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县级市简介

醴陵

醴陵,为湖南省辖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地处湖南省东部,东邻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北接浏阳市,西倚株洲市芦淞区、渌口区,南界攸县。醴陵市辖19镇、4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示范区,总面积2156.46平方千米,总人口104.8302万人 [1] 。

醴陵盛产陶瓷、花炮,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故里,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

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榜单出炉,醴陵市排名第82位,较上年排名第84位再前进2个名次,综合实力居湖南省县域前四强。 [2] 根据《2015年中国工业报告》首次发布的中国工业百强县名单,醴陵市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93位。[3]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4-6] 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 [7] 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8]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属楚国黔中郡。

醴陵县级市简介

魅力醴陵(14张)

秦朝,属长沙郡临湘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并建侯城于转步古城村。

东汉,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时县境东至今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据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国时,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

隋朝,属荆州长沙郡。大业三年(607),改临湘为长沙县,撤醴陵并入长沙。

唐朝,唐武德四年(621),复从长沙县划出置醴陵县。

宋朝,属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

元朝,属湖广行省天临路。元贞元年(1295)升为中州,天历年间(1328~1330)由州降为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复升为州。

明朝,洪武二年由州改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潭州。

清朝,康熙三年(1664),隶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

民国元年(1912年),属湖南省湘江道。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属湖南省长沙专区。

1952年,长沙专区改名湘潭专区。醴陵属湘潭专区。

1959年1月,渌口、姚家坝等乡镇共349.3平方公里地域划入株洲市郊区管辖。

1983年7月,醴陵县划入株洲市管辖。

1985年8月,撤县建市(县级市)。

1997年6月,石亭乡撤乡设镇。

1998年9月王坊乡撤乡设镇。

1999年东富乡、栗山坝乡、茶山乡、神福港乡撤乡设镇。至此,醴陵市辖5个街道、20个镇、17个乡。

2002年,撤销解放路街道、城东街道,设立来龙门街道;撤销渌江乡。2004年,醴陵市辖4个街道、20个镇、16个乡:阳三街道、西山街道、黄泥坳街道、来龙门街道;南桥镇、富里镇、白兔潭镇、浦口镇、王坊镇、王仙镇、东富镇、泗汾镇、沈潭镇、船湾镇、大障镇、贺家桥镇、马恋镇、栗山坝镇、茶山岭镇、神福港镇、均楚镇、石亭镇、仙霞镇、黄獭嘴镇;大林乡、东堡乡、黄沙乡、枧头洲乡、孙家湾乡、清水江乡、嘉树乡、转步乡、军山乡、高桥乡、长岭乡、板杉乡、八步桥乡、新阳乡、官庄乡、枫林市乡。 [9]

2015年,清水江乡与船湾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船湾镇。贺家桥镇与大障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明月镇。神福港镇与栗山坝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茶山镇新阳乡与仙霞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左权镇;枫林市乡与黄獭嘴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枫林镇;撤销富里、南桥2个镇,设立李畋镇;撤销王坊镇;调整浦口、王仙、东富3个镇,东堡、板杉2个乡的部分行政区域和黄泥坳、来龙门、阳三石3个街道部分管辖范围,并将东堡乡改设为沩山镇,黄泥坳街道改设为国瓷街道、西山街道更名为仙岳山街道;板衫、嘉树、孙家湾、官庄撤乡设镇 [10] 。

行政区划

醴陵市现辖白兔潭、李畋、浦口、王仙、沩山、东富、孙家湾、泗汾、沈潭、船湾、明月、嘉树、茶山、石亭、均楚、板杉、左权、枫林、官庄19个镇,来龙门、阳三石、仙岳山、国瓷4个街道,总面积2156.46平方千米,总人口104.8302万人 [1] 。市人民政府驻地仙岳山街道书院社区左权路5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位于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东南部。 [11]

地质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土壤成分以板页岩为主,占47.8%;次为红色粘土,占20.7%。[11]

气候

醴陵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 [11]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醴陵市森林资源丰实,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市林地面积12.57万公顷,有727种木本植物,森林蓄积量为200.4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2.3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境内有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5个、县级生态保护区5个。

矿产资源

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属矿产和铅、锌等金属矿产蕴藏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铀、金、银、铁、锰、铅、锌、煤、石灰石、瓷泥等23种,矿产地117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6处。 [11]

