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國百萬大軍為何無法攻佔莫斯科?蘇軍為什麼能夠反敗為勝?

永恆的珍珠紅


隨著基輔會戰斯大林不聽朱可夫勸阻強行微操並葬送了三個集團軍(這是個題點),隨後在莫斯科的門戶維亞濟馬葬送了兩個方面軍,至此,蘇聯紅軍可謂是距離亡國就差那麼一點點了。無數歷史學家都在杜撰中寫道,德軍士兵甚至能看到克里姆林宮上方的紅星。一時間,人們彷彿回到了1812年那個風雪交加的時刻,只不過這時兵臨城下的不是法蘭西,而是德意志。

然而蘇聯早已經不是沙皇時期的俄羅斯,蘇聯爆發出了異常強大的國民精神。即使在敵軍百萬大軍兵臨城下,天上的飛機一直在轟炸的情況下依舊沒有出現混亂。工廠的工人們依舊在工作,學生們依舊在上課,只有國家科研機關和相關重要工業設施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向東遷移。任何間諜和叛徒企圖破壞穩定的行為都被立刻平息,相關人員全被當場槍決。同時所有的明星,包括當時紅極一時的演員奧爾洛娃依舊在炮火聲中演出以撫平民心。一時間莫斯科的狀況甚至比蘇德戰爭爆發之初還要好上不少。

在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斯大林力排眾議,讓士兵和學校學員們荷槍實彈參與閱兵。甚至不怕德國針對性的轟炸,並提出:如果有士兵被德國人的炮彈炸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立刻將死傷士兵營救並處理完畢,防空高炮部隊需要保證莫斯科紅場閱兵時期的絕對安全。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必須繼續閱兵。閱兵結束,所有士兵即刻開赴前線。

而隨著秋冬交際道路泥濘以及蘇聯高強度的阻擊和敵後遊擊,德國人準備積蓄力量在1941年冬天道路被冰凍後展開新一輪的攻勢。而蘇聯人在快速增兵的同時也從西伯利亞遠東軍區調集了大量部隊。直至紅場閱兵的時候,西伯利亞遠東軍區已經調集了超過10萬紅軍,而科研及政府部門已經完成了東調,留在莫斯科的只有黨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作戰組。其餘的外交黨政機關全部遷往古比雪夫。

而當凜冬到來,德國發動冬季攻勢的時候,除了刺骨的寒冬以外,德國人需要面對的不再是缺少軍官和指揮,士氣低落的蘇軍。而是一支武裝到牙齒,士氣高漲且補充了軍官的由蘇聯當之無愧的第一戰神朱可夫元帥率領的蘇聯紅軍。德國人在戰鬥的時候發現這些蘇聯士兵與基輔戰役時期的蘇軍士兵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無論是戰術配合密切且靈活的T-34坦克(雖然沒有電臺,但是以坦克伏擊戰術為首的坦克戰術加上T-34坦克優秀的性能,這一時期的蘇聯在裝甲力量上是優於德軍的)還是滑著雪橇與德國人死磕的紅軍士兵,德軍與紅軍的戰損比一時間呈現出1:1的數字。而德軍的後勤短板也在此時顯現了出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和士氣低落給予了納粹德國最後一擊。

終於在1942年4月,德國與蘇聯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而拉鋸戰對於德國這個兩線作戰、資源短缺且缺少戰略縱深的國家來說是必敗的。而至於真正意義上的蘇聯反敗為勝,這就是1943年以後的事了。


利刃軍事


德軍攻佔莫斯科時到底有多少兵力?蘇軍反敗為勝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問題中的“百萬”是個誇大了的數字,因為根據不同史料記載,德軍攻打蘇聯時,一開始動用的兵力在180萬——220萬,我們就按最多的,220萬來算。而德國執行的“巴巴羅薩計劃”是怎麼安排這些兵力的呢?

