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三国冯


孙家和陆家是世仇!当时孙策率领大军攻打庐江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庐江的大家族就是陆逊的那个家族,结果,这个家族硬生生作死说我们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你不揍死我们,我们就死不投降孙策说你这么奇怪,要求我也不能不满足你是不是把陆逊整个家族砍死了一半,剩余一半儿像孙策投降了。

后来陆逊也就在孙权手底下工作,不过令人寻味的就是,孙权将孙策的女儿给了陆家作为儿媳妇,也就是做了陆逊的媳妇,与此同时,将孙策的儿子关押起来,不给他好的老师教他学习,也幸亏陆逊这个人谦逊而雅,对待自己的老婆比较好,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否则按照之前的那种双方的敌对关系,能给她好脸色。

当然,这件事情也是说明了孙权一开始对于陆逊的态度,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陆逊率领大军击败了刘备,然后在荆州北据曹魏,向西联合刘备,能文能武,镇守一方可以说成为了当时东吴的柱臣,孙权不仅给了他一个地方的行政大权,而且还曾经考虑说要他当宰相,(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让他的地位超然于群臣之上。

是吧?这一切并不是没有条件的。陆逊这个人本身替孙权办事的时候尽心尽力,而且这个人有能力,有自己的那种价值观。孙权对他十分放心,最重要的一点是陆逊这个人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孙权为了磨炼自己的儿子,派遣自己的儿子到荆州去学习一下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军事和政治事务,这个时候帮助这位太子学习的就是陆逊这二者之间关系有一点儿像秦始皇时期,扶苏和蒙恬之间的关系。

可是后来,孙登死了,孙和上位。

孙和由于不受孙权信任,孙权想要废掉这个太子,重新立鲁王为太子,这件事情本来孙权是小心翼翼的找一些比较信得过的人交谈的,结果正好被下人给听了,下人把这个消息给了孙和,自然,陆逊也知道这件事情了。陆逊是一个能臣啊,他看到很多之前,比如说因为要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最后导致整个家族内乱或者是被外地入侵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所以紧急向孙权上书,太子不能废。

但是孙权不管这些,孙权看着陆逊为了自己儿子的地位上蹿下跳,心里觉得不舒服,在你眼里是我的儿子重要还是我重要?以后我这个儿子背叛我,你是不是要跟着他一起来打我,在这之前,孙权又想起来之前陆逊的家族跟自己家族那点儿矛盾,当然所有事情混合在一起,孙权觉得陆逊你这个人不值得信任了。

为此不惜将手底下的心腹,还有跟陆逊有关的人全部下狱,要求从他们嘴里面要出来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那当然没有东西的时候只能瞎编了,最后活生生编出来20条罪状,全部安在了陆逊的头上。陆逊那个时候是气愤交加呀!一气之下,陆逊直接撒手人寰了。

后来孙权的太子跟孙权一起闹掰了,二者之间出现了不愉快,并且在这之后,鲁王孙霸直接死了,鲁王的死,太子的废立对于晚年的孙权是一个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时候孙权的精神开始出现一点恍惚,而且有一些疑神疑鬼,认为满朝文武都是想要自己命的人不能够信任。


漩涡鸣人yy


公元245年,在孙权的多番指责之下,陆逊抑郁成疾,走向了人生的尽头。身为孙吴的柱国之臣,吴主孙权为什么非要逼死陆逊呢?真是老迈昏庸了?也不尽其然,在逼死陆逊这个问题上,绝非孙权的一时冲动,而是由来已久。

孙权逼死陆逊的五大原因

其一,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是孙权猜忌陆逊的重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记载:“陆,朱,张,顾时称吴郡四姓。”,易中天先生在《逆流而上》中也提到了所谓的“江东四大家族”,即虞,魏,顾,陆。其中“陆”家即江东陆逊家族。陆逊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曾任九江(今安徽寿县)都尉。反观孙权,本来就是外来人员,又没有像袁绍、刘备等诸侯那样的显赫背景,虽为东吴之主,但心里总还是有落差,存在顾忌的。

