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国百万大军为何无法攻占莫斯科?苏军为什么能够反败为胜?

永恒的珍珠红


随着基辅会战斯大林不听朱可夫劝阻强行微操并葬送了三个集团军(这是个题点),随后在莫斯科的门户维亚济马葬送了两个方面军,至此,苏联红军可谓是距离亡国就差那么一点点了。无数历史学家都在杜撰中写道,德军士兵甚至能看到克里姆林宫上方的红星。一时间,人们仿佛回到了1812年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刻,只不过这时兵临城下的不是法兰西,而是德意志。

然而苏联早已经不是沙皇时期的俄罗斯,苏联爆发出了异常强大的国民精神。即使在敌军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天上的飞机一直在轰炸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出现混乱。工厂的工人们依旧在工作,学生们依旧在上课,只有国家科研机关和相关重要工业设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向东迁移。任何间谍和叛徒企图破坏稳定的行为都被立刻平息,相关人员全被当场枪决。同时所有的明星,包括当时红极一时的演员奥尔洛娃依旧在炮火声中演出以抚平民心。一时间莫斯科的状况甚至比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还要好上不少。

在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斯大林力排众议,让士兵和学校学员们荷枪实弹参与阅兵。甚至不怕德国针对性的轰炸,并提出:如果有士兵被德国人的炮弹炸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立刻将死伤士兵营救并处理完毕,防空高炮部队需要保证莫斯科红场阅兵时期的绝对安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必须继续阅兵。阅兵结束,所有士兵即刻开赴前线。

而随着秋冬交际道路泥泞以及苏联高强度的阻击和敌后游击,德国人准备积蓄力量在1941年冬天道路被冰冻后展开新一轮的攻势。而苏联人在快速增兵的同时也从西伯利亚远东军区调集了大量部队。直至红场阅兵的时候,西伯利亚远东军区已经调集了超过10万红军,而科研及政府部门已经完成了东调,留在莫斯科的只有党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作战组。其余的外交党政机关全部迁往古比雪夫。

而当凛冬到来,德国发动冬季攻势的时候,除了刺骨的寒冬以外,德国人需要面对的不再是缺少军官和指挥,士气低落的苏军。而是一支武装到牙齿,士气高涨且补充了军官的由苏联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朱可夫元帅率领的苏联红军。德国人在战斗的时候发现这些苏联士兵与基辅战役时期的苏军士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无论是战术配合密切且灵活的T-34坦克(虽然没有电台,但是以坦克伏击战术为首的坦克战术加上T-34坦克优秀的性能,这一时期的苏联在装甲力量上是优于德军的)还是滑着雪橇与德国人死磕的红军士兵,德军与红军的战损比一时间呈现出1:1的数字。而德军的后勤短板也在此时显现了出来,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和士气低落给予了纳粹德国最后一击。

终于在1942年4月,德国与苏联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而拉锯战对于德国这个两线作战、资源短缺且缺少战略纵深的国家来说是必败的。而至于真正意义上的苏联反败为胜,这就是1943年以后的事了。


利刃军事


德军攻占莫斯科时到底有多少兵力?苏军反败为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问题中的“百万”是个夸大了的数字,因为根据不同史料记载,德军攻打苏联时,一开始动用的兵力在180万——220万,我们就按最多的,220万来算。而德国执行的“巴巴罗萨计划”是怎么安排这些兵力的呢?

