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智窍


问题: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

前言 小草的发展史

屠苏原是一种草,这种小草不简单,随后衍生出了房屋、药酒、帽子等名称。下面老街细细道来,道听途说,未必准确。

一、房屋

屠苏草很早就被画到了屋椽上,在南北朝时期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诗中写过:“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明朝杨慎解释到 :“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因为屠苏草画上屋梁,所以在古诗中屠苏也被代指为房屋。

记录南北朝刘宋的史书中,屠苏也是指的房子,《宋书·索虏传》:“ 燾 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压死人人的屠苏,估计不是太简陋的房子。

杜甫《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仇兆鳌解释说:“锦屠苏,天子之屋。”这个厉害了,杜甫的屠苏是指的皇帝居住的地方。

可见屠苏屋,不仅仅是简陋的草屋,还可能是不错的房子。

二、屠苏药酒

大家知道屠苏又是一种酒的名字,难道是屠苏草酿成的酒吗?看看这个故事,屠苏药酒确实跟屠苏草有关,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言割腐草为药也。晋海西令问议郎董勋曰:正月饮酒,先小者,何也?勋曰: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

韩鄂说晋朝人住在草屋中,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樽中,全家的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屠,就是割;苏,就是腐草,砍了腐草当作药来泡酒,这就是屠苏酒。

至于屠苏酒是因为酿酒的人呢住在屠苏草屋中呢?还是因为割(屠)腐草(苏)做药的原因呢?我不好判断,但是唐朝的韩鄂说是因为割草叫做屠苏,所以才命名屠苏酒。

三、帽子

《晋书·五行志中》:“时童謡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

据说是因为帽子有檐,像是房子的屋檐,所以屠苏也成了帽子的别称,以上引用的《晋书·五行志中》是唐朝房玄龄等人写的,看来屠苏代指房屋或者某一类特殊的房屋是普遍现象。


到此为止,可以知道,屠苏的所有含义其实都来自语一种草,那么王安石的这首诗中的屠苏到底是什么呢?《元日》作者:王安石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宋朝人的解释 王安石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

我们先不要争论,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宋朝的向子諲是南宋的词人,他写了一首《浣溪沙》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瞳瞳晓色上林庐。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

在这首词中直接使用了王安石的成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同时还使用了苏轼的成句“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做重要的是他还写了序言,说明了王安石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

荆公除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古今绝唱也。吕居仁诗有“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政用以为故事耳。芗林退居之士年,戏集两公诗,辄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书以遗灵照

向子諲说,王安石和苏轼的除夕诗都是千古绝唱,吕本中(字居仁)的诗用了王安石的苏东坡的”故事“,写出了“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可见吕本中认为屠苏是屠苏酒,向子諲也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说还用了苏东坡的”故事“呢?因为向子諲偷懒,没有说明白,因为苏东坡的诗中也有屠苏酒,全文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结语

王安石的这首诗里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异议,学校的课本中和历代的诗词赏析都说是屠苏酒,但是都没有详细的解释。

可能古人和学者们这个问题太简单,觉得不需要解释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欢迎关注慢谈读书,我是有温度、有态度的读书君孙庆元。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原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书君试着查阅《辞海》,得知了“屠苏”有三个义项,分别是:

“屠苏”是酒名,指“屠苏酒”

可是从字面意思来看“春风送暖”和喝“屠苏”没有逻辑关系,而且“屠苏”前有一个“入”字,如果是“屠苏酒”前面应该搭配“饮”才对呀。

至于“屠苏酒”和春节有什么关系,这就不用读书君多说了,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每逢佳节必有美酒相伴!

“屠苏”是草名

准确的说是药草,吃了可以祛除百病、瘟疫,读书君认为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哈。读书君自暴自弃放弃这一义项,谁过年还不吃点好吃的呀,就算是神丹妙药我们也不吃~

“屠苏”指茅屋

这里的茅屋指家园哈,大过年的谁不回家过年呀?

读书君更倾心这一含义,“春风送暖入屠苏”指“春风把温暖送入千家万户”,多吉利呀!和我们现在的新年期待“回家过年”达到了高度统一!

