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登基時才三歲,為什麼攝政王載灃不自己當皇帝?

羽評郡主


慈禧為什麼挑選載灃之子溥儀來繼帝位?

據《慈禧外記》中的說法,慈禧為解決繼嗣問題,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召見諸大臣於儀鑾殿。當時各種意見紛陳,有主張立溥倫的,有主張立恭王的,也有人主張立醇王之子。慈禧最後作出決定說:

“以前我將榮祿之女,說與醇王為福晉,即定意所生長子立為嗣君,以為榮祿一生忠誠之報。榮祿當庚子年,防護使館,極力維持,國家不亡,實彼之力。……今既立醇王之子,即封王為監國攝政王,此職較從前之議政王,名分尤高也。”

立溥儀,作為對榮祿的忠誠之報,是慈禧決定選擇溥儀繼位的重要原因。

另外,溥儀之父載灃的胸無大志、庸懦無能未嘗不是慈禧選擇溥儀的另一重因素。載灃原本是一個沒有多少政治野心的人。這從他書房裡懸掛的一幅自書“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的對聯中可見一斑。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辭了攝政王,一身輕鬆,回到家裡便對妻子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氣得權力慾望顯然比他強的妻子痛哭一場。當初,當慈禧決定把溥儀立為皇嗣,任命他為攝政王時,他也曾叩頭力辭,惹得慈禧對他不爭氣的舉動大動肝火,當眾叱之曰:“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攝政王都不願意當,難道他會有野心當皇帝麼?。

載灃的性格正是慈禧求之不得的,這樣的一個攝政王對她的權力是沒有威脅的。

光緒死後,慈禧立即頒發了下列懿旨:

“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這後一道懿旨,說明慈禧完全無視自己已經病入膏肓的現實,還企圖在確立一個小皇帝后,再通過一個馴服聽話的攝政王來繼續控制朝政。可以想見,如若慈禧不是很快死去,載灃的監國之名必形同擺設。

然而,驕橫不可一世的慈禧終究無法抗拒自然規律。慈禧的病情迅速惡化,她不得不面對現實。在末日即將到來之際,不得已又頒發一道懿旨,稱:

“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后(隆裕)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掌握清朝政權48年之久的慈禧終於永遠地放棄了她的權力。


鄧海春


光緒是載灃的哥哥,慈禧逝世,他已二十五歲,溥儀不滿三歲。那時,清朝風雨飄零,搖搖欲墜,繼承人選擇載灃明顯比溥儀合適,為什麼還選擇溥儀?看似矛盾,但政治上存在即合理。



慈禧是晚清的實際掌權人,類似以往雄才大略的皇帝,生前會佈局落子,依照宗法傳統,皇帝無嗣,先選胞兄弟之子,再選兄弟之子。而載灃是光緒的同胞之弟,符合條件。

規矩是這樣,但人是活的,說白了,慈禧不想讓載灃當皇帝,掌權大權,這根本不符合她自身利益。

慈禧病重,萬一病好了呢?她又可以垂簾聽政,就算逝世,葉赫那拉家的隆裕太后也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而溥儀給了她這個理由,溥儀年幼無知,易於控制。並且,他過繼給光緒、同治做乾兒子,太后母親垂簾聽政,符合規矩。載灃能行嗎?他年長,有主見,非常不受控制,沒理由讓慈禧、隆裕控政。

後來,為什麼載灃不自己當皇帝?

一是載灃能力不突出。他當攝政王還是身不由己,硬是被慈禧推上,溥儀眼中他“懦弱無能”,載濤眼中他“優柔寡斷”,正是不合適,才合適做攝政王。



二是朝廷局勢制衡。


非常茴香豆


慈禧太后之所以選擇溥儀,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溥儀是醇親王的後代;二、溥儀的外祖父榮祿是其心腹。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攝政王載灃不自己當皇帝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對政治根本就不感興趣。

清帝退位之後,載灃竟然對家人說道:“今天起,我可以在家抱孩子了!”試問,這樣的攝政王又怎麼會想要當皇帝呢?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謝謝,我是歷史壹加壹


歷史壹加壹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帶著無盡的遺憾在中南海瀛臺病死。慈禧太后當天連下兩個懿旨,一是封載灃為攝政王,二是讓載灃之子溥儀當皇帝。


溥儀成為皇帝,當時還不滿3歲。慈禧選擇溥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溥儀是醇親王的後代,二是溥儀的外祖父榮祿是她的心腹。

選擇載灃當攝政王,慈禧有她的考慮。載灃的弟弟載濤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之所以意屬載灃,是因為她觀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載灃好駕馭肯聽話。


載灃的政治手段有限,在當時慈禧一言堂的清政府,載灃的那些手段根本就上不了檯面。內有慈禧,外有袁世凱,這兩個人物讓載灃的攝政王之位名存實亡。也讓他對政治不感興趣。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後,載灃從宮裡出來,竟然無比興奮的對家人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帶孩子了。試想這樣的攝政王,會當皇帝嗎?


