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法國實力遠比日本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

Celiaki


二戰時期,為何僅38天法國就全國淪陷?其實法國面對納粹德國迅速淪陷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實力差距。另外法國對於戰略的誤判也成為了一個重要原因。


法德的實力差距

在一戰中,雖然法國是戰勝國,而德國是戰敗國,但法國境內進行的戰役數量要遠遠多於德國,因此其實當時法國遭受到的戰爭破壞程度要遠遠大於德國。德國最後的戰敗主要是因為陷入能源窘境,被消耗跨了,其國內大量的基礎設施都還存在,德國在一戰之後的困境主要是因為國際制裁所致,並不是這個國家的實力真正不行了。這和二戰之後德國幾乎所有城市及其基礎設施都淪為一片廢墟還是有顯著差別的。

一戰中法國卡朗西戰後的慘況,一戰西線戰事主要是在法國境內進行的,所以法國遭受的戰爭損失要遠遠大於德國

而法國在一戰之中遭受的戰爭破壞則嚴重的多,比如一戰之中傷亡最慘重的兩個戰役,即索姆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都是發生在法國境內,所以法國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其實它遭受的戰爭損失比德國更大,所以一戰對它的實力削弱也更加明顯,所以其實在二戰爆發時,法國都還處於一戰後的重建過程之中。

而且德國在歐洲其實本身實力就比法國更強一些。這一點從雙方的人口規模上就可以看出來,在1939年二戰爆發前夕,法國在歐洲控制區的人口總數只有4200萬人左右,而德國當時在歐洲控制區的人口數已經達到了8600萬人,是法國的兩倍還多。(歡迎關注今日頭條悟空問答桃花石雜談)雖然當時法國還有很多海外殖民地,如果把殖民地人口都算上,其可用的總人口可以達到1.14億人,但海外殖民地的工業化水平非常低,而且多數都距離其歐洲本土距離遙遠,可以說是鞭長莫及。所以總體來說,雖然德國在一戰之後受到了嚴厲制裁,但其國力還是明顯要強於法國的。

法國的戰略誤判

除了雙方本身實力上的差距,法國在二戰中的戰略誤判也是其脆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法國的戰略誤判首先就體現在其花大力氣構建的馬其諾防線之上。當然說法國的戰略誤差判,也不是說法國人就那麼愚蠢,構建馬其諾防線本身就是錯誤的,而是當時德軍的行動方式確實超過了法國人的想像。

馬其諾防線(實線),虛線是法國與比利時邊境較弱的佈防區

因為首先法國構建馬其諾防線,其實並不是要在馬其諾防線上與德軍進行決戰,而是要逼迫德軍在進攻時繞道,繞到哪裡呢?就是馬其諾防線的盡頭法國和比利時邊境。因為法國已經料到了德國會入侵長期與法國友好的比利時,但法國並不太害怕德國入侵比利時,因為法國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德國入侵比利時,只能從馬其諾防線的盡頭法比邊境和北邊高地沼澤之間的狹長地帶進軍,因為南邊就是馬其諾防線,而北邊則是沼澤與溼地並存的高地,這些地區德軍如果想進軍是會付出高昂代價的。

而如果德軍從這個狹長地帶進軍,其裝甲集群的優勢將無法得到發揮,這樣法軍就可以將重兵雲集此地,和德軍形成持久戰。但法軍和德軍形成持久戰的目的並不是要拖跨德軍,因為法國從一開始就知道憑自己的實力不可能單挑德軍,而是要等待英國和美國的援軍到來,這樣就可以重演一戰最終取勝的故事了。所以當時法國的兵力部署中,在馬其諾防線的軍隊都是一些剛剛招募的新兵所組成,而真正的主力卻屯集在法比邊境地帶,因為這裡才是法軍準備與德軍決戰的地區。