德军分南、北、中,三陆军同时进行,我们就按个平均来算,打死了每个队伍70万兵力多一点点。而事实上,中路军是最少一支部队,根本达不到平均的水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就展开分析这三陆军的情况。

1、北方集团军,主要目标是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摇篮,希特勒打他就是为了摧毁社会主义的象征,企图从精神上打垮苏联,这个目标首当其冲,事实在后面的战场中也足以说明。

列宁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历时最久的,1941年6月下旬,德北路军就进入了苏联本土,到了7月10日,德军就一路杀到了列宁格勒城下,9月份,列宁格勒被德军从三方包围,可是一直打到1944年年初,德军都没有拿下这座古老的城堡,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二战时期。

其惨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2、南方集团军,主要目标是乌克兰的小麦和高加索的石油,也就是军备所需的粮食和石油能源。德国到苏联本土横跨整个波兰,苏联疆土又辽阔,希特勒不可能一直靠从自己国家运送补给,所以最简洁最有效的就是直接抢。

故此,南路军作为“战时需要”,同样意义深远。一开始,南路军相对而言也是最为顺利的,一度拿下了乌克兰,全歼了基辅60万苏集团军,占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等等。

3、中央集团军,主要目标就是莫斯科这个政治和军事中心,按理说,这个目标同样重要,可是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从一开始,他就把

莫斯科当成了一个象征意义,所以中路军的兵力分配的是最少的。

因为接下来,希特勒的调兵步骤一下子就暴露了希特勒的这个意愿。

首先是7月10日,北路军抵达列宁格勒城下之后,德军受挫,希特勒马上命令中央军停止前进,派遣一支部队北上增援攻打列宁格勒。

接下来,为了辅助南方集团军尽早拿下南方的资源,希特勒又分出一批军队南下,中央军一下子就被拆了个七零八乱。

而当时中央军距离莫斯科只有100公里左右,中央军统帅布劳希奇曾建议过希特勒不能错失良机,兵贵神速,但遭到希特勒的严厉批评,骂他什么都不懂,直言莫斯科只是个象征意义,晚点收拾也不迟。

故此,首先可以得出,中央军的兵力绝对是最少的,之后希特勒不断增兵,大多也是增兵到北路军群和南路军群。

其次,中央集团军从7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没有进军,直到10月份,希特勒意识到斯大林正是利用莫斯科为中心,不断调兵强将,才最终下令对莫斯科发动攻击。

可是良机已失,因为苏联的冬季来临了。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将在冬季来临之前征服苏联,所以根本就没有准备冬季作战的物资。

可以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德军实力,都是因为寒冷而丧失,比如士兵直接或间接地死亡,武器无法启动,士兵冷的瑟瑟发抖,哪里还有战斗能力,没有被直接冻死的算是不错了。

彼时,紧缺的物资供应,依然是以北方和南方为主,故此中央集团军是最先失败的一支军队,次年年初,德军就在莫斯科战役中彻底失败。

这就是从反面再次印证了,至始至终,莫斯科在希特勒眼里都是最次要的一个目标,他只会源源不断供给另两路军。

再反观苏军,苏联一把手斯大林就在莫斯科,对于苏军而言,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一样重要,甚至重要的多。

他们在莫斯科的兵力始终是保持着最佳状态的,预备队基本都在莫斯科,莫斯科就是个兵员供应地。

综上所述,德国败,苏军反杀,有以下两个最大的因素:

1、相对而言,希特勒最不重视的就是莫斯科,兵力分配最少;苏联则恰恰相反,十分重视莫斯科,莫斯科是所有军队的指挥中心地,预备队都从莫斯科出发;

2、苏联冬季到来,德军几乎没有冬季作战物质,哪里扛得住?有物质也以另外两路军为主;苏联则就在自己老家,那样极寒的冬季他们年年都会经历,自然为冬天做足了准备,因为对他们而言,从平民老百姓到最高国防军,这些都是一种常识。


往事课堂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军事史上的奇迹!它也是纳粹德国功亏一篑的经典战例!