歷史鹹談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為什麼慈禧在臨終前不讓載灃當皇帝,而是讓三歲的溥儀當皇帝,並且還讓載灃當攝政王呢?作為一個正逢多事之秋的國家,讓一個三歲小孩來當國家領導人,那不是往國家往火坑裡推嗎?

其實慈禧之所以立溥儀為皇帝,而不立載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有關。載灃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溥儀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孫子。

再有當溥儀繼位後,雖然攝政王是載灃,但宮中實際權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誰?她是光緒的皇后,但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的父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也是屬於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說句實話,慈禧太后其實不願意將權力交給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須得是愛新覺羅氏,這個她改變不了,同時又得是與葉赫那拉氏很親近的人,那就只有載灃和溥儀兩人。

相比於已經成年的載灃,三歲的溥儀當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礎,試想一下,如果是載灃繼位的話,那麼就沒有隆裕太后什麼事了,換句話說,也就沒有葉赫那拉家族什麼事了。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選定溥儀為皇帝的過程,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皇帝那時還沒死,不過他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將要把他毒死)。當時慈禧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據說靈柩已在宮內準備就緒。

當慈禧病危的時候,曾召集軍機大臣世續、張之洞、那桐入內,奕劻正去東陵驗收慈禧地宮未回。“慈禧問諸臣近支王子入宮讀書相關的事,眾臣知道慈禧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為當時的王子都很年幼,當時世續說:“太后擬選儲,為社稷萬世計,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內憂外患,交乘濤至,竅以為宜選年長者。”世續的意思是應該立一個成年的,而不是從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選擇。

慈禧拍床怒罵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實際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麼可能真正聽取大臣的意見?而且世續所說的,正好與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罵。

張之洞看著勢頭不對,替世續說情:“世續承太后垂詢,據所愚慮,約略言之。立儲自宜承宸斷。”於是慈禧假裝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說:“載灃子溥儀尚可,但年稚耳,須教之。”

張之洞說:“載灃懿親賢智,使攝政,當無誤。”他還引出順治初多爾袞攝政之事來佐證。太后說:“得之矣,趣擬詔。”第二天,軍機大臣奕勵從東陵回京,他也是主張立長的人,但是草召已經擬好,入時給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儲二,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為酮。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二,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即皇帝親裁政事。”

為此,載灃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記中寫道:“叩辭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攜之入宮。萬分無法,不敢再辭,欽遵於申刻攜溥儀人宮。”載灃本來就沒有什麼政治野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況且,同治、光緒兩帝的命運,舉朝皆知,把不滿3歲的幼子送到火坑裡去,載灃捨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預料,兒子當上愧儡皇帝之後,自己也將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懼慈禧權勢,不得不聽從。

當時溥儀去慈寧宮見到慈禧,那時候慈禧已經快死了,給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記載:“我記得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之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幃帳,裡面露出一張醜得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


魏青衣


這個問題的答案,史論縱橫答主的夫人都已經總結的很到位:載灃未必想當,慈禧也未必想讓載灃當。

隨著光緒與慈禧之間矛盾的日益積累,掌握著清政府實權的慈禧太后,已經開始考慮下一位繼承人的問題。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慈禧只能夠從溥字輩的阿哥們中挑選。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清楚,當時同治皇帝死後無嗣,慈禧太后在載字輩兒的阿哥中選擇了載湉,讓其過繼給咸豐帝。而此時,光緒帝尚健在,不能夠繼續選擇載字輩的繼承人。因為如果要這樣做,就意味著先要廢掉光緒。儘管慈禧太后大權在握,但這是仍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

所以,這個繼承人一定要過去給光緒。因此,慈禧下從溥字輩中物色人選,以便過繼給光緒載湉和同治帝載淳,讓其一身挑兩房。這個未來的儲君,既是光緒帝的兒子,也是同治帝的兒子。

按照清代的傳統,如果當朝皇帝無嗣,便要從與他血脈聯繫最為親密的人中選立繼承人。溥儀是光緒帝的親侄子,也就是載灃的兒子。因此,慈禧太后只能夠選擇溥儀,而不能夠選擇載灃。

當時大家都很清楚,一但孩子進入皇宮,便會成為慈禧太后的傀儡。溥儀的母親聽說這一消息後,當場精神崩潰,哭的死去活來。命溥儀為大阿哥的事情,曾爭執過一段時間,但事情還是在慈禧的堅持下被決定了。