回顾一下重点,屠苏有三个义项:一指屠苏酒,人逢喜事都少不了它的陪伴,过年时更是必不可少;二指草药,祈求身体健康;三指家园,回家过年,团团圆圆。


慢谈读书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句子。全文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爆竹声声之中,一年又过去了。春风吹拂,带着暖意,家家此时正在饮着新酿的屠苏美酒。千家万户,被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人们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题目是“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头,第一个,元日,就是第一天,自然指的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诗中写了春节的活动: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其中的换新桃符就是对联的前身,延续至今。爆竹,延续至今。就是这个屠苏酒,失传了。



屠苏酒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药酒名。新年来临,正月初一,饮用此药酒,为了避开瘟疫。端午时节,要饮雄黄酒,也是此意。这种民俗历史很长,南北朝时就有记载。但据传是汉末开始饮用,传说是华佗的方剂。到了清代,这种风俗还盛行。今天,我们把这个风俗丢了。只有个别饮进补型药酒的人,不分时令,在乱补。


宋朝的苏辙曾经写道:““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馀。”这反映了饮屠苏酒的顺序是:小的先饮,年长的最后。苏辙此言,是指自己已经年龄大了的意思。


为何叫屠苏酒?屠苏一说是一种阔叶草,一说屠苏是画了这种草名的草庵名。《太平御览》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屠苏。”所以,解释为草庵者居多。


屠苏酒与春节关系密切,自汉代到清代,历时久远,成为过年重要习俗之一,小儿先饮,祝贺新岁。年长后饮,以罚失岁。但目的一样,因为是药酒,以避瘟疫,期冀新的一年“去病”(霍去病),期冀新的一年“弃疾”(辛弃疾)。


走过万水千山2018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一句很好理解,就是说在除夕的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关键词是一岁除,意思是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句是题主问的问题,屠苏指的是什么?屠苏

有好几个指向,有指药材屠苏草的,有指用屠苏泡的酒的,有指茅草庵(屋)或乡村或城市也可是指自然界。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们把这句诗分段分析:这句诗是由前后两半句组成的,前半句春风送暖,很显然是一句成语,不说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后半句,入屠苏,这半句这三个字是不能分开理解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可指酒,也可合指乡村和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在于这个入字,入,泛指进,可组动词可理解为融入,或进入。那么,春风送暖送到哪里,是将春风融入酒中?还是送进乡村、城市、千家万户?从上下句式看也可能是春风融入美酒当中,我认为是指美酒或全国各地的乡村和城市,显得入情入理,也比较符合诗意。

整首诗的意境就是: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春天来了,春风吹进了城乡的千家万户阳光普照大地,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中,迎接新的一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守株不待兔2


《辞海》中“屠苏”有三个义项:①酒名。②草名。③房屋;草庵。

本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一个入字,作草庵解更为合适。

“屠苏”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做“屠苏”。同时也有传说,住在屠苏中的人酿屠苏酒。因此此诗虽解为草庵,但仍可想象出饮屠苏酒的场面。

而古人也有正月里饮屠苏酒避瘟疫的旧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而由此诗,饮屠苏的风俗直到宋代依然保留。

《本草纲目》中载有制屠苏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据传屠苏酒的方子由华佗初创。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交代了宋时庆贺春节的习俗:放鞭炮,饮屠苏,守岁,贴门神。

放鞭炮的习俗始于年兽的传说,年兽为祸人间,但害怕鞭炮,因此人们放鞭炮驱赶年兽。

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以示珍爱光阴;年轻人守岁,为父母延寿。自汉代以来,除夕当夜男女老少,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就成了习俗。


贴门神:度朔山有大桃树,有神荼、郁垒二神守于树下,能食百鬼。因此,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五代后蜀开始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

2017年上映的电影小门神中讲了门神和年兽的故事,对上述风俗有所涉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风俗已渐被禁止或变得无足轻重,这也导致过年已经没了味道,徒留叹息。


萌萌觉悟高


这个问题,题主算是问对人了;有书君最近正在学习格律诗创作,刚好老师讲过这首诗,印象正新。


今天,有书君就把这个学习过程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书君在拿到这首诗时很不在意,这很简单嘛。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春风把和暖的空气送入了屠苏城中,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新对联,朝阳中一派繁荣喜庆的景象。


所以,屠苏就是指屠苏城。



可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书君发现,根本就没有一座叫“屠苏”的城。于是,爱学习的有书君又去查了韵典,发现韵典上关于“屠苏”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草名。


屠苏就是一种草。


北周的王褒在诗中写道:

“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翘起的飞檐上如同雕着翡翠,楼阁下的屋梁上画着屠苏草


这是一个对偶句。


飞甍(音蒙)对绣桷(音决),即屋檐对房梁。


雕对画,两个动作相对。


翡翠是一种玉,屠苏是一种草,两个都是自然之物。根据对偶的同类相对原理,完全正确。


二,即罘罳。


这两个字有点眼生,读:罘(fu音浮)罳(si音思)。


那罘罳又是什么呢?是古代设在内堂门外的屏风。


有的书友可能对这个门外设屏风不太能理解,有书君就再给大家多说几句。


古代的人都比较迷信,有很多的风水讲究。比如说门不对门,门不对灶等等。


他们相信“开门见灶,钱财多耗”。


这种风水局是存不住钱的,而且家中小事不断。不是今天病了,就是明天丢东西了,非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儿钱消耗光。


那怎么办呢?整一大屏风摆在门口,把两个门隔开,这不就见不上了吗?