德軍分南、北、中,三陸軍同時進行,我們就按個平均來算,打死了每個隊伍70萬兵力多一點點。而事實上,中路軍是最少一支部隊,根本達不到平均的水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就展開分析這三陸軍的情況。

1、北方集團軍,主要目標是列寧格勒,列寧格勒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搖籃,希特勒打他就是為了摧毀社會主義的象徵,企圖從精神上打垮蘇聯,這個目標首當其衝,事實在後面的戰場中也足以說明。

列寧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歷時最久的,1941年6月下旬,德北路軍就進入了蘇聯本土,到了7月10日,德軍就一路殺到了列寧格勒城下,9月份,列寧格勒被德軍從三方包圍,可是一直打到1944年年初,德軍都沒有拿下這座古老的城堡,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二戰時期。

其慘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2、南方集團軍,主要目標是烏克蘭的小麥和高加索的石油,也就是軍備所需的糧食和石油能源。德國到蘇聯本土橫跨整個波蘭,蘇聯疆土又遼闊,希特勒不可能一直靠從自己國家運送補給,所以最簡潔最有效的就是直接搶。

故此,南路軍作為“戰時需要”,同樣意義深遠。一開始,南路軍相對而言也是最為順利的,一度拿下了烏克蘭,全殲了基輔60萬蘇集團軍,佔領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等等。

3、中央集團軍,主要目標就是莫斯科這個政治和軍事中心,按理說,這個目標同樣重要,可是希特勒卻不這麼認為,從一開始,他就把

莫斯科當成了一個象徵意義,所以中路軍的兵力分配的是最少的。

因為接下來,希特勒的調兵步驟一下子就暴露了希特勒的這個意願。

首先是7月10日,北路軍抵達列寧格勒城下之後,德軍受挫,希特勒馬上命令中央軍停止前進,派遣一支部隊北上增援攻打列寧格勒。

接下來,為了輔助南方集團軍儘早拿下南方的資源,希特勒又分出一批軍隊南下,中央軍一下子就被拆了個七零八亂。

而當時中央軍距離莫斯科只有100公里左右,中央軍統帥布勞希奇曾建議過希特勒不能錯失良機,兵貴神速,但遭到希特勒的嚴厲批評,罵他什麼都不懂,直言莫斯科只是個象徵意義,晚點收拾也不遲。

故此,首先可以得出,中央軍的兵力絕對是最少的,之後希特勒不斷增兵,大多也是增兵到北路軍群和南路軍群。

其次,中央集團軍從7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沒有進軍,直到10月份,希特勒意識到斯大林正是利用莫斯科為中心,不斷調兵強將,才最終下令對莫斯科發動攻擊。

可是良機已失,因為蘇聯的冬季來臨了。按照“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將在冬季來臨之前征服蘇聯,所以根本就沒有準備冬季作戰的物資。

可以說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德軍實力,都是因為寒冷而喪失,比如士兵直接或間接地死亡,武器無法啟動,士兵冷的瑟瑟發抖,哪裡還有戰鬥能力,沒有被直接凍死的算是不錯了。

彼時,緊缺的物資供應,依然是以北方和南方為主,故此中央集團軍是最先失敗的一支軍隊,次年年初,德軍就在莫斯科戰役中徹底失敗。

這就是從反面再次印證了,至始至終,莫斯科在希特勒眼裡都是最次要的一個目標,他只會源源不斷供給另兩路軍。

再反觀蘇軍,蘇聯一把手斯大林就在莫斯科,對於蘇軍而言,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一樣重要,甚至重要的多。

他們在莫斯科的兵力始終是保持著最佳狀態的,預備隊基本都在莫斯科,莫斯科就是個兵員供應地。

綜上所述,德國敗,蘇軍反殺,有以下兩個最大的因素:

1、相對而言,希特勒最不重視的就是莫斯科,兵力分配最少;蘇聯則恰恰相反,十分重視莫斯科,莫斯科是所有軍隊的指揮中心地,預備隊都從莫斯科出發;

2、蘇聯冬季到來,德軍幾乎沒有冬季作戰物質,哪裡扛得住?有物質也以另外兩路軍為主;蘇聯則就在自己老家,那樣極寒的冬季他們年年都會經歷,自然為冬天做足了準備,因為對他們而言,從平民老百姓到最高國防軍,這些都是一種常識。


往事課堂


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聯軍事史上的奇蹟!它也是納粹德國功虧一簣的經典戰例!

