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拍不出《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電影,這是為什麼?

秋雨Love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拯救大兵瑞恩》到底是怎樣一部電影?有什麼樣的藝術成就,又表達了什麼樣的價值觀?然後才能有的放矢地回答問題。

一、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敘事結構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第一次以記錄片的視角和拍攝手法,來展示殘酷、恐怖的戰爭場景,屬於電影史上的開先河之作


《拯救》的上映距今已有20年,但最初看片的感受至今仍歷歷在目。人間煉獄似的恐怖海灘,士兵在炮火中撿起自己被炸飛的胳膊,子彈射入身體發出噗噗的逼真音效……想象一下,這一切都發生在1998年,那種驚懼和震撼實屬平生僅見。

斯皮爾伯格在此後的採訪中表示,他使用紀錄片手提式拍攝方法,並輔以後期特效,意在展現戰地資料片的質感,來凸顯戰場情景中炮火的血腥和殘酷。他認為,傳統戰爭片的那種宏大而空洞拍攝方法, 根本不足以表達戰爭的恐怖。


這部電影最大限度的還原了戰爭本來的殘酷面目,即便此後又有了《太平洋戰爭》,但總覺得裡面摻了水,有應景的商業意味在裡面,因而無法超越;

二、影片講述的故事中,顯示出所謂美國式的普世價值觀,這在美國很平常,但在我們國內,卻引發了長時間的討論和爭辯

關於這部電影的主題,歷來已有公論,即通過對戰場的高度還原,反省人類的戰爭行為,並見證人性的光輝。

然而,主題歸主題,故事本身卻引發了國內觀眾不同的觀察和思考。

瑞恩是二戰期間被困在了敵人後方的美國傘兵。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如果他也遇難,家中老母親將無依無靠。馬歇爾上將得知後,便派遣一個八人小分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尋找生死未卜的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

上將派出救援隊,顯然是出於人道和人性的考量,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極有可能一去不回的八個人,去救一個人,值不值得?

有些人認為,這個馬歇爾不顧大局,感情用事,也有人質疑,如果小分隊沒有救出瑞恩,連這八個人也賠進去,誰來負這個責任?還有人把這個問題上升到東西方價值觀的高度。

但以我之見,這個討論更多的要落在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上。不過,我不想在這裡故作高深,言多必失,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中國象棋有許多的棋諺,象丟卒保車,棄子入局等等,小兵小卒價值不大,隨時可以棄掉。老帥老將都貓在小格子裡,連護衛老帥的士和象也不能動窩。你在看國際象棋,王和後不僅能滿世界跑,而且是所有兵種中威力最大的。咱們只要老將在,其他的都死光也沒關係。

這個就是文化的差異;

三、現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無論是從藝術的高度還是文化的差異這兩方面看,目前國內都還拍不出《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影片

先說拍攝技術和後期製作方面。

由於電影工業技術的普及和迭代,《拯救》中的拍攝手法和後期特效,如今已經完全普及。看馮小剛的《集結號》,有場面也有細節,子彈橫飛炮火連天的戰爭逼真度,大約已經很接近世界水平了。

但在人物塑造和主題挖掘方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審片方面會有些困難。不過,單以英雄塑造而言,《紅海行動》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改觀。

至於文化差異方面,相信會長期存在。


電影私享


《拯救大兵瑞恩》在1998年是現象級的電影。所謂現象級,就是說已經完全超越了電影可以承載的東西,在整個世界引發一場重大討論的社會電影。1998年,我還在讀大學,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學校圖書館翻閱報紙,發現了大量對這部電影所承載意義的討論。記得那一年正好中國也發生了一件悲劇,一個女大學生在洪災中為了救助一個被水災困住的老人,而最終被淹死了。同時,時間再往前推,在五六十年代有很多好人好事被通報,比如某大學生為了拯救集體財產為了打撈被水沖走的木頭最終淹死了。所以,這部電影就給了我們這樣的警示,一個人的價值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大學生的價值是不是天然高於一個老人,大學生的價值是不是高於木頭?價值觀的分裂,引發了社會大討論。

斯皮爾伯格最善於用一部戰爭電影來折射複雜的人性,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二戰中一個八人的小分隊被調集起來尋找大兵瑞恩,要把他安全地送到家,因為根據當時的政策,瑞恩的三個哥哥都戰死沙場,他的家中只有他一根獨苗,他應該退役回家。八個人在殘酷的戰場上去救一個人?這八個人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是有父母的人,為什麼他一個人比我們八個人重要呢?難道他的性命重要,我們的性命都不重要嗎?這種疑惑其實也是觀眾在觀看電影中的疑惑。每個人的價值在戰爭中是如何體現出來呢?犧牲八個人的價值就是為了拯救一個人嗎?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心態,甚至瑞恩同樣如此,當八個人歷經艱險尋找到瑞恩時,瑞恩本人又是如何表現的?他拒絕離開自己的戰友,拒絕回家。

這些年中國的每個人的價值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個人主義價值觀越來越受到尊重,那種要求個人犧牲去拯救集體的做法越來越受到質疑,犧牲不知道宣揚,犧牲是一種悲劇,悲劇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現在絕不會發生那種犧牲個人去拯救木頭的做法,但是拯救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是不是老人,我們的價值是用人性來衡量的,而不是一個人本身的價格。但是在中國電影中,依然有張藝謀的《英雄》等為代表的荒謬價值觀,要求個人犧牲自己成全所謂的“天下”和“國家”。個人主義價值觀依然受到打壓。我記得尼采說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他說我敬佩那些勇於自我犧牲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自我犧牲了,而是因為他們敢於做出這樣的選擇。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選擇,不能用家國主義進行宣揚和提倡。更不能在電影中大力渲染這種自我犧牲的做法。沒有一個人值得為一樁虛妄的事業付出自己的生命,更別說為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大概就是愛國主義最愚弄人的地方。


說書人思鬱


電影看很多,但,通常看完就算了!。所以不做影評講解,這樣說好了!如果我們大陸電影工藝水平,審核條件都與美國一樣,故事架構也一樣,就是要派8個人去救一個無關戰事輕重的傘兵。你覺得我們大陸會怎麼拍?