法國預想的德軍進軍線路

本來法國的這個構思是沒有錯誤的,但希特勒的德國卻做出了一個令法國做夢也想不到的決定,就是不僅打比利時,還連比利時北方的鄰國荷蘭和盧森堡也一起打了。在打下荷蘭之後,德國的裝甲兵團就可以繞過比利時的高地沼澤,長驅直入的攻擊法國了。這樣做看似德國人和希特勒棋高一招,但卻也給德國後來的戰敗留下了重大伏筆,具體原因稍後再說。但在當時,這招確實出乎法國的預料。不過其實此時法國如果應對得當,還是有可能阻止德國迅速攻入法國的,即如果法國在盧森堡和比利時邊境地區的阿登森林地帶佈下相當數量的軍隊,還是能夠有效的阻止德軍的進軍勢頭的。

德軍實際進軍線路

但因為法國認為阿登森林地區對於德軍的裝甲部隊來說實在難以通過,德軍不太可能選擇這條進軍線路,所以把當地的主力調往了比利時,因為法國還是認為決戰會在比利時腹地爆發。但德國就是出其不意地從阿登森林地區直插法國本土,而這樣進軍直接把法國本土的法軍和比利時法軍之間的聯絡完全切斷。但這時本來法國還有一線機會,因為當時德國前突進來的軍隊只是其機動性最強的裝甲集群,而支持裝甲集群的大量步兵部隊還沒有跟上來。如果法軍能在這時及時插入德軍裝甲集群和步兵部隊之間的空隙,還有可能扭轉戰局。但這時法國卻又出了一個昏招,即在此關鍵時刻將法軍統帥加默蘭撤職,換成了魏岡。結果法國最後的這個稍縱即逝的戰機就在兩個幾天的交接過程中失去了,在德軍步兵趕上來與裝甲集群會師之後,法國的敗局已定。



所以在法國的速敗之中,德軍出乎法國意料地入侵荷蘭可以說是決定了戰局勝敗的核心因素。不過其實德國雖然憑藉這個舉動迅速擊敗了法國,但卻為自己最終的慘敗打下了伏筆。因為在一戰之中,中立的荷蘭可以與世界各國進行正常貿易,所以當時荷蘭進口了大量物資,最後都轉口賣給了德國,可以說極大的延緩了德國在一戰中戰敗的腳步。而本來荷蘭在二戰之中也能發揮這種作用,以中立國身份給資源奇缺的德國帶來大量資源,但德國卻把荷蘭也拖入戰爭,使荷蘭失去了以中立國身份幫助德國的功能。這樣德國在二戰後期就出現了比一戰更為嚴重的資源困境,在美英的海上封鎖和制裁之下完全失去了海外資源來源,也導致了最終比一戰更為慘痛和徹底的失敗。


桃花石雜談


以軍事實力來說,二戰以前的法國,何止是“遠比日本強”?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之前,法國擁有94個師三百萬人的正規軍,裝備飛機一萬六千架坦克三千二百輛。堪稱武裝到牙齒。其工業年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八以上,是老對手德國的近一倍。戰爭潛力十分雄厚。

當時的法國,是名副其實的“西歐第一陸軍強國”,別說遠遠碾壓日本,就是對上野心勃勃的德國,也是絕對有的打!

那麼實力如此強大的法國,怎麼會在二戰的初期階段,就被德國一記重拳狠打在地,“扛”了38天就乖乖投降呢?因為擁有如此賬面實力的法國,在二戰爆發前,卻更有下面幾個坑爹的毛病。

首先一個毛病,就是自一戰結束起,蔓延法國上下的厭戰情緒。

在之前幾乎打爛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法國雖說是戰勝國,卻也被打得半死。人員傷亡二百九十萬人,兩萬家工廠和五千公里鐵路被毀。內外債務二百四十億金法郎。一戰前曾囂張在全球放高利貸,財富實力雄厚的法蘭西,以法國外長白里安的話說,當時已到了“荒廢破產”的地步。遭受戰爭傷害與經濟貧困的法蘭西國民們,當然就加倍痛恨戰爭,“裁軍”的呼聲自一戰結束起,二十年裡就一浪高過一浪。