其二,作为江东世家大族,陆逊及其家族姻亲在东吴担任要职,特别是陆逊自己,就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这成为其功高震主,被孙权猜忌的原因之一。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防备着陆逊。但是,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大臣相继病逝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而且和东吴的太子孙登,将领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交好。而这,显然是一个让孙权感到不安的情况。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践诛文种,吕后斩韩信,历史上这类功臣惨遭杀害的例子举不胜举。陆逊一生,东征西讨,屡败强敌,功勋卓著,声望显赫,又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权柄日重,不但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魏、蜀两国也很忌惮陆逊,这些都令孙权感到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陆逊对吴国、对孙权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而且深自韬晦,但功高震主历来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孙权也不能例外。

其三: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当时,吴国的文武官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守边将士的家属,要留在都城作人质。孙权对陆逊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凭吴国的国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则有余,这时的孙权就渐渐不希望看见威望极高的陆逊在身边了。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家的格局日渐稳定后,孙权最终选择逼死了陆逊。

其四:孙权逼死陆逊,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孙权在东吴的主公地位,是来自于其兄长孙策。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当时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很可能孙权不会成为东吴的主公。由此,对于孙权来说,对于孙策的儿子一直有所防备。比如孙策的长子孙绍,仅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显然很难得到孙权的完全信任。

最后:为了确保东吴江山的安稳继承,也是孙权要逼死陆逊的原因之一。因为陆逊的位高权重,孙权一直受制于历任大都督,同时孙权也担心储君登基以后无法掌控这些大臣,所以陆逊不得不死。而后来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挑选的大臣是非江东本土士族的诸葛恪也正是这个原因,就是为了有助于之后的东吴君主能顺利掌握权力。

综合这五大原因,一代“社稷之臣”终难逃悲惨的结局。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孙权和陆逊,早年的关系非常好。两人相知相得数十年,同心协力打赢夷陵大战,留下了许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话逸事。然而到了孙权的晚年,陆逊却最终以悲剧收场。纵观孙权与陆逊的冲突根源,其实就是由他们各自出生的家族立场决定的。这也说明了,私人关系再好再亲,终究敌不过权力对人性欲望的侵蚀。

先说说孙权打击陆逊的缘由。简单点说,就是孙吴政权的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导致了孙权必须打压豪强!

孙权在继位之后,极力的给他爹孙坚粉饰太平绅士的身份。他先是伪造孙坚是兵圣孙武的后人,接着又说自己的家族世代在东吴为官,是当地有名的大士族。但其实根据《幽明录》的记载,孙坚的父亲只是个重地的瓜农。属于标准的寒族出身。

当然了《幽明录》的记载也不能当铁证。但是孙坚当年在投靠袁术之前,孙家几乎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这是可以肯定的。人家大士族都不愿意跟孙家玩,孙权还说自己家族是世代为官的大族,这不是扯鸟蛋么?

然而,汉末三国那个年代,偏偏就是一个极其重视门第的社会。像袁术、袁绍这些人为什么能一呼百应,而且众人心悦诚服(也包括孙氏一族),靠的就是人家标准的士家大族出身的身份。这就好比,总理的儿子出来办公司,人才和金主肯定愿意跟他干。谁愿意跟着草莽出身的人一起创业?你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足够的财源,鬼才跟你混

额外再说一点,论家世,哪怕是刘备和曹操也都比孙家强。曹操好歹是太尉之子,刘备也的祖上曾经也阔气过,人家的爷爷当年也是举过孝廉,当过县令人。并且,刘备他姓刘,天然就有政治合法性。反观孙家,有啥背景?啥都没有。

因此,孙坚他能得到长沙太守一职、乌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靠着本事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基业。



当然了,我不是说瞧不起寒族出身的人。而是说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寒族出身,他就是比别人矮半截。说话就是没有士族出身的人底气足。这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寒族出身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必然要给自己正名。篡改自己祖宗是第一步,杀朝廷官员、杀戮名士是第二步。不仅是孙权干过这事,孙策当年在江东立国开基,也干过一样的事。比如,

孙策当年领兵攻打庐江郡,陆逊的堂祖父,同时也是庐江太守的陆康就死在了孙策手上。于是陆氏宗族上百口人,被迫流离迁徙。没走的陆家人,则在孙家的统治下,看人脸色行事,孙陆两家,也因此结下了这个血海深仇。陆逊当时年仅十三岁,他就没有走,留在了东吴。

孙策遇刺后,张昭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张昭是士族出身,他明白一味的靠打压士族,孙家在江东的统治长不了。于是张昭便与包括陆氏在内的所有江东大族力求和解。孙权为此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并将陆逊作为东吴的后备骨干,进行苦心的栽培,以使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

但是双方的血仇,内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桩婚事就能化解的?