1941年,苏军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明斯克战役……这几个战役打完,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主力也基本打废了!苏军被歼灭人数超过100万人,损失大量技术兵器,相继丢失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等欧洲重要工业、农业产区,波罗的海三国也被德国占领;甚至芬兰也发起收复领土的战争,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当时,英国认为苏联进入亡国阶段……

不过,苏军用百万人伤亡的代价迟滞德军的进攻,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坚固的筑垒地域、调动了西伯利亚的援军、新建了强悍的大本营预备队;希特勒调走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支援基辅战役间接缓解了莫斯科的战略压力;同时,苏军的指挥机构重组,大批在大清洗中被逮捕入狱的军事主官被释放,他们被充实到各级军事指挥系统中;苏联及时转入战时军事体制,工业企业生产时间三班倒!苏联举国生产军工产品为打赢!与此同时,德国工业企业仍然是八小时工作制,军工企业甚至继续生产民用用品,工人依然享受休假;英国开始向苏联提供大批军事援助,美国总统的私人特使也于1941年9月访问了莫斯科!




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不过,在德军的占领区域,游击队、溃散的苏军重新集结,他们勇猛袭击德军的后方部队和后勤机构,造成德军后勤部队苦不堪言!最让德军头疼的是,苏联居然用的是宽轨路轨—它与德国常用准轨路轨不兼容!德国东部铁路管理局在1941年的6月至10月期间铺设了16148公里的准轨铁路,可是,被游击队频频袭击的铁路运量只有实际需求量的30%;德军被迫严重依赖公路运输完成后勤补给。结果,进入严冬暴雪季节的苏联让德军公路运输惨不忍睹:车辆抛锚、被袭击、道路泥泞让德军前线部队的步兵冬装、防寒装备换装延迟了;德军装甲部队车辆的冬季润滑油不足导致三分之一的德军坦克、装甲车辆爬在车库里窝冬!








纳粹德国的胜利激发了苏联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苏联人民坚决不当亡国奴!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苏联人民喊出了‘’俄罗斯虽幅员辽阔,但我们已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的口号!苏联军民坚定不移的奉献自己生命把纳粹德军赶出了莫斯科!


熊style


苏联的人口,领土幅员辽阔,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重要的工业生产都迁移到了西伯利亚。同时美国的军事援助,美国为苏联提供的坦克、装甲车,卡车,火炮,飞机,大量的燃料资源。德国本身资源匮乏,只要苏军能够拖住、耗时间,消耗德国的兵员。德国必败,德国求速胜,苏联可以利用广阔的空间于德国周旋。等待时机,反攻。

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马屁精,唯唯诺诺的小人太多,希特勒刚愎自用,断送了德国士兵的性命。把本来就风险极高的战争,推向了灭亡。如果由德国参谋部来指挥,听从前方将士的建议,德国还是有机会消灭苏军,占领莫斯科,分割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迂回包抄苏军主力后方,切断远东地区的补给线。历史 不能假设,苏军能够转入反攻,离不开苏军士兵付出的巨大牺牲,苏联的铁腕政策,苏军士兵中有很多死刑犯,重刑犯,要么枪毙,要么去西伯利亚挖煤,还有一条就是死在战场上,士兵们去前线还有饭吃,还能让家人吃上土豆。苏军士兵只能拼命,苏联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德国只能从占领区和盟国中获取资源。从总体的经济、工业、能源产值上看,德国处于劣势。德国无法长期消耗,无论是从人力或是物力上。

莫斯科会战的首败,让德军的士气严重受损,久攻不下的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北非的失败,德国从战略攻势,转变为防守,加上反法西斯的力量壮大,苏军从防守转变为战略进攻。德国缺乏的不仅仅是资源,后期莫德尔,曼施坦因的表现和德军士兵的顽强是看,如果还有像苏联一样的物力、人力资源,苏军不一定会胜,和肯能会被驱赶到乌拉尔山以东。


雅典城邦


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多次了,并且答案也是明确的。

1.希特勒发明的闪电战确实厉害无比

以前希特勒攻波兰,攻法国,把对手打得人仰马翻,防不胜防。在希特勒进攻苏联初期,占尽突然袭击优势,把闪电战的战术发挥得出神入化,确实让苏联损失惨重。使德军显得更加神圣不可战胜,威名远扬。