雖說接下來的二十世紀20年代,法國經濟一度高速發展,但生活好起來的法國人,對戰爭的恐懼卻是與日俱增。法國政府多次計劃增加國防預算的提案,幾乎全數被否決。鼓吹“和平主義”“集體安全”的政客們,輕鬆就能拉來一堆選票。哪怕是20世紀20年代末全球經濟危機爆發,野心勃勃的德國法西斯已經露出獠牙,法國的應對,也多是來回奔走調停,靠著之前籤的一堆和平條約,賣力阻止德國擴張。眼看阻止不了,就玩命犧牲隊友,先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再犧牲波蘭——您希特勒打誰都隨便,別打我就行。

那法國國內上下,就全是這麼蠢,不想著靠加強國防來阻止侵略?這話,其實也冤枉法國,加強國防這事,法國一直在努力,卻也帶出另一個要命毛病:昏聵的國防軍備建設。

二戰前的法國軍隊,號稱西歐大陸最強,坦克飛機之類的現代化武器,法國也全都有,軍工技術也不差。機械化裝甲師作戰的理念,就是法國“坦克之父”埃迪安納提出來的,未來的“自由法國”領導人,當時的法國少壯派將軍戴高樂,也在1933年提出了類似“閃電戰”的裝甲師作戰理念。但當時主持法國國防大計的,卻是貝當等參加過一戰的老將,他們的腦筋,依然停留在一戰的水平裡。以貝當的話說:“坦克和飛機並不能改變戰爭的基本要素,決定法國安全的主要因素還是要塞加固的連綿防線。”

這一段雷語,其實還是一戰時那一套“要塞戰壕”理論,但法國面對的,卻已經是二戰水平的德國了。

所以,當德國人正以先進理念備戰,組建強大空軍和獨立裝甲部隊時,法國的軍事手冊竟還赫然寫著“飛機白天偵察,夜間轟炸。”法軍總司令甘末林還嚴令“坦克只能伴隨步兵行動,絕不可單獨作戰”。原本就有限的國防預算,更被法國投入到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上——在法國東北部修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憑著強大要塞阻止德國進攻。在他們看來,別管德國鬧多兇,法國只要犧牲幾個隊友,再守好馬奇諾防線,完全就可高枕無憂。

結果,直到1940年,橫掃歐洲的納粹德國,發起對法國兇悍進攻時,滿以為能把德國拖入泥潭的法國,這下才被打了臉,德國的裝甲部隊高速突進,把法國軍隊衝的七零八落,兇悍的高空轟炸,叫嚴陣以待的法國步兵傷亡慘重。所謂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德國更是打都不打,直接繞開一頓穿插,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軍隊,就這樣全線崩潰,僅僅六個月,就由貝當組成傀儡政府,接受了亡國的厄運。

雖然二戰期間,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以其不屈不撓的抵抗,多少挽回了一些法國的尊嚴,但就整個二戰來說,昔日強大的法國,確實上演了不堪回首的恥辱亡國一幕。

忘戰必危的教訓,只要覆盤一戰結束後,法國上下二十年,這兩個要命的毛病,就足以令全球各國,至今引以為戒。

參考資料:《第三共和國的衰落》、《法國通史》


歷史風雲錄


馬奇諾防線就是個最大的笑話!

1940年5月,當時的納粹德國集結了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和4500架飛機對法國進行攻擊。而法國在英國,比利時,荷蘭等國支持下也集結了135個師打算與德軍決一死戰。當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雙方會進行一場殊死對決,而德國可能會被法國拖誇了,但是事實結果誰都沒想到,僅僅6周的時間,法國就被迫投降,而法國賴以相信的馬奇諾防線瞬間便被德國攻克。


法國戰敗的原因有很多,德軍的強大,曼斯坦因閃電戰術的出其不意。但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原因。法國在一戰之後就是歐洲大陸上的軍事強國,而且還號稱"世界頭號陸軍大國"當時法國論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比德國差,而且和德國不一樣的還有英國,比利時,荷蘭等國這些盟友。單看這些的話德國是打不過法國的,但是事實恰恰相反,法國慘敗。主要原因就是:

