认为子午谷奇谋会成功。

我不这么认为。就是因为邓艾时,蜀汉气数已尽;魏延时,曹魏非速亡之国。

天下大势不同,而用此成功去套彼成功,怎会准确得了?


宛城小哥


公元263年,邓艾选精兵翻山越岭,钟会派田续跟在后面,偷渡阴平绕过姜维,直驱成都,到达了江油后,邓艾击败了江油太守马邈,成都平原近在眼前。



绵竹之战;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禁卫军到达梓潼阻截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迅速占领险要,以逸待劳,把邓艾消灭在山区。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使邓艾进入平原,于是只能回援成都,双方在绵竹遭遇。本来诸葛瞻初战占优,可是禁卫军缺乏战斗经验,被邓艾翻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禁卫军全军覆没。



这时候,成都已经无险可守。经过两次战略的失败,成都人心惶惶。姜维大军被钟会在剑阁拖住。无法回援。最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投降邓艾。蜀国灭亡。

自古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蜀国灭亡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失误

蜀汉本就国力有限。前有关羽失荆州和刘备败夷陵。后有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虽然后期有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入不敷出。国力一耗再耗。生生的耗光了蜀汉的国力。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办法和魏国较量了。



蜀汉内部派系不和。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就是转移内部矛盾,抢夺内部其他派系权利。诸葛时期,掌权的基本上都是荆州派的官员。这一行为严重的导致了内部其他派系的不满。到了姜维时期完全的爆发了出来。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白白的空耗国力。

总体来说蜀汉的灭亡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更多的是因为内部的不团结和国力羸弱。


我是越关


擒贼先擒王啊!

这里的贼就是蜀汉集团,而王那?则是后主刘禅。

先说明下,邓艾先到达成都是2000兵,可这2000兵却是精英中的精英。同时,邓艾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收集了他一路留下的屯兵,每隔30里留下3000兵。邓艾兵发成都共带了三万大军那。

再来看看成都的守军吧!哪有守军啊!空城一座。姜维远在剑阁。诸葛瞻战死绵竹的时候把成都的兵都带走了。在加上后主昏庸,面对邓艾的大军吓得魂飞魄散。降、快降。还美其名曰,为了不让成都的百姓受连累。哈哈,好玩不?

你说,后主刘禅都投降了,你其他人还抵抗什么那?一纸诏书到,还不望风而降啊!

所以说啊!别说是60万,就是600万也不行啊!

一句话,将熊熊一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