1908年11月,光緒帝病重,同樣臥床的慈禧太后,命人將溥儀抱入宮中,準備繼承大統。就這樣,三歲的溥儀在光緒帝逝世後登上了皇位,成為晚清最後一位皇帝。在安排好這一切之後,慈禧太后也隨之去世。

溥儀即位後,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靜芬被尊為為皇太后,她像慈禧一樣開始垂簾聽政。而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則成了攝政王。



因此,在選立繼承人的問題上,在載灃實際上並沒有資格,慈禧原本也不願意讓載灃繼承皇位。在她的安排下,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垂簾聽政,而讓載灃總攝朝政。

當然,慈禧最初的意思,或許是想著自己的餘生裡繼續控制溥儀,在宣統朝垂簾聽政。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她機會。就這樣,載灃父子一人成了皇帝,一人成了攝政王。


碣石樵子


悟空問答上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某某為什麼不當皇帝。

並不是人人都想當皇帝的好嘛。

現代電視劇電影,全是皇帝文治武功,后妃佳麗,似乎當了皇帝,無所不能,為所欲為,以至於造成了一種皇帝情節,似乎人人想當皇帝。

但是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愛錢,有的人愛做官,有的人愛女人,有的人都愛,有的人喜歡冒險,有的人喜歡搞研究,有的人就想做一個謀士,有的人就喜歡輔佐別人,有的人喜歡花天酒地,無憂無慮,每個人追求不一樣的啊。

要飯三年,給個皇帝都不換。

釋迦摩尼啥都不要,什麼權力,金錢,地位,女人,對他都如浮雲,這是他的追求。

《天龍八部》裡的段家皇族子弟,看著皇帝寶座就像是燙手山芋,比如段正淳,就喜歡遊個山玩個水,追追美女少婦,你讓他當皇帝,他也不想當啊。

當然了,不做皇帝有兩種答案:

一種是想做,做不了。

一種是就是給他做,他也不想做。

載灃屬於後一種。

從載灃的一生處事風格來看,這個人一輩子追求的就是好好活著,他對政治沒啥興趣,他對如何好好活著興趣很大。

這個人一輩子都是順勢而為,做事也比較平和,對於政治的態度是,你給我我就接著,需要扔了我就扔掉,涉及到政治的人,不管好人壞人,能放則放,不和他們過不去。

比如,慈禧讓他做攝政王,他就做了;汪精衛刺殺他,最後放了;袁世凱搞破壞,讓他跑了;讓他兒子做皇帝,他就同意了;清朝溥儀退位之後,載灃索性不管政治了。

載灃下臺之後,看看他的後半生如何呢?

孫中山親自拜訪他,北洋政府給他尊崇,南京國民政府依然如故,日本人也沒有過分為難他,最後壽終正寢。

如果一個皇族子弟一輩子追求平安的好好活著,他可不就是達到目標了麼。

所以,有時候對一個人不做什麼,並不需要分析太多理由,他不喜歡,四個字就足夠了。


師明禮閒聊太平天國


我媳婦都知道,載灃未必想當,慈禧未必能讓他當!

很多人說讓慈禧不讓載灃當皇帝是因為溥儀好控制,這是扯淡,在立溥儀的時候慈禧就剩最後一口氣了,即使慈禧的權力慾望再大,也不可能在那種情況下還考慮那些。

實際上,當時沒有比溥儀更合適的人了!

載灃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很多人認為載灃當時已經25歲,畢竟有一定的執政經驗,用他來當皇帝總比一個三歲的孩子要強吧!實際上,載灃根本就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慈禧是有意栽培載灃的,首先從關係上來說,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媳婦又是慈禧最信任的下屬榮祿的女兒,7歲的時候就襲封醇親王,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後,18歲的載灃被慈禧任命為“頭等專使大使”出訪德國,兩年後20歲的載灃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23歲的載灃負責掌管健銳營,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正月擔任軍機大臣。

從這個任命來看,慈禧是有意把國家大權交給載灃,這個安排,實際上就是慈禧要放權的節奏,這麼短的時間一直做到一品大臣,估計整個清王朝也沒有第二個人。

為什麼沒有把皇帝之位傳給他,反而讓他當了監國攝政王,實際也是慈禧對他的器重,在清朝的歷史上,只有兩個攝政王,一個多爾袞,另一個就是年僅25歲的載灃。

為什麼載灃沒有資格呢?載灃7歲的時候就襲封為醇親王,從名分上來說他已經有爵位了,在清朝的爵位是繼承製,一旦你繼承了別人的爵位就沒有資格繼承皇位,這一點從多爾袞身上就能看出來,光緒可以當皇帝,是因為光緒當時沒有襲封為親王,而是以過繼給咸豐皇帝的方式登記。

所以,載灃從7歲時開始就失去了當皇帝的資格,尤其是清朝並不提倡兄終弟及的繼承關係,在同治死後,光緒繼位已經有違禮法,如果讓載灃繼承光緒皇位的話,那就更說不過去了。