1941年,蘇軍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基輔戰役、斯摩稜斯克戰役、明斯克戰役……這幾個戰役打完,蘇軍的西南方面軍主力也基本打廢了!蘇軍被殲滅人數超過100萬人,損失大量技術兵器,相繼丟失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等歐洲重要工業、農業產區,波羅的海三國也被德國佔領;甚至芬蘭也發起收復領土的戰爭,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當時,英國認為蘇聯進入亡國階段……

不過,蘇軍用百萬人傷亡的代價遲滯德軍的進攻,蘇聯在莫斯科建立了堅固的築壘地域、調動了西伯利亞的援軍、新建了強悍的大本營預備隊;希特勒調走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支援基輔戰役間接緩解了莫斯科的戰略壓力;同時,蘇軍的指揮機構重組,大批在大清洗中被逮捕入獄的軍事主官被釋放,他們被充實到各級軍事指揮系統中;蘇聯及時轉入戰時軍事體制,工業企業生產時間三班倒!蘇聯舉國生產軍工產品為打贏!與此同時,德國工業企業仍然是八小時工作制,軍工企業甚至繼續生產民用用品,工人依然享受休假;英國開始向蘇聯提供大批軍事援助,美國總統的私人特使也於1941年9月訪問了莫斯科!




1941年10月,德軍逼近莫斯科!不過,在德軍的佔領區域,游擊隊、潰散的蘇軍重新集結,他們勇猛襲擊德軍的後方部隊和後勤機構,造成德軍後勤部隊苦不堪言!最讓德軍頭疼的是,蘇聯居然用的是寬軌路軌—它與德國常用準軌路軌不兼容!德國東部鐵路管理局在1941年的6月至10月期間鋪設了16148公里的準軌鐵路,可是,被游擊隊頻頻襲擊的鐵路運量只有實際需求量的30%;德軍被迫嚴重依賴公路運輸完成後勤補給。結果,進入嚴冬暴雪季節的蘇聯讓德軍公路運輸慘不忍睹:車輛拋錨、被襲擊、道路泥濘讓德軍前線部隊的步兵冬裝、防寒裝備換裝延遲了;德軍裝甲部隊車輛的冬季潤滑油不足導致三分之一的德軍坦克、裝甲車輛爬在車庫裡窩冬!








納粹德國的勝利激發了蘇聯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蘇聯人民堅決不當亡國奴!在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刻,蘇聯人民喊出了‘’俄羅斯雖幅員遼闊,但我們已無處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的口號!蘇聯軍民堅定不移的奉獻自己生命把納粹德軍趕出了莫斯科!


熊style


蘇聯的人口,領土幅員遼闊,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重要的工業生產都遷移到了西伯利亞。同時美國的軍事援助,美國為蘇聯提供的坦克、裝甲車,卡車,火炮,飛機,大量的燃料資源。德國本身資源匱乏,只要蘇軍能夠拖住、耗時間,消耗德國的兵員。德國必敗,德國求速勝,蘇聯可以利用廣闊的空間於德國周旋。等待時機,反攻。

德國最高統帥部的馬屁精,唯唯諾諾的小人太多,希特勒剛愎自用,斷送了德國士兵的性命。把本來就風險極高的戰爭,推向了滅亡。如果由德國參謀部來指揮,聽從前方將士的建議,德國還是有機會消滅蘇軍,佔領莫斯科,分割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迂迴包抄蘇軍主力後方,切斷遠東地區的補給線。歷史 不能假設,蘇軍能夠轉入反攻,離不開蘇軍士兵付出的巨大犧牲,蘇聯的鐵腕政策,蘇軍士兵中有很多死刑犯,重刑犯,要麼槍斃,要麼去西伯利亞挖煤,還有一條就是死在戰場上,士兵們去前線還有飯吃,還能讓家人吃上土豆。蘇軍士兵只能拼命,蘇聯可以得到美國的援助,德國只能從佔領區和盟國中獲取資源。從總體的經濟、工業、能源產值上看,德國處於劣勢。德國無法長期消耗,無論是從人力或是物力上。

莫斯科會戰的首敗,讓德軍的士氣嚴重受損,久攻不下的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北非的失敗,德國從戰略攻勢,轉變為防守,加上反法西斯的力量壯大,蘇軍從防守轉變為戰略進攻。德國缺乏的不僅僅是資源,後期莫德爾,曼施坦因的表現和德軍士兵的頑強是看,如果還有像蘇聯一樣的物力、人力資源,蘇軍不一定會勝,和肯能會被驅趕到烏拉爾山以東。


雅典城邦


這個問題已經回答過多次了,並且答案也是明確的。

1.希特勒發明的閃電戰確實厲害無比

以前希特勒攻波蘭,攻法國,把對手打得人仰馬翻,防不勝防。在希特勒進攻蘇聯初期,佔盡突然襲擊優勢,把閃電戰的戰術發揮得出神入化,確實讓蘇聯損失慘重。使德軍顯得更加神聖不可戰勝,威名遠揚。