水资源

境内江河交织,均属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渌水、昭陵河和涧江,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水利资源蕴藏量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亿立方米。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93座。

人口

20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48302人,其中农业人口 676684人,非农业人口 371618人。年末常住人口为97.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11万人,按常住人口比例计算,城镇化率58.83% [1] 。

经济

综述

醴陵县级市简介

市区

2016年,醴陵实现生产总值58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增长7.7%,其中工业增加值338.8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4.6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1:64:26.9调整为9.2:62.5:28.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4.1%、57.8%和38.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834元 [1] 。

第一产业

201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36.6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3.9亿元,增长3.7%;牧业产值30.7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3.2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亿元,增长7.5% [1] 。

201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6.7千公顷,增长3.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72.5千公顷,增长0.3%。粮食总产量达51万吨,其中稻谷48.5万吨。蔬菜产量73.6万吨,增长4.3%;水果产量10.1万吨,增长0.4%。全市种粮大户(30亩以上)、家庭农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共发展到5600多户(个),流转耕地33.36万亩 [1] 。

201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9万吨,下降2.7%;水产品产量2.5万吨,增长0.8%。出栏肉猪114.74万头,下降2.5%;出栏羊36.8万头,增长1%;出笼家禽825.61万羽,同比增加6.8% [1] 。

2016年末,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97.7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3.6万千瓦,农机综合化水平达到75.6%以上。全年机插面积达28.5万亩,机耕、机收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65.3公里,新建改造危桥22座,完成滩下渡改桥建设,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50个。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8座,建成农饮工程22处,解决7.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10个“美丽乡村”,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1] 。

第二产业

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7亿元,增长11.1%,实

醴陵县级市简介

醴陵花炮(9张)

现工业增加值338.8亿元,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0家,完成产值1000.5亿元,增长11.7 %。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2%。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8.3%,下降1.4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0.1%;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2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4亿元,下降41%。

2016年,陶瓷、花炮两大传统支柱产业产值分别达623.8亿元、195.4亿元,增长12.2%和3.5%。生产日用陶瓷98.5亿件,增长11.9%,工业陶瓷133.1万吨,增长11.6%,花炮5198万箱,增长3.7% [1] 。

第三产业

2016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增长5.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7家、劳务分包企业13家,完成产值63.1亿元,增长7.4%;建筑房屋施工面积314.9万平方米,增长4.1%,房屋竣工面积217.6万平方米,下降2.4%[1] 。

2016年末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4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3亿元,增长60.6%;商品房施工面积20.9万平方米,增长14.2%;竣工面积24.9万平方米,下降4.0%;销售面积61.6万平方米,增长11.5%;实现销售额24.6亿元,增长18.1%,其中住宅销售额20.5亿元,增长8.9% [1] 。

201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2亿元,增长13.4%。分产业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6.3亿元、167.9亿元、216亿元。从投资方向来看,完成工业投资164亿元,下降41%,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9.3亿元,下降60.5%;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6.8亿元,增长156.3%,完成民生投资56.9亿元,增长1110.7% [1] 。

2016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7亿元,增长12.5%。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3.4亿元,增长12.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3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4.1亿元,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6亿元,增长9.7% [1] 。

2016年,全市新批进出口企业20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265家。全市实现进出口业绩“破零”企业18家,“倍增”企业22家。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同比下降0.8%。春秋两季广交会,成交1.29亿美元,同比增长8.5% [1] 。

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53.17万人次,增长23.5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07亿元,增长24.01% [1] 。

2016年,实际到位外资1.8亿美元,增长11.7%;内联引资42.2亿元,增长14.8% [1] 。

2016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元,增长11.1%。其中上划收入7.9亿元,下降1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1亿元,增长16.6%。完成税收收入24.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48.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亿元,增长14%,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事务支出为8.8亿、2.5亿、7.8亿、6.2亿、6.9亿、1.9亿,分别增长14.2%、128.8%、2.3%、12.8%、15.4%和8.4% [1] 。

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1.1亿元,比年初增加58.9亿元,增长2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4.3亿元,比年初增加30.2亿元,增长15.6%;各项贷款余额137.8亿元,比年初增加6.4亿元,增长4.8% [1] 。

社会事业

科技

2016年,醴陵市共申请专利1412件,其中发明申请63件。授权415件,其中发明授权28件。科技计划项目申请35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1项,科学技术经费本级支出1075万元。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47.4%。 [1]