很簡單,搞成諜報戰,派元芳這個抗戰神鷹帶2個美女帶幾個送人頭的去就行了。沿途與美女談個三角戀,遇到幾波敵軍,葬送那些隊裡送人頭的!然後平安救出傘兵(管他中文叫阿貓阿狗的)。

我應該沒說錯吧,搶救雷恩大兵的故事結構不是跟我們大陸的諜報戰很像嗎?編劇重要嗎?演不出來,改場景。臺詞不合乎廣電要求?立即改。

所以探討什麼人性,特效,編劇,導演,的,根本不用大費周章。

我們的抗日神劇早就告訴世界雷恩大兵該怎麼救了!


篳路788


《拯救大兵瑞恩》毫無疑問是史上最經典的戰爭片,我也很喜歡,但是這和中國有關係嗎?中國雖然沒有拍《拯救大兵瑞恩》,但是不代表中國就拍不出來佳片了,我反問你,美國為什麼拍不出來《霸王別姬》《瘋狂的石頭》《尋槍》《無人區》《活著》《看車人的七月》《烈日灼心》《頑主》《我不是藥神》這些作品? 人家拍出《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作品,是人家的本事,我們可以祝賀,可以讚美,可以欣賞,但絕不必妄自菲薄,你以為《拯救大兵瑞恩》能代表所有美國電影? 美國的爛片,雷人片海了去了,你能看到的,下載的,聽說的都是百裡挑一的精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風格,文化歷史,都有各自的優秀作品,誰都不欠誰的


skywalker4434


因為我們把戰爭遊戲化了。小兵張嘎,兩個小八路,等等都宣傳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還說是經典?開玩笑!要真實的歷史再現,首先必須突破要講真話!對歷史負責,對英靈負責,對藝術負責,對未來負責!對國家服務!


水貨396


價值觀不一樣,美國更人性化,國人喜歡樹立英雄模範,以悲情打動人,比如往往樹立的先進、勞模都是身患重病而堅守崗位,犧牲個人、家庭利益,不顧小家,置妻兒老小於不顧,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個家庭多個孩子為國獻身,更是符合經典英雄家庭、英雄父母……


陳尉3


一、不夠主旋律,過不了審。

二、編劇滿腦子三角戀四角戀,無敵開掛,寫不出如此深刻的劇本。

三、導演不敢拍,不會拍。投資方也不會投資。

四、看看大街上那些個拿著手機看視頻看的是什麼——秀時裝的韓劇,侮辱智商的抗戰劇,你弄死我我弄死你吃醋爭寵的宮鬥劇,比比誰更呆誰更孃的綜藝節目。這些個中國觀眾的層次註定了他們看不懂也不喜歡這個東西。


講政治講規矩的吃人


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乃倉永辰治部將淺野嘉一也,持38大蓋來戰張嘎。只用三顆子彈,被張嘎一槍放倒,殺散眾軍,衝開一條路。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當先一員大將,旗號分明,大書“加藤仁太郎”。張嘎更不答話,挺鳥槍便戰。約十餘合,張嘎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後加藤仁太郎趕來,張嘎加鞭而行,不想趷躂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加藤仁太郎挺機關槍來殺,忽然一道紅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兵飛,征馬衝開太行圍。六十九年真命主,張嘎因得顯神威。”加藤仁太郎見了,大驚而退。張嘎縱馬正走,背後忽有二將大叫:“張嘎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把衝鋒槍,截住去路:後面趕的是馬延、張顗,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馮玉祥手下降將。張嘎力戰四將,日軍一齊擁至。張嘎拿出AK47胡亂掃射,子彈過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崗村寧次在太行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倉永辰治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 嘎應聲曰:“吾乃延安張嘎也!”倉永辰治回報崗村寧次。崗村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張嘎到,不許開槍,只要捉活的。”因此張嘎得脫此難。這一場殺:張嘎騎馬,直透重圍,燒燬日軍軍旗兩面,搗毀坦克10輛;前後機槍掃射,殺死日軍軍官五十餘員。


豁達151


主要是出發的角度,人家是放在反戰以及還原歷史,我們則是賺錢為主,未來的武器裝備都會出現。國產集結號算難得了!

但是問題主要出在審核上,我們電影拍好都要送去審核才能放映,那麼製作方就不能不迎合廣電局的要求。你拍出來都是偉人,將軍,看都看膩了。可以看看國外片子,早就從將軍,總統轉型到普通士兵身上。偉人總是縱覽全局,大小戰役未嘗一敗,這樣有人看嗎?這是宣傳戰爭嗎??反倒普通大頭兵身上,體現出對戰爭的厭惡,希望和平。還有國外的戰爭片以紀實為主,普通電影很少甚至不出現的香菸在戰爭片很常見,大兵都是滿嘴粗口,國內的就沒怎麼看到過,試想,中國士兵難道喜歡戰爭?

瞭解更多影視資訊可關注一下或者私信,歡迎交流!


用戶107734852671


走狗問題。你看過《結集號》《無間道》《寒戰》嗎?以你美爹的標準來看,放個屁你都跪舔說是香的。

走狗問題,別有用心。滾回你美爹那去!

走狗,走狗就是走狗,網上到處發佈抹黑唱衰中國、美化西方的自媒體軟文,必須嚴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