1.法國的戰術以及軍事思想太過落後,還是靠一戰時期的軍事思想在打仗,在指揮和戰術上嚴重落後德國,德國以坦克戰閃電戰這些法國聞所未聞的戰術瞬間就解決了法國。法國戰術思想落後的最終體現就是"馬奇諾防線"面對德國的坦克戰不堪一擊。



2.戰術指揮上的老舊以及對於坦克重視不夠。德國攻擊法國時居功至偉的就是閃電戰,德國依靠大規模坦克縱深戰術打的法國一臉懵,而法國坦克數量也不少,但沒有專業的坦克戰術指揮,還是以坦克作為步兵的掩護工具來用。完全發揮不出坦克的作用。


3.對德國重視不夠,經歷過一戰之後法國對德國比較輕視,而且情報很是疏忽,連德國的進攻線路都判斷不清楚。導致德國猶如無人之境的攻入法國。而且當時曼斯坦因行動方案策劃非常合適,進攻薄弱地區然後對法國實行保衛態勢,從而快速取得勝利。

4.就是和蘇聯關係。由於當時歐洲各國也是警惕蘇聯的態度。當時法國不僅拒絕蘇聯合作,而且還想著把德國引到東邊,希望蘇聯和德國先打個你死我活,所以德國抓住機會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解決了德軍後顧之憂,避免了雙線作戰。



5.法國實際上還是比較軟弱的。一直以來都是出讓利益對德國讓步。這一步步的退讓也滋生了德國更大的野心。而且戰爭發生突然,法國備戰時間不足嚴重影響戰鬥力。

以上這些因素直接導致法國快速戰敗。而法國一直顧吹的"馬奇諾防線"也成了徹頭徹尾的笑話。


方圓論壇


題主的意思是,日本假如挨著德國的話,不可能像法國一樣,在僅僅38天的時間裡,就向德國投降,所以法國應該能支撐更長的時間。

那麼以當時日本的國力,面對德國的大舉進攻,他們能夠挺得住嗎?

我認為日本失敗的時間應該法國差不多。

1940年,法國當時已經動員了600萬人。在前線就有200多萬軍隊,坦克5000多門,火炮10000多門。再加上英國的數十萬大軍,在軍事上法國一方是佔優的。只不過德國人的戰術非常有效,越過了馬奇諾防線,把英法聯軍打暈 。

假如德國南部是日本,那麼首先不會有馬奇諾防線,因為憑當時日本的國力,他沒有能力修一個如此堅固的防禦體系。所以德國人不需要想辦法越過馬其頓防線,他們只管開著坦克,越過德日邊境就可以了。

當時德國進攻法國的軍隊有300多萬,一線部隊大約200萬,坦克2700多輛,還有7500門火炮,5000多架戰鬥機,將近500架運輸機。

再看當時日本什麼情況:在二戰期間,日本一共生產了5000多輛坦克,而在1931年到1940年,十年間日本僅生產坦克1328輛,而且都是薄皮大餡兒的輕型坦克。

所以,如果德軍全面進攻,憑藉著日本人的武器裝備是無法和德軍進行大規模野戰的。最終,日本也會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被打敗,這不在於日本能抵抗多久,而在於德軍突進速度有多快!因為,在200萬德軍面前,拿著燒火棍的日本兵就是刷戰績的!

而且日本國土狹長,很容易被德軍分割成幾段,到時候恐怕日本跪的更快!


遊者走天下


以當時德國陸軍的實力,法國被擊敗並不丟人,日本如果是跟德國為臨併成為對手的話,說不定撐不了38天。我們拿一個比較實際的數據來說話,以當時日軍陸軍的作戰實力,在歐洲也就波蘭的水平。日本與波蘭也是幾個工業化國家裡唯一裝備騎兵的武裝力量,這絕對是逗逼一類的。我們得拿蘇聯軍隊來作為參照物,蘇聯軍隊在1943年以前在歐洲戰場上絕對是戰五渣級別的,不僅打德國不行,打芬蘭打波蘭也都是不堪其表,但是蘇聯軍隊在對陣日軍的時候卻是以一種完全碾壓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裝備上的差距。歐洲裝甲部隊鐵皮厚,耐操,火力密度大。而日軍裝甲部隊也就是個方塊豆腐,打打民兵三流部隊還行,跟歐洲部隊對戰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法國戰敗是指揮上出了的問題!由於判斷失誤導致法軍主力被調往國外,致使國內防守空虛。等到法國本土防線被突破以後,法軍主力的補給線已經被切斷。雖然導致190萬法軍投降,可是也不算啥丟人事,這是機械化部隊的共同問題,機械化部隊對後勤補給要求很高,一旦被切斷彈藥供給,拿燒火棍去跟鋼鐵德國作戰不現實。