教育

2016年,醴陵市有中、小学校267所,其中小学(含教学点)213 所、初中44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中9所(普高5所、中职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公、民办幼儿园309所(含小学附属学前班)。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共137130人,其中中学生(含中职学生)35540人、小学生62647人、在园幼儿38846人、特校学生97人。学校、幼儿园教职工共9497人 [1] 。

2016年高考,全市参考人数为2921人(按上级统计口径:不含职高对口升学类考生350人),上线人数为2891人,上线率为99.23%。其中,本科上线人数2250人。我市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500人大关,达到617人,比去年净增145人,一本上线率达20.92%。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线人数为1734人(不含职高对口升学107人),比去年净增156人,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线率为59.19%,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为醴陵历史最高且连续三年蝉联株洲地区第一名,一本上线率首次跃居株洲各县第一名、株洲地区第二名。

2016年,全市小学入学率为 100%、辍学率为 0、升学率为100%,初中辍学率为0.19%、升学率为97.21%,幼儿三年入园率为92.8%、一年入园率为100% [1] 。

文化

2016年末,醴陵市电视用户总数11.71万户,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覆盖率为100% [1] 。

广播电视台主办《醴陵新闻》300期、出版《今日醴陵》报102 期、完成制作播出《瓷城环线》、《法治视点》、《安全在线》《瓷城房产》等专题节目240期;完成自采新闻稿件10000余条。

体育

2016年,醴陵市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160场次,送戏下乡147场,送电影下乡4092场;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开展“一周一乐、半月一赛”系列活动84场次;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1] 。

卫生

2016年末,醴陵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4个,其中,驻醴医疗卫生单位1个、市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民营医疗卫生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19个、卫生院分院1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卫生室511个、诊所73个、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医务室8个。有执业(助理)医师1880人,执业护士2185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7人、护士2.3人;有全科医生67人,村卫生室人员571人,有编制床位4450张,每千人口拥有4.6张。基层公卫专(兼)职专干271人,其中妇幼专干65人、防疫专干39人。全市新型农村参合农民75.44万人,参合率95.10%;累计补助24.72万人次,补助金额3.77亿元,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补偿率75.03%[1] 。

城乡收入

2016年,醴陵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4元,同比增加2651元,增长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增加1687元,增长8.1% [1] 。

社会保障

2016年,醴陵市民生领域支出475468万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5%。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82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12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5.42万人次,支付各类待遇16亿余元。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所,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3600元/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达5760元/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89户,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598套,发放住房困难租赁补贴1513户。实施精准扶贫,对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信息调整后,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贫困户11986户,贫困人口37929名,派出20个工作队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全年实现2417户7713名贫困人口“摘帽脱贫” [1] 。

交通运输

2016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增长1.9%。客运量2891.7万人次,增长3%,货运量1806.5万吨,增长1.7%。旅客运周转量12.2亿人公里,增长4.5%;货运周转量21.2亿吨公里,增长2.7% [1] 。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61亿元,增长15.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1万户,下降10.5%。移动电话用户77.3万户,增长2.5%,互联网用户11.9万户,增长11.2% [1] 。

铁路

醴陵县级市简介

醴陵高铁站

醴陵市境内有沪昆铁路横贯东西,醴茶铁路连通南北,西距特等货运编组站株洲北站仅40公里。

沪昆高铁长沙到南昌段于2014年9月16日建成通车,标志着醴陵进入高铁时代。

公路

醴陵市境内的重要公

醴陵县级市简介

车站

路干线有沪昆高速、岳汝高速、醴潭高速、106国道、320国道等。

以及在建的莲株高速、东城大道和待建娄醴高速。

机场

醴陵市距西北部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约90公里。 [12]

美食特产

醴陵炒粉

制作米粉要先将粳米磨成水浆,再在锅中烧成糊状,摊到铝质的宽盆中冷却凝结,用刀划成宽宽的条状称为米粉皮;用带眼的筛子挤成圆柱状称为米线。米粉皮嫩,不耐煮,而且现做现吃,不便于收藏;米线却可以烘干,长期保存,韧而耐煮,相当于面条。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醴陵炒粉。 [13]

醴陵焙肉

醴陵焙肉又称醴陵腊肉,醴陵人喜欢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姜)做一道菜,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有辣椒、有姜、有红衣大蒜等做配料。