并且孙权这个人,表面上礼贤下士,其实他是个家长作风很重的人。他这个人,从来就是唯我独尊的,也从来就是翻脸不认人的典型。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用十六个字评价了孙权“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性多嫌忌,果于杀戮

”。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概括了孙权这个人的性格。

那么,这十六字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孙权有点像越王句践,既能够忍辱负重,又能瞬间跟朋友翻脸不认人,并且还有点多疑,属于疑心特别重的一类人。

陆逊的堂叔陆绩,原本也是孙权用于改善孙陆两家关系的模范人物。孙权当年对陆绩不可谓不重视,但是陆绩最后却被孙权外放到了新征服的交州郁林郡为太守,名为外放为官,实则是流放到蛮荒烟瘴之地。这也导致陆绩年仅三十岁出头就英年早逝。

当陆绩病死后,陆逊就成了孙、陆两家结好的唯一纽带。


下面再说说陆逊。陆逊出山初期,名气和期望都不够。不仅孙权不信任他,连东吴的将领也对他怀有敌视!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是吕蒙临死前推荐陆逊代替他担任大都督,而孙权却选择了他的发小兼死党朱然,没有选择陆逊。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三国志·吕蒙传》

后来夷陵大战,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纷纷诸将请战。而陆逊自有妙计,不愿意上刘备的当。结果东吴诸将纷纷骂娘,都认为陆逊胆小畏敌,对他的指挥“各怀愤恨”。

这两个例子说深刻体现了东吴军中的众多孙氏嫡系,以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东吴军中的威信严重不足。他都已经年过四十了居然还被诸将藐视,想当年周瑜可是二十六岁就以中护军身份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东吴诸将哪个可藐视过?

等到后来陆逊火烧夷陵,大破刘备,他得到的封赏也仅仅是一个县的食邑(周瑜当年大破曹操,封了四个县的食邑)。

这一切的一切,目的都很明显。孙权在内心里严重不信任陆逊。虽然他表面上对陆逊非常的信任,但是在内心里,时时刻刻都盯防着。并且陆逊是真的有本事,他通过自己招募、收编俘虏等手段,只用了一个县的食邑就为自己组建了一支四万人的私人武装。孙权对此又是表面表扬其功劳,暗地里却派人紧盯(比如让太子孙登坐镇武昌,紧盯着陆逊的举动)。还是不放心!

备注:东吴是封建化政权,有食邑和家世的人都可以自募武装,这是被允许的。


到了孙权在位晚年,因为太子孙登病死,他任用吕壹,挑起“二宫之乱”。而陆逊又因为立储君的问题遭到了孙权猜忌。于是压垮孙权与陆逊的那个稻草,终于被压垮了。

关于孙权晚年与陆逊那点事,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我觉得那不重要,也不是孙权真正猜忌陆逊的重点。

那么,孙权对陆逊残忍对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孙权迫害陆逊这种出身江东士族的贤臣,根本不是因为他老糊涂了,也不是因为他到了一个昏庸暴虐的年纪。归根到底,还是孙权在意自己的出身,在意自己的法统。他对陆逊这种有能力,同时又是江东士族代表的精英,天然的有一种想迫害他的冲动,并且两家还有血海深仇呢。但是陆逊有才,孙权又不能不用他这种人。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轮回:陆绩死后重用陆逊,陆逊死后又继续重用陆抗。

我可以用你,但是你一旦功高震主了,那么我立刻把你打下去!

