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

LOK~㊣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感受一個案例。

我們村裡有一個賣菜的農民辛苦了一輩子,按理說這種辛苦的情況下,自己的孩子應當比較懂事,結果孩子變成了一個不通情達理,喝酒上癮有時還脾氣暴躁,不光是和其他人打架,偶爾還會動手打父母。

也就是說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結果孩子不僅僅能從這種困苦的生活中吸取生活教訓,反而重複著比父母更困苦的生活,或許他的一生比父母更難以成功。

當我們反思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出答案,這個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許多人都會反問,許多人也在反思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什麼把孩子培養成比自己還貧窮呢?

其實答案有些簡單,就是當家長在受苦受難的時候,卻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苦難,反而讓孩子享受自己因困苦而掙來的那幾分財產,也就是說對於孩子過於溺愛,不想讓孩子受苦。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如果家長的困難,家長的痛苦,家長的心情不能想辦法傳遞給孩子,不能讓孩子瞭解,而是讓孩子躺在,溫室裡面的話,那麼即使是窮人家的孩子,也照樣可能是紈絝子弟。

如何讓孩子感受父母的心情,父母的勞苦,其實也沒有什麼太高深的學問,就是讓孩子和父母一起體驗生活,比如說早上3點去買菜,那麼就應當把孩子一起帶著,讓他也感受一下父母的不容易。

但是很多父母卻不這樣做,也不這樣想,因為他覺得自己受苦受難一輩子,應當讓孩子好好享受一下,就是這種思想造成了孩子在多方面的不足,其中也表現出對父母的不尊敬。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不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承擔家庭過程中的一些痛苦,一些辛苦,那麼孩子永遠不會理解家長的付出,家長的心情。

總之讓孩子自己去一起承擔家中的困難,家庭的困苦,才能夠讓孩子成長得比較順利一些。


杜宜城老師


育兒很辛苦,身為家長苦樂自知。但是怎樣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從而理解、尊重、感恩父母之不容易呢?這確實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從韓老師從事家庭教育十幾年的經驗來看,很多父母確實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好,大部分靠說教很難起到作用。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生活體驗法最容易讓孩子感知。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無非是工作、家務、育兒、採購、理財、社交、贍養老人、偶爾生病住院等。這一系列事情中,如果有機會的話,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做這些事,哪怕是讓孩子旁觀,孩子也能親眼目睹父母的真實生活。如果再能讓孩子親身體驗,效果就更好了。比如我當年從上小學開始,每年暑假都要跟著父母下地勞動,印象最深的是收割小麥,酷暑之下曬的快冒油了,累的全身痠痛,苦不堪言,父親問我,上學好還是幹活好?我說還是上學好。父親又問,考上大學坐辦公室好,還是一輩子就這樣幹農活好?我說當然是考上大學好了。正是因為有了深刻的生活體驗,我才發誓這輩子一定要考上大學,絕不當農民了。有了夢想,通過苦讀,最後夢想成真了。而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時,經常會利用節假日帶他去我的單位,和我同吃同住,讓孩子親眼目睹我工作的忙碌和辛苦,再加上談自己的感受,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我了。

第二,榜樣示範法容易感動孩子。就拿家中老人生病來說吧,身為兒女忙前跑後,所有的流程如果帶著你的孩子,就能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孝順和照料病中的老人。在這方面,我兒子感觸比較深,以前爺爺奶奶都生病住院過。每一次,我都要帶著兒子經歷每一步流程。從去醫院,掛號、就診、住院、手術室外等候、術後陪床、買飯、交費等。老人一次生病住院,孩子親身參與整個過程,看到我是怎樣親為親為的,事後再和孩子聊他的感受,孩子則能說出做兒女的真不容易,這就是讓孩子體會到了父母的付出。再比如兒子上初中後,每天晚上我都要堅持給他補課,有時我聲音嘶啞,嗓子痛,他都能看到,當他想溜號或者學習累了想休息時,我便問他你累還是老爸累?他說當然是你累。我說,我這麼累為什麼不休息?兒子說,你是不想讓我成績很糟糕。我說,這就是當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把每天的計劃做完,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