2.蘇聯頑強抵抗使德軍同樣損失慘重

在最初的三個月中,德軍在蘇聯的損失遠遠超出了在波蘭,法國以及歐洲其它國家的損失之和。雖然蘇聯在戰爭初期,總體上戰線崩潰,不斷後退,但是德軍在列寧格勒,在斯摩稜斯克,在敖德薩,在佈列斯特等地,到處過到激烈的抵抗,被德軍稱為俄羅斯大血戰。在西南方向,西南方面軍對德軍抵抗達三個月,雖然最後全軍覆沒,但是也使德軍損失慘重,並且喪失了時間的優勢。戰爭的發展超出了希特勒的預期,由速決戰向持久戰方向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0月,雖然蘇聯西方面軍主力被德軍大合圍,但是在盧金將軍的指揮下,頑強抵抗,打退德軍的多次進攻,把德軍硬生生拖了兩個星期,為朱可夫在莫扎伊斯克防線從容佈防贏得了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盧金救了莫斯科。

3、希特勒的戰術被對手掌握

1941年10月,是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月,斯大林做了一個影響蘇德戰爭走向的重要決定,將朱可夫任命為防護莫斯科的指揮官。

大家知道,還在希特勒突襲波蘭之前,朱可夫已在諾門坎試驗了大縱深戰術,以強大的航空兵團,坦克兵團與大炮兵集群輾壓曰本關東軍,顯示了擅長現代化戰爭的指揮本領。與德軍戰術不相上下。這次被任命為莫斯科指揮官後,準確地判斷出德軍的主攻方向,將主要力量部署在主攻方向,從而堵塞了蘇聯防守上的漏洞。從此之後,蘇聯防守戰線趨於穩定,不再出現防不勝防的情況。

4、新的戰爭兵器主角上場

這個主角就是T34型坦克,波波沙衝鋒槍,喀萩沙火箭炮。這些聞名世界的兵器,佔盡火力上的優勢,雖然在戰前己經發明,但沒有列裝部隊,只到這時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並使希特勒軍隊吃盡苦頭。

還有一個人出現,卡圖科夫,一個善用坦克兵戰術的將軍,在二戰戰場上,也出盡了風頭。在莫斯科附近,卡圖科夫以滑頭將軍著稱,他用坦克伏擊的戰術,曾使德軍在一天之內損失133輛坦克。

一談到莫斯科戰役,許多人馬上就想到了天氣。可是不容置言的是,自莫斯科保衛戰之後,蘇聯的將星集團出現了。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等將帥都從這裡得到了鍛練,獲得了現代化戰爭的指揮經驗。1945年,正是這些將軍指揮百萬蘇軍直搗柏林,推翻德國納粹政權。

陽城導航


朱可夫曾經說過:判斷德軍的進攻方向,其實並不難,它們總是老一套,從兩翼突擊。

首先,由於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三個擔任進攻任務的集團軍群中的兩個,即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在進攻中失利,無法完成計劃交給他們的任務,導致中央集團軍群面臨孤軍深入的險境。

北方集團軍群初期,順利圍殲了波羅的海三國的蘇軍,並攻到了列寧格勒城郊,蘇軍北方面軍指揮高層本來悲觀的認為城市將陷落,當他們正開會討論要鑿沉波羅的海艦隊、炸燬電站、橋樑、工廠等設施時,朱可夫被斯大林派到了被圍困的列寧格勒,他在會議室門口聽到裡面的討論後,一腳踢開了會議室的門,宣佈自己受命接管指揮權,廢除所有破壞城市的命令,他命令招集城市後備兵員,在防線上多佈設地雷,波羅的海艦隊的艦炮直接支援城市的防禦作戰,軍工廠繼續生產,軍隊不許後退一步,他在列寧格勒呆了二十六天,建立了牢固的防線,他建立的防線一直堅守到列寧格勒解圍的那一天都沒有被德軍突破,差點被鑿沉的波羅的海艦隊的大口徑艦炮對德軍裝甲部隊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即使把中央集團軍一半的裝甲突擊力量調來支援,北方集團軍群也沒能完成巴巴羅薩計劃交給它的任務。