这门外放屏风,就是从这来的。


三,平屋;茅庵。


就是茅草房啊,杜甫住的那种。


老杜诗云:“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


这锦屠苏属于高档别墅,不是那种风一吹就破的小草房,老杜奋斗了一辈子,也没住上别墅。


其实,有书君也没住上。哎,为了早日住上小别墅,诸位书友尚须共同努力啊。



四,帽名。


是一种带檐的帽子,形状看起来好象小房子。


酷不酷,牛不牛,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五,亦作“ 屠酥 ”。药酒名。


相当于“红毛药酒”,不对,是相当于“雄黄酒”。


在古代,因为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也有限,瘟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有的人甚至背上长个疮就挂了。


经过实验,人们发现用花椒泡酒喝对一部分疾病有效,便开始喝这种椒酒。虽然效果不咋地,也聊胜于无吧。


直到神医华佗横空出世,发明了一种药酒,能防治大部分的瘟疫,这才结束了人们的苦难。


后来,药王孙思邈再次完善了药方,并且每年腊月都要施药乡邻,叫他们泡成药酒,在除夕这天喝下去,就可以预防瘟疫。


因为孙思邈住的屋子叫做“屠苏屋”,所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种酒就称为“屠苏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喝屠苏酒便成为了一种风俗。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该回归主题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到底是指的什么呢?是不是就是指屠苏酒呢?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们来把以上的五个解释带入诗句中看一下,到底哪一个合适。


1,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屠苏草中。


偏离主题,错误,排除。


2,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屏风后。


牵强,排除。


3,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茅草房。


合理,且很顺畅自然。


4,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帽子中。


至于吗?这人一定和有书君一样,是个光头。


5,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屠苏酒中,喝起来就象温过的一样。


牵强附会,不知所云。


还有的人解释说:入,就是喝入口中的意思,入屠苏,当然就是喝屠苏酒了。


苏轼在诗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辙也在他的诗《除日》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同样类似的诗句还有:


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宋.郑望之)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颙)


各位书友,历代写屠苏酒的名句,从来都没有类似说“入屠苏“是喝屠苏酒的意思。


注意关健词“入”,是进入。“饮”,才是喝下。


这么多名家,都知道用“饮”,作者也是名家,他为什么不用“饮”呢?显然,作者是另有所指。


至于某些人解释说,古人喜温酒喝。所以,这里是指春天的和暖之气送入酒中,就好象是温热的酒等等之类的言语,纯属迁强附会。


古人春节是有喝屠苏酒的习惯,就跟他们中秋节喝雄黄酒一样。但是,这和“春风送暖入屠苏”真的是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不信?你去问问作者,他肯定也是这么说。


综上所述,“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并不是屠苏酒的意思,而是茅草房的意思。茅草房能和春节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罢了。



诗文全译: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春风把和暖的空气送入了屠苏屋中,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新对联,朝阳中一派繁荣喜庆的景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也赞同有书君的说法,就请动动手指,在文末点个赞助力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屠”字是指割,“苏”是一种草药,“屠苏”就是这种草药酿的酒。





”屠苏”酒是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称“岁酒”,相传是由华佗创制,后由唐代孙思邈流传开来,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屠苏屋”。除夕饮此酒,可以预防温疫。所以“屠苏”成了春节的代名词。

宋宰相王安石《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饮用“屠苏”酒是有讲究的,别的酒总是先敬长者,少者后饮。“屠苏”恰恰相反,先从年少小儿开始,年纪长者在后,逐人饮少许。那是因为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苏辙有《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苏轼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他生性豁达乐观,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饮“屠苏”酒自不必辞!


寻桂子


这句话取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过年以爆竹开启,还有家家户户换成新的对联,我们现代常说的春联其实就是起源于桃符。

全诗的意思是一声声烟花爆竹送走我们旧的一年,在春天的气息里,我们欢呼,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新年伊始,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千家万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就是过新年的气氛。如果用镜头来描述,我相信王安石绝对是一个好的导演,以细节描述民俗,迎接新年,点上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桃符,而这些也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题目来,此处的屠苏,仅仅指的是屠苏酒,没有别的意思扩展,这是我需要强调的。

屠苏酒,是古代过春节时人们时常饮用的酒品,又名岁酒。屠苏其实就是古代房屋的类型,在这里酿的酒就叫屠苏酒。相传为华佗研制出来的。


关于屠苏酒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苏辙的《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过年饮用屠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现代的人们虽然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饮酒的习俗从来未变化过。