第三,對比引導法能讓孩子看出自己父母和別人父母的差別。有時不做對比,孩子真不知道你是合格的父母,或者是優秀的父母。我原來對門鄰居是做小生意的,有幾次接兒子回到家後,就看到鄰居家的孩子放學後進不了家,就坐在樓梯裡等媽媽。我問鄰居家孩子,你媽媽不在家嗎?孩子說,媽媽又打麻將去了。我問他,餓不餓?孩子說餓,我說到我家吃飯和寫作業吧,再看這孩子特別感激我們能這樣照顧他。事後,我和兒子聊天,我問他,鄰居家孩子為什麼每天放學到家後沒有人管?兒子說他媽媽不負責。我說,如果我在你放學後也不管你,自己吃喝玩樂去了,你開心不開心?兒子說,當然不開心了。我說,你知道爸爸為什麼每天放學後準時接你回家並做飯嗎?兒子說,爸爸愛我,對我好。我說,我每天緊著趕工作,就是為了回來照顧你,你說爸爸辛苦吧?兒子說,當然辛苦,我知道你很累。通過眼前的事例對比引導,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與不容易,只要找到適當的時機,及時引導,本身並不難。

良好的親子關係,彼此建立親密的信任,孩子願意去了解父母的成長經歷,工作情況情況,身體的病、痛、累等,合理的交流,容易讓孩子在心裡產生情感的共鳴。只能讓孩子真正瞭解父母,才能理解與尊重父母,這是育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韓國成老師


在中國式的家庭中,好像總有一種循環,父母對子女全心付出,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以至於孩子長大了,對陌生人的一點恩惠都牢記在心,對父母的付出卻熟視無睹。一直要等到他們成家之後,也為人父母的時候才深有體會,明白雙親的不容易,可這時候父母已老,甚至已不在世了。

那麼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呢?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承擔家庭的責任。舉個例子,高考結束後,有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結伴去公園遊玩,下午3點剛過,有一個學生說我要回去了,我要去市場買菜,回家做晚飯,其他同學都愣了,他們已經習慣飯來張口,並沒想過要每天做飯。可是換個角度想:他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考試結束,暫時不用學習也不用工作,當然應該多做一些家務。

暑假就要開始了,家長們除了利用這段時間讓孩子上夏令營、旅遊、去補課外以外,還應該讓孩子們學習做些家務,比如打掃衛生、洗衣做飯,大一點兒的孩子甚至可以到父母工作的場所去實習,讓孩子感受父母親每日工作的辛苦。

家中出現的一些事情,父母也應該適當徵求孩子的意見。

說到底,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主人,不是客人,主人要負起家庭的責任。

洗衣做飯,清潔衛生,這些都是每天生活的內容,讓孩子多做些家務,可以體驗到家長的付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能力。


遠方老師在美國


我相信這位家長所說的付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孩子能夠體會到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僅孩子再去做,家長也是盡全力去做,這位家長,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這樣的共情感。

恰好剛經歷了這樣的一件事,正好藉此來講個故事。

親戚生病了,住院期間,家裡的人需要陪護,恰好到了暑期,孩子需要補課,奶奶只能負責陪同接送,卻不能跟隨同時聽課,這樣,陪孩子去聽課的任務就落在了我肩上。

說實話,一開始,真的是壓力挺大的。一方面是孩子大了,持續的補課,讓孩子有了身心俱疲的感覺,現在去調動積極性,效果不大。

前三天,課程排不開,直接第四天開始上課,我較孩子先去的,孩子來了之後,我熱情的和他打招呼,他只能苦哈哈地看我一眼,坐在那裡。

想必,孩子是明白我去陪同,一方面除了聽課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監督吧。

一開始,我就把任務明確的下達給了他,儘管他有些不願意,勉勉強強地完成了。

今天,第六天,我和孩子商量補前三天的課,孩子滿臉的不情願,只說沒時間,只說完了還有多少多少節課,只說我和我媽商量一下。

他媽媽最近比較虛弱,基本處於睡躺的狀態,前天發消息告我說孩子的學習讓我全權負責了。

看到他這逃避的狀態,我感到不能這樣下去了,所以一下課,我就找了他們老師溝通。

主要針對他的書寫提出了要求,他本身是練書法的,寫好是沒有問題的,就這一點,和老師達成了共識,同時,在鼓勵發言方面,老師也是很給力。

回家後,我給他發了這樣的兩條消息。

第一條消息是關於今天的作業的,除了今天的作業外,我要求他明天提前半小時到校,我好提問他是否掌握紮實。因為奶奶在家管不了他。

孩子沒有回覆我。

我自顧自的發了第二條消息。消息的大概內容如下:

咱們每個人都很累,你是最累的,不僅要聽課,還要回家寫作業,完了還有那麼多課,我能理解你,可是孩子,你現在就處在學習的道路中,不學習怎麼能追趕上其他人?