2.苏联顽强抵抗使德军同样损失惨重

在最初的三个月中,德军在苏联的损失远远超出了在波兰,法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的损失之和。虽然苏联在战争初期,总体上战线崩溃,不断后退,但是德军在列宁格勒,在斯摩棱斯克,在敖德萨,在布列斯特等地,到处過到激烈的抵抗,被德军称为俄罗斯大血战。在西南方向,西南方面军对德军抵抗达三个月,虽然最后全军覆没,但是也使德军损失惨重,并且丧失了时间的优势。战争的发展超出了希特勒的预期,由速决战向持久战方向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0月,虽然苏联西方面军主力被德军大合围,但是在卢金将军的指挥下,顽强抵抗,打退德军的多次进攻,把德军硬生生拖了两个星期,为朱可夫在莫扎伊斯克防线从容布防赢得了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卢金救了莫斯科。

3、希特勒的战术被对手掌握

1941年10月,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月,斯大林做了一个影响苏德战争走向的重要决定,将朱可夫任命为防护莫斯科的指挥官。

大家知道,还在希特勒突袭波兰之前,朱可夫已在诺门坎试验了大纵深战术,以强大的航空兵团,坦克兵团与大炮兵集群辗压曰本关东军,显示了擅长现代化战争的指挥本领。与德军战术不相上下。这次被任命为莫斯科指挥官后,准确地判断出德军的主攻方向,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主攻方向,从而堵塞了苏联防守上的漏洞。从此之后,苏联防守战线趋于稳定,不再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

4、新的战争兵器主角上场

这个主角就是T34型坦克,波波沙冲锋枪,喀萩沙火箭炮。这些闻名世界的兵器,占尽火力上的优势,虽然在战前己经发明,但没有列装部队,只到这时才大量出现在战场上,并使希特勒军队吃尽苦头。

还有一个人出现,卡图科夫,一个善用坦克兵战术的将军,在二战战场上,也出尽了风头。在莫斯科附近,卡图科夫以滑头将军著称,他用坦克伏击的战术,曾使德军在一天之内损失133辆坦克。

一谈到莫斯科战役,许多人马上就想到了天气。可是不容置言的是,自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苏联的将星集团出现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将帅都从这里得到了锻练,获得了现代化战争的指挥经验。1945年,正是这些将军指挥百万苏军直捣柏林,推翻德国纳粹政权。

阳城导航


朱可夫曾经说过:判断德军的进攻方向,其实并不难,它们总是老一套,从两翼突击。

首先,由于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三个担任进攻任务的集团军群中的两个,即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在进攻中失利,无法完成计划交给他们的任务,导致中央集团军群面临孤军深入的险境。

北方集团军群初期,顺利围歼了波罗的海三国的苏军,并攻到了列宁格勒城郊,苏军北方面军指挥高层本来悲观的认为城市将陷落,当他们正开会讨论要凿沉波罗的海舰队、炸毁电站、桥梁、工厂等设施时,朱可夫被斯大林派到了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他在会议室门口听到里面的讨论后,一脚踢开了会议室的门,宣布自己受命接管指挥权,废除所有破坏城市的命令,他命令招集城市后备兵员,在防线上多布设地雷,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直接支援城市的防御作战,军工厂继续生产,军队不许后退一步,他在列宁格勒呆了二十六天,建立了牢固的防线,他建立的防线一直坚守到列宁格勒解围的那一天都没有被德军突破,差点被凿沉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大口径舰炮对德军装甲部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即使把中央集团军一半的装甲突击力量调来支援,北方集团军群也没能完成巴巴罗萨计划交给它的任务。