醴陵蒸草鱼

醴陵蒸草鱼是醴陵菜系的代表菜品也是最常见菜品,食材简单易得,做法也不复杂,但出自不同人之手味道绝不相同,与醴陵炒粉一道既是醴陵厨艺人高超的烹饪技术的菜品代表,也是醴陵人巧手办事、化平淡为神奇的精明特质的体现。醴陵人居家吃鱼多用腌制,醴陵蒸草鱼也叫做伏鱼,或叫醡鱼,口味香醇。常选用新鲜的鱼块,打上花刀,微盐腌制,洒干辣椒粉、蘸酱油、添豆鼓、排姜片、撒葱白和味精,淋上醴陵特有山茶油放于锅中蒸煮一刻钟 [14] 。

风景名胜

醴陵市境内的旅游景点有官庄山水、渌江桥、耿传公祠、渌江书院、李立三故居、陶瓷艺术城、长庆寺、先农坛、仙山公园、云岩古寺、状元芳洲、东富寺、陈明仁故居、沩山古窑等。

醴陵八景

“醴陵八景”自古有之,但随着岁月更迭,部

醴陵县级市简介

醴陵景观(20张)

分景点已无迹可寻。2016年6月上旬,醴陵市对渌江书院、状元芳洲等“古八景”及生态人文景进行全面盘点,初步筛选出12个备选景点。最终,专家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综合考虑票数情况,正式确定了“书院春秋、古桥芳洲、仙山望岳、五彩瓷谷、沩山洞天、云岩禅音、官庄平湖、耿祠荷风”为“新醴陵八景” [15] 。

渌江书院

醴陵县级市简介

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位于湖南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它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渌江书院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

渌江桥

醴陵县级市简介

渌江桥

渌江桥,建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交通要津。渌江桥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渌江桥建于南宋乾道年间早中期。此后的8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渌江桥作为一座古桥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桥的跨度大,是湖南省境内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其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题桥名桥碑;其三,文字史料详实,从明代至民国的《渌江桥记》就有十一种之多。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

醴陵县级市简介

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又称“中国瓷谷”。由醴陵市人民政府与华泽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27亿元,2014年全面竣工。艺术城以陶瓷器皿作为建筑外观,由意大利阿克雅事务所设计,集中展示醴陵陶瓷文化的历史深底蕴和产业时代新成就,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陶瓷产业园。项目结合展览、住宿、绿化和生产等功能,建成陶瓷艺术创作中心、陶瓷艺术体验中心、陶瓷博物馆、五彩广场、李铎艺术馆、图兰朵酒店和大型雕塑广场等主体工程。[16]

著名人物

李畋,隋末唐初人,原名李世宗,避太宗皇帝讳改名李畋。富里镇麻石人。唐贞观年间发明鞭炮,被唐太宗御封“鞭炮祖师”,是萍浏醴三市鞭炮产业的最初起源。

皮龙荣(?~1265),南宋淳佑四年(1244)进士。景定元年(1260)拜端明殿学士,封醴陵伯。后得罪宰相贾似道,贬衡州,在途中自尽。文天祥评价他:“晏殊之学问,杨亿之文章,仲淹之声名,器之之气节”。

杨大异,生卒年不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官至秘阁修撰大中大夫,封醴陵县开国男。

吴猎(1142~1213),北乡擂鼓桥人,为湖湘学派巨子。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赐同进士出生,官至敷文阁学士。三人既是醴陵籍理学名家,又是朝廷重臣。同样不畏权贵,敢于直言陈谏。后人在西山建有宋三公祠,祭祀这三位名臣。

马益福(1865-1905),醴陵均楚瓦子街人,1903年创立回仑山,后被推为闽、赣、湘、鄂四省洪江会领袖。

瞿光汶(1858-1907),醴陵南桥人,醴陵上东乡哥老会头目。萍浏醴起义爆发时,任醴陵东路前军总统。李香阁,醴陵神福港流水滩人,萍浏醴起义爆发时,任醴陵西路军总统。

宁太一(1883-1913),醴陵东富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在狱中尚积极参加“南社”活动。

文斐(1872-1943),醴陵东堡人。毕业于东京铁道学校。回国后,积极维护湖南路权,关心家乡建设,著有《醴陵瓷业考》。

傅熊湘(1882-1930),醴陵八步桥人,职业报人,1906年加入“南社”,积极为革命鼓与呼。

陈盛芳(1847-1946),白兔潭黄甲人。砌匠。在安源矿务局成功建筑20丈高烟囱致富,后回醴陵三次组织捐款修建渌江桥,几乎破产。四人均为民国时期醴陵才俊,死后归葬西山。