更何況除了你之外,住院的媽媽還時時操你的心,奶奶那麼大了跟著你跑,我每天也來回跑,我和奶奶都不怕累,我們就希望你能學到東西,能真正的掌握了,這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

孩子,我因為嘗過沒書讀的滋味,所以對我來說,能讀書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哪怕我要犧牲掉玩的時間,我也願意,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買書學習,雖然不學習不影響工資,但是我想成為更優秀的人就必須捨棄掉娛樂的時間

我不知道他聽進去了沒有,我也不知道效果怎麼樣,一切都要等到明天才能知道,但是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產生了深深地共鳴,我明白您所需要的是什麼。

在教育這條路上,沒有速成班,只有不斷的糾正、再糾正,然後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回到自己的軌道上飛速運轉!


絲瓜君的問候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問題,家長對孩子付出是自然的事情,難道還要回報?!當家長有了這種想法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了,那是交換。而且,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不容易,是要孩子的理解嗎?還是想讓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讓步,成為周圍人都稱讚的“聽話的好孩子”?!孩子不聽話是正常的,聽話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家長的付出就是付出,不要期待太多,當一個家長做到了該做的事情,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去。反之,很多家長自己做不到或者不做,把自己的意願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最差的教育。孩子小的時候你要求孩子看到你的付出,那麼當你老的時候,孩子是不是也得讓你看到孩子的付出!孩子就會說:“我把頭七的假都請出來,結果你還不死。”到那時你會想到:這一切都是你教出來的嗎!


身心健康理療師


中國的父母,對於子女,從呱呱墜地到成家立業,一直都是在默默的付出。在未成為父母前,是很難體會到父母為之付出的一切。所以,中國的古訓:養兒方知父母恩才會流傳至今。

想要讓孩子在年少時知道父母的付出,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成長階段會遇到懵懂期(0~4歲),幼兒期(4~7歲),兒童期(7~12歲),少年期間(7~14歲)青年期間(14~29歲)。

其中,懵懂期間到幼兒期就根本不可能懂得,這就好比對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優秀生講微積分一樣,結果可想而知……

兒童期孩子會遇到一次小叛逆期,多可表現在只要不談作業與學習,孩子絕對是自己親生的……這期間與孩子去談付出,等於對牛彈琴……到不妨試著已朋友的身份走到孩子身邊……

少年期會遇到青春期與代溝,如果兒童期你與孩子沒成為朋友,那麼這時候萬不可強求,否則會適得其反……這個期間能夠走進孩子內心的就是要用善意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前提是你懂得正確引導。

青年期會遇到人生第一次挫折,如何正確面對,要父母去理性分析,正確引導,萬不可以自己的經驗去強加於孩子身上。

然後,戀愛,結婚,生子,這個會經歷歲月的洗禮,如果前面都做到位了,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經看到了你的付出,剩下你蒼老的歲月,他會陪你慢慢變老……


怪叔叔128891422


其實不管對孩子說多少,媽媽很辛苦,要心疼媽媽什麼的話,都是蒼白無力的。說多了,反而會遭到孩子的嫌棄。當然必要的提醒可以說,只是不要當成口頭禪。

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付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務中,有機會甚至可以讓孩子瞭解父母的工作情況。這樣即使不用父母說,孩子也會知道,父母賺來的是來之不易的,會更珍惜。


U12家庭教育


從小事做起,家裡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合作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是增加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交流默契度,孩子在其中也會體驗到去完成一件事情還要付出的行動和完成以後的樂趣,這是針對未成年的孩子,大孩子最深刻的領悟只有等他她自己成家為人父母以後,自然就懂的了作為家長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


山河故人兮


開展角色互換活動,週末節假日讓孩子當一天家長,買菜,做飯,洗衣,打掃衛生讓孩子感受家長的辛苦!

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讓學生自己通過勞動掙錢10元,記錄每一分錢的來源,讓孩子體會父母掙錢的不易,從而珍惜父母的付出和勞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