不过孙权貌似还是玩砸了。他以为主要把大老虎拍死了,天下就太平。殊不知小老虎也是能咬死人的。

孙权死后仅一年,他委以重任的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峻、孙綝连续乱政。这几个货,不仅大搞集权统治,还大肆残害宗亲,先是废了皇帝孙和、还杀了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搅的东吴连续五年不得安宁,国力也大损。

与之同时,魏国也没有好哪去。司马懿干到了曹爽,独揽大权。司马师又废了曹芳,大肆打击魏国的宗室成员。最终魏国也是三国当中唯一一个被大臣篡了权的国家。怎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因此,孙权打压出将入相的陆逊,也不能说他干的绝对不对。司马家族没篡权之前,谁能想到司马氏会是那种货色?皇帝多疑,为了权力谨慎小心,这是很正常的行为。大度的皇帝那才叫少见呢。


Mer86


我们知道陆逊是东吴的第一功臣,三国里面说得上出将入相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蜀汉的诸葛亮,曹魏的司马懿(曹操是君主,自然是不算),还有东吴的陆逊。

虽然我们一直说东吴有四儒将,十二虎臣,这四儒将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他三个人不管从功绩,还是从能力上面,都没办法陆逊相比,陆逊官至大都督、丞相、荆州牧、上大将军,陆逊有三个特殊的身份。

第一,陆逊是吴郡四大姓的陆家,吴郡四大姓分别是顾陆朱张,其他顾家的代表人物是顾雍,陆家的代表人物是陆逊、陆抗父子、陆绩,朱家的代表人物是朱治、朱然、朱桓、朱据、朱异,张家的代表人物是张温、张俨。

我们翻开吴书,可以看出,很多重要的人都来自于吴郡四大姓,而且他们互相联姻,他们的子弟都仕郡,吴郡四姓是士生士长的四大豪族,东吴的孙家其实是就是依靠着吴郡四姓的支持,才能在江东站稳脚跟的。

第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孙策有一个儿子叫孙绍,孙权是从孙策那边继承过来的,是因为当时孙绍年纪还小,而现在孙绍年纪越来越大,那么孙权对陆逊、孙绍这样的组合是有点担心的。

第三,陆逊有个叔公叫陆康,因为陆逊自小丧父,所以就跟庐江太守陆康生活,袁术因为缺粮,就向陆康索要三万斛米,让陆康给拒绝了,袁术就派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守了两年,庐江被破,陆康一个月之后就病逝了,也就是说陆逊跟孙家是有仇的。

当时,孙权立了三子孙和为太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都死得早),立四子孙霸为鲁王,这个本来很正常,但是孙权让孙霸的一切礼制规格与太子相等,这就相当于有两个太子了。

支持孙和的有陆逊、顾谭、诸葛恪、朱据等人,支持鲁王的有吕岱、全琮、吕据等人,可以看出吴郡四姓是支持孙和的,而吕家、全家是支持鲁王的,显然陆逊是太子孙和的最有力支持者。

两宫之争,导致两边有很多人都被处死,或者被流放,陆逊也不能幸免,相当于是被孙权骂死的,最后的结果是孙和被废,孙霸被处死,孙权的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死后,由孙亮继位。

总的来说,孙权之所以那样对待陆逊,主要还是对吴郡四姓的猜忌。


历史简单说


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关系,东吴方面是陆逊在负责。于是,孙权干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的府中,这是为了方便让陆逊行事。为什么孙权和陆逊的联系,这么不方便呢?原来,东吴夺得荆州,拥有了漫长的长江天堑,原来的政治中心建邺,地理太偏,于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县一代),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不过,随后孙权还是搬回了建邺,把武昌留给太子孙登和陆逊主持长江防务。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职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过三公的职位来安置陆逊。而且,陆逊不但有军权,孙权还赋予了他辅导皇子的重任。所以,孙权的儿子们如果行为不端,陆逊是可以直接批评的。东吴的丞相顾雍去世后,陆逊又接任来丞相一职。可见,陆逊无论是在军队,政体,甚至皇帝家室里,都拥有着仅次孙权的地位。这种地位其实很危险的,有点功高盖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要镇守武昌,陆逊是常常不在孙权的身边的,这其实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陆逊也没有条件随时解释。

(东吴的两个政治中心建邺和武昌)