南方集团军群,由于它是三个集团军群展开进攻最晚的一个,己经丧失了突然袭击的战术优势,而当面的苏联西南方面军是苏军实力最强、兵力最多方面军,早在朱可夫担任基辅军区司令员时,朱可夫认为把防御兵力都布置在新国境线上的方法是不对的,部队应进行纵深布置,他下令把旧国境线上的筑垒地域重新恢复和加固,并有针对性的组织部队进行密集的军事演习,当德军突破苏军在新边境线的防御后,却没能给西南方面军造成重大损失,西南方面军的几个机械化军还对进攻德军展开了反突击,虽然反击都失败了,却迟滞了德军的进攻,将其阻挡在旧国境线的筑垒地域,南方集团军群实际上,也无法独立完成计划交付给它的任务。

南、北两个集团军群的失利,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暂停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把它的在两翼的突击力量,第二和第三坦克集群分给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去完成任务,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虽然西南方面军由于斯大林没有采纳朱可夫的建议,从可能形成的包围圈里撤出来,但这仍是苏军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胜利,它们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年,奠定了苏联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础。

其次,入侵德军没能按计划在夏季占领莫斯科。中央集团军首先面临的是连绵的秋雨,雨水将原本坚实的土地,变成了行动艰难的泥泞,然后是朱可夫终于获得了斯大林的全面信任,被任命为指挥莫斯科方向作战的司令员,他在中央集团军群重点突击的两翼层层设防,坚强阻击和消耗德军赖以突击的第二、三坦克集群的坦克装甲部队。德军在泥泞和苏军的坚决阻击下,行动缓慢,部队一点点的消耗掉,实际己接近强弩之末,德军面临的是继续进攻,还是建立冬季阵地,等到冬季过后,再发起进攻的选择。但希特勒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官都盲目的相信苏军己到了最后关头,己经没有多少力量再阻止德军前进了,胜利取决于投入的最后一个营。而实际上,苏联动员起了更多莫斯科人加入军队,还从不会被日本进攻的远东地区调回了大量兵力,朱可夫不仅得到了一定的兵力补充,斯大林的手中也开始积累起后备军事力量,他迎来了英美考虑向苏联提供援助的美国总统特使,他向特使承诺,苏联将在十月份阻止住德军的进攻,将防线稳定在莫斯科城外,当美国特使在十月份看到德军的进攻果然被阻止后,英美才正式与苏联协商援助问题,签订了第一个援助协议。

最后,德军继续在泥泞中艰难前进,进入十一月,也是俄罗斯正常冬天即将到来的日子,开始的霜冻,使泥泞的路面再次变硬,德军刚刚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进攻速度了,但不幸的是,他们原本以为在夏天就可以结束战争,没有为冬季作战作好准备,当俄罗斯的冬天如期到来时,德国为了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付价。有人说41年俄罗斯的冬天更冷,比往常低了几度,问题是,没有准备冬装的德军,即使不低几度,它们也会被冻死。还有人说冬天来早了,实际上俄罗斯十一月进入冬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国的新疆远没有俄罗斯更靠北,十一月,新疆也是会下雪的。

怪天气,是站不住脚的,德军的进攻,在夏天就己经失败了,因为它本就知道俄罗斯的气候,它以为一个夏天就够了。一旦过了夏天,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德国,必然走向失败。


沉140769451


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突击莫斯科最佳时机正是基辅战役进行时期,9月下旬苏军已经在莫斯科方向加强了防御,后备军团不停的组建并向莫斯科集合,借用基辅会战成功的赢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此为天时。

2-苏联铁路均为窄轨,德军后勤主力还是得靠铁路,但德国列车标准又是欧洲宽轨,他们得一边咒骂,一边召集当地反苏分子下力铺路,可想而知效果!后面雨季到来对路面的破坏再次造成运输几近崩溃!此为地利。

3-希特勒同志沉醉在前期对苏联作战的各个重大胜利中,根本没有意识到集权统治下的苏军战斗意志远非高卢鸡可比,物资报表上提示德军可作战的坦克只有6月份的1/3,人力减员已不能满足大兵团连续作战,但他老人家觉得人定胜天,不但驻法国部队未增兵东线,居然还抽出人手去北非配合意大利。。。完全无视克劳塞威茨的指示!此为人和。

