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為什麼會選擇辭去全部職位退休?

謨地方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選擇辭職,退休回家,這是歷史進步的趨勢,也是載灃聰明的選擇。

一,攝政王載灃是清未朝皇帝宣統的父親,慈禧去世後由他輔佐宣統皇帝執政,是當時朝廷的實權人物,他一心想恢復清王朝以前的雄風,但腐敗的王朝和新軍的矛盾壓的他透不過氣來,無力迴天,在和新勢力派袁世凱的鬥爭中被敗下陣來,無奈辭去全部職務,退休回家,這是新舊勢力交替的轉折點,也是歷史向前發展的必然性,阻礙歷史發展的人,勢必會被歷史所拋棄,就像後期袁世凱稱帝一樣,受到人民的反對,最後成為歷史的笑話,

第二,載灃選擇辭職,是他聰明的選擇,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無法挽救的,也厭倦了政治,不想和這個王朝有絲毫牽連,從此以後再不參加任何政治活動,直到一九五一年去世。





孫立國


我來回答

愛新覺羅·載灃,清攝政王。滿族,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之同父異母弟,宣統帝之父,生於清光緒九年。 

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立即波及全國,清廷已是岌岌可危。載灃在走投無路之際,不得不重新估計形勢,認為:“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可不之。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十四日,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要他率領北洋軍去鎮壓革命。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對此並不滿足,他以“足疾未痊”為由,拒不出山。十月二十七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北水陸各軍。同時,“預備立憲”的騙局暴露以後,立憲派內部開始分化。同時皇族內閣集權,也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的分殘,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清政府陷於空前孤立的境地。十一月一日,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載灃將軍政大權全部拱讓給了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

當時的載灃年紀輕輕,雖聰明過人,但歷練不足,清政府腐敗不堪,非一人可以阻擋,載灃深知其中道理主動退去也許不適為最好的選擇。

1912年支持宣統退位,1928年遷居天津後到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

1951年病逝



外太空的首富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選擇辭職,退休回家,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載灃聰明的選擇。

一是攝政王載灃是清末皇帝宣統的父親,慈禧去世後由他輔佐宣統皇帝執政。是當時朝廷的實權任務,他一心想恢復清王朝以前的雄風,但是腐敗的王朝和新軍的矛盾讓他束手無策,在和袁世凱的鬥爭中敗下陣來,無奈辭去全部職務,退休回家。這是新舊勢力的轉折點。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二載灃的辭職顯示了他的任何,他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更是厭倦了政治,從此以後不再有任何政治活動,直到一九五一年去世。


王敏1123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載灃作為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清王朝未垮臺之前,他是清王朝最後任一把手,他為了可以延續清王朝統治,付出了不少努力,最終清王朝還是走向了滅亡,載灃辭去攝政王后,基本上就銷聲匿跡了,清王朝滅亡後載灃為何就沒什麼消息。

國有長君,是朝廷之幸,可以說一位年長人繼承皇位是最佳選擇,載灃其實距離皇位十分近,慈禧想繼續掌權,必然不願意出現這樣情況,她想找個年幼的孩子,這樣才可以實現她繼續掌權的宏願。

慈禧選擇了載灃兒子溥儀作為下任皇帝,可以說如果不是她突然去世,她還可以繼續掌控大清王朝的權利。大清王朝權利落在了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手裡。

隆裕太后並沒什麼主張,大清王朝話事人就是攝政王載灃,載灃這個時候所面對的是風雨飄搖政權,他在經過努力後還是沒辦法挽救危機,辭去所有職位,回到家中過起了退休生活。載灃其實已經對得起大清王朝,畢竟他努力過了,還是沒辦法阻擋“民主大潮”,他只能選擇辭去全部職務,此後歲月中,他安心度日不管時政,安享晚年。

載灃崛起源於責任

載灃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並不是因為他是宣統帝溥儀的父親,德國公使克林德給殺事件,清王朝為了處理好這個時候從而派出年前有為載灃出使德國道歉。

載灃之所以會給慈禧太后選擇,因為他是慈禧太后親外甥,身份尊貴,年輕氣盛載灃必然不會輕易要國家吃虧,面對德國蓄意侮辱也能據理力爭,這個時候朝廷也是有迴轉的餘地,可以說選擇一位年輕的親王才是最佳選擇。

載灃到了德國後,在德國人要求其行跪拜禮後,他為了國家尊嚴據理力爭,最終保證了國家面子,從而也要德國人對清王朝刮目相看。

年輕有為載灃,清王朝的希望

載灃在眾多藩王中他算年齡比較小的,可以說對一切都好好奇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對於新事物載灃渴望學習改變國家的不足,他乘著出使德國的機會也到其他歐洲國家一遊,德國當局在得知載灃舉動後十分反對,最終載灃沒辦法繼續訪問只能回國。

這次出訪任務完成了,載灃不辱使命,這個時候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毀壞這個好不容易來的局面,回國是最好的選擇,這次行程要載灃很好打開眼界,也為未來可以成為末代攝政王有了很好的政治籌碼。

載灃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使命,慈禧十分高興畢竟這個決定是老佛爺做出來,增加了慈禧朝中威信。