所以,孙权英明的时候,相安无事,到了晚年昏聩,这些弊端就爆发出来了。很多朋友都认为,陆逊被孙权所猜忌,怨恨是因为“二宫之争”,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宫廷争斗,陆逊则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顾谭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看成了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遭遇,二宫之争是大背景,却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乐于看到群臣分为两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孙权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为什么被信任了大半辈子,晚年的陆逊是如何遭到了孙权多次派使者责问,亲近的人被杀被贬这种羞辱呢?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继为太子,却有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

让孙权针对陆逊的原因,记载在《三国志.陆胤传》注引的《吴录》里,孙和为太子时,因为受到鲁王党全公主的陷害,和孙权的关系破裂。有一天,孙权召见杨竺,还辟开了左右,询问杨竺孙霸的为人。杨竺是鲁王党的人,自然一顿夸,孙权于是承诺,以后立孙霸为太子。可是,孙权和杨竺没有想到,床下藏了一个端盘子的宫人,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孙和。孙和害怕了,于是又秘密见了陆胤,让他去武昌时,求救于陆逊。陆逊不但是陆胤的族叔,还是支持正统的,常常忧心两宫之争对东吴的负面影响。于是,陆逊几次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甚至要离开武昌,去面见孙权。



这下,孙权坐不住了,陆逊为何此时力保太子呢?这么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参与了党争,更是会威胁君权。而且,还可能知道了孙权和杨竺的谈话了。于是,急疯头的孙权一面派使者责问陆逊,一方面控制了杨竺。先是陆逊无奈说出了陆胤的事,陆胤则一口咬定是杨竺说的,既是要保护孙和,也打击了政敌。杨竺也是骨头软,被孙权屈打成招了。最后,陆胤居然过了关,以后还被任命督军都尉。但是,陆逊就惨了,孙权因为这件事对陆逊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杀了,侄子顾谭等人流放,清除了陆逊“羽翼”,然后多次派使者责问,责骂陆逊打听“宫中机密”,陆逊又远在武昌百口莫辩,终于迫使陆逊气死。而且,孙权还没死心,又责问了陆逊儿子陆抗,但是陆抗反应敏捷,反而清除了孙权的疑心,还被重用。

所以,孙权是晚年昏聩了,害怕君权不保,所以才让陆逊有了这个下场,随后又废了孙和,杀了鲁王孙霸,并清除一干两派的大臣,造成了东吴巨大的内耗,随之衰落了下去。


大飞熊ヽ骑士


陆逊是三国时代东吴最杰出的名将,没有之一,毕竟东吴的四大都督中周瑜、鲁肃、吕蒙都没有活到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年-280年)。但是,即便陆逊帮孙权打下半壁江山,依然逃脱不了被害死的命运,为何?

因为陆逊一直是在帮仇家打江山。

陆逊与孙权之间的矛盾纠葛,从他二十岁就有了,直到六十二岁去世结束,两人长达四十年的恩怨情仇,还有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矛盾爆发。

陆逊出于世家大族吴郡陆氏,陆氏家族从西汉后期就发展壮大了,扬州别驾陆续之子陆稠担任广陵太守,陆稠之侄陆康担任庐江太守、忠义将军,而陆逊就是陆康的侄孙。

那么陆氏家族是怎么跟孙氏家族扯上关系并成为仇人的呢?

当年,袁术与袁绍一起兴兵讨伐董卓,各自吸收一批实力派打手,后来讨伐半途而废,两人却争起了地盘。袁绍的势力圈里有兖州曹操、荆州刘表;袁术则有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以及放弃地盘的佣兵集团孙坚,和在公孙瓒手下的刘备。

但袁术德不配位,手下的实力也是不及袁绍,陶谦被曹操胖揍、公孙瓒被袁绍打垮、刘备则改投袁绍,孙坚由于轻敌冒进死在刘表手上。袁术没有实力争夺天下,就跑到扬州,从此在淮南过日子。

虽然袁术实力大不如从前,但好歹手下还有一个孙策这样能打的小狼狗,对周边逞逞凶的能力还是有的。于是派孙策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粮草,陆康不给与孙策鱼死网破顽强抵抗,但最终不敌孙策这样的职业佣兵。陆康死后,陆逊出任吴郡陆氏的族长,此时吴郡陆氏已与孙家结下血海深仇。