程潜(1882-1968),醴陵官庄人。和平起义前任长沙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朱克靖(1895-1947),醴陵板杉人。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战地服务团团长、新四军联络部长、华东民主联军政治委员等职。

李立三(1899-1967),醴陵城区福建围人。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1923年和刘少奇发动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6年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组织部长,在武汉先后组织10万人参加的反英游行示威和30万人参加的反对奉系军阀游行示威,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1927年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共领导核心。

陈明仁(1903-1974),醴陵洪源人。和平起义前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1949年兼任长沙警备司令。和平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继任司令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左权(1905-1942),醴陵新阳人,黄埔一期毕业。后任红15军军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辽县突围时殉国。

蔡申熙(1906-1932),醴陵黄沙人,黄埔一期毕业。后任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25军军长。是红军时期杰出军事家。

宋时轮(1907-1991),醴陵枫林市人。建国后任第九兵团司令,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兼九兵团司令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

钟纬剑(1907-1935),醴陵官庄沙田人,黄埔三期毕业,红军长征途中任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是红军优秀将领。

耿飙(1909-2000),醴陵黄达嘴人。1948年任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后调外交部,先后任驻瑞典等六国使节。1979年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81年兼国防部部长。

杨得志(1911-1994),醴陵西乡南阳桥人。建国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志愿军兵团司令、副总司令、总司令。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授上将军衔。

李明灏(1897-1980),醴陵新阳人。在任重庆警备司令时与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接触,受到蒋介石查处。湖南和平解放过程中,充任共产党代表和陈明仁进行接触,起到桥梁作用。

廖仲威,生卒年不祥,广东兴宁移民,清雍正七年在东堡沩山发现瓷泥后创设瓷厂,开始醴陵近代粗瓷生产。

文俊铎(1853-1916),醴陵东堡人,光绪十年举人,参与“公车上书”后转而投身实业救国。1904年熊希龄考察醴陵粗瓷生产后,协助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1905年创办湖南瓷业公司。开始醴陵近代细瓷生产,并研制出釉下彩瓷。

吴寿祺(1889-1975),醴陵八步桥人,毕业于湖南省瓷业学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4年调入湖南陶瓷研究所,挖掘、发展失传二十年的釉下彩瓷工艺,并生产出釉下扁豆双禽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邓光晋(1891-1976),醴陵白兔潭人,摸索出水稻浸种煤炭灰催芽法,1952年被评为农业生产劳模,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章。

李呈桂(1915-),醴陵浦口人,率先实现双季水稻连作化,实现亩产506公斤,被评为全国水稻丰产劳模。1954年李呈桂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瞿永寿(1929-),醴陵沈潭人。1972年参加省农科院组织的省农业劳模水稻高产竞赛,获全省第一名。1984年亩产达到656公斤,1987年参加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建所25周年纪念活动中和袁隆平一道被授予“杰出稻农”的称号。1989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劳模。

汤非凡(1897-1958),醴陵神福港泉塘人,微生物学家。1956年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医学界誉为“汤氏病毒”。

阳明珠(1933-),醴陵城区东门上人,在迁移理论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数学家。

陈珏英(1986-),醴陵东富人,著名新经济企业家。

李铎(1930-),醴陵新阳人,文职将军,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

张泽民(1940-),醴陵石亭人,主持酒泉国家卫星发射中心载人发射场的工程设计,2003年成功放飞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被誉为航天工程设计大师。

彭道儒(1928-),醴陵沈潭人,北京邮电大学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发明823保护剂,成功解决了电子元器件的防潮、防盐雾、防霉菌的难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讯等部门,成为我国防护科学领域的开拓者。

黎树(1912-1988),醴陵茶山岭人,历史学者。

袁昌英(1894-1973),女,醴陵转步枫树塘人,现代文学家、戏剧家,代表剧作《孔雀东南飞》。

凌国康(1936-2003),醴陵城区姜湾人,国家一级演员,成功塑造了花鼓戏《打铜锣》中蔡九哥的艺术形象。

城市荣誉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17]

2018年10月8日,醴陵市入选“综合实力百强县”。 [18]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