載灃是父以子為貴而當上攝政王的

如果溥儀繼位的話,很多禮法上的東西就能說得過去了,溥儀是溥字輩的,本身就比載字低一輩,溥儀繼承皇位,是把溥儀過繼給同治皇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說來慈禧還挺講究,也算照顧了一下光緒。

這樣的話,就都說得過去了,當然,即使這個皇帝由別人來坐,也要一人祧兩房,必須是溥字輩的。

為什麼是溥儀呢?因為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義女,是慈禧比較信任的人,縱橫大膽的推測,先有溥儀當皇帝,才有載灃當攝政王,是父以子為貴,為什麼這樣說,實際上慈禧晚年就一直在思考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1906年春天溥儀剛出生,慈禧就讓載灃負責健銳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務,負責衛戍京師),1908年正月載灃擔任軍機大臣,當年冬天就把溥儀抱到皇宮裡面養,實際上這就是個信號。

立溥儀為皇帝,可能從溥儀生下來就認定的,而載灃則是因為要立溥儀,所以才不斷升官參與到政務中來。

這個配置實際上是最合理的,因為這樣軍國大權實際上是給了載灃,載灃不會去搶他兒子的皇位,換句話說,當時風雨飄搖的清廷,載灃還真就未必能去搶,還不如攝政王實在。


史論縱橫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1908年11月14日,年僅38歲的光緒皇中南海瀛臺病死。慈禧立馬下懿旨,不滿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載灃成為攝政王。慈禧選擇溥儀主要原因:一是溥儀系醇親王的後代,二是溥儀的外祖父榮祿系她的心腹。因為慈禧觀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載灃好駕馭,很聽話,他當過三年軍機大臣,把皇權交給載灃父子倆,她很放心。次日,慈禧太后駕鶴西去。

12月2日,溥儀的登基大典開始,這是滿清王朝在紫禁城舉行的最後晚餐盛宴。登基大典是冗長的,溥儀在龍椅上又哭又鬧,載灃按住溥儀,溥儀掙扎著哭喊: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

載灃急得滿頭大汗。當文武百官三跪九叩時,溥儀哭聲越來越大,載灃邊哄邊說:別哭別哭,快完了!此時,王公大臣們心頭不禁“咯噔”一下,都感到這是不詳的預兆,載灃說的“快完了”竟一語成讖,僅僅三年大清王朝就不覆存在。

為何攝政王載灃不自己當皇帝?

我們只能用載灃的胞弟載濤的說法來解答,可信度高一點。載濤說,載灃對政治不感興趣,遇事優柔寡斷,眾人說他忠厚,其實忠厚就是無用的別名,也就是沒有頭腦。內廷當差謹慎小心,做一個王爵尚可,如讓他主持國政,應變能力還差了些,很難勝任。

溥儀繼位後,載灃攝政,最大的敵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位高權重,對一個黃口小兒的皇帝構成了很大的威脅。載灃想過解決辦法就是殺掉袁世凱,但遭到奕劻為首的一群軍機大臣阻攔:“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袁世凱也知自己的處境,便稱有足疾而回家養病。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載灃確實沒有膽略,這麼點小事就洩氣了。

總的來說,載灃是幸運的,年少就承襲醇親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又貴為宣統帝之生父;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1901年被委派充當頭等專使赴德國道歉謝罪,他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20歲就監國攝政,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在清朝最後的三年中,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他被迫辭去攝政王職務,閉門家養,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作為權傾一時的末代王爺算是風光無限。

但不幸的是,他執政的三年裡多災多難,弄得焦頭爛額,與他所追求的一世無憂、恬靜安逸的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的普通人生活相距甚遠…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後,載灃從宮內回來,沒有半點為朝廷的事而惋惜,竟興奮地告訴家人: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試想,沒有野心,沒有氣魄,這樣的人能當皇帝嗎?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溥儀的皇位是慈禧親點的。

原本,清代皇位繼承禁止兄終弟及,同治死後慈禧不願找個孫輩當皇帝,那樣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同治皇后阿努特氏當太后,自己得成太皇太后,難以再垂簾聽政,所以說動慈安,以繼續為國操勞的理由找來醇親王兒子也就是光緒當皇帝。而如果再立載灃為繼承人,而載灃又是光緒的弟弟,這就等於連續三個皇帝都是同輩兄弟,顯然說明清朝皇帝嫡支不盛。

此外,溥儀的正式宗祧身份是,嗣同治,兼祧光緒。就是說,溥儀首先是同治的嗣子,同時給光緒當兒子。所以溥儀的皇位是來自於咸豐之子同治。再早的光緒則是以咸豐的嗣子身份繼位。那麼,載灃以什麼身份去當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