不仅如此,孙策打下江东以后,受到江南豪族的广泛抵制,因为孙策出身低微并且还是名誉特别差的袁术的手下,为人不耻。有抵抗怎么办?孙策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杀。

孙策的杀伐决断,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杀,基本上江南名士被杀的七零八落,有的直接被灭族。

陆逊作为吴郡陆氏的族长,为了家族生存,不得不与孙家合作,但接受不了孙策这个直接的仇人,更没办法拉下脸来给孙策卖命。

然而,转折点来了,孙策在江东杀人太多,最终被许贡的门客刺杀,临终前告诉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孙权倒也听话,极力营造出与孙策杀伐过重截然相反的形象,加强对江东士族的拉拢,陆逊就在其列,为了生存,一直在为仇人卖命。

孙权在后期对待有能力保江东平安的陆逊那么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上面论述的:孙家与陆氏有着血海深仇,这种君主与权势大家族之间的矛盾会永远扎根于内心。

当然了,肯定不止这一点原因导致陆逊被逼死。在吕蒙死后,陆逊镇守武昌,声望至隆,与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关系都很好。本来已经功高震主了,现在还拉帮结派,孙权肯定是有所畏忌。

另外,孙权虽然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但孙权却一直区别对待孙策这一系,可以说孙权对待孙策的孩子们有诸多亏待之处,据史料记载,孙权诸子从小就被封王,而孙策这一脉却终身为侯。孙权害怕自己去世以后,陆逊联合孙策一系共同抵制孙权后代,那样江东定然大乱,这是孙权最不希望发生的事,因此才提前除掉实力最强的陆逊。



小小嬴政


这是因为陆抗的原因,陆逊的儿子陆抗比孙权的儿子们都来得出色。而陆抗又是孙策的嫡亲外孙,这使得孙权防着陆抗比防着贼还厉害,因为孙权在孙策死后确实干了很多对不起兄长的事,这使得他心里有鬼,担心兄长的后人群起而复之,而陆逊又手握重兵重权,一旦孙权死后,陆抗与孙策后人勾结反抗孙权的儿子,那么孙权的儿子很可能得栽。

孙策死的时候才27岁,孙策的长子这时候才十岁,于是孙策临死前把权力转移给孙权,并将妻小托给孙权照顾。孙权即位后不断启用新人,安插自己的羽翼势力,排挤孙策势力。并把孙策的妻小护送到吴中软禁。为了掩人耳目,还派自己的心腹爱将陆逊娶了孙策的长女孙氏,这也是为了控制权力。尤其是周瑜死后,基本上孙策势力也就被清除干净了。这时候孙权的政权算是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了,而不用担心孙策的长子回来跟自己抢位置。

随着时间的发展,孙权岁数越来越大,他这时候是不担心孙策的儿子来跟自己抢位置,但是他却担心孙策的儿孙们来跟自己的儿子抢位置。所以,这时候他便只能清洗朝臣,把所有可能对孙权传子继位有威胁的人全部干掉,而陆逊便是首当其冲。


优己


陆逊之死是孙权与世家冲突的表面化。

我们知道三国是世家社会。江东更是如此。

当初,孙策率领父亲旧部千多人与宾客数百渡江,随即得到舅舅吴景、周瑜叔叔周尚、江东大户朱家等世家的协助,迅速膨胀到万军,否则这么点士兵怎么能5年就席卷江东?哪怕孙策个人能力再强,没有世家的帮助也做不到。

不过江东四大家族顾陆张朱及其姻亲历来占据近半土地人口,他们臣服孙策是因为孙策的强大武力。换成年轻的孙权就差距甚多,比如山越在孙权上台后连续叛乱。何况孙家整体只算县乡级别的初级世家甚至是土豪,在顾陆张朱这样的全国性超级世家面前连渣都算不上。

其次,所有世家最希望的是画境自守。

因为一旦对外用兵,就需要自己拿出最大份额的钱粮人口士兵去协助,而扩张的收益却是孙权与支持他的中小世家甚至寒门将领。获得胜利,不过吃点漏下来的残羹剩饭。要是输了,可就血本无归了。这帐该怎么算,哪怕就算世家都是傻子也不会愿意啊。