老希的纳粹德国二战失败虽然不可避免,但对比下斯大林同学在躲过了最初的惊慌期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救亡手段,确实高下立判。


牛肉盾


人太猖狂了,

第一,盲目相信三个月能取胜。以至后勤武器都没有准备充分。典型的是棉衣。

12月份的时候,德国兵普遍厌战,没穿的,没吃的,武器弹药也不充足,武器也都极寒不能使用。

第二情报工作太差。对中央方面军南下我不认为是错的。

但是如果德国有2万人的机动部队去破坏苏联人的运输和工厂,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运输分两部分,战争一开始,莫斯科就把工业设备全运到中西伯利亚了。

西伯利亚的原来对付日本人的几十万兵也是运输运过来的。

总之,兵败莫斯科是希特勒的一个人的责任。当时时机非常好,英美援助基本没有。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战役基本把苏联打怕了,就剩下一个莫斯科战役。如后勤能跟得上,德在西方部队能再调个几十万过来。莫斯科是赢定的。


心灵季节1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实属不易呀,她象征了斯大林第一次终于承认的自己的初战极端错误的軍事路线,即根本不顾苏軍在诸多的武器装备与战术与德軍对比巨大的劣势(德軍坦克与苏軍坦克战损比例为1:5)的客观存在,一味強调以进攻对进攻,以坦克对坦克的作战,而招致惨败。而以朱可夫为首的正确軍事路线,从客观实际出发,重点強调以苏联人力优势,构築大量有效防坦克、防炮、防空工事,最大限度迟滞、消耗与逐步削弱強大的德軍,直到形成胜利反击战机之后,再对德軍实施強大的突击,击破德軍,而与斯大林发生激烈冲突,竟被解除苏軍总参谋长,被派往孤立无援危在旦夕的列宁格勒,形同送上绞刑架。斯大林嘲讽他说,去那里实现您的伟大理论吧,朱可夫同志。朱可夫毫不气馁,以出色成功在德軍重兵之下,胜利固守列宁格勒战略要地之事实,终于为一片失败的苏联軍民带来胜利的希望与信心,同时促使斯大林彻底改变自己错误,接受正确,重新重用朱可夫,几平将每一个重大战役,全部托付朱可夫将軍指揮,朱可夫将軍不负重托与众望,率领苏軍连续获得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克斯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特别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库克斯坦克大会战,宁静的战前,参谋们都十分担心,不知道希特勒会不会将根本不愿出战的德軍从坚固的防御工事里驱赶出来,发动进攻。朱可夫笑了,希特勒会的,他永远改变不掉自己的愚蠢…是的,德軍忠实希特勒,几十万大軍自投罗网走进了苏軍強大炮火网中,巨大无边的雷埸中,将最后仅存于苏德战埸的坦克与装甲精锐全部葬送掉了,而拱手相让战略主动进攻权…朱可夫冒死相谏,彻底改变了苏軍失败的悲惨运命。这是取决定性的,軍事路线的正确!苏軍己意识到,迅速大量生产的简易轻型反坦克武器,如反坦克雷、反坦克爆破统、反坦克炮,在坦克难行机动的大量防御工事中,活跃灵活的红軍们,能够有效与大量将其击毁之。在莫斯科激战中,在苏軍仅仅少量的坦克,德軍损失坦克多达两千余辆,德軍赖以主战坦克的优势被彻底打破了,等待德軍的只有一个命,大溃败,一泻而退两百多公里,退到了德軍中央集团大軍的出发地,才勉强守住…


高友峰1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注定了它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国家运转效率。全国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充分的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得到高效率的调配。这一切无疑极度有利于战时状态。其次,苏联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它的机械重工业拥有雄厚的势力。加之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为军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最后,地域广阔。战略纵深回旋余地极大。苦寒气候又是它得天独厚的屏障。德军短时间内靠闪电战吞并整个苏联,成功的几率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