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牧传芳仁英围

九牧传芳仁英围

坐落在汝湖镇二坣(坣通堂)头村的仁英围,是一座鲜有资料记载的明代古围村。仁英围的林氏先祖从福建龙溪迁徙而来,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语,故仁英围在当地也被称为“围肚林”。

九牧传芳仁英围

南门阁楼开方窗

仁英围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围墙边长将近70米,面积4437平方米。围墙南北两面中段皆开建两层门楼,门楼底层为过道,上层筑阁楼。南边门楼为正门,底层劵红砂石拱门,厚逾一米;门额灰塑“仁英围”三字;阁楼开方窗,用于防御和观察。北门阁楼用作关帝庙,仁英围虽早无人居住,但关帝庙依然香火旺盛。

九牧传芳仁英围

厚逾一米红砂石拱门

九牧传芳仁英围

北门阁楼的关帝庙

九牧传芳仁英围

围内主街以南北二门为两端,贯穿整围,现存的少量房屋皆面街而建。从正门进入围屋后,左侧是由旧房拆迁填平出约500平方米的大晒坪,村民常在这里晾晒稻谷等农作物。右侧为林氏宗祠,祠堂门前残余的红色炮纸,两处插着满满香火残梗的香炉,似乎都在向过往的人宣示这个家族香火兴旺。

九牧传芳仁英围

从关帝庙看向南门,红虚线为围内主街

九牧传芳仁英围

晒坪

九牧传芳仁英围

林氏宗祠

跟所有的围屋一样,仁英围在修筑的时候,也特别注重围墙的工艺。门楼两边围墙高5.5米,非砖石砌筑,而是直接舂墙到顶。“舂墙”是一种古老的筑墙方式,即用泥土砂石来舂砌墙壁,又称“版筑”。它的原理是用绳子通过木棍缚住两块夹板,然后投沙土于板内,再以杵夯筑舂实。待墙体结实后,再将绳子和木棍抽出,于是墙面就留下一个个的小洞。过去莆仙(莆田县和仙游县)人家建造房屋就采用舂墙方式。这种夯土版筑的筑墙方式曾经流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近代才渐渐被砖墙取代。

九牧传芳仁英围

满是洞眼的舂筑围墙

九牧传芳仁英围

正如门楼楹联“仁里风起庆得乐土之所,英年万众同享上寿之徵”所书,仁英围当年也曾人丁财旺、安富尊荣,如今却早已空无人住。幽静空荡的围村街道上,偶有老人路过,得知我们宣传老屋古建,动情地跟我们道声感谢和辛苦。围墙上面规律密布的墙洞,如同一双双干枯绝望的眼睛,曾经满怀期盼,无奈岁月无情,把热泪风干。

九牧传芳仁英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