这是孙权与世家冲突的第一个原因。

陆逊的情况还更特殊。

事实上孙策祖母是陆家女,算起来双方应该是很亲近的。实际不然。193年,孙策遵袁术命令进攻庐江,破城后对庐江太守陆康进行报复造成陆家子弟损失颇多。这是孙家与陆家矛盾的起源,显然孙策这样的毛头小子是不占理的。所以陆家一直是孙家的防范重点。后面,孙权将孙策女儿嫁給陆逊,拉拢与修复双方关系是可能的,可观察与试探的意图想来还要更多些。

前面说了,四大家族并不怎么顺从孙权是因为他们掌握江东官场,孙权当然会大力扶持周鲁布全这样的中等世家乃至吕蒙这样的寒门,至少也是企图部分地代替世家,这当然就已经严重侵犯到了大世家的利益。然而,中小世家底蕴不足,寒门崛起更是一个笑话,所以孙权对四大家族的压制行动完全失败了。伴随着年老,孙权开始恐惧,自己死后会不会被四大家族翻天?

所以孙权对四大家族动手也就是必然,虽然无法根除但消灭其头面人物,让四大家族很长时间安静下来还是可行的。因此,孙权亲自出马,赤裸裸冤杀丞相顾雍,逼死陆逊。

下图分别是顾雍、陆绩、张温(非中央三公张温)、朱桓:


四川達州


因为陆逊就是东吴版的诸葛亮,而孙权并非刘禅,所以陆逊的结局就很惨了。

在《三国志》里仅有两位臣子是单独立传的,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陆逊。陈寿作为后人来看,陆逊和诸葛亮的地位是一样的。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需多说,他在世时刘禅只是一个摆设。陈寿这么写不仅是对陆逊能力的肯定,同时也点出了陆逊的悲惨结局,因为历史上像诸葛亮那样地位的臣子,99%的结局都不好。

一、陆逊是孙权制衡东吴政局的重要棋子

陆逊是吴郡士族,并非东吴核心江北集团。他的长辈陆康在东汉担任庐江太守,抵抗孙策长达两年之久,城破后宗族死伤过半。孙权接班后,为了稳定统治,与江东士族合作,双方的关系才得以缓和,陆逊在这时投靠孙权,并凭借出色的表现受到重用,孙权甚至将自己的侄女(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孙权重用陆逊不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制衡哥哥孙策留下的政治格局。陆逊在派系上属于被压制的江东士族,孙权重用他会缓和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另外,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也向朝臣表了姿态,他并没有冷落孙策一脉。同时陆逊早期名不见经传易于驾驭,孙权将他作为嫡系培养,可以保证陆逊对他死心塌地,并借此控制朝政。

于是能文能武的陆逊一路平步青云,从“上大将军”做到了丞相,完成了出将入相的成就,当然这一切都在孙权的掌控之下。

二、陆逊的平步青云之路

陆逊21岁时跟随孙权,起初是个文职人员,展现出一定的政治素养。216年,陆逊受命征讨山贼潘越、尤突等人,展现出超出年龄的军事能力。孙权授予陆逊私兵两千人,并将侄女嫁给陆逊,开始重用陆逊。

219年,陆逊接替吕蒙驻军陆口,到任后陆逊百般示弱,成功麻痹了关羽,并与吕蒙合兵袭取了荆州。孙权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娄侯,镇抚荆州,其地位已在吕蒙之上。夷陵之战时,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陆逊以退为进,将刘备拖入持久战,最终“火烧连营”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刘备,陆逊在东吴的地位空前提高。

孙权称王后,几乎所有的对外文书都由陆逊把关,为了方便孙权甚至又刻了一枚玉玺放在陆逊的住处,这种待遇古今未有。228年,陆逊又在石亭大破魏将曹休,缴获无数,曹休因此愤恨而亡。229年孙权称帝,册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掌全国兵权。同时册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让陆逊辅佐孙登,一同镇守武昌。