南方集團軍群,由於它是三個集團軍群展開進攻最晚的一個,己經喪失了突然襲擊的戰術優勢,而當面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是蘇軍實力最強、兵力最多方面軍,早在朱可夫擔任基輔軍區司令員時,朱可夫認為把防禦兵力都佈置在新國境線上的方法是不對的,部隊應進行縱深佈置,他下令把舊國境線上的築壘地域重新恢復和加固,並有針對性的組織部隊進行密集的軍事演習,當德軍突破蘇軍在新邊境線的防禦後,卻沒能給西南方面軍造成重大損失,西南方面軍的幾個機械化軍還對進攻德軍展開了反突擊,雖然反擊都失敗了,卻遲滯了德軍的進攻,將其阻擋在舊國境線的築壘地域,南方集團軍群實際上,也無法獨立完成計劃交付給它的任務。

南、北兩個集團軍群的失利,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暫停了中央集團軍群的攻勢,把它的在兩翼的突擊力量,第二和第三坦克集群分給南、北兩個集團軍群去完成任務,喪失了寶貴的時間,雖然西南方面軍由於斯大林沒有采納朱可夫的建議,從可能形成的包圍圈裡撤出來,但這仍是蘇軍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勝利,它們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年,奠定了蘇聯取得最終勝利的基礎。

其次,入侵德軍沒能按計劃在夏季佔領莫斯科。中央集團軍首先面臨的是連綿的秋雨,雨水將原本堅實的土地,變成了行動艱難的泥濘,然後是朱可夫終於獲得了斯大林的全面信任,被任命為指揮莫斯科方向作戰的司令員,他在中央集團軍群重點突擊的兩翼層層設防,堅強阻擊和消耗德軍賴以突擊的第二、三坦克集群的坦克裝甲部隊。德軍在泥濘和蘇軍的堅決阻擊下,行動緩慢,部隊一點點的消耗掉,實際己接近強弩之末,德軍面臨的是繼續進攻,還是建立冬季陣地,等到冬季過後,再發起進攻的選擇。但希特勒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官都盲目的相信蘇軍己到了最後關頭,己經沒有多少力量再阻止德軍前進了,勝利取決於投入的最後一個營。而實際上,蘇聯動員起了更多莫斯科人加入軍隊,還從不會被日本進攻的遠東地區調回了大量兵力,朱可夫不僅得到了一定的兵力補充,斯大林的手中也開始積累起後備軍事力量,他迎來了英美考慮向蘇聯提供援助的美國總統特使,他向特使承諾,蘇聯將在十月份阻止住德軍的進攻,將防線穩定在莫斯科城外,當美國特使在十月份看到德軍的進攻果然被阻止後,英美才正式與蘇聯協商援助問題,簽訂了第一個援助協議。

最後,德軍繼續在泥濘中艱難前進,進入十一月,也是俄羅斯正常冬天即將到來的日子,開始的霜凍,使泥濘的路面再次變硬,德軍剛剛又可以提高自己的進攻速度了,但不幸的是,他們原本以為在夏天就可以結束戰爭,沒有為冬季作戰作好準備,當俄羅斯的冬天如期到來時,德國為了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付價。有人說41年俄羅斯的冬天更冷,比往常低了幾度,問題是,沒有準備冬裝的德軍,即使不低幾度,它們也會被凍死。還有人說冬天來早了,實際上俄羅斯十一月進入冬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中國的新疆遠沒有俄羅斯更靠北,十一月,新疆也是會下雪的。

怪天氣,是站不住腳的,德軍的進攻,在夏天就己經失敗了,因為它本就知道俄羅斯的氣候,它以為一個夏天就夠了。一旦過了夏天,沒有完全準備好的德國,必然走向失敗。


沉140769451


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突擊莫斯科最佳時機正是基輔戰役進行時期,9月下旬蘇軍已經在莫斯科方向加強了防禦,後備軍團不停的組建並向莫斯科集合,借用基輔會戰成功的贏得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方針,此為天時。

2-蘇聯鐵路均為窄軌,德軍後勤主力還是得靠鐵路,但德國列車標準又是歐洲寬軌,他們得一邊咒罵,一邊召集當地反蘇分子下力鋪路,可想而知效果!後面雨季到來對路面的破壞再次造成運輸幾近崩潰!此為地利。

3-希特勒同志沉醉在前期對蘇聯作戰的各個重大勝利中,根本沒有意識到集權統治下的蘇軍戰鬥意志遠非高盧雞可比,物資報表上提示德軍可作戰的坦克只有6月份的1/3,人力減員已不能滿足大兵團連續作戰,但他老人家覺得人定勝天,不但駐法國部隊未增兵東線,居然還抽出人手去北非配合意大利。。。完全無視克勞塞威茨的指示!此為人和。