載灃受到了重用,接下來時間裡他不斷得到歷練,這要其未來可以順利成為清王朝攝政王做了很好的鋪墊。

面對亂世載灃無法收拾局面

宣統登基後尚年幼,載灃作為慈禧選擇好的攝政王自然成為大清王朝實際話事人,大權在握,可局勢不妙載灃雖全力收拾殘局,可無奈這個時候積重難返,最終袁世凱成功奪權,他離開朝政過起了退休生活。

載灃之所以選擇退位,他對清廷這個時候局面失望,清廷吏治腐敗,官員使勁壓榨百姓,導致百姓生活困苦,載灃雖有打算整治吏治無奈還是收拾不了這個局面。

還有就是“預備立憲”失敗,上下不齊心,在加上地方勢力做大,載灃雖全力拯救危局,可最終還是對局面無法收拾,最終他選擇辭職把這個爛局面交給袁世凱。

還有就是載灃至始至終鬥不過袁世凱,他雖想一心奪回北洋新軍軍權,北洋新軍早已成為袁世凱的私人部隊根本沒辦法掌控,最終幾次嘗試過依舊沒有辦法收回軍權。

就是面對那群只會爭權奪利、不做實事的滿清貴族,國家興亡跟他們沒關係,這要載灃十分失望,最終結束自己的從政生涯。

載灃隱居後的生活

載灃結束自己的從政生涯,他過起了退休生活,他在也沒過問政事,無論局勢如何變化,他在也沒出過山,可以說他安心過著隱居生活一隻到一九五一年去世。


莫地方


載灃這個人比較明智,該認慫時就認慫。

載灃從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作為“頭等專使大使”,去給遭受義和團之亂的洋人道歉。而他能獲得這個差事,是因為他是光緒皇帝的胞弟,慈禧的親外甥。說白了,洋人就是看他是最尊貴的親王,這才讓他去上門道歉。

載灃後來能當上攝政王,完全是因為溥儀是他兒子。此時他才20歲: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載灃的沒有政治鬥爭經驗,其政治手段很低劣:就是妥協。在整袁世凱的時候,段祺瑞私自帶兵一到北京,他就放棄殺袁世凱的念頭了。這要是慈禧在位,給段祺瑞一百個膽子,也不敢私自調兵進京。

後來,袁世凱雖然回家養病了。三年時間裡,載灃也沒敢對袁世凱黨羽下手。汪精衛刺殺他,他也沒殺叛黨的狠勁。

總之,他當攝政王,對於滿清和他自己,都是一出悲劇。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知道自己沒能力處理危局,就辭去了攝政王位。載灃回家第一句話就是:“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他說的這句話,以及當時輕鬆的表情,把他的媳婦氣得半死。他媳婦轉頭對孩子溥傑說:“長大以後萬不可學阿瑪那樣”!

溥儀自己也說,他父親載灃當攝政王那三年,是“他(載灃)一生最失敗的三年”!

載灃確實跟他說的那樣,專心回家抱孩子去了。

他在清朝滅亡後,又生了2個兒子,5個女兒!後來“張勳復辟”時,他也沒參與。溥儀去偽滿洲國當皇帝時,他也反對全家都過去了,怕被日本人一鍋燴了。他自己也只是去東北待了一個來月,馬上又回北平了。

新中國成立後,謹慎的載灃覺得親王府太顯眼,就把王府賣了,讓家人到外面買房或租房住。

這就是攝政王載灃,總覺得缺少掌權者應有的霸氣和狠勁。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攝政王:是在君王不在或者有事兒的情況下可以發佈號令,是有很大的權力的。載灃:作為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也是非等閒之輩,知道清史的人都知道。載灃他的聰明之處就是:順勢而為,看清事實。這也是他晚年不受打擾。1908年慈禧臨死之前命載灃為攝政王,接受清政府的一切軍政要務,在清朝慈禧的統治下,攝政王載灃不過是一個傳話筒罷了,但是在慈禧封完攝政王載灃的時候,沒幾天就死了,她自己都不知道這麼快就掛了,慈禧一死,攝政王載灃便成為清政府的掌舵人。當時的攝政王載灃只有25歲。一個25歲被慈禧當作傳話筒的攝政王,根本在政治方面和領導方面顯然有很大的不足。大名鼎鼎的袁世凱被攝政王罷官後,攝政王為了皇權歸皇室。沒想到的是他提拔一人,能力太差。導致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都能吃敗仗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這也算是對載灃有了一個不小的打擊。而袁世凱此人出山後不僅當了內閣總理大臣,並且還奪了禁衛軍兵權,一時之間,載灃可謂是四面楚歌,局勢也脫離他的控制,他再有多大的抱負也禁不起如此的折騰。1911年載灃請辭。隆裕毫不猶豫就同意了,載灃辭職後在家幾乎不在參合官場事兒,天天練練字,看看去。就是當年日本要替傅儀奪回大清政權的時候,載灃也只是說:日本人憑什麼花那麼大的人力物力為你打天下?今天的情況不過像古代的石敬瑭、朝鮮的李玉一樣,是做一個兒皇帝罷了。”這就是載灃的過人之處,順勢而為,看的透看的開,不至於和傅儀一樣,淪為傀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