其次,法國在38天的戰爭中直接造成了30多萬德軍的傷亡,德軍陣亡五六萬人左右,按著當時的情況來說,法軍的單兵戰鬥力還是可以的,至少比同一時期的蘇聯強。只能說天不佑法國,法國悲催……


優己


法國的實力是很強,但他的對手實力更強,他的老對手就是德國,德國的科技能力,工業生產能力,一度在世界排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德國的人口也多於法國,軍事能力也強於法國,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對德國基本沒有勝績,普法戰爭就被打敗,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居然也是在法國皇宮宣佈的,一戰德國把法國東部打成了月球,法國死傷500萬的士兵。

法國是真心地恐懼德國,一戰後利用凡爾賽和約向德國提出鉅額賠償,還要把德國的萊茵河劃為不設防區,並且在比利時邊界投入巨資修建馬其諾防線,就是怕有朝一日德國再次打過來,幻想能維持30年的和平。沒有想到戰爭20年後就爆發。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迅速地恢復了經濟,德國軍隊也重新得到武裝,數量質量得到空前的提高,一心要挽回在凡爾賽和約上受到的屈辱。

而法國經過一戰的蹂躪,普遍厭戰,軍事思想也很落後保守,軍事將領人員老化,不思進取,法國雖然有不錯的坦克,數量也比德國多,但他們都是分散使用,當成步兵移動的炮臺,戰鬥能力被大大的削弱。把防備德國的希望寄託在馬其諾防線上。

法國政府也奉行綏靖策略,面對希特勒的試探軟弱無力,只停留在口頭強硬,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讓希特勒看到了英法聯軍外強中乾的特點,激起了他的侵略野心。最後希特勒大膽採用閃電戰,繞過了馬其諾防線,打了法國一個措手不及,在德國的鋼鐵洪流面前,法國人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巴黎攻陷後,心無鬥志,38天后宣佈投降。


浩蕩揚子江


法國人精著呢,不是頂不住,問題是頂住了有多少好處!戰場在法國呢,國家打得稀巴爛,就算最後打贏了,一個稀巴爛的法國怎麼和英美去瓜分世界利益!法國在一戰中的付出和回報深深的傷害了法國人,不會再那麼傻了,既然利益沒有那麼大,抵抗的決心也就不那麼大了,法國一面有條件投降,保住法國繼續純在,一方面有讓戴高樂帶領抵抗派投靠英美,兩頭下注,無論誰輸誰贏法國都保住了,為啥要拿著本國國土和本國老百姓為英美的利益而戰!戰後自由法國和維希法國迅速合併那個默契度你丫就沒看出點門道,維希法國有幾個人被清算了!由於法國投降,避免了本土受到戰爭摧毀,工業和人口損失最少,戰後迅速恢復元氣,時不時和美國正面槓一下,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能夠政治解決問題的,不會用戰爭。


第一個11


1939年9月,波蘭分別被德國和蘇聯入侵,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帷幕,在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波蘭戰役結束。

而後,在1940年5月開始,德國開始攻擊當時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擁有170萬的法國在支撐38天之後淪陷,就是這樣的一個軍事強國,為何會僅僅38天就一敗塗地呢?