每天读宋词


1

屠苏,一种药酒,在每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祛病延年。

苏轼的弟弟苏辙曾经写诗:“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馀。”

古人讲究根据季节饮酒,比方说五月端午饮雄黄酒,大年初一饮屠苏酒,都是为了防瘟疫,祛病延年年。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这就是个仪式,就像我们除夕晚上要看春晚一样,很多年后春晚成了历史,大约有人也会来悟空问答问:春晚是什么,为什么一到除夕很多人写春晚这种东西呢。

2

屠苏酒人们现在是不喝了,对于瘟疫人们有更好的办法——疫苗。

但是这事儿不是大年三十干的,总不能全家大年三十一起打疫苗过年吧。不过喝屠苏酒则可。

而且这东西还有仪式感,据李时珍记载: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

据说每年大年初一喝了这酒,可以一世无病,大约有吹牛的成分。

所以与古人,大年初一排队喝过屠苏酒后,就预示着春天来了,就像郭德纲说的,把秋裤一脱,春姑娘就来了。

所以王荆公《元日》这首诗写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完全写的是过年的景物,放鞭炮,贴对联喝屠苏酒,这是古代人过年的标配。

3

屠苏在古代除了泡屠苏酒,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大茅草屋,古人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的,有钱人的房顶还可以用点瓦什么的,穷人家则只能用点草来挡风遮雨了,这种草就是屠苏。

不过后来古人的屠苏酒其实只是取了屠苏之名,很多人的酒的配方都是很名贵的药材,比方说《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屠苏酒配方就有八位之多,而《遵生八笺》中的屠苏酒药材也有七味,而且和本草没有一样的。

可见屠苏酒也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


薛白袍


一般来说「屠苏」是一种酒。

《荆楚岁时记》中就说了:

「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这记的是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容斋续笔》中也说:「今人元日饮屠苏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


古诗中提及饮屠苏酒的更是不胜枚举。「不辞最后饮屠苏」「后饮屠苏惊已老」「手把屠苏让少年」「屠苏应不得先尝」,等等此类,都说的是按照年岁少长为序来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迎新岁时所喝的酒,代表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那为什么要从年纪小的开始饮呢?《容斋随笔》引《时镜新书》中的一个解释,说:

「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那这屠苏酒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酒呢?


这其实是一种药酒。陆游的《除夕》诗云:「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觞」,「百药」就点明了屠苏酒药酒的性质。


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就详细的记载了屠苏酒的制作方式以及药效。说这屠苏酒能「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而其制作方式,自然是用很多药物来煎制而成的。


屠苏酒实际上是一种药酒,是「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的。这种药酒的方子起源很早,有人认为其源应该是古代冬春这际易发伤寒病疫,故在冬春之际喝药酒来免除病疫,元日又是冬春之际的代表性节日,由此而沉淀成一种民俗习惯,元日喝屠苏酒。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屠苏酒为何以「屠苏」为名呢?「屠苏」这什么意思呢。


韩鄂的《岁华纪丽》给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解释,他说「屠苏」本来是一个草庵的名字,叫「屠苏庵」,每到除夕,这屠苏庵就扔出来一个药贴,让人把这浸在井中,元日就到井中取水和酒一块喝了,就不会得病疫。人们只知道这玩意是从屠苏庵里出来的,也不知这方子叫啥,也不知是谁弄的方子,就直接以这庵名来称呼,叫做屠苏酒。


这显然是一个民间传说的类型,这个传说仍是从屠苏酒防病这角度来说的。但另一方面,这个传说也说明,「屠苏酒」的「屠苏」到底什么意思,还真是不大能搞得清,所以才弄出这样一则传说来。古人都大方的说了,「屠苏不知何义」,还有人认为《荆楚岁时记》中「屠苏酒」是其中「进敷于散,服却鬼丸」这句话中「敷于」音讹转为「屠苏」。


陈元靓的解释可能更靠谱一些,他在《岁时广记》中说:「屠者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醒人魂」。这显然也是从药酒祛病的角度来解释屠苏酒的,而「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的解释,和很合屠苏酒的功效。这看起来很靠谱,但也不敢就说他就是对的。

最后一点,还需要说明,「屠苏」也有平屋、茅庵,以及房厅之前屏障的意思,是一种建筑。杜甫《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这个「屠苏」就是建筑而不是酒了。


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中,有人就认为后两句写的是千门万户,故此句中「屠苏」当指院落建筑,意思更为合适。这当然也说得通。


南宋向子諲有一首浣溪沙,其前两句和王安石的诗句一样,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但据其词序所言,这句诗是他由吕本中的「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而来的。那么显然,向子諲所写的「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就只能是屠苏酒的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