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省省辖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鄂东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截至2016年、全市面积1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7.69万人。辖鄂城、梁子湖、华容3区。鄂州市境东部属岗丘地带,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 [1-3]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

鄂州市为湖北省第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古铜镜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原产地,素有“百湖之市”、“鱼米之乡”等称号。2007年8月18日,鄂州获得了“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的荣誉称号。 [4] 2017年6月,鄂州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对不起,我劝你别来鄂州了……

位置

鄂州市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位于湖北省东部,滨于长江中游南岸。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 [9]

地形地貌

鄂州市最高地势四峰山,海拔485.8m;最低梁子镇之梁子门,海拔11.7m。分布有四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北侧白浒镇~临江、东侧燕矶~杨叶为长江冲积阶地;东部和南部之东侧,由白雉山、峰尖子山和

早山组成了丘陵地貌之基本骨架;北部和南部之西侧,为岗状平原,岗丘标高多在90m左右;中部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洋澜湖横贯鄂州腹地,形成了滞水冲湖积平原。

水文

长江从武汉自白浒山沿经鄂州市。左岸依次与新洲、黄冈、浠水三县以江心为界,右岸先后流经鄂州市的木鹅港口、黄家矶、赵家矶,泥矶、三江口、黄柏山,樊口、蟠龙矶、五丈港口、龙王矶、燕矶、至花马湖电排站(李家湾)出境进入黄石,境内流程77.5公里。 [10]

鄂州市境内长江窄宽相间,单一性和弯曲型河段较窄,最小河宽870米,河宽最大达8000米。由于长江水量丰沛,汛期时间长,在多年的平均情况下,每年5-10月为汛期,2-3月为枯水期,境内长江年平均水位17.20米,年平均流量为23800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为0.586公斤/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43000万吨。 [10]

鄂州市鄂州市现有湖泊面积31.46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大湖6个,千亩以上中型湖泊20个,百亩以上小型湖泊129个。 [10]

长港河是在梁子湖排水港基础上经人工开挖的水道,港宽60-11米,水深4-6米,主要调节梁子湖、鸭儿湖和三山湖的水位、总流量为214立方米/秒。 [10]

气候特点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282.8毫米,年均无霜期266天,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12.4C。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8至272天,平均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年均日照为2038至2083小时。 [11]

植物资源

鄂州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构成各种类型生态环境,有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境内有植物3000多种,主要是粮食、油料、瓜果、蔬菜等类。有各种木本植物83科、192属、358种,主要是竹木等类。有芳香植物60多种,主要是草木、木本等类。有药用植物125科、542种。

生物资源

鄂州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水产名贵品种较多。鄂州市有鱼类21科、106种,其中鲤科63种,占鱼类总数的60%。其他稀有鱼类在本地也有生长,产于梁子湖的银鱼,畅销国内外。有家禽10多种,家畜20多种。野生动物有兽类20多种,飞禽40多种,还有爬行类和虾贝类动物数十种。 [9]

矿产资源

早在青铜文化时期,鄂州就是中国四大铜镜铸造中心之一。“冶石为器,千炉齐设”,“吴王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铸就了闻名中外的“古铜镜之乡”。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鄂州腾飞的基石,鄂州境内铁矿石探明储量居湖北省第二位,膨润土、珍珠岩等31种非金属矿探明储量居湖北省之首。 [12]

水资源

2012年鄂州市平均降雨深1230.4mm,折合降水量19.70亿方。鄂州市地表水资源量9.05亿方,地下水资源量1.90亿方,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不重复计算量1.61亿方,水资源10.66亿方。湖泊河网年蓄水量9.9953亿方。鄂州市总供水量

鄂州城市面貌

鄂州城市面貌(20张)

8.8281亿方,总耗水量2.7039亿方,总耗水率为19.9%。2012年鄂州市总用水量8.8281亿方(不含鄂州火电厂二期冷却用水),其中工业用水量5.7526亿方(含电厂一期冷却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5.2%;农业灌溉用水量2.0580亿方,占总用水量的23.3%;城镇公用水量0.1137亿方,占总用水量的1.3%;生态环境用水量0.0060亿方,占总用水量的0.1%;居民生活用水量0.5426亿方,占总用水量的6.1%,林牧渔畜用水量0.3552亿方,占总用水量的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