1:戰爭準備不足,士兵質量參差不齊。在1939年9月德軍進攻波蘭時,作為波蘭盟軍的英法兩國被迫向德國宣戰,而在波蘭投降後,英法聯軍做出錯誤判斷,德軍並沒有如他們所想進攻蘇聯,而是開始轉攻西歐各國,而法軍兵員嚴重不足,雖然號稱擁軍170萬,但都是臨時徵集而來,並且大部分是農民,沒有過任何的軍事基礎,除了軍事素質不如德軍外,法軍的武器裝備也與德軍差距明顯。雖然法國擁有精銳裝甲部隊,並且也成功阻擊德軍的早期進攻,但是法軍戰機嚴重落後,在空戰中明顯處於下風,直接導致法軍裝甲部隊在德軍戰機的進攻下損失慘重,失去最為重要的機動力量。

2:戰略佈置嚴重失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為了防範德國的入侵構築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但是在二戰時,時任法國總司令的甘末林犯了常識性錯誤,認為德國會先佔領比利時,從而進攻法國東北部地區,因此甘末林將英法聯軍主力佈置在比利時,但卻沒有想到德軍的主攻方向是阿登森林,導致法國境內兵力空虛,德軍迅速佔領了法國東部門戶色當並長驅直入,而主要兵力尚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因最終退無可退只能發起“敦刻爾克大撤退”,為最後的反擊保留力量。

3:法國高層內部矛盾重重。在甘末林戰略指揮失誤後,甘末林被撤職,由魏剛接替法軍總司令,魏剛向時任法國總理雷諾提議由一戰時法軍元帥貝當擔任副總理,貝當擔任副總理後成為主和派領袖,雷諾最終被迫宣佈辭職,貝當繼任成為總理,在1940年6月16日貝當請求西班牙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在次日,貝當下令法軍停火,在6月22日,簽訂法德停戰協定,將法國一分為二,法國戰役就此結束。


環球網


你說二戰法國實力遠比日本強?恕我直言二戰法國除了經濟以外其他的都遠不如日本,包括工業。

日本能製造大量性能先進的零式戰鬥機和各種飛機,包括中型轟炸機以及潛艇和魚雷。在海軍方面日本更不得了,二戰初期日本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航空母艦和最大的航母。還有大量各種性能優秀的戰列艦,巡洋艦,等。而且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日本海軍甚至可以堪稱世界第一,整體來看日本海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反觀法國,二戰法國基本上沒什麼自己研製的戰鬥機,轟炸機也沒有。海軍更是遠遠不如英國,更不用說日本,跟德國一樣法國一艘航母都沒有,戰列艦也實在沒什麼存在感。潛艇估計也沒有。而在陸軍方面雖然法國在坦克單兵裝備方面強於日本,但是整體戰鬥力日本還是強於法國,從日本進攻東南亞地區橫掃整個亞洲就可以看出來。


XAT021473


有的時候,勇氣決定一切,一個民族若沒有“為保衛自己核心利益而不惜一戰”的勇氣的話,這個民族往往會迎來一次很窩囊的國恥。

比如,南宋和二戰前夕的法國。

當年一戰打完後,法國是受戰爭傷害最慘重的國家,沒有之一,法國有一百五十萬人死亡,全國最發達的十幾個省被打成廢墟,雖然勉力戰勝,卻也是遍體鱗傷。

即使打完後,法國有了一支排名世界第一的陸軍,但,卻沒有再打下去的勇氣了。

這導致兩個後果:一,政府的備戰工作受到嚴重的民意掣肘;二,軍備建設受到嚴重的民意干擾。

二戰前夕,雖然紙面上看法國還是能和德國扳扳手腕,但是由於法國此時的戰術思想什麼的已經嚴重落後於德國......如果法德兩國離得比較遠,或者隔著一道海峽(就像英國和歐陸一樣)還沒什麼,積攢國力再戰三百回合嘛。

但問題在於,德法兩國距離實在是太近了,德國玩的是閃電戰,這樣的話,法國被擊垮之後根本沒辦法再組織國力繼續抵抗,而是隻有一次機會,完了就完了,而法國又沒有抵抗意志,也沒想什麼魚死網破,輸了就投降了嘛。

於是就造就了一個至今法蘭西民族仍然引以為恥的數據:二戰法軍陣亡九萬人,被俘一百八十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