老希的納粹德國二戰失敗雖然不可避免,但對比下斯大林同學在躲過了最初的驚慌期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救亡手段,確實高下立判。


牛肉盾


人太猖狂了,

第一,盲目相信三個月能取勝。以至後勤武器都沒有準備充分。典型的是棉衣。

12月份的時候,德國兵普遍厭戰,沒穿的,沒吃的,武器彈藥也不充足,武器也都極寒不能使用。

第二情報工作太差。對中央方面軍南下我不認為是錯的。

但是如果德國有2萬人的機動部隊去破壞蘇聯人的運輸和工廠,將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運輸分兩部分,戰爭一開始,莫斯科就把工業設備全運到中西伯利亞了。

西伯利亞的原來對付日本人的幾十萬兵也是運輸運過來的。

總之,兵敗莫斯科是希特勒的一個人的責任。當時時機非常好,英美援助基本沒有。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基輔戰役基本把蘇聯打怕了,就剩下一個莫斯科戰役。如後勤能跟得上,德在西方部隊能再調個幾十萬過來。莫斯科是贏定的。


心靈季節1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實屬不易呀,她象徵了斯大林第一次終於承認的自己的初戰極端錯誤的軍事路線,即根本不顧蘇軍在諸多的武器裝備與戰術與德軍對比巨大的劣勢(德軍坦克與蘇軍坦克戰損比例為1:5)的客觀存在,一味強調以進攻對進攻,以坦克對坦克的作戰,而招致慘敗。而以朱可夫為首的正確軍事路線,從客觀實際出發,重點強調以蘇聯人力優勢,構築大量有效防坦克、防炮、防空工事,最大限度遲滯、消耗與逐步削弱強大的德軍,直到形成勝利反擊戰機之後,再對德軍實施強大的突擊,擊破德軍,而與斯大林發生激烈衝突,竟被解除蘇軍總參謀長,被派往孤立無援危在旦夕的列寧格勒,形同送上絞刑架。斯大林嘲諷他說,去那裡實現您的偉大理論吧,朱可夫同志。朱可夫毫不氣餒,以出色成功在德軍重兵之下,勝利固守列寧格勒戰略要地之事實,終於為一片失敗的蘇聯軍民帶來勝利的希望與信心,同時促使斯大林徹底改變自己錯誤,接受正確,重新重用朱可夫,幾平將每一個重大戰役,全部託付朱可夫將軍指揮,朱可夫將軍不負重託與眾望,率領蘇軍連續獲得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克斯三大戰役的巨大勝利,特別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庫克斯坦克大會戰,寧靜的戰前,參謀們都十分擔心,不知道希特勒會不會將根本不願出戰的德軍從堅固的防禦工事裡驅趕出來,發動進攻。朱可夫笑了,希特勒會的,他永遠改變不掉自己的愚蠢…是的,德軍忠實希特勒,幾十萬大軍自投羅網走進了蘇軍強大炮火網中,巨大無邊的雷埸中,將最後僅存於蘇德戰埸的坦克與裝甲精銳全部葬送掉了,而拱手相讓戰略主動進攻權…朱可夫冒死相諫,徹底改變了蘇軍失敗的悲慘運命。這是取決定性的,軍事路線的正確!蘇軍己意識到,迅速大量生產的簡易輕型反坦克武器,如反坦克雷、反坦克爆破統、反坦克炮,在坦克難行機動的大量防禦工事中,活躍靈活的紅軍們,能夠有效與大量將其擊毀之。在莫斯科激戰中,在蘇軍僅僅少量的坦克,德軍損失坦克多達兩千餘輛,德軍賴以主戰坦克的優勢被徹底打破了,等待德軍的只有一個命,大潰敗,一瀉而退兩百多公里,退到了德軍中央集團大軍的出發地,才勉強守住…


高友峰1


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制度註定了它強大的中央集權和國家運轉效率。全國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充分的動員,人力物力財力得到高效率的調配。這一切無疑極度有利於戰時狀態。其次,蘇聯進行了大規模工業建設,它的機械重工業擁有雄厚的勢力。加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為軍工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最後,地域廣闊。戰略縱深迴旋餘地極大。苦寒氣候又是它得天獨厚的屏障。德軍短時間內靠閃電戰吞併整個蘇聯,成功的幾率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