244年,丞相顾雍病逝,陆逊以上大将军迁为丞相,出将入相的陆逊成为东吴第一人,同时他的危机也开始显现。

三、卷入二宫之争,成为被弃掉的棋子

陆逊既然是孙权制衡朝政的棋子,那么总有被弃掉的时候。这个时刻很快到来,就是长达十年之久、波及无数朝臣的“二宫之争”。

241年太子孙登死后,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犯下许多错误,引起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斗争,许多朝臣出于各种缘由纷纷站队,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东吴朝政分为两派,出现严重分裂。太子孙和这边势力较弱,鲁王孙霸背后有全公主(孙权的女儿)和全琮的支持。

在这场政治漩涡中陆逊是保持中立的,并考虑劝说全琮杀掉在孙霸门下的次子全寄,不要掺乎其中。全琮对陆逊怀恨在心,并诬陷了陆逊的外甥顾承、顾谭,使其流放交州。后来陆逊又得知孙权想废掉孙和,改立鲁王孙霸,他出于对社稷危亡的考虑选择为太子孙和发声。

孙权本来对陆逊的中立是很满意的,但看到丞相陆逊都掺乎进来为孙和说话,年近七十的孙权很快想到宫闱之事遭人窃听,于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孙权将陆胤、吾璨等支持孙和之人下狱收监,拷问其窃听宫闱之事,碍于陆逊的地位,孙权虽没有将其收监,但多次派人到陆逊府上询问此事。

陆逊自知已经失去了孙权的信任,又担心东吴朝政分裂,于是忧愤不已,在245年郁郁而亡。

孙权之所以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陆逊是江东士族,而非核心江北集团,而孙权持续放任二宫之争,也是在制衡朝政,为太子和江北集团铺路。

其实东吴和蜀汉都是一个外来政权,东吴的统治核心是江北集团,被压制对象是江东士族。双方的斗争一直是东吴政局的焦点,而孙权则居中制衡,他可以重用陆逊,也可以随时抛弃。

250年,孙权废黜了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并杀掉了太子党和鲁王党的主要人物。许多朝臣在二宫之争中丧命,其中绝大多数是江东士族,比如太子党丞相陆逊、朱据,鲁王党全寄、顾谭,江东士族遭受到巨大打击,江北集团的人物得以跻身要职。

陆逊的职位和权力就被三个江北集团人物瓜分: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在陆逊去世后升为大将军,驻守武昌;吕岱为上大将军;步骘则为丞相。孙权在驾崩前完成了东吴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而陆逊则成为他最重要的祭品。


石头说历史


第一,陆逊不该是士族。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征辟制,汉代特别是东汉也是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的时代,也是士人阶层逐渐崛起的时代,到了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阶层彻底垄断国家政权。那么青黄不接的三国时代,士人阶层崛起,对孙权所代表的统治者起到了威胁,而陆逊就是士人之一。

第二,陆逊即便是士族,也不该是最大的士族。陆逊所在的陆氏家族是东吴最大的四大家族之一,这让陆逊成为士族阶层的代表者。

第三,陆逊是最大的士族,不应该做官。如果陆逊不做官,当一名商人、地主,离官场较远,离孙权较远,也不会被孙权所打击。

第四,陆逊当了官,不该当最大的官。自吕蒙死后,陆逊逐步成为东吴大都督,特别是夷陵之战击败刘备,陆逊成为东吴忠臣,但是伴君如伴虎你听说过吗?

第五,陆逊不该娶孙策的女儿。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就是孙策的女婿,代表孙策的势力。孙策对于东吴基业的奠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孙权登基以后,仅仅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不是什么什么帝,试想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的时候,司马师、司马昭都被追封了皇帝,司马师是景帝,司马昭是文帝,孙权为什么不封?是怕自己的权力被孙策一脉夺回,而陆逊偏偏就是孙策的女婿!

第六,陆逊不该参与孙权的立储之争。在古代,立储总是要经历一番腥风血雨的,权力与谋略的较量别开生面。很多人想扶持王子夺得大位,从而有拥立之功,但是这往往伴随风险!孙权的太子和鲁王爆发了“南鲁党争”,结局就是太子被废为庶人,鲁王被赐死,参与其中的陆逊也没有好下场……

综上所述,这几个大忌结合起来,陆逊,你还想活吗?孙权一定不会放过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